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诸藩分地

第313章 诸藩分地

“哔哔!”

“放!”

“嘭嘭嘭——”

天启七年三月初九,伴随着天津港鸣炮的声音出现,港口码头之上,已经站满了乌压压的人群。

这其中、有前来看热闹的百姓,也有天津船厂的船工,但更多的,是负责维护秩序的拱卫营士兵,和负责接应使船回归的礼部官员,以及主持欢迎的户部尚书毕自严。

除了他们,还有从京城纷纷赶来的各藩王、郡王。

他们等不及诸藩长史前往京城,于是决定亲自来迎接。

等不及的原因很简单,天启年间的第二次藩王会议,将会在十天后的京城太庙前举行,而负责主持诸藩大会的,则是被朱由检委以重任的毕自严。

在码头上,诸藩的脸色并不好看,又或者应该说是五味杂陈。

他们有的隐晦看向自己左右的藩王,有的则是看向毕自严,很少有人把注意力放在即将靠岸的下西洋船队上。

因为眼下的诸藩和朱元璋、朱棣时期相比,多了一个可以自治管理的藩地。

当数百名诸藩长史,使臣纷纷下了船只,他们便对着诸藩人群开始了作揖行礼。

不得不说、朱由检这手玩的不错,只要小藩不跟着强藩走,那仅仅七八个强藩,根本不足以凑出威胁大明的武力。

“收复三宣六慰,在强伽河以东饮马,直接和三藩接壤就足够。”

周藩的象辂上,朱肃溱带着朱恭枵、朱绍烔面对周藩回归的一名长史和四名家臣提出询问,而对此,长史陈蕤则是递上了一份文册,并恭敬道:

但同时,朱元璋也是读过史书的,他也担心这些诸侯王过于势大,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

尽管没有开口,但殿内所有人都能看出,这位前一天还吵着闹着要自己弟弟为自己作画的皇帝,恐怕有生之年都不会再让自家弟弟给自己画第二次全身像了。

“需要稳定一下诸藩,另外注意一下诸藩的分地位置。”

朱由检走到养心殿角落,在金盆中洗了洗手后,便头也不回的询问陆文昭。

“他们倒是挺会选的……”朱由检擦了擦手,才接过文书看了看。

对于推恩令这个所谓的‘千古第一阳谋’,诸侯王们其实至少有三种办法可以破解。

“不过这高原也并非一无是处,其高原与海岸平原之间盛产水稻、小麦、甘蔗等作物,矿产更富煤、铁、锰、云母、金等物。”

大明藩王子弟是需要分封出去的,这和汉武帝的推恩令是差不多的。

朱由校在朱由检开口时开口提醒,而面对提前,朱由检却摇头道:

“而天竺沿海土邦城池,大大小小数百座,百姓多者十余万,寡者上万,而听闻他们的商贾说,百姓最多的还是在强伽河两岸的城池中。”

尽管这作画的要求,是他自己提出来的……

“由于北、东有着高大延绵的山脉,加上三面环海,又有开发了数量不少的耕地,因此天竺在地利上有一定的优点。”

不过若是仔细看到殿中场景,便不会有人再心虚了。

对于他来说,被自家弟弟作画,可以说是一种煎熬。

虽然不能说惨败,但是大明丢失了对三宣六慰的主权是已经坐实的。

“别让强藩碰撞到一起,要保护小藩的利益,避免提早的内耗……”

他们的所见所闻,将会决定诸藩会下多少筹码,会把多少身价赌到这场“牌桌”上。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手下的将领阵容放在哪朝哪代都十分豪华,从宋晟到吴杰,盛庸,平安,铁铉,徐辉祖,郭英,瞿能……

“若是有六卫兵马,完全可以击退这个这个号称莫卧儿的南虏,届时掌控一省之地,再联合其余诸藩共同讨伐南虏,则大事可定!”

