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庙堂争锋

第350章 庙堂争锋

“果然发了……”

“齐王殿下回来,万岁会发也不奇怪。”

“俸禄倒是提了数倍,但封了陋规和润笔。”

“不止,听闻从即日起,所有州府县镇的赋税都直接运到皇店,由皇店运往国帑。”

“这么一来,岂不是连内帑都被算入其中?司礼监难道没反应?”

“齐王殿下在,万岁要用银子,说一声便是,更何况银子汇总国帑后,登记造册就会送回内帑。”

“总之这道圣旨降下去,恐怕各州府县镇的官吏都会集体上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天启八年冬月初一,伴随着百官们在文华殿内私议,《官吏定禄》的事情,前前后后近四个月的时间,终究是敲板并下发圣旨。

圣旨的下发,可以说得罪了整个大明官吏集团。

“其中,衣食住行中,又以食最为重要。”

“政策已经定下,然而不是减免田赋,而是废除耗羡、夫役、木柴等杂项!”

他隐晦的扫视了一眼庙堂,察觉许多燕山派官员和齐王党官员没有帮腔后,便心里有了底气,只是不等他开口,一熟悉的人影忽的站了起来:

“殿下,朝廷有银子,那应该减免赋税,让百姓和灾民过的更好,也避免更多百姓因为赋税而变成灾民!”

“所谓“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糖、布、茶……”

“户部手中有两张单子,分别为万历三十年与天启八年的物价单子,诸位可以一览。”

“然而,当地的棉花价格是每担值银在一两六钱左右,一般的棉布,其价格基本保持在每匹值银二百文到三百文之间,即使最精致的棉布,价格也不过是每匹值银四百文到五百文之间。

“话不能这么说……”

“户部查了查两京普通百姓的生活情况,总的来说,可以用衣食住行来概括。”

眼下民间对皇帝的尊崇不用多说,而卫所早已被裁撤,武将转为五军都督府,不涉政治。

齐王党、燕山派虽然都表面顺从,但实际上心底也十分焦虑。

因此,即便无奈,但他对着朱由检作揖道:

“殿下,眼下国库虽然稍微充裕,但天下灾民繁多,况且地价也不便宜,朝廷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来收田……”

手指有节奏的在桌案上敲打,每一击仿佛都不是打在桌面,而是打在众人心头。

在明代,田产的多少决定了家庭财富的丰薄,但田土的价格和处境,在万历年间和天启年间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然而自天启六年以来,南场织造局每年输出棉布数千万匹,每匹质量都十分精致,可价钱不过三百文每匹。”

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只能返回乡里,和士绅豪强签下契约,成为对方的佃户,而这种现象在南直隶和浙江两地尤为严重。

他想要看看是谁说的,却看到靠在椅子上的朱由检此刻正望着他。

“……”

这样的局面,实际上就是万历年间地价的尴尬局面,然而这样的尴尬局面,到了天启年间却开始转变。

“然而自天启二年开始,各省的米价除非遭遇如眼下山、陕之大旱外,平日里米价十分稳定,便是连江南百姓也称颂我朝步入‘天启治世’,百姓安康。”

太监虽然还存在,但有朱由检的劝说,朱由校很少派出什么镇守太监,自然也就没有损害百姓什么利益。

“七件事中的茶叶,也和盐价类似,并没有得到太大的诟病。”

“万历十五年以来,南直隶米价常年高居每石七百文价格,直到天启元年才降低到五百文一石。”

朱由校虽然还在躲着朱由检,但朱由校也清楚《官吏定禄》的重要,因此他授朱由检监国之位,代天子监国。

毕自严的话说完,当即便有人按捺不住站了出来,而这人则是阉党魁首的崔呈秀。

只是到了眼下,他们反倒空前的团结了起来。

“蜂窝煤虽然贵,但对于百姓来说,三斤足够用一整天,因此百姓对于蜂窝煤的价格,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

“冯给事中说的不错,朝廷要为百姓减轻压力,因此杂项要减免,地也要分。”

