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

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

“西南之事、眼下叛军蜷缩贵南深山之中,我大明有正兵十一万,辅兵五万,合计十六万大军。”

“叛军之兵力,正辅兵相加,也不过十三万左右。”

“以眼下之难点,首要便是叛军妄图在贵南山林之中,与我军纠缠,恐怕会纠缠很长时间。”

干清殿内,叶向高将西南之事娓娓道来,所惊人的便是小小贵州之地,居然有近三十万兵马在交战。

这样的规模,比起当年平叛杨应龙时,可是大了不少。

若是按照万历年间的标准,眼下便是天启第一大征。

群臣们商议着西南的情况,在叶向高说完之后,杨涟便主动站出来作揖道:

“万岁、西南之事不可操之过急,当徐徐图之。”

“万岁、杨都给事中所言甚是。”左光斗也站了出来,之后赵南星等人也纷纷力挺。

这种时候,齐楚浙宣昆等五党官员自然也不会催促,毕竟他们也想让奢安之乱再久一点,以此来达到捞功绩的目的。

想到这里、朱由校用从朱由检那里听来的话,整理之后才开口道:

这是朱由检的战略,但不一定能达到。

“他们没有名义对哥哥起兵,文臣也不会帮他们,因为没有大义,没有兵权。”

朱由校的话,从一开始的解释,到反问,再到最后质问兵部,一气呵成。

“额……”叶向高也有点窘迫,当即作揖回应道:

“太仓有米四百二十一万石,麦一百二十二万石,现银八十二万四千六百两,南京粮库有粮一百二十万石。”

朱由校沉吟了片刻,想了想怎么说才不会打击到自家弟弟的想法,因此过了片刻后便开口道:

朱由校被朱由检点醒后,这才想起来,以往的各种手段,都是依托自家弟弟,以及御马监兵马上执行的。

“这样的情况下、在藩王之中,还有这福王和周王这样的存在,弟弟认为……”

“此外、御马监可以再出一百万两银子,押运南下。”

如果没有御马监的分担压力,恐怕今年还要欠饷,并且高达七八百万两。

说白了、主战者能获取不少民心。

“叛军占据贵南一府四州二卫之地,这些地方耕地稀少,人丁稀少,所造册之田亩不过二百余万亩。”

“眼下的局势,不过是我军总数大于叛军罢了,实际上精锐已经消耗殆尽。”

可即便这样,眼下御马监的银库之中还有三百多万两银子。

“募兵?那得等到什么时候去?”

不过在笑完之后,他似乎又想起了什么事情,急忙拉住朱由检坐在了主位和次位。

不过对此、除了掌握户部的汪应蛟和少部分人以外,其他人都觉得御马监没做什么好事。

朱由检一开口、瞬间群臣们就开始议论了起来,不过他们说的也是事实。

“正是!臣赵德明附议!”

“臣等告退……”四十余名大臣纷纷退下,最后只有朱由检和曹化淳、朱由校、魏忠贤等人停留在了殿中。

“另外还可以留豹韬卫归孙应元节制,征讨叛军。”

“眼下的问题便是,辽东方向,若是不扼制老奴,任其发展下去,恐怕会逐渐的蚕食漠南诸部。”

“以二百余万亩养十三万大军,如何能养活?”

不过、他想要裁撤的这三省,可不比之前了。

不过对于这些话,朱由检全当时牢骚,继续开口道:

长于妇人之手,因此玩来玩去,还是在玩权谋手段,始终玩不到军队上去。

这样的主战党,让朱由校看了皱眉,毕竟他从自家弟弟那里听了不少对西南战事的看法,知道西南不比中原和北方,山高林密,根本就无法速速决战。

朱由检突然开口,本来让众人皱眉,但是当他们听到御马监可以出银一百万两后,便不再言语了。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朱由检身上,对此,他顶着如芒刺背的目光,作揖回应道:

“臣弟以为,眼下当在贵州之地募兵,先让各部恢复兵力,再试探性的围剿叛军。”

这样一边移民屯垦、一边防御后金,变相是让后金龟缩在松花江、黑龙江以南。

“万岁、去岁秋税运抵后,各镇兵马调粮不少,加上西北四镇的欠饷,甲胄,百官的俸禄,便花了不少银子。”

