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 (3)

张学良继续说:“我们受全国人民的要求,发动这次事变。我们内心纯洁,完全是为国家着想,不是为个人利害打算。现在,希望委员长能平心静气,勇于改正错误,联合全国力量,坚决抗日,以争取民族生存,则学良和全国人民于愿足矣。”

当张学良说完,蒋才讷讷地说:“你既为了国家,应先送我到洛阳,送我到洛阳再谈。”张学良继续说:“今日之事,岂容搪塞了事。我们仍希望你勇于改过,群策群力,共赴国难。如果仍然执拗不悟,坚持己见,就只有让群众公裁了。”

蒋介石一听由群众公裁,坐直了身子对张学良叫道:“过去我待你那样好,现在,你竟想把我交群众公裁,你既然说是为国家,你还是把我先送回洛阳再谈。”说完后,蒋就闭目坐在椅子上,不再说话。谈话没有什么结果,张学良辞出。

当天中午,蒋介石提出,要见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此时,邵力子被软禁在西安绥署卫士队队长室内。张学良看过蒋介石后,于上午10时看望邵力子,表示慰问,说明对蒋兵谏的目的是抗日救国,并介绍蒋被扣后态度顽固,请邵力子去劝说蒋改变态度,接受抗日要求。恰巧蒋介石也要见邵,邵便去到新城黄楼见蒋介石。

邵对蒋说:“今天已经发生了这件事,希望委员长仔细考虑。由于日寇的不断入侵,已经激起了国民的愤慨,如果政府还不想办法去抵抗,自然会酿成变故。现在设法弥补,尚未为晚。”

邵力子离开后,蒋介石向宋文梅要纸笔。他默想了一会,便提笔给宋美龄写了一份像遗嘱式的电文。全文如下:

美龄吾妻:

余决心殉国,经国、纬国吾子即汝子,望善视之。

蒋中正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另一份是写给蒋经国、蒋纬国的,内容为:

经国、纬国吾儿:

余只承认宋美龄为余唯一之妻,务望汝等以生母待之,则余虽死于九泉下亦瞑目矣!

蒋中正

蒋介石写好电文后交给宋文梅,让宋转交张学良拍发出去,张学良答应当日发出。

2.和平解决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一时乱了阵脚。在如何对待张、杨和营救蒋介石的问题上,出现了主战、主和两派的分化。

12月12日午夜,南京政府要员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当时除张杨通电外,南京对西安方面情况茫然不知,连蒋介石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冯玉祥、孔祥熙、张治中等主张一切以蒋介石的安全为重,应以和平谈判解决问题,不要匆忙做出惩罚张、杨的决定。可是以何应钦、戴季陶、吴稚晖等为代表的讨伐派,在“不能过于瞻顾蒋公之安全,置国家纲纪于不顾”的旗号下,极力主张立即派兵讨伐西安,会议通过两项决议。

会后,何应钦开始筹建讨逆军司令部,临时抽调若干亲信干部担任各级幕僚,以军委会铨叙所所长林蔚任参谋长,军委会高级参谋徐培根为参谋处长,以参谋本部三处处长钱贻士主管后勤等等。主战派的讨逆恶浪,使内战阴云笼罩。

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一片混乱的同时,宋家上下乱作一团。宋子文正在香港,得知消息后他马上拨通了桌上的电话通知秘书,准备次日晨乘飞机回上海然后转南京。宋蔼龄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与孔祥熙一道驱车来到了宋美龄的住宅。

此时,宋美龄正在召开航空委员会的会议,讨论改组全国航空建设会一事。当听到孔祥熙说“西安发生兵变,委员长消息不明”时,宋美龄惊骇万分。她万万没有想到,张学良竟会将蒋介石扣押。她果断决定次日清晨即返南京,并约蒋介石的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同行。

南京方面,12月13口清晨,中央大员又齐集丁字桥中央党部礼堂,召开中央临时紧急会议。会上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主张讨伐,有的坚决反对。宋美龄闯入会议,力主和平解决,并与何应钦发生了争执。