齐王党和燕山派不敢明面站队,但朱由检不相信他们会老老实实顺从。

“首先从柴来说,百姓眼下所用的‘柴’,实际上从天启五年以来,基本转木柴为蜂窝煤,而蜂窝煤价格则是波动极大。”

这群党派众多不说,平日里朝议也都各怀鬼胎。

然而眼下藩王们开始捐田,并且还是全部捐出。

“综上所述,我大明自嘉靖、万历年间以来,直到天启元年为止,米价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有时高涨,有时下降,但都不算稳定。”

“眼下诸省大旱,大旱说不定还要继续蔓延,朝廷出银子收地,也是为你们降低风险,避免花了银子种地还颗粒无收。”

想到这里,朱由检停下了手指敲打桌面的声音,而一直关注的毕自严也忽的开始说起了“堂外话”。

这个说法,朱由检不知道是谁传出来了,但他很清楚,所谓的五大恶一旦洗白了其中四个,那剩下的一个就得担责了。

文华殿后院的主敬殿内,内阁七名阁臣,六科六名都给事中,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两京十八省御史,以及六部的六位尚书都齐聚殿内。

显然、刚才那句话出自朱由检之口,而他一开口,崔呈秀就知道自己犯错了。

“至于第六件事的糖,万历年间每斤四十余文,而眼下旧港之地大量供糖,糖价跌至二十文每斤。”

捐田……

“百姓买不起,没有依靠,朝廷自然要解决这种事情。”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而我大明百姓在吃食上,又有人统称为“开门七件事”。”

毕自严说着,便将桌上的厚厚一叠单子推上前,而负责旁听记录的翰林院编撰也主动开始取出单子,发放给所有殿内大臣。

这个问题好似一把刀扎向朱由检,他若是不减田赋,那名声被污,冯铨得了名气。

此刻的朱由检,一身红色的圆领服,头戴玉冠,皮肤算不得坳黑,但整个人比起出发陕西前更为消瘦。

话说到这里,很多人已经明白毕自严想要说些什么了,但大家都没有打破他。

即使如此便宜,这样的田地依旧无人购买,因为即便是士绅豪强喜欢兼并田亩,也察觉到了大明朝日薄西山,开始减持田地这样的固定资产。

“至于七件事中的盐,虽然我朝盐价在天启五年开始,平稳在十二到二十文之间,但与前朝相比并不算多,百姓虽然有一时埋怨,但尚可接受。”

“这一千万两银子,便投入浙江,从浙江官吏手中购田,哪怕只能购入百万亩,以一人三亩来发地,也能福泽数十万百姓。”

崔呈秀反驳,心里不免露出一抹笑意,然而不等他心里得意,一道声音突然响起:

“官吏艰难,无心种地,那就由朝廷出银子把地买了,分给百姓耕种吧!”

毕自严的话让人捉摸不透,搞不清楚这和《官吏定禄》有什么关系,但他依旧说道:

那么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帮藩王洗白,然后只留下所谓的贪官污吏,最后把清流的遮羞布也彻底撕开!

他目光如电,四下打量,但凡察觉到他视线的官员纷纷闭嘴,没有人敢站出来唱反调。

这么一来、即便冯铨惹怒了朱由检,他依旧能获得不错的好名声,甚至能脏了朱由检的名声。

地方官吏靠润笔银来补贴县衙,这种话放在哪个时代都无疑让百姓想发笑。

种种物价被拿出对比,稍微对比一下,天启年间的物价比万历年间低了两成三四成。

朱由检不否认百官之中有这样的人,但这种人的数量屈指可数。

诸如浙宣昆三党,齐楚二党,阉党等党派就更不用说了。

“通观我朝的物价波动,,可以说自天启元年以来,物价有涨有跌,但总体来说都是在下降。”

