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兽穷则啮

“铛…铛…铛……”

“放!”

“砰砰砰!”

六月末,伴随着港口钟声和代表欢迎的礼炮声响起,南昆仑监察使司东昆仑府广平县也迎来了第三次下西洋的庞大舰队。

港口上,东昆仑知府颜胤绍带领驻扎在广平县的一千明军欢迎下西洋舰队。

“这样庞大的舰队,说是灭国舰队还差不多,殿下居然说是用来宣扬国威的,这真是……”

颜胤绍身旁的一名明军守备忍不住开口,颜胤绍自己也抚了抚短须:

“据传天津船厂在研制不用风力就能行走的蒸汽军舰。”

“若是这种军舰能够下水,那从此地回京的时间会缩短至三个月。”

“无风而走?这可能吗?”守备有些惊异,颜胤绍也微微颔首:

“应该不是问题,毕竟国朝之中已然运营了火车,火车都可以不借助畜力,那蒸汽军舰应该也是同理。”

颜胤绍他们说着,这时那规模庞大的舰队也停在了广平县港口外的海域。

由于广平县的港口仅能容纳不足十万吨位的船位,因此下西洋舰队派出了三十艘九千料的补给船只入港补给。

黄蜚与徐霞客,以及迁移而来的两千多名工匠,五千多名移民随船而来。

当船只驶入港口的船舶位后,船梯被放下,移民与工匠,还有部分明军纷纷下船。

徐霞客与黄蜚二人在明军的护卫下下船,颜胤绍见状上前迎接。

“东昆仑府知府颜胤绍,见过黄都督,徐侍郎。”

“颜知府……”

面对颜胤绍的作揖,黄蜚和徐霞客纷纷作揖,并不敢怠慢。

颜胤绍虽然只是知府,但他毕竟是颜回、颜真卿的后人,并且也是燕山派早期的魁首。

尽管眼下他还只是知府,但谁都知道,他一旦调回京城担任京官,那前途一点也不会比两人差。

两人眼下有求于颜胤绍,自然不会对他言语无礼。

“颜知府,这是舰队所需补给,不知广平县是否能够补齐?”

徐霞客负责舰队的外交、后勤,因此他将舰队所需补给文册交给了颜胤绍。

颜胤绍接过后看了看,也在这一期间认识到了这次下西洋舰队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二十万石米,六百吨蔬菜,三百吨水果,八千吨淡水……”

他将文册上的补给需求一一念了出来,整个文册上需要补给的物资价格达到了十二万两白银的价格。

就这样的物资来说,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县城,那自然是无法满足的,不过对于广平县来说却并不难。

眼下的广平县有军民不过七千九百余人,但劳改工多达二十二万人,劳改工所开垦的田地则是达到了六十二万亩。

这些田地中除了有三十万亩田地用于种植番薯、土豆、玉麦等作物来配合印度厮当的稻米给劳改工吃外,其余的三十二万亩耕地纷纷种植上了大明的水稻。

至于水果蔬菜,得益于东昆仑府的气候,虽然想在这里耕种水稻、小麦需要改良土地,但种植水果蔬菜却不需要,不仅不需要,反而长势喜人。

在满足广平县军民的粮食所需下,拿出二十万石米麦和其它物资,对于广平县的实力来说十分轻松。

“这些不是问题,我会在十日内命劳改工采摘、运送至港口。”

颜胤绍先答应了下来,随后也对老相识徐霞客好奇问道:

“徐侍郎这次拜访了波斯和鲁迷国了吗?”

