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商贸繁荣

“齐王叔……”

“来,都坐下吧。”

只是隔了一天,当王承恩安排好了时间,朱慈焴和朱慈炅就来到了齐王府。

朱由检在玉蓬殿为二人摆下家宴,但齐王府内来人却只有袁禧嫔、以及朱慈烺、朱慈烜、朱慈炯、朱慈炤五人。

四个男丁分别五岁、四岁、四岁、三岁,除了这已经能“自力更生”的四兄弟,前段时间卫平阳和李韶禧为朱由检再度生下了两个男丁。

介于老朱家取名太难,朱由检基本套用崇祯子嗣的名字,给他们取名朱慈焕、朱慈灿。

就男丁而言,齐王府可谓兴旺,不过就算如此,依旧没有人敢下注。

袁禧嫔和她的肚子成了不稳定因素,毕竟只要袁禧嫔一旦诞下男丁,那按照《皇明祖训》和《大明会典》,即便这个孩子再小,那也是齐王世子。

眼下袁禧嫔和朱由检还年轻,诸将还需要等等,再看情况押宝。

“王兄好……”

“是啊……不知道京嘉铁路修建好没。”听到刘顺的话,朱慈燃也想起了上次去河西时还没修建好的京嘉铁路。

商贾不耐烦的叫朱慈燃离开,朱慈燃倒没有不高兴,而是带着刘顺跑到了田里。

这不,知道明年两人就要选报中学,他特意安排了家宴。

“刘顺,快来干活!”

“嗯……”困意渐深,朱由检小声应了一声:“虽不似京城繁华,但和一些府治也差不多了。”

“汪!汪汪!”

随着第四版蒸汽机的不断运用,以及技术的不断熟练,很多铁路的工期都被缩短,如眼下的京广铁路。

似乎他们四个人,怎么也和大鱼大肉沾不上边,比农村的许多农民还瘦。

朱慈燃听到后连忙起身:“不用不用,就正常怎么吃就怎么吃,我们这群人大鱼大肉惯了,吃点农家饭也挺好的。”

朱由检对二人的建议很实际,他并不觉得要苦要累才能学进去东西,作为日后藩国的君王,学这些东西就已经足够了,许多没有必要的课程,完全不用去学习。

“前些日子累,这几日倒是舒服多了。”

“总算快到了。”看着自己一行人即将进入广州地界,朱慈燃心情又好了起来。

虽说时间上种不了谷物,但蔬菜还是可以的。

朱由检眼下不过二十六,放在民间也是相当年轻的。

加上官学的运动量也有,饮食的搭配也没有那么油腻,因此虽然只有十一二岁,但两人身高却已经有五尺左右了。

朱慈燃见状,也不含糊的帮忙干起了活:“我帮您干活,您等会送我十斤白菜吃。”

从巳时到午时,五人一共收拾了三亩白菜,一千六百零四斤白菜给老丈带来了四百零一文的收入。

如眼下,朱慈燃他们进入罗家湾的时候,远处的菜田里充斥着收割蔬菜的农民,乡道两边则是停好了许多挽马车。

一家人坐下后,朱由检将两人安排在了他的旁边,在饭菜上桌的同时开口说道:

“我与你们倒是三月未曾见过了,却是不想三个月过去,你们都长了这么高。”

五人带着一亩菜去到路边,找了一个菜商,以每文四斤的价格卖出了这一亩白菜,五百三十六斤的白菜为老丈带来了一百三十四文的收入。

就长相上来说,他们的五官比较像范贵妃,脸型则是和朱由校的类似,说不上让人眼前一亮,但起码也是清爽俊逸的端正相貌。

他和刘顺把车停下,然后上前来到了一个商人的挽马车边。

晚明思想开放,许多人都推后了蓄须的年纪,除非是踏上了仕途,不然正常来说,民间士子都喜欢在三十岁才蓄须。

按照之前的设计,京广铁路最少需要九年才能修抵广州,但从眼下来看,最多到天启十七年年底就能竣工。

二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很快就沿着乡道行驶到了一处丘陵,也见到了远处的罗家湾镇。