陆文昭看着手中的诸藩态度,不过看到后面却又收起笑容:“不过蠢货也多……”

按照这套制度,明朝藩王虽然是被分封了出去,但是对自己的封国没有任何管理权。

近十万兵马,足够崩碎莫卧儿的牙齿,而唯一需要操控和注意的,就是如何在就藩地上和和气气的进行分地,并且团结诸藩。

这一幕看的朱肃溱十分满意,他想了想后才道:

他座下是一张纯玉质的龙椅和三乘三丈的上好蜀锦地毯,仅仅这地毯,价值便有千两白银,而座下的玉质龙椅虽然质地一般,但也价值数万两白银。

“我周王府变卖家产,只要凑出银子,就足以招募六卫兵马为我们征战一年!”朱恭枵拿出了魄力。

“分地的事情,还需要好好商量,不能恶到强藩,不然之后难以结盟。”

“并非全部都是骑兵,他们军中主要以步卒、战象、火炮、骑兵为主,骑兵数量在八万左右。”

他们有一个优势,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他们背后站着大明,身旁站着诸藩。

煎熬的日子终究是在一刻钟后过去了,当朱由检放下画笔的时候,朱由校立马靠在了椅子上,长叹一口气。

朱由检对着陆文昭开口,而朱由校也听着。

“天竺之地情况复杂,臣将其分为三部分,其一是地利,第二是人文,其三是利害。”

只不过是在汉武帝时期,那种特殊的局面之下,诸侯王们破解推恩令的成本太大,所以就显得无法破解而已。

“不过他们的火炮数量,威力远不如我朝,护航的上直海军四卫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就覆灭了锡兰岛上带甲八万的土邦。”

所以,朱元璋当时设计了一套很聪明的制度。

“这……”长史愣了愣,他没想到朱恭枵说的这么露骨,不过顿了顿后,他还是回应道:

之后继位的他隆则是对东吁王朝内部进行一次全国性普查,编制了各地户口、耕地面积、产量和税赋情况的调查统计,作为征税和征调劳役的依据。

他站在殿内角落,等着自家殿下作画完毕后汇报。

也因此、明朝初期的时候,朱元璋为了维护老朱家的统治,曾经把自己的儿子,都封到了国内的各个要地去镇守。

在他抵达干清宫门,并得到宣旨可以进入的时候,养心殿内也传来一声呵斥:

“别动!”

“三宣六慰可不好收复……”朱由校略微烦躁,毕竟他很清楚万历年间明军和西南的东吁缅甸打成了什么模样。

“是……”礼部官员作揖应下,随后开始安排诸藩官员和诸藩亲王、郡王上车。

三十二亲王,只要子嗣够多,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南亚能分裂成四百多个郡国。

作为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一种阳谋,推恩令其实并非无解。

“这四藩只会想着速速解决就藩的事情,提早前往海外就藩。”

陆文昭闻言,当即上前一步,双手呈上文书道:

“这是诸藩这三日的举动,基本上都是盯上了靠近天竺中部的沿海地区……”

“此外、天竺大多平原都已经被开发大半,灌溉水利俱有,农业发达,依臣之见,整个天竺已经开垦的耕地,恐不逊色于我大明……”

“万里海疆之外,这三藩要抢的位置也和小西洋监察使司相距甚远,如何注意?”朱由校不清楚海外的情况,只能询问。

长史说罢,看了看朱肃溱等人的模样,并小心翼翼道:

“虽说有些夸大,但海军与拱卫营,上直的战力有目共睹,若是真的能聘请一卫兵马,或许能在数月内荡平南部的一地土邦,获得耕地千万,民众百万。”

“西北荒芜,他们四藩若是争夺,必然都是争夺东部。”

他坐着一动不动,而他的对面这是一个摆好的画桌,桌后是执笔正在为朱由校描绘全身像的朱由检。

还有大量洪武朝培养出来的优秀中下层军官们,而这批人里,有文有武,有猛将,有骑将,有统帅,军队素质较高,士气高昂,后勤补给充分……

别说蓝玉、傅友德能不能打过他们,就算是年轻的常遇春,徐达等人,都不敢保证一定打得过朱允炆手下这批人。

“整个天竺的沿海地界,不管是气候,还是土壤和植被,各种变化十分显著,其地广袤,不输于大明……”

在北部平原以北,是一座隆起的高山,延绵数千里,卧在我大明乌斯藏宣慰司与天竺之间。”

