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交趾叛乱

“真香~~~”

田头间,刘顺挽着裤腿坐在树荫下,手里抬着一碗装满了菜的米饭。

尽管朱慈燃说不用杀鸡,但老丈妻子还是切了一条腊肉。

新鲜从地里采摘的蒜苗配上烟熏数年的腊肉,哪怕不放油,只是在锅里滚上那么一圈,都能让人把舌头吃掉,更别提碗边用来爽口的腌萝卜了。

这一大碗菜对于劳作了一个半时辰的刘顺等人来说,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不仅是他,便是连朱慈燃都不停往嘴里扒饭。

一碗两斤的菜饭就这样被他们吃到了肚子里,末了还不忘舔舔碗底。

这样的举止倒不是说这饭菜有多好吃,而是他们确实太饿了。

一大早起了四十几里路,其中还有一半是上坡,好不容易停下,又干了一个半时辰的活,饿是正常的。

不过,朱慈燃没开口,刘顺他们也不好意思再要第二碗。

在有了旧港和东北的情况下,大型的木质货船每年都能下水上百艘,并且都是排水量一千吨以上的船只,足以运送数千石米麦。

上车,踩踏……

反观朱慈燃,一路的偷懒让他精神抖擞。

可以想像这罗家湾集镇的店铺之多、品类之繁多、商贸交易之活跃。

“那我们就等腊肉来的时候,再给您干会活。”

五年时间看似不多,但对于上千头种猪来说,搭配两万育种的母猪,这个搭配足够他们繁衍出数百万子孙。

“这个郑方是谁的人?”朱由检靠在椅子上询问,陆文昭也连忙回答:“是燕山第六期的官员。”

朱慈燃也走了过去,不过他没趴在门上,而是推开门走了进去。

算上大明的其它牛马牲畜,在牲畜的谷物上,每年不下两亿石。

在他们南下的同一时间,交趾劳改工暴动的情报也从韶州的火车站,乘坐火车送往了北京城。

绕了一圈,朱慈燃没发现这家皇店与其它皇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随后便兴致缺缺的走了出去。

“二到四成……”听到这话,朱由检想了想自己准备的粮食。

曹化淳回答着朱由检的问题,对此朱由检却没有舒展眉头,显然不是很满意。

“启禀殿下,交趾劳改工发生动乱,丰国公已经带戚武隆参将前往平叛。”

除了三省同时大旱的那两年,其它时候应该都能挺过去。

朱慈燃表示了解,而旁边刘顺那凹陷的脸颊上也露出了笑容:“殿下,如此以来,再去广州似乎就没有意义了……”

他策马来到车前,随后翻身下马,作揖禀报道:

王承恩笑着开口,朱由检闻言也略微点头,询问道:“配种剩下的杂交白猪体重几何?”

就这些货船,实际上就能够承载数千万石的运力,加上其它中小型货船,大明每年的海上运力是十分恐怖的。

曹化淳不知道朱由检为什么询问这个,但他还是如实交代……

他倒是想试探下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然而在接下来的路程里,朱慈燃一句话都没有说,让他无处宣泄。

“再去查一查。”朱由检觉得这件事情不会那么凑巧。

“诶!”听到这话,妇人连忙起身,将碗筷收拾后,放入箩筐背向家里。

曹化淳在给朱由检上眼药,毕竟他也担心朱由检被今年皇店做粮食贸易得来的利益给冲昏头。

刘顺在心底吐槽了一句,感受着也就五六分饱的肚子,刘顺欲哭无泪的带着两名锦衣卫跟着干起了活。

等他爬出来时,朱慈燃已经收拾好了一切,正坐在主驾驶位上看着刘顺。

北方的常平仓还有五千万石米麦,如果它们按照今年的价格卖出去,那皇店立马就能回血数百万两银子的纯利润。

做完这件事,朱慈燃抱着一颗白菜,手里拎着腊肉走到了乡道上。

这种情况下,戚元功亲自带兵平叛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朱由检玩弄着指尖的朱笔,头也不抬的询问曹化淳。

骑行途中,铁轨时不时出现一辆辆响着汽笛的火车。

“克扣米麦?”朱由检皱眉,没能理解这个理由。

偏偏在朱慈燃要去拜访戚元功的时候,占婆就动乱了,偏偏占婆动乱后,不向广西、云南求助,而是向广东求助。

“自然!这四轮车可以装煤炭,那肯定也可以动起来!”