朱慈燃看着比之前还便宜的菜价,不免有些咋舌。

看着那火车,缓了一口气的刘顺也擦了擦汗:“这京广铁路修得倒是挺快,按照这样子下去,估计明年底就能修抵广州了。”

每个人和每个人的职业规划不一样,藩王的职业规划就是走君王路子。

由于朱由检掌管着藩王分封,加上正常来说,藩王需要十五六岁就藩,所以她时常让内廷太监带着朱慈焴和朱慈炅到齐王府走动。

顺天府学子近三十万人,三十万人里有六万人是五年级,也就是说,二人也算数百里挑一的小天才了。

“我和弟弟会考虑的,谢谢王叔建议。”

“活猪现在是一斤十五文,肥鸡是一斤五文,鸭是四文,鹅是九文。”

“再过个五六年,恐怕就能达到京城的水平,届时过去就能好好享受享受了。”

“我?呵呵……”笑着摇了摇头,朱由检回道:“我若去了,见到哥哥处理不完那些奏疏,恐怕我心一软,便帮他处理了。”

“府学的问题,你们有想去的府学吗?”

“我看过你们上半年的期中考成绩,虽然算不上很好,但是也很不错了,是顺天府官学一百名左右。”

“唉……”

朱慈焴稍大,他摇了摇头:“我们也不知道,娘说让我们问问叔父。”

在车前,商人们放着木牌,写上了自己的收购价。

老丈一边干着活,一边回答,朱慈燃也追问起了他们全家的收入如何。

朱慈燃一开口,菜农的吓得差点跪在了地上,还好被朱慈燃托住。

范贵妃的身高不低,有五尺一寸整。

冬月下旬,伴随着清晨的几声犬吠,湖广郴州府地界,朱慈燃正带着刘顺拼命踩着自行车,而他们后方则是一个村子的十几条恶犬。

“老子堂堂锦衣卫,还能被狗追……”

“喔……”清楚了价格为什么会跌后,朱慈燃点了点头,继续询问道:

【距广东韶州府罗家湾二十里】

“汪汪——”

“你们日后都是藩王,且不提何时就藩,但就藩是肯定要去的。”

朱慈焴的行事很得体,范贵妃教导倒是不错,朱由检见状也不再说关于学业上的事情,而是聊了聊生活方面的事情。

朱由检为二人夹菜,同时语气亲和的询问着二人。

“这钱好,不用称重,不用剪,看看面额就能看懂,只要敲打敲打就知道是真钱还是假钱。”

转头看了一眼,朱慈燃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掌事,这白菜之前不是还一文三斤吗?现在怎么一文四斤,跌价了啊?”

不得不说,虽然重量没变,但有了拥有面额的天启通宝后,做生意简便了不少。

“既然处理不完,帮帮也是可以的。”袁禧嫔用耳勺为朱由检挖起了耳朵,朱由检则是闭上了眼睛享受,同时回答道:

“处理不完,就留着给燃哥儿帮忙处理吧,这大明是他们父子的大明,而非我的。”

“过些日子哥哥回来了,你代我去紫禁城看看他。”

“一文四斤?这比之前还便宜啊,走,停车看看。”

“呕……”一名南军士卒踩踏的几欲干呕,好在伴随着一个山坡被踩过,他们迎来了长长的下坡,如此才甩离了那群“村霸”。

“我三个儿子去修铁路了,家里种些地,养些猪和家禽,一年还是能有十七八两的。”

见到朱慈燃他们这一行人,许多商贾和农民都在观望,还以为他们也是收菜的。

“诶!”听到朱慈燃的喊话,刘顺连忙回应,紧接着熟练下田收拾起了白菜。

“算上水稻,差不多也能有二十几两的收入吧?”