宋美龄回到自家官邸,端纳等人已在等候。她提笔写了一封给张学良的信交给端纳,嘱咐端纳到西安后与张学良面谈,并表示自己不日也将赴西安会合。

12月13日傍晚,端纳的飞机抵达洛阳。在那里他收到张学良拍来的“欢迎到西安来”的电报。第二天下午,端纳从洛阳起飞,一个多小时后到达西安。张学良派他的私人管家、美国人杰米·爱尔德到机场迎接。

端纳此次前来西安,带来了宋美龄两封信:一封是给张学良的,大意是希望张能顾全蒋个人和国家大局公私两方面关系,请求释放蒋介石,另一封信是给蒋介石的。给蒋介石的信经过检查记录以后,仍交给端纳。随后,端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来到新城黄楼见蒋介石。当时,蒋介石见到端纳,激动地说:“我知道你会来的。”端纳将宋美龄的信交给蒋介石说:“我来了,蒋夫人也要来的。”听到宋美龄也要来,蒋大声对端纳说:“你不能带她来这里。”看完宋美龄的来信后,蒋介石颇为伤感,信中说“南京现在是戏中有戏”触动了他,使他的态度变缓和下来,开始以“十分精明和现实的方式”来对待事变,平心静气、推心置腹地同端纳交换意见。

蒋介石根据他被扣后这几天的所见所闻,已逐步地了解到张学良的真实意图,知道自己的生命已没有什么危险,现在听了端纳的一席话,又看见了宋美龄的信,顿时轻松了许多,并露出了笑容。他同意当天晚上由新城大楼搬进金家巷高桂滋公馆去住。

端纳的到来,使蒋介石同张学良紧张、敌视的关系开始得到缓和,西安和南京之间的僵局也被打开了。15日,蒋介石托随端纳同机到达的黄仁霖带一封信回南京给宋美龄。信中说:

余决为国牺牲,望勿为余有所顾虑。余决不愧对余妻,亦决不愧为总理之信徒。余既为革命而生,自当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体还我天地父母也。对于家事,无他所言,唯经国、纬国两儿,余之子亦即余妻之子,望视如已出,以慰余灵,但余妻切勿来陕。

尽管南京政府已经知道蒋介石安然无恙,但仍无意放弃军事讨伐的计划。16日,何应钦正式宣布对张学良军事讨伐。17日上午,又宣誓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进行全面军事动员。7个师集结于潼关前线,整装待发,所有飞机集中洛阳待命。只要一声令下,新的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形势异常危急,宋美龄让端纳再赴西安转告孔祥熙因健康上的原因及行政院代理院长的身份,不能去西安,希望问问张学良,换宋子文和顾祝同行不行。请蒋介石给南京何应钦写一张手令:立即停止军事行动。

16日下午,端纳第二次飞到西安,向蒋介石转达了宋美龄要蒋阻止何应钦进攻西安的意见。张学良也极力劝说蒋介石阻止何应钦的军事进攻。他向蒋介石指出:“我们对你是一番好意。何应钦逼近潼关要打,我们就和他打。如果要轰炸,那就不知道要炸到我或是你?”终于,12月17日蒋介石给何应钦写了一封停战手令。原文如下:

敬之吾兄:

闻昨日空军在渭南轰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观察,中正于本星期六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日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顺颂戎祉。

中正手启

十二月十七日

17日中午,蒋鼎文带着蒋介石给何应钦的停战手令和给宋美龄的信,乘飞机离开西安,当晚宿洛阳,18日上午抵南京。在此情况下,何应钦不得不下令于19日下午6时前暂停轰炸。

对蒋介石如何处置?西安又该向何处去?张学良、杨虎城盼望着尽快表态。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12月17日,周恩来率领代表团从延安乘坐张学良的波音飞机,来到西安。

周恩来向张学良转达中央对西安事变的处理意见是:西安事变是震惊中外的大事,蒋虽然被扣留,但他的实力原封不动,西安已经与南京处在对立的位置。因此,对蒋的处置要十分慎重。周恩来要张学良力争说服蒋介石,只要他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就释放他回去。