“约五百斤左右。”王承恩作揖回答,并且很高兴的解释道:

“殿下……”在朱由检询问的时候,曹化淳从殿外走了进来,毕恭毕敬的作揖,紧接着才起身回答道:

刘顺无奈,只能起身带着两名锦衣卫,悲壮的走向了那辆一开始他们都感到十分新奇的四轮车。

当奏疏送抵的第一时间,朱由检的下意识就是询问陆文昭,对此陆文昭也作揖回禀道:

“回禀带殿下,按照当地锦衣卫的消息来看,似乎是占婆知府郑方克扣了劳改工米麦所致。”

这一幕让刘顺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将军肚,只可惜他这一摸却摸了一个空,曾经的将军肚已经变得十分平坦。

眼下南军只有广东、福建的十二营兵马完成了步枪换装,其它诸如交趾、旧港、南州、琉球府的十五营兵马,和还在印度厮当服役的十三营兵马都是在使用步铳。

“占婆府劳改工暴动,查清楚原因了吗?”

这是无奈之举,因为不这么做,朱由检就不可能在十六年的时间,让大明发展成现在这副模样。

车子顺着乡道向前行驶,路上的菜商少了许多,许多菜田也被收割一空。

这样体量的银子,也就只有皇店这种国营机构能拿出,并且能填上账。

朱慈燃四人将手上白菜放到了货架上,然后便继续坐上了坐垫,双脚发力,再度踩踏起了车子。

水田变水浇田,这就代表粮食亩产会打折扣,而对于人口稠密,本就粮食不足的江南来说,哪怕是一成的折扣,都能让数百万人吃不饱饭。

这些书里,除了色情绘本,其它小说朱慈燃大体都看过,没什么兴趣便离开了。

近来由于太热,他们往往骑到晚上才扎营休息,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这个点倒也不算晚。

“不!上次去我都还没逛广州,结果就去忠州了,听闻广州商贸繁华,我定要去看看,出发!”

十艘蒸汽轮船运送六千人不是问题,按照蒸汽轮船的航行速度来说,顶多三天就能抵达占婆府平叛。

不过,能混到知府的人,真的有那么蠢吗……

朱慈燃进去闻了个花香,然后又走出来,去了隔壁的书店。

水泥路似乎就是很多集镇的一个商业街,在罗家湾也不例外。

这枚银钱,估计会在妇人他们拿背箩水壶喝水的时候被发现。

陆文昭作揖应下,紧接着缓缓退出了承运殿。

对此,王承恩也笑着作揖回礼道:

“大挽马已有十二万六千余匹,大白猪基本在北直隶推广,数量不下三百万头,西洋牛也在漠东、东海等地草原育种,数量不下十万头。”

刘顺看到了熟悉的皇店,并且见到了皇店旁边的一家包子店。

也就是说这占婆府的郑方是为了朱由检下达的令旨而做事的,只是这做事的手段蠢了一些。

“额……”刘顺只觉得自己似乎说错了什么话。

当然,比起大明这十六年不断下水的船只总吨位,这点运力并不算什么。

那老丈闻言也连忙对自己妻子道:“去家里拎一条腊肉来。”

在靠近里面的地方,则是放置着白布和各色花布,以及两辆自行车和一台脚踏缝纫机。

当然,也有一些及时行乐的农民正在回家的路上。

在他退出的同时,朱由检也侧目询问起了王承恩:“官场的大挽马,大白猪,西洋牛育种如何?”