“呜呼……终于甩开它们了。”

反观大明,因为“以工代赈”的政策,每条铁路最少有十几万乃至几十万,上百万工人在劳作。

刘顺只觉得自己上气不接下气,慌忙道:“殿下,十几只狗,打杀便是了……”

“就这么点?什么猪啊?”听到一头猪十五文,却只能卖到二两六七钱,朱慈燃不免惊异。

这是他们离开忠州的第十八天,在冬月十五的时候,船只抵达了武昌县,戚武隆也带着三千南军士卒乘坐火车南下广州了。

“蓄须自然是好的,但府里的孩子不喜欢您蓄须,况且您不蓄须更好看些。”袁禧嫔说着,摸了一下朱由检的喉结。

袁禧嫔含着笑意,低头看着闭目放松的朱由检,抚了抚他的额头:“殿下很累吗?”

“这样不会很累,有充足时间休息和玩耍。”

老农断断续续的说着,朱慈燃则是看了看地里的白菜:“村里每户有几亩地啊?”

不过转念间朱慈燃就想通了,虽说三十亩只有三两五六钱,但架不住其它季节还能种植水稻。

这些采购的蔬菜,大多运往了北方,毕竟冬季的北方蔬菜价贵。

“这猪价和家禽价格怎么样?”

朱由检睁开了眼睛,袁禧嫔却笑道:“你那可不是前些日子,是好多年了。”

他来到一名菜农旁边,拿出了自己的村官腰牌道:

“老丈,我是县里派来的官员,想问问你们这菜价是不是被压价了?”

这样的一场家宴持续到了黄昏才结束,简单寒暄几句后,朱由检让骁骑卫送朱慈焴他们返回皇宫,自己也闲了下来。

老丈解释着,朱慈燃继续追问道:“这样全部种菜,按照现在的价格,能卖出多少银子?”

“四斤一文,每亩地差不多五百斤左右,全部卖了也就三两五六钱,赚不了太多,只是没种粮食那么辛苦。”老丈的解释让朱慈燃有些咋舌。

钱朱慈燃可以不要,但是对于肉菜,朱慈燃就乐呵呵的笑纳了。

他本意是带着朱慈燃一起回广州,但朱慈燃执意要骑车,戚武隆军务在身,自然没办法陪他,因此只能先行离去了。

“每年养猪差不多就是喂二石饲料,加上吃饭剩下的一些泔水,还有一些猪草,差不多也就四五百文一头猪,卖出去基本能卖二两六七钱。”

“那倒是……”朱慈燃也不由跟着老丈点了点头。

“要是朝廷分的地足够多,我们应该就能天天吃肉了。”

同一条铁路,清朝每年拨款不及时也就算了,用工数量也只有几万人。

想他堂堂南镇抚司锦衣卫百户,正六品官员,好歹也是年俸五百两的人物,现在却为了一条腊肉而出卖劳动力,这真是……

“有了这新钱后,很少有人被骗了,现在好多人都喜欢用这种钱。”

“那就正常来吧。”老汉没有坚持,而是交代了一句妻子,然后继续和朱慈燃他们干起了活。

看着朱慈燃等人狼狈逃走的模样,十几条田园犬犬吠几声,摇晃着尾巴,趾高气昂的返回了自家村子。

“那倒是挺多的。”或许是见过了云南和四川部分乡村的富硕,每户年入十七八两对于朱慈燃来说,似乎也不算那么多了。

原本规划十五年的京陇铁路,现在估计也只需要十二年时间就能竣工。

至于为什么会种植那么多蔬菜,这一路上朱慈燃也在询问,说到底是因为火车的开通,导致了铁路沿线的商人大量采购。

“这天启通宝流通倒是挺快的。”

“这我们哪里知道,我们都是负责收菜的,收到火车站卖给固定的商贾就行,你要是不卖菜就走开,别打扰我做生意。”

三十亩白菜也就三两五六钱,这未免有些低了。

这样的规模下,想不快都不可能。

这些挽马车有的是两轮,有的是四轮,还有的是十六轮。

“话虽如此,却也早已经适应了。”朱由检摸了摸自己光溜溜的下巴。

如白菜,在广东是一文钱三斤,但运到北方就是一文钱一斤,到了冬季更是两文钱一斤。

“……”朱由检没在搭话,袁禧嫔一看,发现他睡着后,也没有移动身子,而是就这样轻轻哄着他入睡。

三人聊的津津有味,不时朱慈炅还会询问一些战场上的事情,朱由检也如是以故事的讲述方式告诉他们。

“五六年后,殿下而立之年,怎么能说享受呢?”袁禧嫔笑着调侃,又补充道:“况且若是真的过去了,怕是殿下自己也会督促自己的。”