“没有……”徐霞客露出了遗憾的表情:

“没赶上好的季节,默生丁海(波斯湾、阿曼湾)和噶剌比海、西红海都有暴风雨,访问之事只能中断。”

“不仅没能访问这两个小国,也没能前往西红海的瑞国都,偈拜瑞王殿下。”

“舰队的补给不足,好在桂国发展的不错,我们在桂国草草补给一番后立即南下,沿途偈拜了益王、郑王和岷王三位殿下,草草补给才能勉强抵达广平县。”

“老夫准备在前往小西洋后,将舰队分为十二支,相继对暗厄利亚、弗朗擦、弗朗机……罗多里等九国访问。”

相比于眼下欧洲大陆上上百个国家的格局,徐霞客只念出了九个国家的名字。

很显然,在他看来,其它一些国家根本不值得访问。

这九个国家如果按照后世称呼来翻译,也分别是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丹麦、瑞典、波兰立陶宛、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

由于眼下的沙俄还没有拥有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因此它不在访问名单中,况且它的国家实力也并不强大。

“这样的舰队去到欧洲,恐怕会让欧洲各国正在爆发的战争消停一段时间。”

听完徐霞客的话,颜胤绍看向了远处,看向了那停在海上的庞大舰队。

徐霞客微微一笑,没有否认。

“对了,还没有请问颜知府,眼下淮国、唐国、吉国三国情况如何,能否为舰队补给一些物资?”

徐霞客想起了正事,毕竟南昆仑监察使司主要的作用就是检查利未亚诸藩,同时掌握诸藩详细情况。

正常来说,作为监察司两位同知之一的颜胤绍应该比较了解各国情况才是。

“补给……”听着徐霞客的询问,颜胤绍先是点了点头,随后却又摇头道:

“少量补给不成问题,但量太大估计也不行。”

“六月初一,各国派人将《鱼鳞图册》和《黄册》都送往了昆仑县,下官也曾写信了解过。”

“眼下唐、吉、淮三国耕地最多者是唐国,计有军民五千六百余人,劳改工七万五千余人,耕地不足十五万亩。”

“吉国和淮国军民人口不超过四千,劳改工也不超过六万,耕地分别是十二万和十三万四千亩。”

“以当地亩产不足九斗的情况,恐怕能给舰队带来的补给有限,顶多也就是补给十几天的物资。”

“另外吉国西北部,原来被弗朗机国统治的亚察那卧国(冈比亚)被红毛夷和暗厄利亚的舰队袭击,损失惨重,估计无法对舰队补给。”

“舰队想要补给的话,只能一口气航行五千里,前往马罗可国(摩洛哥)的阿加迪尔补给了。”

颜胤绍给徐霞客和黄蜚带来了一则坏消息,那就是亚察那卧国被袭击的消息。

被葡萄牙人统治了近一百年的亚察那卧国,可以说是南非前往欧洲的重要补给点。

眼下他被袭击,损失惨重下自然无法对下西洋的舰队进行补给,这就代表徐霞客他们要多走三千多里路才能抵达下一个补给点。

这样的消息让黄蜚和徐霞客脸色很不好看,二人简单告别颜胤绍,随后就开始讨论起了补给的问题。

在他们讨论时,颜胤绍则是不紧不慢的在打量第三次下西洋的舰队。

过了许久,黄蜚二人商量好了事宜。

他们准备在南昆仑府的昌宁县做最后的补给,储备足够航行到欧洲的补给。

得知他的选择,颜胤绍倒不觉得有什么,他只是转身带着黄蜚和徐霞客,以及下西洋舰队中的许多将领前往广平县参观。

由于颜胤绍深受家族儒家文化的熏陶,因此由他主持的东平、襄武和广平三县在设计上以城中南大街为主轴线,以街心的钟鼓楼为至高点。

他严格按照《大明会典》和《周礼》的许多礼制来建造三县,哪怕眼下朝廷不准许立孔庙,但颜胤绍还是找到了可以立的寺庙。

城隍庙和土地庙就是东昆仑府三县的标准配置,两庙与西大街高处,而县衙择东大街高处。

庙与衙一东一西,对称分布,表达了颜胤绍“人神共治”的愿望。

广平县全城占地九千亩,共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小巷道,经纬交织,主次分明。

按照朱由检规划的坊市理念,颜胤绍主持建造的广平县也是市井商铺林立,店面相连。

城中古民居鳞次栉比,院落重重,宅院、商铺、楼宇等建筑中轴强烈,对称严谨,从房舍的配置上体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伦理观念。