他若是减田赋,百姓得了实惠,但士绅豪强得到的实惠更大,并且出银买田的手段便用不了了,冯铨也会得到士绅豪强的青睐,说不定日后会扶持他为浙党魁首。

官吏作为这个阶级的一份子,实际上掌握的田亩数量并不少。

这些东西平日里都能看到,但没有人关心,可眼下主敬殿内的所有人都知道,毕自严要拿物价来做文章了。

他自然知道,诸藩不可能捐田,实际上应该是诸藩已经开始准备就藩,而所谓捐田,不过是朝廷出银子,或者许下什么承诺,才从他们手中得到了这么多田亩。

他这样的手段,若是放在几年前,朱由检还真的不一定能好好应对,然而现在……

“只是自天启四年,皇店以花生制油开始,天下油价骤降至三十文,哪怕西北三省的油价也不过五十文左右。”

“地可以一点点的收,今岁旧港、瀛洲运抵国帑近千万两银子,孤听闻浙江地价每亩已经高至八十两银子,是浙江普通一名民夫日夜不休,连续工作十年才能买下的价格。”

施凤来的话,如果朱由检不能很好地反驳,那么站出来的人会越来越多。

“这些捐献的土地,除了一千六百万亩分发给二十余万宗室外,剩余两千八百余万亩田地,尽数发给四川、广西、陕西、山西、北直隶、湖广、江西、山东等诸省百姓!”

朱由检只叫来了他们四十一人,但谁都看得出来,这四十一人的含金量比大朝会的三千多人还要重。

总的来说,不管朱由检答应或者不答应,似乎冯铨都占尽了好处。

“这三个月来,户部调查了一下事情,诸位若是不嫌无聊可以听一听……”

“县衙之中用度繁多,眼下朝廷调整了截留,地方衙门本就在苦苦支撑,全凭给人润笔的收入来补贴县衙,若是眼下《官吏定禄》,废了润笔,那……”

他脸色有些难看,开口后先是对朱由检作揖,给足了面子,随后才开口道:

五大恶眼下只剩下了藩王和贪官污吏,而在舆论中,百姓们自始至终都还相信那些所谓的清流是好官,是清官。

崔呈秀眼下是在以偏概全,而他要概的,远远不止润笔银。

你朱由检不是怜悯百姓吗?那眼下为什么不减免赋税?

他们自然知道御马监在旧港和瀛洲采矿,但他们没想到,御马监居然采到了这么多矿,给朝廷储备了那么多金银。

等所有人面前都摆好两个时期的物价单后,毕自严才开口说道:

“我朝物价比之寰宇诸国甚贱,可即便如此,万历三十年北直隶每斤猪肉值好钱二十文,牛肉十七文,羊肉十九文,而水鸡七文一只,米六百文一石,麦五百八十文一石,上好棉布四百二十文,油……”

“因此,不管是南北直隶,从天启二年以来,两京米价低者四百文,高者六百文,即便是苏湖常松四府水患时,米价也没有飙升太高。”

“自嘉靖年间“改稻为桑”以来,松江府便是棉花与棉布的产地,号称“衣被天下”。”

“物价降了,而俸禄上涨如此,百官们的俸禄与物价对比,已然高不可攀。”

“眼下藩王捐献田地,山西、河西,四川、广西、陕西、湖广、河南、山东、北直隶等地的百姓都得到了实惠。”

朱由检的第二个手段拿出来了,这杀伤力极大的手段被他放了出来,而且捐田的对象还是藩王。

他这么做,是为了把恶名都推到百官身上。

“我朝立国以来,西北以油荒而出名,万历年间北直隶油价每斤四十文,南直隶六十文,让人直觉大为可骇。”

“此外,朝廷大小诸藩都愿意捐献田亩,合计捐田四千四百二十七万六千三百二十一亩六分三厘。”

朱由检还没有想到怎么收拾这帮子士绅豪强,但这不妨碍他借此来敲打崔呈秀。

四十一人坐在位置上,不同的是,今日的主位不再是顾秉谦在坐,而变成了让人大气都不敢喘的朱由检。

说着,毕自严休息数秒,又继续接着话茬说道:“七件事中最后一件为纺织面料。”