“按照眼下南直隶、浙江粮价跌回五百文左右来看,这些三百文、四百文买的粮食,运抵江南后,基本赚不了什么银子。”

只是四天的时间,远在京城的朱由检就收到了戚元功让人送来的奏疏。

朱慈燃的游记里,云南和两广吃肉最多,最频繁的原因就是在于它们是接触饲料的最近几个省之一。

如眼下,单单说购买一亿三千万石粮食的银子就需要五千多,近六千万两银子。

“腊月应该能再调九百多万石,然后后续不断调粮,算上当地的常平仓粮,应该能再正旦节前夕达到五千万石常平粮。”

“行了老丈,天色不早了,我们也该出发了。”

走在店里,摆放最中心的是粮油区,放着猪油、菜籽油、花生油、酱油、陈醋、米麦豆面等等商品。

如果放在之前万历年间的大明,或者说历史上小冰河期的崇祯年间,那别说给牲畜吃,这些饲料就是给人吃,那群饥民也会吃。

南方水网罗密,肯定不至于像北方一样水浇田变旱田,但水田变水浇田是无法避免的。

朱慈燃倒是因为年纪小而吃了个饱,因此起身擦了擦嘴边的油后便示意要走。

“刘顺!”

他们围观在四轮车的旁边,还有的则是趴在皇店玻璃门上,打量里面。

罗家湾镇和大明许多集镇一样,基本是建立在水泥路左右的一个镇子。

等最后他们见到骑马赶到前方锦衣卫们搭建的营地时,刘顺只觉得鼻头一酸,眼皮更是耷拉着几乎睁不开。

同样的,这些粮食也只有到了朝廷的手里,那在流入市场的时候,才能保持“平抑”,而非“炒价”。

一条街上,细数画卷中店牌招幌,多达二十几个,类似布店发兑、涌和布庄、网巾发客、鞋靴老店、名茶发客、发兑官燕、枣庄、浴堂等等店铺应有尽有。

见等腊肉还需要时间,朱慈燃立马跳下了田间,开始熟练地收割白菜。

塘骑回禀的很详细,这让朱慈燃点了点头。

从申时到戌时,随着日渐西斜,黄昏日落,他们今日整整骑行了一百二十余里。

“按照锦衣卫和地方官员汇报,应该是从二到四成不等,一些旱地绝收,只能被充作菜地。”

在刘顺他们连饭都没吃就去睡觉的时候,这厮还去问了下其它的锦衣卫,四周有没有村落。

一排排店铺沿着水泥路两侧向远处延伸,直到一里外才见尽头。

三人的动作熟练地让人心疼,好在就在他们准备出发的时候,前方县道的浓雾里冲出了一名塘骑。

“叛乱?”听到塘骑的话,朱慈燃先是皱眉,随后又询问道:“哪里的叛乱?规模几何?”

毕竟交趾的米麦十分充足,为了一点米麦而引发暴动并不值得。

因此在这个季节,能在街上逛街的基本都是菜商和一些还没满七岁的孩童。

曹化淳接着补充了一句,这才让朱由检眉头稍稍舒展。

由于历史上有人试错,朱由检免除了许多试错的成本,直接选择了最佳育种的对象。

“走了!”

“今年浙江大旱,亩产减了多少,有算过吗?”

渐渐西斜的太阳成了背景板,伴随着四人的脚踏下,这辆四轮车也继续向着广州赶去。

一些卖完菜的农民并没有因为菜卖完就离去,而是成为了别人家的帮工,拿着半天的工钱,为别人收割起了白菜。

在他的四周,百余名锦衣卫居然无一胖子,皆是螳螂腿、马蜂腰。

“都察院那边送来了消息,这郑方克扣的米麦,好像是为了完成占婆府常平仓粮。”

他们见到骑行的四轮车,纷纷投来了好奇的眼光,等朱慈燃他们走远后,他们便指着车子开始讨论起了这玩意的实用性。

只是数百万家猪只是看着很多罢了,没有后世那么丰富的饲料,它们长大的速度会慢上一些。

这个皇店的面积并不大,不过三分地(184平)左右,店里左右靠墙,屋顶有两面玻璃窗作为采光面。

大明的国库能有这么高的收入,是因为大明几乎垄断了境内的各种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仅保留小宗商品和部分市场给民间商人。

