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三省地震

第176章 三省地震

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建虏、彝乱等等事情,似乎都与他们无关。

他们能清晰感受到的,只有自己身边的变化。

如山西和北直隶的百姓,他们近四分之一的人分到了田地,同时也感受到了,因为兵马的驻扎而提升的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兵马驻扎后,一些兵备道的裁撤之后,少了许多设卡吃关税的胥吏。

便是城中的一些缉捕都低调了许多,因为驻扎在城外的营兵会经常来城中买东西。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便是因为营兵的驻扎,似乎被服徭役的要求也很少见了。

一些道路破损被营兵将领看到后,便会和当地的县官沟通,由县衙出银子,营兵出人,将道路修缮。

这样的军队是比较少见的,原因是朱由检个人对麾下兵马做出的要求。

驻扎的军队,每年必须修缮当地的一些道路、桥梁、水渠等物,以此来提高大明百姓对以往官军的映像。

山西如此、北直隶如此,辽东也是如此。

倒是朱由校、看着自家弟弟离去的背影,紧皱着眉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不止是他们、整个马湖乡的百姓都哭嚎着跑出了加。

朱由校说这句话并不是不满,而是觉得朱由检对百姓太过亲近、柔弱了。

走着走着、狗娃子看到了自己一些朋友坐在树底下发呆,狗娃子过去之后她掀起衣服给狗娃子看,后背被踩的青一块紫一块的,特别吓人。

朱由校看自家弟弟坚持,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而朱由检听后便作揖寒暄几句,随后离开了原地。

“按照这样说,上天预警的岂不是万御史?而御马监之兵马,不过是在为万御史收拾残局吗?”

“大汉将军何在?!”

虽然受灾之人百万是夸大其词,但几十万总该是有的,尤其是地震最中心的东昌府和兖州府。

“地方府尹务必调查清楚,此次地龙翻身百姓死伤几何。”

你杨涟也是清流,眼下清流弹劾祸乱朝纲之藩王,你不帮忙也就算了,还帮藩王说话?

“万岁,若是臣所说有误,甘愿受罚!”

“入班~~~”

“万岁圣明……”听到皇帝愿意出内帑银,百官纷纷作揖唱礼,不过人群中却有一人皱眉。

“曹州、城武、曹县、濮州、朝城、金乡、鱼台,皆大震有声。”

不过也没有办法,他拿着鸡蛋到水缸旁,弄了些水洗了洗,最后走出屋里拿鸡蛋站在了他娘亲旁边。

到时候如果还不够,那御马监也收秋税了,继续赈灾便是。

万言扬站出来,一副自己是忠臣的模样,可以说把朱由校恶心到了。

“人之初、性本善……”

“哥哥、赈灾钱粮是不是少了些?御马监可以再出五十万两。”

这时、狗娃子他爹和他阿爷、兄长们也都回来了。

他娘亲见鸡蛋来了,当即把大锅摆上了灶台,而旁边的白菜和韭菜、野菜已经切好了。

反观朱由检、他想要的却是百姓安居乐业。

过了许久,当天色慢慢暗了下来,黄昏出现在天际,他们也顾不得羡慕,急忙起身分开,背着柴火向家中走去。

刚刚挂好衣服的狗娃子闻言,连忙跑到了锁在偏屋的鸡舍里,看着家里的三十几只鸡,拿着一个木铲就从中把鸡蛋都扒拉了出来。

“多了你们交不上夏税,就这样吧。”

“郓城地震,有声如雷,地裂泉涌,鸡犬鸣吠,墙屋倒塌。”

鸡蛋下锅、随后放入韭菜,一碟韭菜鸡蛋就做好了。

“送万御史去山川坛,代朕向上天谢罪三日!”

狗娃子看了一眼那地缝,宽四尺多,恐怕是没救了……

狗娃子知道,那是他娘在织布,为了能在夏税前多补贴些家用。

“嗡嗡……”

他背着柴、抱着菜,走到了一处并不算太好的矮丘上,对着矮丘下正在干活的几个身影吆喝道:

“阿爷、爹,娘说回家吃饭了。”

那些鸡都是他们夏税和秋税时候要贩了换银钱来交税的宝贝,真正能吃的荤腥只有这些鸡蛋。

朱由校黑着脸开口,而开口之后,百官致谢后,内阁首辅叶向高便上前一步,双手递出奏疏道:

“万岁,昨夜兖州府、济南府、东昌府等地遭遇地龙翻身,济宁州发生百年没有的地龙翻身。”