19日下午,宋子文乘飞机离开南京,同行的有他的两名秘书和与杨虎城关系密切的十七路军高级参议郭增恺。当夜,宿洛阳。20日上午lO时,宋子文一行飞抵西安。

随后,张学良、端纳陪同宋子文去见蒋介石。蒋介石没想到宋子文来,情绪激动。当看到宋美龄信中说:“如子文三日内不回京,则必来与君共生死”时,蒋介石哭了,一再叮嘱宋子文不要让宋美龄来。宋子文在西安了解到张杨兵变的真实目的,并了解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的。第二天,宋子文便匆忙飞回南京报告。

宋美龄得知西安情况,觉得和平解决事变的曙光已出现。21日,在孔祥熙等人的支持下,宋美龄和宋子文同去西安,宋氏兄妹一行22日下午飞抵洛阳中途停留,下午4时,他们的飞机降落在西安机场。出乎宋美龄意料的是,他们一下飞机,就受到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热情欢迎,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宋美龄这次给蒋介石带了许多吃的、用的东西,有蒋介石喜欢吃的浙江家乡的梅干菜,还替蒋介石带来了一副假牙。

在张公馆稍事休息后,宋氏兄妹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去见蒋介石。因为事前没有通报,正面壁冥思的蒋介石突然见到宋美龄出现在眼前,惊喜交加,说:“余妻真来耶?君入虎穴矣!”

宋氏兄妹把南京情况告诉蒋介石,劝其今天不应轻言殉国,应珍惜生命,为国家努力。他们私下交换了有关如何谈判的看法。当时,张、杨、周提出以八项政治主张为基础进行谈判。蒋介石虽然赞同和谈,但却说他不能直接参加谈判,而由宋氏兄妹作代表出席,并且他将不在协议上签字,但他将以“领袖人格”来担保实现。

宋美龄见蒋后,立即带着蒋的指示去见张学良。宋美龄批评了张学良此项行动太莽撞,并希望张学良尽快收拾“危局”,送蒋回家。张表示他绝无伤害委员长的意思,而且一不要钱,二不要地盘,只要委员长同意抗日,签不签文件都可以,他“个人亟愿立即恢复委员长之自由”,唯此事关系者众,不得不征求杨虎城等人同意。杨虎城及其部下提出释放蒋介石的条件,要求蒋介石必须在协议上签名。

宋美龄感到此事有了麻烦,为了争取蒋介石早日获释,她不得不求助于代表周恩来。23日和24日,宋美龄与周恩来作了两次长时间的谈话。第一次,周首先说明没有参与西安事变,并阐明了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然后,周恩来从中国革命所经历的困难和曲折谈起,说明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希望团结抗日,但蒋介石对团结抗日的要求始终不予理会。当前,是改变政策的好机会,望他们兄妹劝蒋回心转意,这对国家、对个人均有好处。

宋美龄说:既然有诚意,应在政府领导下,共同努力。周恩来说:只要蒋介石同意抗日,拥护他为全国领袖,并且指出除蒋介石外,全国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人。周还谈到国防、经济上的问题,对唯武器论和抗日长期准备论作了分析和评论。宋美龄要求周恩来做劝说杨虎城的工作,使杨同意早日释蒋,周表示同意。

第二次谈话时,宋美龄明确表示赞成停止内战,她对周恩来说:“我等皆为黄帝裔胄,断不应自相残杀,凡内政问题皆应在政治上求解决,不应擅用武力。”

23日上午,双方代表在金家巷张公馆的西楼二层开始了第一次正式谈判。宋子文代表蒋介石,西安方面是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关于这次谈判的情况,周恩来在当天给中央的电报中记录如下:

我提出及红军六项主张:

子、停战,撤兵至潼关外。

丑、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

寅、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

卯、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公开活动(红军保存独立组织领导。在召开民主国会前,苏区仍旧,名称可冠抗日或救国)。

辰、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

巳、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

周恩来表示这六条如能保证实行,将襄助蒋介石统一中国,一致抗日。宋子文表示同情和承认这六条,但要先征求蒋介石的意见。下午,谈判继续进行,宋子文先就六项条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并进行讨论。