浙江境内,一亩上好之田,每亩值银七八十两,稍次之田也有三四十两,哪怕最劣之田,也价值白银十余两。

“至于开门七件事中的米、麦、豆方面,尽管天启元年以来的天灾不断,米价也一直处于波动之中,但朝廷调度得当,赈灾及时……”

“然而眼下万岁与殿下仁爱,特意《官吏定禄》,将百官俸禄增长一倍到三倍有余。”

但随后由于赋税、徭役日重,田地价格骤然下降,每亩不过值银五六两。

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土地已经不再是累赘,而成为了一项朝阳产业。

“我遍览物价,从未听闻物价降低而俸禄不变的事情。”

毕自严见状,也开始继续说道:

“柴薪米麦稳定便宜,而第三事的油价更不用多说。”

朝廷有了金银,那施凤来的话就站不住脚了。

随着朱由检一步步扶持朱由校,一项项革新政策不断被推出,赋税杂项和徭役不断被减免,民间对朝廷又开始有了信心,士绅豪强也再度开始兼并土地。

不仅如此,朱由检之所以没有用朝廷买田发地来为朝廷博取名声,而是用藩王捐田来为朱家博取名声,原因也不是惠民那么简单。

士绅豪强减持田亩,而百姓哪怕强行买了田亩,却也因为赋税、徭役、贷款而养不活田亩,最后只能弃田而逃。

谁都知道朱由检想要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而大明的土地,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田地都被士绅豪强所掌握。

冯铨为之语塞,甚至不难想象到,当朝廷告示下发,地方百姓见到告示后会有多激动。

千言万语抵不上一分土地,在天启年间地价飙涨的时代,朝廷一口气给百姓分两千多万亩耕地,得了实惠的百姓,远不是文臣能动摇的。

崔呈秀在这里张口说官员种不过来田,那朱由检正好可以“善解人意”的提出收回土地。

“诸藩愿意捐地,着实出乎万岁和孤的预料。”

毕自严牢记于心,从口中不断说出万历年间的物价,而当他说完后,他又拿起天启八年的物价单说道:

“至眼下,天启八年冬月初一,北直隶每斤猪肉值钱十八文,羊肉十六文,牛肉十六文,水鸡五文一只,米五百文一石,麦四百五十文一石,上好棉布三百文每匹,油……”

只是施凤来的站出,给了不满朱由检的官员们一个希望。

在万历时期,民间传有“五大恶”的说法,一恶为皇帝,二恶为太监,三恶为藩王,四恶为卫所武将,五恶才是贪官污吏。

“北直隶蜂窝煤不过一文一斤,而南直隶却要两文一斤。”

“官吏们不用分心去管家中的田地,百姓拿了田地好好耕种,官府的赋税收上来的也变多了,可谓一举三得。”

崔呈秀话说三分,可话里却透露着无耻。

这人一开口,朱由检就眯了眯眼睛,因为开口的这人,便是已经投靠了浙党的冯铨。

“人生在世,离不开衣食住行,而其中之衣,就牵涉到衣服的面料。”

此刻的他一脸的悲天悯人,而他所说的这些话,不出朱由检预料的话,将会在此次朝会后,被人有意的传播开来。

一句话,瞬间把崔呈秀弄得语塞,不知道该说什么来反驳。

“我想诸位都知道,我朝最不稳定的必需品便是米麦豆价,尤以万历十五年后的南直隶最为严重。”

“北直隶虽然稍微安稳,但万历年间的米价也常年在六百文左右,直到天启元年才一直控制在五百文左右,偶尔甚至只有四百六七十文。”

朱由检的善解人意,让众人语塞,施凤来看着崔呈秀这个蠢货造成的局面,不免有些懊恼,但他还是得想着法来解围。

万历年间的田土价格,不但呈现出一种区域差异,而且从总体上看,由于赋税、徭役的加重,田地价格呈下降之势。

他们只是怕自己,但会不会使绊子?这点朱由检都不用想,答案是一定会。

“更何况,官吏为官后事务繁忙,许多官吏卯时点卯,处理政务直至深夜还未归家,家中田亩,全靠朝廷的免赋和免丁来请人照顾。”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举动,让更多两京十三省的百姓买不起地,只能进入城中打工为生。