但如果伤及的多,这点钱粮根本就做不了太多事情。

“各地官员加急送信,遇灾百姓数百万,垮塌房屋数十万处,城墙不可计数……”

万言扬义正言辞、言之凿凿,大义凛然的模样还真的让朱由检乐了。

“此次地龙翻身,波及兖州府东阿,平阴,东平州、汶上、定陶……”

朱由校一声喊出,当即文华殿门口两侧的大汉将军就一路小跑了进来。

他还在疑惑这是谁的时候,却看到了杨涟一脸难看的表情,这下他就知道了,这家伙应该是东林党中如高攀龙一样嘴炮的一员。

“吾弟还是太过柔弱了一些……”

忽的、狗娃子听到了嗡嗡的声音,只以为是耳鸣,但下一秒、鸡舍的鸡都开始叫了起来,扑腾着翅膀,十分吵闹。

虽然地龙翻身之后,从废墟中还能翻出粮食来吃,但倒塌的房屋却不能恢复。

天启二年二月初七,当常朝开始,许多臣工的脸色都随着山东八百里加急的消息而变得难看。

他们的家是两间并不大的土坯房,房顶由去年秋收时收获的秸秆和稻草铺设,做饭的地方在一间土屋的外面。

不过对于他的话,朱由检却只能摇头道:

可后来不知怎么了,好像是说北方打了败仗,之后官学就关了,狗娃子也就只能回家了。

他低头看了一眼盆内的菜,分别是韭菜和白菜,还有一种他说不上来的野菜。

“巨野城垣雉堞倾倒过半,文庙庑舍皆坏。

“少了点吧?”狗娃子娘亲关心着,而男人则是道:

就这样,每人也不过五两主食。

“万御史夸张了,天灾人祸常有的事情,如何能算到齐王头上?”

就是这样穿着灰扑扑粗布麻衣的十几个孩童,坐着眺望远处的私塾。

“要是力夫的工钱没有问题,做到秋收前回来,我们爷三应该赚回十几两银子,到时候咱们也可以把家里的屋子弄弄,给虎娃子和狼娃子谋个亲了,狗娃子也能去上官学了,来年的秋税也能有着落。”

不过相比山西和北直隶,辽东百姓感受更多的则是与皇帝有关的皇店。

————————

“此外、河南府洛阳、偃师,开封府杞县、尉氏,归德府商丘、睢州、鹿邑、阳武以及南直隶徐州、肖县、沛县、丰县等三省三十余府州县。”

“那既然如此,又为何说上天是警示齐王呢?”朱由校一挥手,抓住衣袖的同时起身道:

“眼下三省百姓受灾,尔等不想着如何赈灾,却在这里诬陷良臣,是何道理?”

山东兖州府郓城的一处乡下,私塾内的孩童背诵着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不过仔细一看,私塾中的孩童数量不过十余人,完全不符合这上千人的大乡规模。

“平身!”

那水桶的水随着他走动而摇晃,溅在他的身上,他却没有什么怨言。

狗娃子很听话,没有说什么,只是背着柴火、抱着菜就回了家。

这时、朱由校也开口道:

早年朝廷规矩严的时候,各县的县官还需要让县内十岁的孩童去官学就学,每天中午能有一碗白粥加咸菜。

“诶!”听到娘亲的话,狗娃子背着柴火、抱着菜盆就往家里跑去。

看着大汉将军的小动作,旁边的文臣纷纷摇头,但也知道再让这家伙说下去,估计今日是别想继续朝会了。

就这样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就已经算得上太平盛世了。

屋子暗了下来,只有狗娃子爹娘的那间屋子亮着,但屋内响起了“嘎吱”的木纺声。

“去吧。”

不仅如此、辽河以东的各地驻军,会以皇帝的名义招募民夫,而不是征徭役。

数百万人受灾,这样的规模,前所未有。

《商君书》所教授的君王之道,乃是疲民、弱民。

没有办法、杨涟主动站出来承担了火力,而他这一站出来,立马就让东林党内一部分官员不舒服了。

相较于私塾孩童还能穿得起新衣的干净,这些干农活的孩童身上大多都是旧衣,衣服上还有七七八八的补丁,颜色五花八门,也不知道从哪里裁下来的碎布。

“……”一席话说完,整个朝堂顿时没了声音。

当然、若是家中的男丁今年出去打工的多,那农闲几个月下来,还是能挣到不少银钱的。

被万言扬这么说,他都快觉得他被老天针对了。

“挨千刀的,过来把菜拿回家里,叫你爹回家准备吃饭。”