如果林丹汗真的有四万铁骑,就不至于被黄台吉打的逃亡青海了。

叶向高一开口,当即众人心里就凉了半截。

“呵呵……那是。”朱由校笑了笑,随后拉着朱由检的手走向了养心殿。

因此、三者的重要程度,分别是财政—军队—政治。

朱由校转过身来,为他介绍道:“弟弟,这便是我定下的战船模型,以弟弟的图纸为主,改了改后,将衔接的部分解决了问题。”

他们实际上根本不知道主战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气势不能输,名声不能落。

辽东地形不如贵州恶劣,如果在贵州都能领兵过万而不乱,那么他们也就可以和戚元辅等人一同北伐了。

二十万兵力、聚集了秦邦屏、戚金、孙传庭等人的阵容,朱由检就不信这样都收复不了辽东全境。

有军队没有财源,文官只要舍得钱财,就能把军队拉拢到他们那边。

“道义便是兵权,皇帝即是大义!”

因此、裁撤卫所,驻扎兵马,再用皇店开拓市场,以此扩大贩盐的市场才是朱由检最想要做的。

大明有法统、可以收复的地方有哪些?

中南半岛的三宣六慰、安南都统使司,南洋的旧港、吕宋官厂。

“万岁,臣弟建议调南京一百二十万石粮支援朱燮元,再调太仆寺、光禄寺、节慎库等一百二十九万两,由豹韬卫押运前往贵州。”

所以这一切、又回到了朱由检的那句话上。

要知道,整个漠南之地也不过四五十万蒙古人,而林丹汗并没有让人臣服,便总是打出四十万蒙古人之主的称呼,让人贻笑大方。

东林又开始内乱了,在高攀龙被踢出廷议后,并不代表东林嘴炮死绝了,相反他们又旺盛了起来。

“万岁不用担忧,御马监的钱粮够用。”朱由检回应一声,倒也不是说大话,而是眼下御马监的钱粮确实够用。

这才刚渡过今年的正月,二千六百万石田赋和五百多万两加派银、三百多万两赋税就剩这么点了?

“眼下、五省之兵马,如孙传庭、洪承畴、吴阿衡、杨文岳、杜文焕、乃至朱燮元、胡应台等诸部皆折损了三成乃至过半的兵马。”

“眼下只需要积攒建造大船的经验,便可以造出足料的战船了。”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是军队—财政—政治,但绝对不可能是政治为主。

“眼下叛军之所以没有出动出击,是因为从各州掠走了钱粮无数,兵部难道连被叛军掠走多少钱粮都还没有算出来吗?”

“若不是眼下西南有战事,辽东又需要维稳,臣弟早就收复河套了。”

这三个选择中,朱由检更倾向于撤向草原。

这种时候不应该主动进攻,而是等待叛军士气降至谷底。

朱由校见到自己弟弟才出银没多久,又要出银一百万两,顿时肉痛道:

“御马监还要承担上直、山西等地兵马钱粮,出银这么多,恐怕……”

并且、调他们前往辽东后,也可以顺势裁撤辽镇了。

有财政没有军队,银子还没出京城就没了三分之一。

近了开拓、远了保持宗藩体系,这才是能让大明更上一层楼的办法!

面对朱由检的执拗,朱由校最终还是被自家弟弟说服了,尽管他还是很担心。

这些都是有法统可以出兵收复的地方,而可以驻兵的地方就更多了。

因此、瞧着自家弟弟云淡风轻的表情,朱由校也只能点了点头道:

“既然如此、就按齐王所说的,由豹韬卫押运钱粮南下吧。”

“是啊、而且募兵的银两也是一个问题”

不过、东林内部始终不是铁盘一块,这不、在众人不开口的时候,忽的有一名东林御史站了出来道:

就刚刚的议事,便不难看出,大明根本就没有一个集权的财政部门,户部也不过就是能管管太仓罢了。

这点兵力,只要腾出手来,即刻便可以裁撤。

这么一来、辽东将领派系,便只剩下了朱万良和姜弼的三四万正辅兵了。

“嗯、裁撤三省的卫所!”朱由检用力点了点头。

辽东存粮还有一百五十万石没有贩卖,还有存银一百六十多万两,等沈炼贩卖完所有粮食,便能带所有存银南下去湖广买粮。

“万岁、臣以为,当速速平叛,随后调兵援辽,以我朝三十万大军,荡平建虏!”

