第47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

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方五首

一、惊悸

1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讲解:本条言惊悸之脉。惊则气乱,气乱则脉跳突动不稳,非独脉动,胸腹亦动,弱脉主血不足,血不足以养心则心悸不安。

二、衄

1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讲解:尺脉浮为里有热,黑睛周围发黄为瘀血之候,里既有热,又复有瘀,瘀热还在,则衄血未止,若黄晕去,目睛光洁,可知衄血已止。

2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讲解:本条恐非仲景原文,可作参考,临床尚未见此规律。

3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讲解:本条于《伤寒论》中已有论述。衄家为久失血之人,夺血者无汗,不可发汗,若强发其汗,夺其津液,血液更虚,鼻衄血虚于上则额上痿陷,脉失濡润则紧急,目系失于滋润而不能转动,心失血养则不得眠。

4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讲解:本条言衄血、下血、吐血脉应之不同。面无血色,而无外感为失血之征,脉弦中空如按鼓皮,沉弦为虚劳之脉,可为衄血。脉浮弱手按之中空即芤脉,主大失血,可为下血,其量必大。烦咳为肺病,而吐血与肺关系最密,此处吐血,当为咳血之后吐出之意。此三种脉应,皆是根据面无血色、无寒热外证而言。

5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讲解:咳逆上气而咳吐鲜血,脉应不足,若脉数为肺中热盛,正不胜邪则不得卧,正虚邪盛者死。

6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讲解:嗜酒伤肺,肺伤则咳血,因其饮酒太过所致。

7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讲解:本条已详述于虚劳篇中,此不赘述。因本篇非论虚劳而专论亡血,故去“失精”二字,亡血者不可发汗,发汗再夺津液,使人虚极,转为阴寒证,汗出寒栗而振。

8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讲解:本条言瘀血证见。瘀血痹阻胸阳则胸满,唇舌为人体血华显现之处,血不荣于唇则唇痿,瘀血在里,外见舌上瘀青。口干舌燥为有热,热则当渴欲饮水,若血分有热,热蒸精血,则虽渴而仅欲漱水不欲咽下。无外邪则无寒热,脉微主津虚,大者有外无内即芤脉,微大之脉为瘀血造成。血不足,气行滞塞则脉来迟缓。腹不满,但内有瘀血,患者自觉腹中急结胀满,当下瘀血则愈。

9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讲解:本条承接上条言瘀血。如热、烦满、口燥而渴为里热之征,但脉未见滑数之热象,为热伏于阴血之中,而为瘀血证,当下之,瘀除热退。

10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牡蛎(熬)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洗去腥)三两。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讲解:火邪,见于《伤寒论》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太阳病当以汗解,若火熏取汗却不得汗,其人必惊悸躁扰,热伤血络而外越则清血。其治疗当以桂枝汤解肌发汗,气冲甚而去芍药之敛,加入蜀漆、牡蛎、龙骨祛饮治惊,本条亦当与《伤寒论》第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相参。

11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

半夏、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讲解:心下悸可由于多种原因,此条论由水饮所致者。心下有水气,微者短气,甚则悸,当去其水饮,半夏麻黄丸主之。方中半夏下气祛水,麻黄散寒祛水,为丸服用,不致发汗。心悸一症,炙甘草汤证、桂枝甘草汤证、苓桂术甘汤证等均可出现,本条方证仅举一例。

12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

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讲解:吐血,以他法治疗仍大吐血不止,极易发生虚脱,乃至死亡,当以柏叶汤止血。方中柏叶、干姜、艾叶均可止血,再加马粪浸水取汁煎煮,北京曾有一中医即以马通汁治疗吐血重证无数,若依《千金》治疗“内崩吐血”而加阿胶则更效,因本病为虚寒证,故可以加阿胶,但不能加寒性之生地。

13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讲解:下血即便血,先解下大便而后见出血,非痔疮出血之近血,为内脏出血名之“远血”,黄土汤主之。方中灶心黄土为收敛性的止血止呕药,临床可用60~100克先煮,澄清取汁,再煎余药。阿胶伍地黄,增强止血之力,甘草、白术调中和胃,黄芩清出血后之烦热以治其标,附子亢进血管机能,使之恢复收摄之功。以方测证,当属阴寒,而与后文芎归胶艾汤相对,二者仅是阴阳相对,而止血作用相同。

14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讲解:近血,即指痔疮出血,先出血后解大便,故以赤小豆祛湿热治其本,当归和血止血治其标。

15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讲解:“心气不足”,非为虚寒,于《千金方》中改为“心气不定”,即指心悸烦躁而言,血充于上则心悸、颜面潮红、吐血、衄血,为上焦热盛之象,泻心汤主之。方中大黄先以水冲泡,以浸泡之水再煮芩、连,不致大泻。本方临床可以治疗下血、高血压等,尤以小儿鼻衄疗效最佳。

本篇至此结束,但未言瘀血证之治疗,可从《伤寒论》及本书前后抵当汤、桃核承气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温经汤、下瘀血汤、桂枝茯苓丸等方中辨证选用。用药方面,不仅是桃仁、丹皮、水蛭、虻虫、当归、川芎、生地黄等等一般认为补血的药物,均是祛瘀药,如“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易有瘀血,方中所用即平时说之补血药,因其可以起强壮作用,故可以祛瘀,《神农本草经》言生地“解血痹”,性寒解血分之热,即祛瘀血。临床上病人虚而有瘀血,则不可一味攻破,须选用强壮祛瘀药:有热者,用生地黄一类;有寒者,用当归、川芎一类。病人不虚,则不必使用强壮性祛瘀药,选用水蛭、虻虫、虫、桃仁、丹皮等即可。

第50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第15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5)第49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 (2)第9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5)第47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第51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第29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47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第6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2)第1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2)第1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2)第38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第27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9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5)第29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9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5)第19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第24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第31章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2)第10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6)第34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21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40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第6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2)第1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第31章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2)第48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 (1)第37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第22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第1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2)第54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1)第47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第34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51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第15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5)第27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44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第1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第7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第48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 (1)第16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第46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36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第39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第7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第30章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1)第9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5)第37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第17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第24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第8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4)第22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第17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第45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第6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2)第54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1)第30章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1)第4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4)第29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24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第28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第27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4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4)第37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第1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第4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4)第51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第27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46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47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第20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31章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2)第25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第26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3)第21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5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第49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 (2)第34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49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 (2)第28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第7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第46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21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33章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41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第39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第38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第5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1)第32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第22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第9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5)第29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32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第18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3)第4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4)第52章 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7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