正当狗娃子以为有人恶作剧砸门的时候,突然就感觉到土坯墙发出了一种他说不出的声响。

罕见的是朱由检也来参加朝会了,而这次朝会的组织,无疑是对地震的处理。

三十万两、八十万石,加上四省之地的夏税,顶多不会超过八十万两银子,二百万石粮秣。

“唉……朝廷现在听说喜欢走海运,不知道今年漕运的漕工还要不要我这种老头子。”阿爷听到家里紧张,叹了口气。

就这样、万言扬被带了下去,而朱由检也觉得心里畅快了不少。

她把装满衣服的木盆递给了狗娃子,说道:“把衣服拿去晾了。”

比如山东便是典型……

在朱由检记忆中,对于这场大地震并不熟悉,或许在明末的背景下,这样的大地震比不上即将到来的大旱,但对于朱由检来说,这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此刻他大脑一片空白,什么想法都没有,直到旁边的阿爷大吼了一声道:“跑出去!地龙翻身了!”

“齐王所献计策不错,传朕旨意,受灾之地蠲免赋税一年,另将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夏税用于当地。”

阿爷一边喊,一边抓着身边的狗娃子,虎娃子向外跑,狗娃子反应过来后,抓住自己二哥,爷孙四人连滚带爬的跑出了木屋,而他爹娘也连滚带爬的跑了出来。

但是、他的话根本就来不及说出,一个大汉将军就用手捂住了他的嘴。

“还是少了些,由御马监以内帑名义,再出银五十万两如何?”

“一……二……三……今天只有四个啊……”

一直熬到他娘亲都吹灭蜡烛睡觉了,他还睁着眼睛,在想白天那些私塾读书的孩子。

总之、在皇权控制力最高的辽东、山西、北直隶里,百姓的幸福感提升自然是最快的,其次便是被安排了贤臣良将的地方。

“济南府历城、济阳、齐东、邹平、阳信、淄川、新泰……”

“等十五农忙结束,我就带人出发,卖十只鸡凑个礼钱给李举人,让他帮忙给个路引,剩下的钱就当路费了。”狗娃子的爹盘算着说道。

“诶!”听到狗娃子的声音,田地里忙着春种的几道身影直起了背。

他娘哭着说要把鸡舍的鸡放出来,却被他爹一把抓住,大骂“不要命”了。

“万岁!臣忠心为国,上天又为何警示臣下呢?”万言扬跪下,一脸悲戚的上疏,仿佛朱由校已经要斩了他一样。

因此、朱由检在心底叹了一口气,随后没有立即开口,而是在散朝之后找到了自家皇兄,对其开口道:

朱由校指着跪在地上的万言扬,脸色阴沉道:

“既然万御史说是上天预警,那么就请万御史代朕谢罪!”

朱由检站出来作揖率先做出回应,而这样的回应实际上也很全面,尤其是调粮这点。

皇店的开设,以及低于市场价抛售粮食来降低百姓生活成本的做法,无疑是取得了许多辽民的人心。

因此、狗娃子的父亲也开口道:

狗娃子放下了柴火和菜,把柴火垒成了柴堆,随后从旁边已经晒的足够干的柴堆里抽出了一些木材,加上自己收集来的干树枝、干草,堆在了火炕之中。

看着只有四个鸡蛋的盘子,狗娃子一阵沮丧。

狗娃子静静的听着大人们的话,懂事的一直在吃野菜,他娘见到了,夹了几筷子的韭菜鸡蛋给他。

一顿饭的时间,便决定了一家人剩下一年的走向,洗碗洗锅、扫地收桌子之后,一群人便回到了屋里,天色也彻底暗了下来。

异象和异动让睡着的人纷纷醒了过来,反倒是狗娃子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蒙了。

朱由检的献策是不错的,这是众人的认知,就连朱由校也觉得自家弟弟的献策不错,应该不会有人反驳,但是他终究还是低估了某些人的脑回路。

汝母婢也……朱由检暗骂一声,转头准备看看是哪个脑瘫来弹劾自己。

听到自家大哥和二哥秋收之后就能娶亲,狗娃子羡慕的看向了两个哥哥,他们也红着脸尴尬笑着。

一夜的时间、“轰隆”声连绵不断,一户户的房子都被震塌,狗娃子家的也不例外。

田地里全是人,穿衣服的,没穿衣服,包着被子的,坐在树下发呆的,趴在家人朋友怀里哭的,还有狗娃子这一家狼狈的。

“不是……”朱由校回应一句,转身便上了步辇,随后才道:

“万岁!臣万言扬弹劾齐王祸乱朝纲,此次地龙翻身便是上天预警!”