第二天继续进行谈判。除昨日参加人员外,宋美龄也参加了进来。宋子文提出,只要蒋下令撤兵,就放他回南京,对此张学良表示同意,杨虎城和周恩来表示再考虑。至此,谈判结束。

这天,蒋介石将自己的意见告诉张学良,他将下令中央军退出潼关,离开西北,改组国民党,联俄、英、美等;要孔、宋与张商定名单,改组政府。朱绍良及中央人员离开陕、甘,决令何应钦出洋;联红容共,现红军苏区仍不变,经过张暗中接济红军,俟抗战起再联合行动,改番号。至此,蒋介石基本同意了西安方面的六项条件。

24日晚,宋氏兄妹陪同周恩来去见蒋介石,蒋勉力坐起与周寒暄。蒋说:“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周表示:“只要蒋先生能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指挥。”最后,蒋介石向周恩来表示了三点:题。

(一)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

(二)由二宋及张学良全权代他与周解决以前商谈好的问

(三)他回南京后,周可以直接和他谈判。(1)

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6)第91章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3)第26章 北伐和清党 (4)第5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1)第77章 抗战时期的内政 (1)第23章 北伐和清党 (1)第36章 建立和稳定南京国民政府 (6)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4)第89章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1)第59章 他回南京后,周可以直接和他谈判。 (2) (1)第16章 在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中 (6)第29章 北伐和清党 (7)第7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3)第90章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 (2)第18章 国民党新右派的领袖 (2)第61章 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2)第69章 组织几次大会战 (4)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5)第19章 国民党新右派的领袖 (3)第6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2)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4)第65章 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6)第14章 在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中 (4)第28章 北伐和清党 (6)第78章 抗战时期的内政 (2)第90章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 (2)第8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4)第62章 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3)第56章 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 (2)第13章 在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中 (3)第32章 建立和稳定南京国民政府 (2)第31章 建立和稳定南京国民政府 (1)第62章 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3)第35章 建立和稳定南京国民政府 (5)第6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2)第84章 成为大国领袖 (2)第71章 组织几次大会战 (6)第3章 乡里少年初长成 (3)第86章 成为大国领袖 (4)第53章 打击进步人士和进攻红军 (4)第91章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3)第88章 成为大国领袖 (6)第26章 北伐和清党 (4)第13章 在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中 (3)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7)第18章 国民党新右派的领袖 (2)第11章 在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中 (1)第5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1)第8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4)第69章 组织几次大会战 (4)第50章 打击进步人士和进攻红军 (1)第39章 荡平地方军阀 (3)第3章 乡里少年初长成 (3)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5)第40章 荡平地方军阀 (4)第1章 乡里少年初长成 (1)第25章 北伐和清党 (3)第14章 在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中 (4)第60章 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1)第83章 成为大国领袖 (1)第22章 国民党新右派的领袖 (6)第27章 北伐和清党 (5)第74章 苦撑待变的外交(3)第64章 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5)第6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2)第41章 荡平地方军阀 (5)第8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4)第37章 荡平地方军阀 (1)第6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2)第78章 抗战时期的内政 (2)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5)第40章 荡平地方军阀 (4)第92章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4)第35章 建立和稳定南京国民政府 (5)第38章 荡平地方军阀 (2)第17章 国民党新右派的领袖 (1)第18章 国民党新右派的领袖 (2)第72章 苦撑待变的外交(1)第37章 荡平地方军阀 (1)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6)第62章 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3)第81章 抗战时期的内政 (5)第39章 荡平地方军阀 (3)第33章 建立和稳定南京国民政府 (3)第80章 抗战时期的内政 (4)第63章 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4)第85章 成为大国领袖 (3)第83章 成为大国领袖 (1)第88章 成为大国领袖 (6)第8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4)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7)第72章 苦撑待变的外交(1)第16章 在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中 (6)第86章 成为大国领袖 (4)第28章 北伐和清党 (6)第34章 建立和稳定南京国民政府 (4)第38章 荡平地方军阀 (2)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3)第75章 苦撑待变的外交(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