当众臣听到皇帝询问齐王,便知道这是要对西南总结了。

随着大臣纷纷离去,朱由校也走下了高台,叹了一口气道:

“国事艰难,弟弟短时间便调银二百五十余万两,加上归入内帑的,恐怕御马监没有多少存银了吧?”

“哈哈……”听到可以拉来不少三大殿的木料,朱由校也高兴的笑了笑。

如果是黄台吉,他一定可以下决心,但努尔哈赤不可能。

对此他倒是没说什么,只是继续开口道:

只有掌握了军队,掌握了财政,那才能滚雪球的一样把队伍给滚大。

朱由校提出了要求,但总的来说,他还是承认了自家弟弟的想法和计划。

“藩王若是起兵,便是不义,以大义战不义,以兵强战不强,如何会输?如何能输?”

“兵权就是拳头,而大义是什么?大义便是哥哥!”

朱由校给朱由检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对此,朱由检也笑道:

“如果有了战船,到时候就能去大琉球和辽东护航,将建造三大殿的木料拉来了。”

继续扩大之下,盐场所获会越来越多,到时候提供的财源也就越多,便能充分解决财政的问题。

只要收复了辽东全境,便可以沿着辽河,松花江北上,一路筑城。

朱由检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锻炼四人的领兵能力,只要能在山区中达到领兵过万而不乱的本领,那么他们四个人的主战场,将是辽东。

“等收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可以调孙传庭、曹文诏、孙应元、杨文岳等四人领兵援辽了。”

毕竟人不是死的,况且这战略也很容易看出来。

眼下大明正辅兵在贵州之地已经十六万,再募兵,恐怕要突破二十万兵马。

即便是百姓被奴役的清王朝,一轮到战事需要讨论的时候,也是一群骄傲自满的人叫嚣着主战。

“届时,叛军必然会在攻势下受挫,连连收缩。”

“当初黄河以北的王中,赵王府便属于河南,但臣弟依旧把他裁撤了,并且当时其他藩王没有太大的反应。”

所以算起来,御马监有五百多万两银子,眼下拿出一百万两并不算难事。

因为这三省之地是真的有兵马可供调遣,一旦锦衣卫查到罪状,兵马调动之下,没有人能存活。

西南的乌思藏、朵甘、俄力军民府,东北的努尔干。

想到这里、朱由检只能道:“皇兄别太高看北虏。”

“蚕食漠南?”朱由校微微皱眉道:

“那虎兔墩好歹也是鞑靼部首领,麾下有数万铁骑,应该不至于被蚕食吧?”

兵部尚书崔景荣闻言,当即上前一步,行礼汇报道:

“叛军大约掠走银钱百万两,粮秣二百三十七万石,牛马六千余头……”

“臣李……”

在朱由检看来,有军队的第一件事,就是威慑文臣,就是抢夺财源,税收。

“山西和北直隶、河南三府,不过只有四个藩王,因此弟弟裁撤和革新没有太大阻力。”

由于战局的控制,四川和湖广、江西等地的粮价虽然涨了一些,但毕竟没有太过夸张。

政治为主的皇帝,玩到天花板也就嘉靖的程度了。

“三百五十万两银子,其中有二百四十万两银子是拨给六人的,以他们的能力,估计年末便能编练出十万兵马。”

崇祯虽然后期觉醒,开始抓军队,建设起了勇卫营,但却因为判断出错,导致了本该用来威慑文臣,收取赋税的勇卫营,被他派往了中原平叛。

但以后金眼下的情况来说,撤向草原,只要经历几场白灾,所造成的减员要比战斗减员更多。

工部、太仆寺、光禄寺、兵部、各部都有自己的银库,这样的情况下,大明在钱粮上的调动,会陷入几个部门的相互扯皮之中。

尽管他们内部的杨涟、刘一燝等人都觉得要徐徐图之,但他们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

去岁勉强渡过了没有欠饷的一年,但代价就是国库枯竭。

李如柏那边前几日传来了消息,不出朱由检预料,祖大寿等人果然愿意和李如柏前往固原。

当事情谈到银子上,众人便都嘘声了,因为他们都知道朝廷眼下并不富裕。

“幸得前些日子万岁发内帑银百万两支援,加上五省巡抚徐可求调度得当,筹措了一百二十六万石军粮支援贵州。”