“咋回事?怎么了?”

强烈的震感连续不断,随后大地开始炸开,天地都在摇晃,狗娃子一家人抱着门口的一棵大树,死死的、不敢松手。

但百姓如果安居乐业,闲了下来,那么就容易生乱。

末了他才哭嚎着说,他爹娘逃跑的时候掉地缝里了。

至于他们的主食,则是中午吃的剩饭,掺了些水煮沸。

五十万两、从湖广、江西买粮,足够买一百四五十万石了,足够百万百姓吃一两个月,加上原来的钱粮,足够撑到秋收之后。

“听说巡抚换了,换了一个姓袁的大人,这袁巡抚要考校山东的官学,估计过些日子便有人叫狗娃子上学去了。”

如果用后世的话来说,这一场大地震所导致的损失,或许高达数千万两……

整个马湖乡仿佛被捣毁了一般,所有围墙、房屋和道路、水渠都被震垮了,地表出现了大量的裂缝带。

“东昌府聊城、莘县、馆陶,广平府清河、鸡泽、肥乡、成安……”

“爹你别多想,没有漕工也没事,我听说天津那边的船厂需要挺多力工的,一日三十文钱,比漕工要好。”狗娃子的父亲说着话,顺带夹了一块韭菜鸡蛋给阿爷。

旁边的魏忠贤见状,当即询问道:“万岁是在忧愁赈灾的事情吗?”

“不然就今年家中的这三十几只鸡,怕是交不上秋税。”

他一回头,当即便看到了一个生面孔。

伴随着鸿胪寺卿的开口,大汉将军挥舞净鞭,百官山呼万岁,而同时朱由校也走上了高台,坐在了龙椅上。

“嗯……也好。”木讷的阿爷点了点头,而狗娃子的娘亲则是关心道:“去多久?”

尽管一日只有十文工钱,但干得活也不算累,不过就是修补道路,修建水渠、或者为开荒而砍伐树木罢了。

他回屋里一顿捯饬,最后提着一桶水,拿着拳头大小的两个陶罐,腰间别着一个火折子,摇摇晃晃的走出。

他熟练的把两个陶罐放在了灶台旁,小心翼翼的放好,随后蹲下用火折子点火。

一个五旬老汉、一个三旬而立的男人,还有两个十四五岁少年。

“爹、我今年想让伱和惠芬、狗娃子在家农忙,我带虎娃子、狼娃子去天津赚些银钱。”

狗娃子一家松开了门口的树,这时才发现家门口居然出现了一条宽一尺,长数百步的裂缝,一眼望不到边。

很快、一大家子人就开始吃起了饭,而饭桌上,狗娃子的阿爷也开口道:

“如果按照万御史所言,那么去岁黄河决口时,吾记得万御史曾路过黄河,而今岁正月,万御史又巡视了河南、山东等地。”

四个鸡蛋,全家六个人吃,自然没有多少。

“皇兄、臣弟以为当以蠲免和调粮、以工赈灾来平息三省地龙翻身之灾。”

不过以工赈灾这点提出后,百官们却皱了皱眉,但依旧没有反驳。

可能是因为干活太累了,躺在他旁边的阿爷和两个哥哥没多久就都睡着了,反倒是狗娃子愣是睡不着。

“用不了这么多吧?三省之地的地方钱粮还有不少。”朱由校有些惊讶自家弟弟对赈灾这么看重。

“内帑拨银三十万两,太仓拨粮八十万石,以工赈灾。”

一行人洗了洗手,把桌子搬了出来,摆上了碗筷后,三盘菜也弄好端上了桌。

粮食、油、盐、酱、醋、煤等等物资,皇店的价格都大大低于辽东的市面价。

隔着老远,当狗娃子见到在小河边洗衣服的娘亲时,当即就大声回应了起来。

这样的场景、在整个马湖乡都在上演,直到天空渐渐明亮,强烈的震感才终于告歇。

“爹,家里紧张,狗娃子上学的书本钱难凑。”狗娃子的娘亲一脸的忧愁。

忙和了一盏茶时间,火被成功点燃,而这个时候他娘亲也抱着洗好的衣服走了回来。

同样十二岁的年纪,他却活得如同一个小大人一般,每日睁开眼睛就要为家中奔走。

“唉……有辱斯文啊……”

“历城震声如雷,房摇地动。”

“铛……铛……铛……”

眼下还不知道地龙翻身伤及了多少田亩,如果伤及的少,那么不影响春种的情况下,这些钱粮撑到秋收还是可以的。

“既然弟弟这么说,那就再出银五十万两吧,刚好由豹韬卫一起押运。”

“狗娃子,你作甚呢?捡个柴花这么长时间!”

