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民以食为天

罗昭云得知燕郡的粟米、稻谷价如此高后,暗暗心惊,为这里的百姓担忧,没有钱财,家穷四壁的贫农,耕种的劳动力都消失去了,如何能继续耕作下去,获得来年的收成。

家里原本的那些劳动力,除了一部分成劳役、甲士死在了修运河、修长城,征辽东外,还有一部分逃亡了,不敢再留在当地,免得被继续抓走劳役而死,少许男子自砍了胳膊和腿,当成福手福脚,可以免遭劳役。

这就是盛世过后的大隋,断崖式崩将,开皇二十年内积累的巨大财富和人口,就这样被隋炀帝给败坏了。

后世许多学者或吃瓜群众,总拿着几大粮草里有存粮来说事,认为几大粮草的粮食到了唐立国几十年还没有用光,说明大隋的富有,这纯属扯淡,没有经济常识的想法。

因为大隋官府积攒了九大仓粮草后,关乎到国运和军粮、皇粮,以隋炀帝的冷酷与绝情,草菅人命的性子,是不可能下令打开官仓救济战乱中的百姓,后来,他更是无心考虑天下事,导致各地饿死的老百姓太多了。

并不是大隋的粮食吃不完,富裕无比,而是根本就没有打开官仓来放粮,否则的话,那几个粮仓的粮食,够四千万百姓吃几年?

而且古代储存粮食的技术不如后代,陈放许久后早就不适合食用,那些旧粮一直到大唐立国二三十年还未用尽,是因为大唐人都吃新种出来的粮食,并没有继续使用那开皇和大业初期的几十年存粮。

罗昭云想通了这些事,不禁暗骂史书的某些记载,害人不浅,后世一些学者,断章取义,完全弄错了史实,光这四郡几十万百姓,要熬过这个冬天,然后如何春耕,如何撑到秋收打粮都是未知数。

“正好,我们今日就商议一下,你们四郡各需多少粮食来救济百姓,每个月要多少?”

“国公能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祖颋吃了一惊,赶紧询问。

罗昭云点头:“嗯,北上之前,我已经派人收购粮食,运来四郡,就是解决军需和难民用粮的困境。”

“那太好了,百姓有救了。”四位郡守都高兴起来,他们是地方父母官,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实在残忍、悲凄,而且难民饿死越多,产生的哗变就越大,整不好都揭竿而起,他们自身安全也很危险。

“燕郡现有五万多人,约两万户左右,除了少部分还有一点存粮过冬外,大部分家中没有多少食物储备,如果能每户每天能送一斤米,一天就是两万斤,一个月下来,需要六十万斤,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一些富裕的乡绅、世家不考虑在内,也需要五十多万斤,能够满足基本果脯需求。”

罗昭云微微点头,在隋唐时期,一石十斗,也就是五十三四斤样子,五十多万斤折合成石的话,就是一万石左右。春耕之前,还有三个月,光燕郡就需要三万石。

北平郡、渔阳郡的人口加起来,是燕郡的三倍,那么需要的粮食就是九万石了。

罗昭云简单核算,从腊月直到明年早春二月,这段期间,四郡的粮食需要约为十八万石,如果再加上军队需求,还有从河北赶来的难民,那就更多了。

“放心吧,粮食问题我会解决,你们的任务,就是回去发檄文,发动起各县、镇、村、亭等,传达本国公的意思,从今日起由我代管四郡,不会让百姓饿死,不会在抽调劳役去辽东征战,让他们联系逃亡的男丁尽快回家过除夕,粮食你们可以一旬一发,救济百姓,重新检索人口,规划来年的春耕。本国公还承诺,三年不收他们赋税,田地耕作后的庄家,一缕自己留用。”

四位郡守全都吃惊了,这种诺言可不是闹着玩的,那么多粮食,除非打开黎阳仓、洛口仓等,否则,短时间内去哪里凑齐?