“等春雨过后,盐场就可以开始盈利了,想来还是能收获不少的。”

“不知我朝在贵州之地眼下的粮秣银钱是多少?”朱由校询问着,而户部尚书汪应蛟闻言,便回奏道;

“贵州境内军粮不足四十二万石,银两十三万两。”

不仅如此,他还继续道:

“合计之下,有银二百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两,米麦六百六十三万石。”

百姓都是盲从的,尤其是汉人王朝的百姓,其骄傲之心简直是其他国家所不可想象。

“裁撤三省可以,但必须在收复辽东失地以后。”

一进入养心殿,朱由检就看到了一艘一尺左右的战舰模型。

“唉……五省之地因为筹措的事情,已经入不敷出了,怕是眼下已经银粮枯竭了……”

一旦老奴看出来,他会面临三个抉择,一个是向北撤离,一个是入朝、一个就是撤向科尔沁草原。

汪应蛟所说的,是前些日子朱由检以自家皇兄名义调拨的银两,而朱由校自然也知道。

或许是他知道世界有多大,才知道把时间浪费在三省之地上,是多么的奢侈。

军队仅仅是驻兵,经济才是最重要的。

眼下安邦彦要拖时间,这明显是在诱惑明军走入山中,寻找机会围歼明军。

他要裁撤三省的卫所,不止是为了军屯田的田赋,还是为了拓展皇店,制裁藩王。

来了……

“弟弟是想……”朱由校皱了皱眉,似乎听出了自家弟弟的想法。

为什么后世国外总是说警惕东方大国重启明朝宗藩体系?原因就在于宗藩体系的范围太广,太大了。

二百多万两银子南下,买回五六百万石粮食还是绰绰有余的。

因此、让御马监来集权财政,才能保证朱由检想要扩大基本盘的计划。

朱由校见群臣嘘声的模样,便看向叶向高道:

“叶阁老,眼下国库还有多少钱粮?”

朱由校询问了起来,对此,朱由检也早有腹稿,因此说道:

他听到这里的时候,看了一眼朱由检,却发现自家弟弟正老神在在的眼观鼻,鼻观心。

“兵马所到之处,没有人胆敢反抗!”朱由检忽的开口,堵住了朱由校的嘴。

“臣弟请万岁允许诸部在贵州募兵,并发饷银、甲胄……”

“这次运钱粮南下,也就代表朝廷支出了三百五十万两银子。”

朱由检继续开口,并紧皱眉头道:

实际上他本部也不过十余万人,可拉出作战的男丁不过四五万罢了,若是要求有甲胄的,那更是在两万左右,并且只有一重甲。

大明藩属国有多少?可以驻兵的地方就有多少。

九月到现在不过五个多月,大明的国库已经被掏空了三分之二,这还是御马监一直在支持,分担了九边之中,四镇兵马钱粮的结果。

以往每次兵马调动,都是以皇帝询问齐王的意见而定下的,这次应该也不例外。

“辽东和西南之事,弟弟是怎么想的?”

辽东贩粮已经开始进入尾声,一笔笔银子运往北直隶,被朱由检一笔笔的花出。

到时候再收纳兵马,重新整编,辽东的兵力可以达到二十万左右。

“难不成御马监二十多万兵马,还弹压不住这小小的三省之地?”

眼下,皇店之所以无法突破西安、南直隶、河南,在当地做起市场,还不是因为当地商贾和士绅的阻挠?

www● тт kān● C ○

那么为什么北直隶、山西、辽东、山东北部没有人阻挠?

“工部节慎库有银六十二万两,太仆寺有三十五万两,光禄寺有银三十二万两。”

“这些银子,主要还是交给孙传庭、洪承畴等六人,其次是杜文焕、木增、胡应台等人。”

“倒也不至于。”朱由检没有说出具体还有多少银子,因为怕自家皇兄脑袋一热,全拿来建造三大殿了,因此说道:

“这是自然!”