颜胤绍一行人走在城中,城中建筑基本都是使用水泥连接的石木结构,风格则是根据气候,采用了闽浙两省的建筑风格。

不得不说、相比小西洋诸藩国中,那种大明与印度厮当本土风格碰撞而产生的房屋,颜胤绍的儒家理念让大明的风格不受侵染的在东昆仑府呈现。

来到这里,让徐霞客感觉回到了家乡,哪怕是喜欢挑刺的黄蜚也一直赞赏。

不过,游走过多之后,两人也发现了广平县的缺点。

“这街道上的人还是太少了。”

“是啊……”

徐霞客的叹气,引来了黄蜚的认同。

对此,颜胤绍也解释了起来:“广平县设计之初是以可以容纳九万人来设计的,但眼下此地只有军民七千九百余人,并且其中有三千人常年不在城中居住,因此显得有些空旷。”

“除了广平县,襄武县和东平县在设计之初也是足以容纳六万人的县城,但人口却不足万人。”

“另外散落在三县之间的城镇有十五处,百姓却不足一万人,可谓人烟稀少。”

“不仅东昆仑府如此,南昆仑府也是如此,因此前些日子吴监察使向朝廷送去了奏疏,希望国朝能迁移不少于二十万百姓前来南昆仑监察使司下辖的两府生活。”

颜胤绍这么说着,但他也知道这个要求很难实现。

位于利未亚南部的南昆仑监察使司,不仅要和小西洋的诸藩抢人,还得和利未亚的诸藩抢人。

以明人的审美来说,当地的土人除了用来做劳改工,其它也没有别的用处了。

按照大明的力量,除非停下对其它地方的移民,不然没有力量一举迁移二十万人前来南昆仑。

不过就算没有二十万人,能迁移来十万人也是不错的。

由于远在海外,倒也不怕这群移民迁移过来之后会逃跑。

现在的情况和明初可不一样,明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人一直迁移、百姓一直逃跑的原因是当时天下百废待兴,四处都有大片耕地,地比人多。

哪怕跑到了其它府县,当地官员也会为了政绩而包庇他们,将逃跑的移民,和移民复耕的田地作为自己治下人口、耕地增加的功绩来上报。

但眼下不同了,明初是十亩地养一人,而眼下大明原两京十三省的疆域是七亩养一人。

并且由于天下大旱,两亿多亩旱田无法耕种,实际情况是五亩养一人。

海外各地移民基本上都是人来就发田,省去了开垦的步骤,因此不必担心移民因为生活不如以前而逃跑。

来到南昆仑监察使司的百姓,只要忍住了第一年的孤单,之后就习惯常住当地了。

颜胤绍将南昆仑监察使司的好处道了个遍,对此徐霞客和黄蜚也是爱莫能助。

毕竟移民的事情他们说的不算,得齐王说的才算。

颜胤绍见状也只能无奈叹气,紧接着带着徐霞客他们继续逛起了广平县。

也在他们闲逛广平县的时候,距离此地一万五千多里以外,一座人口稠密的城堡出现在了广袤的平原上。

在这草肥水美的平原上,这座人口二十余万的城市显得异常突兀。

在这充满了东欧风情的城池之中,一座充斥着拜占庭、巴洛克和希腊、罗马等不同风格的建筑群显得异常惹眼。

这组建筑群所构成的城堡围墙长六百余丈,厚两丈,高近五丈,围墙上有塔楼十八座,参差错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宫墙上。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此刻在不断有钟声传出的一座塔楼。

“铛……铛……铛……”

