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惊扰

“四年多前燕部十数万族众经河湟南迁避敌,然而南下之途太过艰难,燕部遭蕃兵多番纠缠、拦截,虽于神玉山麓重创布曲寺僧兵,但最终因伤亡太大,不得不转折东进,已于两年前抵达与嘉州相隔邛崃山的打箭炉暂作落脚。适逢朝廷其时欲收番地以充实边域,鸿胪寺卿朱公长子朱芝流任黎州,于邛崃山南历两年修司户城、开邛崃山道,终使燕部再得与我大越沟通有无……”

朱沆得知京襄得契丹近万援骑相助,成功摧毁赤扈人在淠水河口的浮渡,围近四万虏兵于南岸,就隐约猜测朱芝流放邛崃山南黎州,完完全全是京襄的安排。只是来到垂拱殿里,听董成慢悠悠的说起契丹援骑的来龙去脉,十数道交错诧异、震惊、仇怨的目光往他身上交织而来,朱沆内心还是那样的百味杂陈。

他能站起来谦虚的说犬子做了一些工作,或有些微成就,实不值一提?

绍隆帝遏制不住内心的怒气,也不用汪伯潜、魏楚钧他们出面,青筋暴露的手抓住案板,怒气冲冲的盯住董成,质问:

“如此要事,京襄为何全无奏禀,京襄众人眼里还有没有朝廷?”

“陛下完全不知道这事吗?”董成不急不慌的疑惑问道,“燕部南下之事,京襄曾十数次上表,奏请朝廷出面斡旋,使大理国接纳燕部,都进奏院应该都有案可查,陛下要是全然不知,是不是哪个环节出了岔子?”

卧床不起长达四月,不断上表乞骸还乡的周鹤今日终于出现在垂拱殿之上,童颜鹤发、面色红润,看上去比绍隆帝都要精神抖擞、龙精虎猛——他站起来,声音洪亮的说道:

“老臣却是记得这事,平凉公奏疏也都经政事堂递于陛下御案呈览。也许是陛下以为兹事微小,不足一提,一直未提往大理国遣派使臣之事。也许平凉公考虑到陛下无意为此等小事烦忧,也就未曾再敢惊扰;老臣都误以为陛下这是要京襄放手而为……”

绍隆帝没有抓起御案上的砚台,朝老匹夫周鹤那张厚颜无耻的老脸上狠狠砸去,在历朝历代天子里都要算好脾气的。

周鹤也不顾绍隆帝强抑怒恨时眉头都微微抽搐着,又对董成佯怨道:“黎州司户朱芝赴任黎州两年,就修成司户城、开通邛崃山道,京襄竟然都没有为他上表请功,还是有些怠慢了啊!”

“周相教训甚是,京襄诸事忙碌错杂,确有很多思虑不妥、欠周全之处——待战后一定会为朱芝上表请功。”董成很是谦虚的附和道。

“燕部值大越危难之际,倾尽全力出兵来援,实乃忠勇之师也,陛下当封赏之!”周鹤又朝绍隆帝作揖道。

京襄欺瞒朝廷、暗纳契丹残部这事,经周鹤话锋轻轻一拨,这时候却正儿八经的讨论起给朱

芝及契丹残部议功来。

绍隆帝气得胸口都隐隐绞痛。

殿中其他人却为燕部占据打箭炉、朱芝修司户城、开邛崃山道等事震惊不已。

这事连近在咫尺、对西蜀最是在意的高氏都全无察觉,建邺相距三四千里,完全被蒙在鼓里,也并不是多难以接受的事情。

除了暗地打量朱沆那些浓眉大眼的家伙,暗暗地说一声佩服,他们还能说什么?这时候指责朱家似忠实奸,实际早他娘跟京襄拿同一条遮羞布,指责朱沆这几年在京中断绝自己妹夫王番的往来,这戏演得真好?

“却不知燕部援骑,乃是哪位大将统领?”

高纯年站起来,朝董成拱手说道,

“燕部忠心可嘉,朝廷此时却还不知道燕骑统将是谁?京襄事务再忙,这些细节也不能遗漏了,要不然叫燕部误以为朝廷有意怠慢,寒了他们的忠义之心,可就不好看了……”

葛伯奕提出“不战屈敌”之策后,高纯年虽然没有急吼吼的再倒过去,但也没有像周鹤那么坚定的在宅子里卧病数月不朝。

他本意还想着形势可能会有反复,留在朝中观望就好。

高纯年没想到自己终究还是差了周鹤一招,也难怪这些年过去了,会始终被周鹤这老匹夫稳稳的压住一头。

高纯年这时候站出来说话,不管有没有用,也是极力补救。

“高相所言甚是,”董成客气说道,“此次燕部援骑,乃是先帝册封燕菡郡主亲领,副将乃是原秦州左校尉撒鲁合……”

魏楚钧、汪伯潜面面相觑的坐于殿中,心里百味陈杂,又或者百味已不足以形容他们的内心一二了。

对契丹援骑这事,倘若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现实,他们则更希望是契丹人不辞万里,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通过大理国,花费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辗转抵达中原。

开邛崃山道算什么事情?

是不是这次战事结束后,这支骑兵返回打箭炉,徐怀什么时候有需要,随时可以再将他们召进来?

是不是位于邛崃山南的黎州以及邛崃山西麓,已经变成京襄的又一处飞地了?

