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上海发起建党
谈起陈独秀在上海发起建党的事情,就要追溯到他刚到上海,落脚在渔阳里2号寓所的那段时期。
当时,他在渔阳里安顿好后,再次组织办起了《新青年》。一些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并自觉进行研究和传播的人,迅速的聚集在陈独秀周围,形成了一个以陈独秀为核心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圈子。当时的常客有李汉俊、戴季陶、沈玄庐、邵力子、张东荪、陈望道、沈雁冰、施存统、陈公培等人。
本来陈独秀就有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意向,加上与维金斯基的多次沟通后,他心中的这个意向变得越来越强烈。后来,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的例会谈话主题逐步转为发展成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加过一次会谈的周佛海后来回忆说:
有一天,我和张东荪、沈雁冰去环龙路渔阳里2号,去访仲甫(指陈独秀)。当时有第三国际远东代表俄人吴延斯基(指维金斯基)在座。吴大意说:中国现在关于新思想的潮流,虽然澎湃,但是第一太复杂,有无政府主义,有工团主义,有社会民主主义,有基尔特社会主义,五花八门,没有一个主流,使思想界成为混乱局势。第二没有组织,做文章,说空话的人太多,实际行动一点也没有,这样决不能推动中国革命。他的结论,就是希望我们组织中国共产党。
1920年5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十几名成员在陈独秀的寓所开会。会上讨论了成立共产党组织,
并起草了一个很简单的章程。不过,在这次座谈会上发生了分歧。戴季陶和张东荪两人相继离开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关于张东荪离开的原因,沈雁冰回忆说,大概是因为他不愿意参与政事,只专注于学术研究。而戴季陶离开的原因,则是孙中山并不赞成成立共产党。因为戴季陶是孙中山的忠实拥护者,尽管他本人对建党这件事情还比较感兴趣,可始终不能违背孙中山的意志。
6月,陈独秀以个人独立信仰和志同道合者结合为前提,通过了解和考察,决定将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俞秀松、施存统和陈公培三人吸纳了进来。这三个年轻人都是在参加北京工读互助团失败后,来到上海后加入星期评论社的成员。在陈独秀的影响下,他们三人很快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积极参与了工人运动。
为了建立一个纯洁的党组织,陈独秀决定另起炉灶。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星期评论社的灵魂人物李汉俊的支持。6月中旬的一个晚上,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陈独秀的寓所里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在这次秘密会议上,陈独秀正式提出建立共产主义政党。会上,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起草了具有党纲、党章性质的若干条文,并选举陈独秀为领导人。不过,关于这个政党的名称叫“中国社会党”还是“中国共产党”则有很大的分歧。为了慎重起见,陈独秀决定写信到北京询问李大钊的意见。
不久,李大钊回信表示,这个政党就叫“共产党”。关于党的名
称问题,张申府后来回忆说:
关于党的名称叫什么,是叫社会党,还是共产党,陈独秀自己不能决定,就写信给我,并要我告诉李守常(指李大钊)。信写得很长,主要讲创党的事,信中说:这件事情在北大只有你和守常可以谈。为什么呢?一是因为陈独秀在北大当过文科学长,认识的人很多,但是有些人不搞政治,不适于谈,而建党的事是秘密进行的。二是陈独秀在北京时,他和守常以及我经常在一起,他常到北大图书馆李主任办公室来,观点一致。他办《新青年》,我们经常写稿。民国七年十一月底办《每周评论》又在一起。每期刊印是在宣武门外一个报馆里,我曾与李大钊同志去校对,彼此很了解,所以陈独秀说:这件事情在北大只有你和守常可以谈,不是偶然的。当时,建党究竟叫什么名字,这没有确定,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守常研究,就叫共产党。
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正式成立。不久,《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以小册子的形式印刷发行,为正在蓬勃建党的中国革命注入了一股新生的力量。11月7日,上海出版了一份名为《共产党》的月刊,其主编由刚从日本回来不久且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的李达担任。这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第一次公开打出“共产党”的旗帜。这一天恰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纪念日,《共产党》的创刊不仅仅体现了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纪念,更是传达了中国共产党与俄共(布)党一脉相承的理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