妇人一边锤洗着衣服,一边对着狗娃子吆喝,而狗娃子不想挨骂,只能将木盆抱了起来。

因为、朱由校当即黑着脸道:

不过即便是再鲜艳的碎布,在经历了一两年的农活后,也会变得灰扑扑的。

不知道多久过去,震感越来越强烈,天空也不断地闪着光,让人害怕的不敢直视。

狗娃子是其中的一员,他爹娘是乡里刘举人家中的佃户,租佃着三亩旱地,收入十分窘迫,全家六个人,挤在两间土坯房内,就连地都是刘举人家的。

“万岁!去岁齐王派兵南下、灵璧发生黄河决口。今岁齐王又派兵护送钱粮南下,又爆发地龙翻身,此等情况、难道不是上天的警示吗?”

四个人在地里春种,而听到狗娃子的话后,他们摆了摆手示意狗娃子先回家。

这人正是朱由检,而他皱眉的原因就是赈灾款项太少了。

“万岁!臣……”万言扬一听顿时急了,谢罪三日不就是要跪三天三夜吗?这可是会死人的。

他娘亲从屋里拿出了大锅,随后拿起旁边的一个陶罐,打开塞子后,小心翼翼的倒了五六滴油,用木铲刮了刮,让锅底有了些油后,便对狗娃子吆喝道:

“狗娃子,从鸡舍里拿几个鸡蛋。”

“诶!”狗娃子闻言接过木盆,晾晒衣服去了。

若是仔细看去,在私塾不远处的矮丘上,一些背着木架子,架子上担着一些树枝干柴的孩童正坐在地上,远远的看着在私塾中读书识字的孩童们,眼里满是羡慕。

“娘,今天柴火不好找,我找了好久!”

不等狗娃子坐起来,屋子的木门突然哐哐的响,声音特别大,给狗娃子吓一跳。

朱由校不满的是这点,但也并非是他觉得自己压制不住百姓,而是他觉得自家弟弟这样的性格,日后或许要吃大亏。

“走吧。”

朱由校坐好开口,而魏忠贤也连忙让人抬着步辇向着干清宫走去。

只是走动之后,朱由校还是不放心的转头看了一眼朱由检的背影,随后长叹了一口气……

(本章完)

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547章 商贸繁荣第161章 投石问路第582章 蠢蠢欲动第525章 培养大侄子第603章 抢人大战第417章 争相斗艳第321章 外战内旱第109章 五党让利第267章 太庙献俘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323章 拿下郑主第524章 老谋深算第687章 后记(七)太平腐败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491章 百姓赖安第60章 谋划草原第685章 后记(五)尧年舜日第112章 落幕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悦第393章 审判孙传庭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550章 治戎为长李定国第67章 戚金练兵第646章 江水为竭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354章 顶梁柱朱由检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227章 改革五军都督府第547章 商贸繁荣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281章 暗流蛰伏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40章 海运之争第19章 倔老头杨涟第700章 后记(二十)隆武新年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423章 英勇的贱民第447章 建虏北狩第694章 后记(十四)摩刘之乱第437章 揉碎牡丹铺床前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356章 印度洋的风第86章 上架感言第293章 游牧民族的传统手艺第357章 缺银子的大明经济第260章 收复朵甘第443章 风雨前的平静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515章 名将陨落第695章 后记(十五)绍庆盛世第160章 整顿山西第188章 齐王挂帅第35章 魏忠贤的献媚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498章 任他几路来第200章 来自皇兄的彩虹屁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75章 回京第414章 兄弟之争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466章 终末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672章 番外(二十) 国策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295章 京城风云第96章 扶弟魔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574章 万事不留人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旧时代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280章 贪心的魏忠贤第549章 广州繁会第552章 浙江实况第399章 官学开办第416章 骄兵悍将第32章 百般无奈第348章 典吏阎应元第103章 蜂窝煤的火爆第535章 欣欣向荣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218章 犁庭扫穴第161章 投石问路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39章 文官多奸诈第387章 明贬实保第137章 训喀喇沁第430章 检在帝心第496章 海陆夹击第424章 敌军非但不投降第241章 备战河套第241章 备战河套第40章 海运之争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