也许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向来将西蜀视作自家后花园、一直意图吞并燕部、曾闹得很难看的高氏,应该不会乐见自家的后花园,被京襄偷偷扒开这么一个口子吧?

当然了,高氏远在西秦路,信使往返走一趟都需要两三个月,高氏对邛崃山道反应再大,也无法解他们眼下的燃眉之急——高峻堂虽说此时出任荆湖北路兵马都部署,但他的任命是朝廷任命、地方认同的,并不是说荆湖北路兵马真的就唯高峻堂马首是瞻,关键还是要看孔昌裕这些人的态度。

然而从周鹤、高纯年等人殿前的态度可以看出,魏楚钧完全不觉得会有谁在这时候敢站出来公然指责徐怀撕毁和议,悍然出兵突袭南岸虏兵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正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论早就得兵家公认外,“兵不厌诈”之论也同样深入人心。

再说当初为争取朝中更广泛的支持,从头到尾都未敢轻言促敌撤军是什么“和议”,甚至还一直申明促敌退兵乃是权宜之计。

魏楚钧心里也很清楚,就算举行更大规模的朝议、集议,也不会改变这个结果。

最终决定要不要撕毁“和议”的,要看有无撕毁的资格,要看撕毁“和议”能带来怎样的结果,但从来都不是什么狗屁道义、狗屁诚信。

只要有资格撕毁,只要撕毁“和议”能带来好的结果,而不是使局势恶化,满朝文武将臣哪怕再看京襄不顺眼,这时候都得捏着鼻子叫一声好。

谁要是在这事上提什么朝廷的道义,提什么朝廷的诚信,刘衍恐怕会第一个站出来拔刀替京襄砍他娘的。

以骁胜军为主力的泾原路兵马当年在北征伐燕时覆灭于云州,包括刘衍的父兄在内,上百刘氏子弟葬身云朔,全他娘有赖于赤扈人讲“诚信”、讲“道义”!

魏楚钧此时已经知道,在靖胜军从龙舒河北上的同时,刘衍、杨祁业除了留一部精锐驻守全椒等城,也率左右骁胜军主力从驻营地开拔。

不过,刘衍、杨祁业没有经合肥借道,绕将军山,而是直接出张八岭与浮槎山之间的清流关,往西北而行,在东淝河畔停了下来。

说白了,左右骁胜军就是在东淝河紧急修造桥渡,前往寿春南部的芍陂北大营的。

这背后也许是刘衍与徐怀暗中勾结多年,但不可否认刘衍对“和议”这件事本事的憎恨、排斥。

也许人家轻易不会将内心的不满表露出来,但真要等到人家将内心的不满表露出来,也就难有挽回的机会。

“眼下已不是细究那些有的没的细枝末节之时,当务之急,陛下当立即颁诏使平凉公提辖天下兵马,务求全歼淮河南岸残虏,封赐赏功待平凉公再获大捷班师回朝时温酒详述不迟!”周鹤奏请道。

徐怀之前以枢密副使兼领诸路兵马勤王招讨使,节制权仅限于调度参与淮西会战的兵马,韩时良、葛钰所部当时被围寿春,节制权包不包括韩时良、葛钰所部都是模糊的。

周鹤这时候提出授予徐怀提辖天下兵马之权,不仅要将这层模糊剔除干净,还将包括淮东军在内,诸路有没有调派淮西的兵马都算上,节制权都临时授给徐怀。

“战机稍纵即逝,请陛下速速决断!”高纯年、王番、董成等人也一并劝谏道。

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师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将第十六章 援至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储第一百九十六章 抉择第八十一章酒宴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三十章 接战第五十章 编军第九十五章 大战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殓第九十三章 溃逃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七十一章 归来第七十三章 新寇第十四章 促降第二百三十一章 军将第四十章 监军使院第一百四十四章 杀人放火招安事第四十章 道理自有他人述第六十八章 奇袭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见第一百二十七章 长亭第六十二章 杀人者第二百四十四章 北撤第一百零二章 小人得志脸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袍第六十五章 风光各异第一百零七章 贼酋谋略第八章 绍隆二年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二百零八章 封国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气第一百五十七章 统兵第九十六章 放归第十二章 无事也无非第五十四章 敌袭第一百三十九章 借尔子一用第二十三章 黑锅能否习惯第七十一章 其人之道第二百零一章 开垦第一百九十八章 不动如山第三十六章 商团第一百八十八章 岁旦第六十一章 对垒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阳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语第一百五十章 本末第一百七十六章 来客第二百三十章 集结第八章 议和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尔小命一用第二十三章 掌灯倾诉第一百零二章 战后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一百零四章 兵败第七十五章 古渡第一百二十九章 试射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二百二十六章 会合第一百零二章 战后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奋勇第七十九章 恶世生贼心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四十五章 夜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简单第二百章 京中第九十七章 党同者联兵第一百四十九章 观战第九十五章 残战第九十章 猜忌第五十三章 不动如山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二十六章 家风传统第一百五十八章 当务之急第十章 场面有点乱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忧烦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一百九十三章 生煤熟炼第六十章 先帅旧部第六十八章 最坏准备第一百六十九章 先行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十三章 聪明误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袍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波又起第九十九章 巨陵镇第七章 初冬第八十一章 中牟残城第一百八十一章 战果第一百零三章 风雨茅津渡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敌第三章 未雨绸缪时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六十四章 示敌以弱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为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