朱由检闭着眼睛,感受袁禧嫔手在他额头抚摸,带着抹回应。

“就是小耳花,这种猪算不错了,养一年基本能长到一百八十斤,要是粤东的黑猪,那只有一百二十几斤。”

朱慈燃询问着老丈,老丈也点头表示认可。

“你说,我要不要也蓄须?”

大明的铁路之所以修得那么快,主要还是拨款快,用工多。

对于两个大侄子,朱由检还是比较上心的,也比较关注他们的学业。

见状,老汉也只能说等会给他们十斤白菜,再从家里带条腊肉给他们回去吃。

“收,不过得等腊月才收。”老丈一边收拾地里的菜,一边回答朱慈燃。

朱由检抓着袁禧嫔的手揣摩,袁禧嫔也反问道:“殿下为何不自己去?”

“弟弟不用多礼……”

“差不多三十二三亩。”老丈拍了拍身上的泥巴,朱慈燃也问道:“这三十二三亩都种上白菜了?”

范贵妃需要照顾两个孩子,因此是常住京城的妃嫔之一。

“我的建议是,就读顺天府学,主修军略的同时,辅修政治,并在五年里选修经济、思想课程。”

旁边的朱慈烺也在听,但其它几个孩子则是在吃东西。

忙完了一切,朱由检坐在卧榻,将头枕在袁禧嫔腿上。

之后,他继续跟着老丈干了干活,刘顺和两名锦衣卫也跟着干活。

进入集镇范围,映入眼帘的无需多说,自然是成片的菜地。

齐王府男丁们在朱慈烺的带领下一一对朱慈焴和朱慈炅行礼。

老丈还想给朱慈燃他们每人三文工钱,但是被朱慈燃推脱了。

老丈看他们干活挺利索,让妻子回去弄吃的带回来,还特意交代了杀只鸡。

“这倒也是……”袁禧嫔用心为朱由检收拾着耳朵,并询问道:“齐国那边都弄好了吗?”

“没有,有的地我们自己留着种菜吃,地里只有三十亩种白菜,而且今年是第一年种。”

“降了……之前是一文三斤,现在是一文四斤,但没办法,今年种菜的人太多,十里八乡都种菜。”

挽马车上已经堆放了数百斤白菜,朱慈燃来到后,那商贾也好奇打量他们。

见状,朱慈燃好奇道:“村里没养猪吗?这些人不收家猪和家禽?”

朱慈燃大声询问着,但商贾却不紧不慢道:“你看看你这四周,那么多白菜,怎么可能还有之前那么高价。”

“这些菜运到北方能卖多少啊。”

也就是说,这其中有五倍利润,哪怕刨除运费,也能有两倍利润。

“现在嘛就是等着朝廷继续分地,朝廷说一人最多能分十亩,我们这里一个人只有六七亩。”

“用力踩啊!”

远方,刺耳的汽笛声响起,朱慈燃等人抬头看去,在对面山的山腰,一辆火车顺着铁轨向着南边进发。

“呜呜——”

老丈找一些菜商换了面额一百的四枚银币小平钱,并且还仔细检查了一下。

朱由检虽然说两人考的不算很好,但说出名次后,却让袁禧嫔略有些惊讶。

“叔父为你们选了几块不错的地方,有的地方不需要打仗,但是距离过于遥远,有的地方距离近,日后通了铁路想回京城也快,但需要为大明抵御外敌。”

“到时候,从京城到广州,也就五天时间罢了。”

“大鱼大肉?”听到朱慈燃的话,老丈看了看他,又看了看身材干瘦的刘顺和锦衣卫。

“不行!这些都是百姓的家犬!”朱慈燃虽然话里这么说,但脸上却绽放着笑容,显然他并不是爱惜狗命,而是在享受刺激。

说到吃肉,这老丈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日子肯定是越来越好的。”