“至眼下,皇店从各省转运六百三十七万石粮食储存江南三省。”

一些花卉店开着店门,店里摆放着各种盆栽花卉,还有一些花种。

他倒是好意思这么说,刘顺他们只能含着眼泪、打碎牙齿往肚里咽。

“戚武隆参将命标下前来回禀殿下,不希望殿下落空。”

相比皇店,附近的店铺显得有趣了许多。

刘顺拖着已经睡了五个时辰却还是疲惫的身体看了看四周。

只是火车的时速并不算快,顶多也就比朱慈燃他们快上一些,这还是在朱慈燃偷懒的情况下。

如王承恩所说,养两年才能养到五百斤,这两年时间,它们能吃掉两千多万石饲料。

“承恩!”朱由检拔高了声音,看向不远处处理奏疏的王承恩:“去问问成德这件事情的始末。”

不过他的担心是无用的,且不提朱由检的理念是救民,而非“理财”,单单明年的局势,他就不担心皇店会赚不了银子。

之后他又逛了逛其它店铺,但都没什么比较有新意的店铺,过了一刻钟后他便回到了自行车前。

交趾眼下只有三营兵马,虽然可以镇压六万劳改工叛乱,但谁又能知道叛乱的规模会不会因为僵持而扩大。

朱慈燃的一句话,瞬间让坐在车上的刘顺三人像死了亲妈一样难受。

“你们吃吧,我就在这街上逛逛。”

正常来说,这种时候刘顺应该会好好劝阻,但吃了几个月骑行的苦,刘顺在听到的瞬间立马点头,并且是不停点头:

“由于种猪较多,与本土的几种大猪杂交后,基本能满足六个月出栏一百五十斤,一年出栏二百四十斤,两年五百斤。”

“回禀殿下,是交趾占婆府的劳改工叛乱,约六万劳改工叛乱,丰国公征用了皇店运粮的十艘蒸汽轮船,带领两营兵马前往平叛了。”

但现在不一样了,大明的牲畜饲料基本都是从印度厮当购买去麓川加工,继而通过铁路和水运送往国内。

回来后,他与三名锦衣卫分了包子馒头,这期间不免被朱慈燃抱怨说他们“胃口大”。

一夜疲惫,刘顺睡到了清晨,直到巡营的锦衣卫将他摇醒,他才揉着眼睛,迷迷糊糊的从帐篷里爬出来。

“你们说,我这车要是装上蒸汽机,能不能跑的比这火车快啊?”

大明的海上运力能做到每月输送数百乃至千万石物资,这已经是了不得的壮举了。

“六月初一前,当地常平仓粮应该能达到九千万石左右,秋收之前达到一亿三千万石。”

之所以眼下没有全部动用,就是因为船只不仅要运粮,还得要进行贸易和商品运送。

如果不是四周没有什么村落,或许朱慈燃还真的会再去看看村落的模样。

朱慈燃倒不觉得是因为戚元功觉得自己会拉拢他儿故意找借口,因为他之前看过南军的布防和装备更换情况。

只不过他使了一个心眼,在路过妇人背箩的时候,往里面丢了一块百文银币小平钱。

虽然从轮船行动快这点来说,向广东求助最方便,但陆地上的支援也慢不了几天,难不成交趾的兵马连几天都守不住?

朱慈燃等刘顺有些不耐烦了,因此催促了一声。

“……”听到这话,朱由检沉默片刻。

“呜呜——”

店内各种书籍都有,从正经的经史典籍,娱乐的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到不正经的色情绘本,总之应有尽有。

得知了新物种的引进已经成功,朱由检也没有那么上心了,反而问起了最为关键的事情。

只是五分钟的时间,朱慈燃他们从田间骑到了镇上,而罗家湾镇上的居民也大多是农民,这会儿基本都在田里,镇上只有一些等待收菜的菜商在路边小摊和门店饭馆吃饭。

在和老丈干活的聊天里,他已经知道罗家湾镇子有足足三千多人生活,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农民。

南直隶,这个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将在未来三到六年内,经历一场漫长的旱情,而旁边的浙江和江西,也会时不时的遭遇全省性的灾情。

“购粮的事情准备的如何了?”