邵长函期待不已道:“如果真的解决粮食和兵役问题,轻徭薄赋,相信百姓很快就能安定下来,不会再四处逃亡,担惊受怕了。”

潘栎感叹道:“不错,谁也不想离家出走,漂泊他地,落草为寇,生死难料,舍弃家里的孤儿寡母。”

“好了,事不宜迟,几位郡守大人这就回去准备,尽快安抚一方,避免有人饿死,或是谋反,我们四郡要及早稳定下来,随时听我其它政令下达。”

“下官遵命。”这四位郡守,都是文官,负责地方民政经济许多事,对幽州边陲之地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当四人走后,罗昭云拿起纸笔,在思考如何能筹粮筹钱,虽然他这些年都在储备,但不想闲着就一股脑儿都拿出来,公布于众,那是愚蠢的行为。应该一部分从那些乡绅贵族、门阀大户的家内扣出一些钱币和粮食来。

如果直接硬来,打土豪,分田地,枪他们的物资,恐怕要惹起门阀士族的集体抵抗,那肯定不行。这个时代,毕竟还是豪门、士子、贵族共同出仕、决策的时代,贫民的影响力不够,罗昭云要夺天下,不能把贵族完全得罪死,否则那些名望大族、门阀勋贵都会排斥它,得不偿失。

他考虑一番后,觉得应该在幽州一带继续加大经济贸易,研究一些新物品等,吸取豪门消费,此消彼长,来补给不足。

第七百零五章 意外重逢第二十四章 守岁第五百四十一章 冲锋攻阵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册封婕妤第一千一十一章 交代措施第四百零三章 再议计策第二百九十四章 少年战神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华第八章 父子间的秘密第八百一十章 应对之策第七百六十四章 大反攻第三十八章 传授经验第四百九十一章 外族之祸第一百六十七章 谋算第四百五十四章 擦身子第六十八章 吟诗一首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革鼎乾坤第七百二十二章 各揣算计第五百四十一章 冲锋攻阵第一百零三章 小郡主第二百一十四章 迁都之论第五百五十章 出关平乱第三百七十三章 根基已固第二百一十三章 印刷术第一百三十九章 仁寿宫变 下第三百四十章 清官难断家务事第二百七十八章 四路军齐至第三百九十三章 值得拉拢第九百九十一章 华律新法第六百一十九章 游说第五百五十一章 复国军反击第七百四十六章 大华危机第一百二十七章 杀机四伏第三百五十五章 冶铁生意第八百七十三章 杀身成仁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局势不妙第二百四十章 龙争虎斗第七百七十七章 一家人围聚第一千零四章 君臣坦诚第三十七章 斥候营第五百零五章 朝会赐婚第五百五十五章 固边陲第八百零九章 发兵洛阳第二十六章 拼杀第九十章 暗流不止第七百三十四章 替罪羊第八百五十九章 御驾亲临城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花市灯如昼第七百五十章 备战状态第七百零九章 唐军窘境第十五章 初窥门径第二百七十九章 炀帝西巡第二百八十二章 谈婚事第八十七章 曲词之难第四百九十三章 困龙消志第二百四十九章 练兵有道第两百零二章 佳人吹玉笛第三百六十一章 血染辽水第九百七十八章 晋安侯第三百一十四章 高句丽第九百章 布杀局第六百零九章 再聚首第九百七十三章 道出实情第四百八十八章 雁门之围第五百九十六章 惦记粮仓第五百一十八章 对饮小酌第四十二章 伏击第八百七十六章 安定军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岁尾第一千零五十章 亲征江淮第二百五十二章 调兵有策第八百五十四章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第三百五十五章 冶铁生意第二十二章 野心勃勃第一百二十五章 风波欲来第九十章 暗流不止第六百六十三章 设枢密机构第一百五十八章 阵前搦战第九百五十五章 滋扰敌营第二百九十一章 篝火晚会第三百六十二章 成功登岸第二百五十六章 余波第五百三十八章 有朋自远方来第三百四十一章 家族兴衰第五百九十八章 叛军拦路第八百五十七章 田间巡访第三百七十六章 各有筹备第一章 重生在隋第三百九十四章 血战平壤城第一百七十章 山穷水尽疑无路第二百二十一章 玄霸的去向第五十六章 苦战坚守第八百七十二章 困兽厮斗第四百九十七章 途中血杀第二百一十七章 赏雪观梅第一百三十一章 自投罗网第二百七十三章 协议生效第五百二十五章 军权与民政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违反军令第三百九十二章 演义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