至于朱由检也很清楚,眼下甚至可以说未来的二十几年都不是收复三宣六慰的好时候。

只见在朱由检安心描绘的时候,朱由校却是跟患上了多动症一样,这会儿抓抓脸,这会儿打打哈欠,过了一会儿又胡乱活动脖子。

“不过、若是真的要以战养战,还是得对莫卧儿东部的沿海平原地区下手。”

“眼下天竺分割严重,北部是由当年哈烈国(帖木儿帝国)的驸马帖木儿后代巴布尔所建立的国家。”

说罢、他带人向着皇宫而去,越过西华门、武英殿,最后来到了干清宫门前。

“这怎么可能?”朱肃溱不相信天竺的耕地数量能和大明媲美,而周王世子朱恭枵也皱眉道:

周藩的底气和教育,让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到了最大的牟利机会。

车队拉的老长,向着京城踏上返程,只不过在这返程的马车上,许多藩王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询问诸藩长史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周藩的周王朱肃溱。

这三种办法分别是:计划生育、直接造反,或者只分封地不分权力。

二十一年后小冰河大旱彻底结束,之后虽然还处于低温期,全国粮食减产,但百姓最少已经能活下去了。

“北部和中部的平原河网密布,灌溉渠众多,农业发达,而南部为高原,只是东西两侧的海岸拥有少量平原。”

伴随着“砰”的声音响起,当船队靠岸,木梯被放下,一队队已经离去一年多的下西洋船队终于回归。

对于自家父亲的求助,朱恭枵毕竟被评价有参将之才的学子,自然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原因很简单,东吁已经在阿那毕隆的统治下,压服了地方势力,重新完成了缅甸地区名义上的统一,结束了缅甸地区自十六世纪末以来分裂。

“二十万骑兵?”听到这话,在兵家学府学习过的朱恭枵二人惊诧开口,毕竟在十七世纪能养二十万骑兵,这说明莫卧儿的经济并不逊于大明。

因此朱由检从来不担心诸藩造反的事情,因为拖得时间越长,天竺之上的势力就越割裂。

“天竺之地,究竟如何?是否适合就藩?”

“弟弟这么笃定?”朱由校接过文书,大致看了一眼。

“该国被欧罗巴人称呼为莫卧儿,治下有民数千万,羁縻整个天竺南部高原地区的土邦,带甲二十余万,大多是骑兵……”

“周藩和蜀藩、福藩、晋藩、楚藩、赵藩、秦藩、唐藩的银子应该最多……”

原本他还好奇为什么自家殿下要呵斥万岁,不过过了一会儿他就明白了。

“枵儿……”朱肃溱看向了自家儿子朱恭枵,毕竟他不懂军事,只能求助朱恭枵。

哪怕每个藩王只招募一营拱卫营,他们也能形成三十二个拱卫营的巨大规模。

“臣在与四卫指挥使交谈时,他们对于莫卧儿的情报也十分熟悉,其中海军都督黄龙的侄子,指挥使黄蜚更扬言“以我天军一卫,可灭南虏数万”的豪言。”

他宁愿和正处于中兴的东吁再度交手,也不愿意等二十一年。

长史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而朱肃溱听闻天竺有不少耕地也就放心了不少,他继续示意长史再说,而长史也道:

“天竺的气候和大明迥异,首先是该地全年温度奇高,各地雨季时间相差很大。”

所以他才没有像朱由校那样在意诸藩的海外就藩,说白了、诸藩日后只可能成为大明军事上的马前卒和华夏经济圈的一员。

“他们不会争夺太稀缺的位置,大概率是在南部两侧沿海平原。”

此刻的养心殿内,朱由校头戴翼善冠,身着黄色的常服,腰别玉带,坐在一个屏风面前,大马金刀,看上去十分威风。

“结盟一事,还得看看朱由检会派谁前往监察使司。”

所谓的无解,其实也只是鉴于当时特殊的局面,推恩令其实也是如此。

“先从地利来说,臣等只是随船队从东吁沿海一直巡弋到了波斯地界。”