敢把三省之地用“小小”来著称,也就只有朱由检了。

“哥哥,您难道没有看到吗?藩王没有兵权,所有的不过是那地方的家丁。”

朱由检清楚一切,所以在他说出想法的时候,直勾勾的望着朱由校。

朱由检说的很直白,他十分了解朱由校和历史上崇祯这两兄弟的性格。

一席话、说的曹化淳和魏忠贤有些发懵,朱由校也咽了咽口水,唯独朱由检看着自家皇兄,严肃道:

嘉靖救不了眼下的大明,只有朱元璋和朱棣、朱见深的路子可以效仿。

“文臣遵循礼制,既然承认了皇兄,便会承认皇兄是皇帝,是大义。”

如果自己只有弟弟,而弟弟没有兵马,那计划也无法执行。

“加上淮北大饥后续赈灾,黄河决堤后续赈灾,能有眼下的局面,已经十分不易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朱由校道:

“如果辽东收复,届时臣弟想把孙传庭、孙应元、杨文岳调往陕西、山东、河南。”

“齐王,依你之见,眼下该如何?”

“可眼下,陕西、河南、山东三省之地,有藩王十二,郡王一百五十二位,宗室子弟近三万。”

“船厂的人今日清晨传来消息,确定了基本没有问题。”

这就代表了明军要在贵州做好和安邦彦打持久战的准备。

有政治没有军队和财政,国家就陷入了武备不振,民不聊生的阶段。

眼下不过三省之地,盐场每年所获便有上百万两。

众人的疑问,由汪应蛟前来解答:

这样的数据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以这两百多万石粮秣来说,叛军最少可以在贵南地区坚持两年以上。

“万岁圣明……”百官纷纷唱声,而同时朱由校也摆手道:

“行了、退下吧。”

崔景荣的话,是根据户部对地方百姓、府库造册后,大概推断出来的数据。

“哥哥是皇帝,藩王有何可畏惧?”

只要有属国,便可以用属国的名义开疆拓土,将外在资源送回国内。

虎兔墩便是明朝君臣对林丹汗的私下称呼,而朱由校不相信林丹汗会被蚕食也是因为林丹汗过度吹嘘的原因。

得到回应,朱由检笑着作揖应下。

他知道,为了完成他自己的计划,他必须好好利用奢安之乱,锻炼出一批批适应云贵高原的兵马和将领。

这些将领将在收复三宣六慰、安南都统司,收复南洋的时候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四点还有一更

(本章完)

第197章 西南援辽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11章 噩梦开局第597章 废奴运动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613章 故人再见第86章 上架感言第265章 病来如山倒第548章 交趾叛乱第434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第549章 广州繁会第287章 抄家两淮第235章 筹备南洋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654章 番外篇(二)仓中鼠第200章 来自皇兄的彩虹屁第78章 叶向高第380章 是齐王党还是顾党第602章 齐国繁华第292章 哈剌温山之战第457章 斩首上万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226章 收拾内贼第597章 废奴运动第115章 摊牌第598章 纸币金本位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404章 暗流涌动第59章 御马监裁军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202章 辽东备战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85章 孙传庭等人的动向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检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408章 大慈大悲杨文岳第82章 黄口小儿有蛮力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321章 外战内旱第267章 太庙献俘第69章 满桂到来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630章 齐国齐州第390章 晚明两大人精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640章 摸着弟弟过河第532章 蒙古西迁第490章 师徒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归齐第72章 忠贞秦良玉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马监第350章 庙堂争锋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608章 相互试探第401章 天降正义第1章 当从移宫案始第233章 筹备复套第494章 喜讯不喜第160章 整顿山西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83章 总归得杀人第60章 谋划草原第286章 欲哭无泪虎蹲兔第169章 歼灭奢崇明第620章 国债第46章 布局西南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第55章 抵达燕山大营第258章 河西见闻第349章 兴大案治大腐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190章 连下三城第46章 布局西南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525章 培养大侄子第40章 海运之争第545章 社交达人朱慈燃第414章 兄弟之争第588章 远洋归来第479章 南昆仑监察使司第489章 摊丁入亩第111章 立场转变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405章 齐王爱熟妇第165章 强藩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