“应该快了,国朝修建的诸多铁路里,最难的应该还是京陇铁路,听闻眼下尚有一千一百里,其中山地就四百里,最快也要五年才能竣工。”

“差不多……差不多……”

刘顺喝了一口水,朱慈燃也点了点头。

“我执政十二年,也算殚精竭虑了,放松放松,享受享受也是应该的。”

“不过,不管就藩地选在哪里,必要的军略都需要学习。”

朱慈燃看着小心翼翼把银钱收起来的老丈,不由感叹了一句。

他们这里倒是一片和睦,但是到朱慈燃那边的时候,可就是鸡飞狗跳了。

朱慈焴和朱慈炅分别为十二岁和十一岁,相比跳脱的朱慈燃,他们两人倒是和他们母亲范贵妃很像,性子安静。

他这乐呵的模样,看着刘顺一阵无语。

见二人不知道选什么专业,朱由检也很能理解,毕竟在十一二岁就选择专业,这确实让人难以选择。

他将目光放到了前方,而前方乡道的树上也挂着一块牌子。

“那可以!”听到朱慈燃帮忙干活,而且只要十斤白菜,老丈笑了笑,心里也觉得这县里来的官挺亲民的。

五个人一起干活,很快就把一亩菜地收拾出来了。

例如朱由校回京,还有皇宫、官学内的一些趣事。

朱慈燃一边干活一边询问,老丈闻言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得看重量。”

“昨日让承恩把兵部、都察院、邢部、礼部,锦衣卫的奏疏都送去了养心殿,现在没什么战事,花两三个时辰就能处理好奏疏,一时间闲了下来,倒还有些不适应。”

老丈笑着回应,朱慈燃闻言也笑了笑。

新币的好处开始显现,这对于朝廷的信誉来说有着不小的提高。

看着朝廷的货币能被百姓接受,朱慈燃心里也很高兴。

这么想着,他们继续顶着太阳干活,而随着时间推移,当时间来到午时四刻(12点)的时候,许多菜农不是回家吃饭,就是找到了阴凉处休息。

朱慈燃他们也一样,并且就在他们坐下不久后,老丈的妻子就背着背箩出现在了乡道上……

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392章 开幕在即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149章 闯王来了第682章 后记(二)帝崩第397章 从善如流第180章 全歼荷兰远征军第407章 积谗磨骨朱由检第360章 天启九年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489章 摊丁入亩第177章 朝鲜太上皇杨镐第420章 上直与海军的猫腻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174章 汉奸该死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120章 天启元年第53章 领兵要点第33章 客氏恼怒第59章 御马监裁军第51章 勋贵亦是蛀虫第39章 文官多奸诈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689章 后记(九) 咸嘉之盛第294章 扫北大捷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为家第36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第296章 南征北讨内安民生第146章 辽事落幕第399章 官学开办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194章 诸王认怂第530章 河西轶闻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340章 官吏定禄,风雨欲来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58章 勇卫营虎将孙应元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42章 搬空盔甲厂第490章 师徒第373章 兵临江户第452章 明金对峙第439章 野人与蒙狗第324章 收复交趾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684章 后记(四)白驹过隙第448章 灭亡前的狂欢第220章 阉党抬头第170章 时不我待第700章 后记(二十)隆武新年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国恨第564章 西征第72章 忠贞秦良玉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577章 五国会谈第72章 忠贞秦良玉第10章 局势艰难第419章 筹备犁庭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诸藩积怨第327章 陕西民变第433章 残暴嗜杀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发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议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684章 后记(四)白驹过隙第75章 回京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609章 秋风起第225章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546章 齐王摆烂第648章 新人胜旧人第425章 我徂东山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549章 广州繁会第540章 揣着明白装糊涂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91章 人间惨状(七千字大章)第135章 打得一拳开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储第358章 杀倭取赏第653章 番外篇(一) 弹冠相庆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101章 视察火器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3章 兵部又来要银子了第13章 恐怖的辽响数量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287章 抄家两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