至于朱由检要做的,就是让诸藩接受并使用大明规定的世袭手段。

“南部土邦,若是真的要打,或许选一大邦能缴获银两数十万两。”

哪怕燕军引以为豪的汉蒙混杂的精锐骑兵,在白沟河之战中也被南军骑兵先行打败。

进入殿内的陆文昭被呵斥声吓了一跳,不过在看到呵斥的人是朱由检后,他就放心了下来。

“诸藩子弟里,福藩子弟的能力也不行,这三藩或许会在抵御莫卧儿之后发生矛盾,因此哥哥需要注意一下。”

“哪怕打下一个大大的藩国,可以我大明祖制,兴许不用百年的时间,天竺之上便会出现数百郡国。”

即便不算郡王,三十二个藩王组成的势力,也绝对不是莫卧儿可以一口吃下的。

就这胡乱动的举动,换做寻常的宫廷画师自然只能自由发挥,但当这个画师变成朱由检后,朱由校便开始受罪了。

朱允炆削藩是最蠢的一种削藩手段,朱由检根本不需要学习他,他要学习效仿的,就是在朱元璋、朱棣的削藩手段上,加强管控就足够了。

二十一年……这个时间朱由检根本等不及。

见状的毕自严看了一眼四周,察觉人太多后便开口对身旁的礼部官员道:

“这场争夺主要还是周藩、蜀藩、福藩和唐藩这四藩之中。”

朱肃溱抓住了问题所在,而朱恭枵道:

“朝廷设立小西洋监察使司,显然是为了监督诸藩,顺带掌控诸藩。”

等到有战争的时候,被大明皇帝给予军权,然后带兵去打仗,平日里的权力很小。

“不过……”朱由检顿了顿,想起了唐藩的老唐王和朱聿键,随后道:

“唐藩估计也会选择中部或者南部,甚至会主动拆分唐国。”

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加强管控,并且保证诸藩的子嗣数量,就能无形之中削弱他们。

“组织人马返回京城吧。”

“洪承畴这人手段老练,心狠手辣,小西洋监察使司很适合他,就是不知道朱由检会不会另有人选。”

由于整日不是海鲜、就是山珍野味,加上朱由校自己做手工活计,并且有朱由检帮忙处理政务,因此他没有历史画像上那么瘦弱,反而有些壮实。

养心殿内传来呵斥声,声音还不是皇帝的,这让人有些心里莫名发虚。

他沉默了片刻,想了想后才询问道:

“依你之见,若是以战养战,南部土邦能缴获出多少银子?”

这批人,有打过松潘少数民族的,有打过南方少数民族的,有参加过北伐蒙古人的,战力彪悍,难以抵挡。

“不过天竺西北地区有面积不小的沙漠,因此如果要争取就藩地,首选距离中部平原最近的沿海地区。”

那个时候是什么时候?好像是二十一年后……

至于朱允炆为什么掌握那么大的优势,却还是被朱棣给干翻了,这点并不是因为朱元璋没给朱允炆留下猛将,而是朱允炆和朱棣的差距。

朱恭枵说出了两个有可能的名字,而朱肃溱想了想后才道:

“父亲、若是要对莫卧儿动手,那莫卧儿数十万大军强攻而来,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恐怕难以为继。”

“这块地域不小,三藩之中周藩实力最强,蜀藩其次,福藩最弱。”

倒是朱由检则是道:“他们还没回来时,我就大概知道了这天竺之地他们会如何分。”

“继续说!”一句不输于大明,立马把朱肃溱的兴趣给提了起来,他追问着,而长史陈蕤也继续道:

“臣在沿海打听过内陆的事情,长话短说便是……天竺之地北阔南狭,平原和适合耕种的地方也大多在北部沿着一条叫做强伽河(恒河)两岸,以及中部一带。

“很简单……”朱由检走到了《大明坤舆总图》下方,用手拍在了东吁缅甸的位置。

“他们若是挤进去,恐怕天竺之地也经不起他们折腾。”

“楚藩有伪楚王案的嫌疑,秦藩是旁系上位,晋藩、赵藩又无能……”

“这群人倒是挺有远见的……”