悠扬的钟声让整个繁忙的城市居民都停下了手上的动作,显然这种正午时候不应该出现这钟声,因为它代表了“紧急”二字。

在居民们观望的时候,一名身材仅有五尺左右,眼眶凹陷、鼻子大挺、的大胡子军官步入宫门。

他穿过城墙的甬道,映入眼帘的便是红石铺成的一个广场。

在广场上矗立着三座金顶大教堂,而它们的旁边则是一座饱含沧桑的建成的宫殿。

克里姆林宫,这里是东欧平原的政治高地,也是如今罗曼诺夫王朝沙皇处理国政的地方。

在具有其它异国风格的建筑中,它显得最为突出,因为它是一座完全按斯拉夫人传统建造的宫殿。

罗曼诺夫王朝,它也是斯拉夫人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

过去,它只是东北罗斯许多公国中的一个,但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它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沙皇俄国。

国家统一后,莫斯科大公权力也改变了,它从过去只是几个王公中的最有权势的一个,成为了整个俄罗斯唯一的君主。

其他王公都为他来服务、成为他的臣民,而他的名称也从大公变成了沙皇。

截止天启十七年,它已经以沙皇俄国的名称存活了九十年的时间,而它的疆域也在天启十七年的正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疆域北达北海,南抵高加索山脉,西及第聂伯河上游,东至勒拿河以西。

这样的一个王国,如果不了解它的人口数量和军队数量,以及国家财政状况,很多人会因为其庞大的疆域而被唬住。

如果了解了这些,那这个王国的真面目将会被彻底揭开。

坐拥庞大疆域的罗曼诺夫王朝,其人口数量只有不到一千万,但王朝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整个王朝的土地为皇室、贵族、教会和国家所有,而农奴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并且农奴也按其依附对象分三类:

在贵族地主、修道院、教会土地上的农奴称为私有农奴,在国家土地上的农奴称为国家农奴,依附于沙皇宫廷土地的农奴称宫廷农奴。

农奴被强制固定在地主庄园里,世世代代依附于地主,地主可以把他们买卖或转赠。

农奴从地主那里领取一小块份地,必须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此外还必须向地主缴纳各种实物。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它成功让沙俄的军队达到了十几万人。

在欧洲,拥有两三万常备军的王国就已经是军事强国了,但拥有十几万军队的沙俄却并不足以称强。

那只有不到两千万卢布的财政,根本无法供养这十几万军队。

五万被称为德沃和波耶之子的贵族骑兵里,实际上有三万人是战斗仆从,而能穿上锁子甲的只有那两万人。

除去他们,能装备甲胄的就只有不到三万人的射击禁卫军。

至于哥萨克骑兵以及各路贵族附庸,他们的装备简陋到堪比明军曾经的卫所兵。

也就是说,整个王国能参与作战的,能称为精锐的,实际上只有五万人,其它都是雇佣性质和强征性质的游勇散兵。

即便只培养这么点精锐,但它们依旧耗尽了整个王国的财政。

在常年的战争和失败中,整个王国遭受战争、税收、饥荒、瘟疫、鞑靼袭击和沙皇政策的摧残,贸易急剧下降,人口减少,城镇荒废。

人口的急剧下降主要与市民逃亡有关,而逃亡的市民大多自发组成探险队前往了乌拉尔山脉的东部。

在整个王国经济环境都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沙皇米哈伊尔一世继位。

他本人性格软弱,没有独立人格,对母亲和身边近臣的话言听计从,根本不具备一个统治者所应有的意志力。

这样尽管米哈伊尔名义上是沙皇,但实际上大权被掌握在朝中的大贵族们的手中。

贵族们盘剥农奴和市民,对西边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他们垂涎欲滴,而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也就导致了他们对于逃亡到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市民也不曾放过。

正因为内部的动荡,逃亡的人越来越多,前往东方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喀山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相继被征服后,沙俄东扩的绊脚石随之消失。