人越多,事情越不重要,人越少,反而事情越重要。

从田土价格的区域差异来看,当数浙江的田亩价格最为昂贵。

御马监成为了收容他们的最好去处,然而即便御马监在尽力的开拓新产业,军备院在加倍努力的研究,但他们的速度始终比不上士绅豪强兼并土地的速度。

士绅豪强在地方大量兼并土地,炒高土地价格,这件事情朱由检早就注意到了。

从万历年间田地价格的总体下降趋势来看,原先南直隶的田地价格相当昂贵,每亩值银二三十两。

“然而,万历年间,陕西、河西、陕西一带,油价每斤一百文,最高时一百六十文一斤,关中百姓无油可食,面黄肌瘦。”

果然、没休息几秒,他又乘胜追击道:

“我朝百姓所用面料,平常就是棉布,稍好者则为丝绸,至于更为高档的面料,则已近乎奢侈,非一般民众所能享用。”

一个陕西民变,就让朱由检看清了燕山派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模样。

要知道,藩王在文臣们的口诛笔伐下,百姓对他们的印象可是坏到了极点。

“眼下要废除免赋和免丁,官员们尚且不说,但下面的百万书吏又该如何生存?”

朱由检扫视众人,他们之中有齐王党,有燕山派,还有齐楚浙宣昆、东林、阉党。

朱由检搬出了旧港和瀛洲运往京城库存的白银数量,这是一步施凤来等人都没有想到的棋。

朱由检不紧不慢的开口,庙堂之中群臣压力倍增,而他依旧继续:

“寻常百姓是寻常百姓,官吏是官吏,且不说能否混为一谈,单单官吏需要自掏腰包抚恤衙门的事情,百姓就干不出来。”

“大明原先两京十三省里,刨除云贵暂且不提,南直隶和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一京四省的百姓还没有田地可分。”

“既然官吏照顾不过来田地……”

朱由检扫视着众人,缓缓开口:

“还是那句话,朝廷出银一千万两,从这一京四省的官员手中买地,以百官捐地的名义分地给百姓如何……”

迟到了,抱歉抱歉,这章有点难写。

(本章完)

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75章 回京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第186章 明金布局第564章 西征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365章 南洋风起第517章 走山访水第25章 古代社会福利机构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338章 家国和睦第494章 喜讯不喜第227章 改革五军都督府第489章 摊丁入亩第378章 饥饿的盛世第348章 典吏阎应元第336章 仕途诱惑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95章 藩王质问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232章 率先中兴的大明财政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72章 忠贞秦良玉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522章 朝气蓬勃的齐国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585章 收复西域第403章 明莫战争第185章 中原动荡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414章 兄弟之争第294章 扫北大捷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2章 最毒妇人心第153章 四处调兵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第11章 噩梦开局第48章 狂揽人才第573章 燕山不满第156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427章 四下无人第495章 复起孙传庭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203章 晚明全名将阵容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亚之行第268章 盐茶官营第471章 灰头土脸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650章 蝼蚁举臂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238章 罢黜百官第643章 百姓赖安第46章 布局西南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349章 兴大案治大腐第107章 巡抚徐淮第424章 敌军非但不投降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21章 清算御马监第699章 后记(十九)平叛援明第98章 党争再起第236章 南征北讨(恢复两更)第260章 收复朵甘第421章 沙俄东侵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684章 后记(四)白驹过隙第483章 反向输出第650章 蝼蚁举臂第433章 残暴嗜杀第590章 子不类父第10章 局势艰难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225章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第102章 打肿脸充胖子的好皇兄第240章 收复吕宋第651章 千难万难第308章 酒税征收第620章 国债第293章 游牧民族的传统手艺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长成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国难为第288章 炮轰建虏第395章 银行试点序幕第142章 怀疑人生的叶向高第58章 勇卫营虎将孙应元第136章 出塞第167章 齐王监国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24章 收复交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