“说吧,什么事……”

不过、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任何一种计谋,可以真正无解。

“三千……”听到这话,朱恭枵有些心动了,而他旁边的朱绍烔似乎看了出来,连忙劝阻道:

任谁坐下来两刻钟一动不动都会难受,更别提喜欢驰马射箭、做做木工活的朱由校了。

“我等在随军攻打小西洋监察使司时,小西洋监察司不过是天竺的一个海外土邦,一岛之地却有数府大小,数百万人。”

明朝初期藩王唯一的权力,就是带着自己的亲卫军队,镇守一方。

“参见千岁……”

“也就是说……只有三个藩?”朱由校微微皱眉,而朱由检也道:

而东吁再度衰落,就要等到他隆病逝了。

“总之还是先团结诸藩,等十日后太庙召开诸藩大会,再议事也不迟。”

“有的地方常年不下雨,有的地方常年下雨,这其中以西北和东北首当其冲,而这两地也容易爆发旱情和洪涝。”

“确实相当……”长史作揖道:

三天的时间缓缓过去,当诸藩象辂进入了东城百王府中时,锦衣卫也把这三天所打探的消息送往了镇抚司,并交到了陆文昭的手中。

看完之后,他将文书递给了朱由校:“哥哥可以看看这些好皇叔的就藩地了。”

“是……”象辂内众人纷纷应下,而像周藩象辂之中的场景,也在各种不同的象辂中上演。

“莫卧儿在东部的几座城池中,一城十余万,二十余万百姓并不在少数,加上莫卧儿经济较之繁荣,或许一城便能养三千甲士。”

“三十二为亲王,一百余名郡王,天竺之地不过和我大明本土差不多大小。”

“若是有这么多耕地,那他们百姓的人数岂不是与我大明相当?”

“依我之见,恐怕不是洪承畴,便是孙传庭,再无第三人……”

只要能活下去,愿意迁移的人就不会太多。

这么一来、大明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倾入东吁移民上。

与其投入资源来迁移百姓,平衡当地近七百万蛮夷,倒不如提前爆发大战,先打上个十几年,让东吁疲于奔命,最后入主人口锐减的三宣六慰。

想到这里,朱由检合上了文书,下意识看向了窗外,似乎心思已经飞到了云南临安府去……

(本章完)

第60章 谋划草原第96章 扶弟魔第26章 截胡工部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428章 一正两贵三平妃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205章 战事打响第454章 引君入瓮第544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220章 阉党抬头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624章 三龙同朝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47章 国之柱梁孙传庭 忠心耿耿洪承畴第96章 扶弟魔第351章 悯农者厌农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134章 叶向高入阁第517章 走山访水第81章 天赋异禀第98章 党争再起第421章 沙俄东侵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153章 四处调兵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421章 沙俄东侵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40章 海运之争第277章 开诚布公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573章 燕山不满第151章 西南风紧第539章 好景不长第517章 走山访水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484章 烈属安家第285章 生擒朱由检第324章 收复交趾第82章 黄口小儿有蛮力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543章 双璧陨落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330章 贪官晋商 吊民伐罪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国策第512章 大国寡民第594章 满朝虫豸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222章 西北难题第359章 火烧草津城第216章 打断建虏的脊骨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288章 炮轰建虏第608章 相互试探第215章 炮击老奴第486章 发兵平缅第46章 布局西南第601章 齐国总旗张煌言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证第693章 后记(十三)工农罢工第183章 黄雀在后第225章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第190章 连下三城第365章 南洋风起第539章 好景不长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场第221章 战后功赏第102章 打肿脸充胖子的好皇兄第371章 风高亮节杨文岳第123章 天子阅兵第411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第466章 终末第80章 少年纵马第440章 筹备犁庭(加更 感谢XuS大佬的盟主第594章 满朝虫豸第111章 立场转变第193章 以势压诸王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214章 围杀黄台吉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65章 帝者不怒第644章 恨弟不成齐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473章 齐国五年计划第120章 天启元年第52章 兄友弟恭第277章 开诚布公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620章 国债第19章 倔老头杨涟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622章 燕山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