之后的沙俄在北亚遭遇的对手,基本上都是一些原始部落,基本没有抵抗力的被无数探险队征服。

西伯利亚的土地上或许没有太多可以便宜开采的矿藏,但是它有当时欧洲稀缺的毛皮。

许许多多的毛皮被当做赋税上交,到天启十七年时,西伯利亚管理区已经成为了沙俄最大的毛皮原产地。

尽管它提供的利润不算多,但对于陷入财政窘迫的沙俄来说,这些利润足以解决许多问题。

在执掌国家真正力量的大贵族眼里,西伯利亚管理区会一直稳定的提供财源,直到沙俄不需要它为止。

然而,这样的幻想却随着一匹快马的入城而被击垮。

当执掌射击军团的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主事人伊利亚走进古老的安德烈夫斯基大厅时,在这装潢华丽的宫殿的正中已经坐满了许多等待着他的贵族。

一场极为重要的会议,却没有沙皇的参与,何其讽刺……

只可惜,贵族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局面,因为权力一直在他们手中,而非作为傀儡的沙皇。

“西伯利亚的事情调查清楚没有?到底是我们先进攻明国,还是他们进攻的我们?”

一名大贵族坐立不安的询问,相比西伯利亚管理区的那群家伙,身处东欧的他们更能了解大明的实力。

西班牙、英国、法国、尼德兰这些国家都被大明从远东驱逐,这足以说明大明的实力。

眼下他们居然和大明起了冲突,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就丢失了叶尼塞河以东的广袤地区,这让他们心痛的同时也不免担心了起来。

他们担忧大明会继续派遣军队从东方继续向西进攻,同时也担心丢失西伯利亚管理区后王国的财政问题。

这些问题掺杂在一起,让所有人都坐立不安,毕竟眼下他们还需要防备南方的克里米亚汗国,实在腾不出手来抵抗大明。

况且,以大明在这一战中展现的实力,双方如果打起来,那不等王国调集骑兵和射击军团前往鄂毕城,明军就有可能攻陷鄂毕城了。

现在他们需要眼前的伊利亚给他们一个答复,但对于他们想要的答复,伊利亚的回答却是:

“戈洛文已经带兵在曼加泽亚挡住了明国军队的进攻,我想局势已经控制下来了,或许戈洛文可以反攻,我们也可以在反攻胜利后和大明商谈贸易的事情……”

第160章 整顿山西第88章 死太监银钱多第519章 闲来无事第8章 初尝权力第111章 立场转变第189章 千骑卷平冈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镜第213章 天启犁庭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国策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69章 满桂到来第414章 兄弟之争第569章 中秋佳节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443章 风雨前的平静第104章 淮北开端第572章 帝临南京第545章 社交达人朱慈燃第412章 开发东北第204章 战前台风第244章 复设旧港承宣布政使司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142章 怀疑人生的叶向高第616章 债多不压身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孙巡齐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60章 谋划草原第552章 浙江实况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471章 灰头土脸第16章 上直二十六卫第692章 后记(十二)齐光同尘第88章 死太监银钱多第681章 后记(一)新时代第62章 戚家军到来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273章 争权攘利第610章 海外态度第394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第241章 备战河套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8章 初尝权力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439章 野人与蒙狗第291章 重开西厂 党争不断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第117章 阅兵准备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357章 缺银子的大明经济第128章 锦衣卫革新第556章 惶恐滩头第465章 拂晓第584章 风吹到西州第390章 晚明两大人精第689章 后记(九) 咸嘉之盛第158章 奢安之乱爆发第477章 良心难安朱由检第421章 沙俄东侵第653章 番外篇(一) 弹冠相庆第150章 大小曹第205章 战事打响第571章 古井无波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171章 战争泥潭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诸藩积怨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103章 蜂窝煤的火爆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187章 白莲教造反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683章 后记(三)永昌新政第323章 拿下郑主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3章 难兄难弟第82章 黄口小儿有蛮力第490章 师徒第124章 十六卫军十二拱卫营第419章 筹备犁庭第609章 秋风起第599章 世事无常态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172章 诸事繁杂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122章 京中兵马无男儿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40章 海运之争第305章 天启之治第408章 大慈大悲杨文岳第75章 回京第515章 名将陨落第514章 无毒不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