望着时速也就和自己脚下四轮车差不多的火车,朱慈燃“异想天开”的开口。

等他们又把半亩白菜收割好,妇人也领着一条手臂粗细、长短的腊肉回到了田间。

“卑职告退……”

除了这些,还有白糖、红糖等对于百姓来说比较“奢侈”的货品。

常平仓粮,说白了就是大明的赈灾粮,而今年由于朱由检下令旨,江南那边是肯定要备足一亿三千万石常平仓粮的,因此粮食任务就落在了各地官员和皇店身上。

朱慈燃瞧着坐在车上吃包子的三人,一脸嫌弃的下了车,就在车子的四周打量起了罗家湾镇。

简单寒暄几句后,朱慈燃带着十斤白菜和腊肉与老丈告别。

“嗯……”朱慈燃微微颔首,思考后抬头对刘顺认真道:“你说的不错,有道理!”

这些店铺有的就是民居,百姓在二层休息,一层开个什么小店,或者开着门透气。

由于往南没了乡道,只有一条县道,因此毫无疑问,在骑行一段时间后,他们渐渐能看到西边不远处出现了铁轨。

眼下大部分小白猪都只有一百来斤,想要保障后续生长,只能添加成本。

朱由检之所以会询问这个问题,还是因为朱慈燃手书游记中写到了关于南方猪种的重量。

顶着这股难受,他们只能做一头无声的牛马,默默的踩踏自行车……

“我还没吃饱呢……”

但问题在于,明年的北方,包括南直隶地区都将经历范围极大的旱情……

他们的自行车也没人看管,但却没人去偷。

在说了一声“告罪”后,便停下了车,然后跑到皇店买了十几个包子馒头。

在看不见的地方,汽笛声发出,朱慈燃没太在意,而是看了看四周。

那两年是什么时候来着……是天启二十一年,还是二十二年……

朱由检算了算时间,紧接着又算了算铁路修通和东北耕地开发的速度。

朱由检脸上露出了一分凝重,这让王承恩和曹化淳不解。

只是面对他们的不解,朱由检却喃喃自语着:“应该来得及……”

下午的更新六点左右

第216章 打断建虏的脊骨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35章 魏忠贤的献媚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588章 远洋归来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481章 扬帆起航第278章 盐茶国营第109章 五党让利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419章 筹备犁庭第367章 八个心眼的颜思齐第149章 闯王来了第394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第95章 藩王质问第136章 出塞第204章 战前台风第321章 外战内旱第334章 试探建虏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第594章 满朝虫豸第216章 打断建虏的脊骨第363章 《平缅事宜》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336章 仕途诱惑第207章 杀建虏赏百银第112章 落幕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443章 风雨前的平静第90章 互市贸易的物资第137章 训喀喇沁第223章 谏言废辽饷第585章 收复西域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556章 惶恐滩头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620章 国债第418章 称孤道寡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183章 黄雀在后第253章 复套终战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动荡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旧港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86章 上架感言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发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136章 出塞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254章 狼山之战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来第314章 贫者越贫,富则越富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来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260章 收复朵甘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367章 八个心眼的颜思齐第436章 齐王大婚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检第380章 是齐王党还是顾党第78章 叶向高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201章 发展迅猛的市舶司第275章 叶向高的提议第615章 四方纷乱第270章 吹响革新的号角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535章 欣欣向荣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205章 战事打响第72章 忠贞秦良玉第305章 天启之治第546章 齐王摆烂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419章 筹备犁庭第616章 债多不压身第364章 上元佳节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悦第292章 哈剌温山之战第287章 抄家两淮第700章 后记(二十)隆武新年第55章 抵达燕山大营第571章 古井无波第601章 齐国总旗张煌言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489章 摊丁入亩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305章 天启之治第147章 私盐暴利第85章 孙传庭等人的动向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