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

“卖报卖报!齐国募民,凡迁移者,每户发耕地百亩!”

“卖报卖报!齐王殿下的齐国募民啦!”

九月初,伴随着新一刊的《大明报》发行,南京秦淮河皇店门口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吸引了许多前来买菜买米的百姓。

“齐王殿下的齐国?”

“齐王殿下要就藩了?”

“真的假的?”

“不是吧?”

当“齐王殿下的齐国”七个字一出来,许多百姓都围了上来,一份份报纸也被售出。

四周的百姓拿到了报纸后,纷纷打开阅览,这才发现这次招募移民的藩国,还真的是齐王朱由检的藩国。

这一刻,百姓们感受到的不是新奇,而是莫名的惶恐。

‘齐王就藩’这四个字代表着什么,没有人比大明百姓更能理解了。

眼下仅是天启十八年,单单以大明朝平均四十六岁的人均寿命来说,许多人可以说渡过了万历、泰昌、天启三朝。

更有甚者,干脆渡过了隆庆、嘉靖等两朝。

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大明是个什么样?他们死了之后大明又是什么样?

没有人比这些活过来的百姓更了解这些情况,因此他们才是最舍不得齐王离开大明的人。

“齐王殿下要是真去了,那咱们的好日子可算到头了……”

一个穿着曳撒的五旬老者开口,引得旁边的四、五、六旬男女纷纷点头。

一时间,整条街道上上了年纪的百姓都有一种“天要塌”了的感觉。

原本应该具有活力的早市瞬间死气沉沉,许多人都忧心忡忡的往家里,往工作地点赶去。

负责售卖报纸的一些皇店店员也被搞得有些发愣,一个二十五六岁的皇店店员都不免开口:“这也太夸张了吧……”

“夸张?这可不算夸张。”旁边的一名四旬老店员忍不住开口道:

“你们生在万历年间的晚期,当时又小,等记事的时候,已经是天启朝了,自然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

“你们以为大明朝会一直繁荣昌盛下去,我们这些在万历十几年出生的人也是这么想的。”

“可结果呢?”老店员不免唏嘘道:

“张阁老、申阁老相继走了之后,那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

“我们经历的还算少,有一些嘉靖年间出生的老人经历了动乱、太平,又经历了隆庆、万历那十六年的祥平盛世,结果一看到张阁老走了之后日子变差,许多人都难以接受。”

“街上、书摊边满是他们抱怨之声,每日路过都能听到。”

“齐王自四年执掌权柄以来,如今已经过去快十五年的时间。”

“上次的盛世是十六年,这次又能有几年呢?这真是……”

说着,四旬店员摇着头离开了,剩下卖报的那三四个年轻店员也被说的心里有些发毛。

“应该没事吧……”

“应该吧……官学教材上不是都说眼下的天启之治是齐王和万岁一起开创的嘛……齐王殿下走了,万岁可还在呢……”

几个年轻店员犹犹豫豫的说着,随后将报纸卖完后,低着头回到店里继续干活去了。

尽管他们觉得大明即便没了齐王还有皇帝在,但那老店员的话却让他们始终觉得有些心虚。

与他们一样心虚的不仅仅是南京百姓,还有大明各地的百姓和官员……

“儿子!你快来帮我看看,这事情是不是真的?”

西安府鹿台县白水镇的朱家府邸内,当沐休两个月的朱辅炬刚刚洗漱走出房间,他便看到他爹朱存林慌慌张张的小跑进了院里。

他火急火燎的把报纸凑到朱辅炬面前,朱辅炬用毛巾一遍擦脸一边看,但随着时间推移,他脸上的从容开始减退,转而代之的是严峻。

“咋样?是真是假?”

朱存林焦急的询问,那满头的汗水,足以说明他现在很是紧张。

“应该是真的……”

朱辅炬看着报纸上的内容,顶着阴晴不定的脸色,在朱存林的注视下点了点头。

“那我们的田地和房子不会被收回去吧?伱的官身应该没事吧?你说我们要不要迁移去齐国?还有……”

朱存林闻言手上一抖,然后就焦虑的在原地来回渡步,不停说着自己一家应该做些什么。

“爹您放心吧,我们应该没事的,孩儿大小也是个参将,朝廷不可能动我们的。”

见朱存林失了智,朱辅炬拉住了他,好声好气的安慰了起来。

“况且,秦王都迁移海外了,朝廷总不可能把我秦藩人口都赶走吧?”

朱辅炬的话说着,但朱存林却忧虑道:“你是没见过当年张阁老人亡政息的模样,这齐王殿下如果真走了,谁又能说得准……”

“不可能的,殿下和万岁感情甚笃……”朱辅炬摇头,但朱存林也反驳道:

“当年张阁老未病逝前,他与神宗显皇帝也……”

意识到说错了话,朱存林立马闭上了嘴巴,但意思却被朱辅炬听出了。

他不由的有些沉默,确实人与人的感情不能单纯从表面来看,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看到的一切就是真的。

过了片刻,朱辅炬抬头道:

“总之不用急,就算殿下真的要就藩齐国,朝廷真的要废除殿下的新政,我尚有参将的官身在,况且也没有犯过错,朝廷也不可能随意撤走我官身的。”

“真要撤,我肯定能提前收到消息,届时我们再乘船去齐国也未尝不可。”

“眼下齐国那边虽然过的滋润,但也有战事威胁,要去也不是现在去。”

朱辅炬好说歹说,总算将朱存林安抚了下来。

只可惜没过一会,他娘亲也火急火燎的赶了回来,着急忙慌的说着齐王和齐国的事情。

朱辅炬只能耐心又安抚了自家娘亲,但没消停一会儿,很快他就听到了亲戚敲门的声音。

他打开大门一开,门口已经聚集了白水镇附近的一些秦藩子弟,他们都是来向朱辅炬打听齐国和齐王之事的。

那乌压压的人群把门口堵的水泄不通,恐怕有近百人前来询问。

朱辅炬明白他们是穷怕了,毕竟过习惯了眼下的日子,谁都不想再重新过回当年的日子。

他们知道的最大官员就是同镇同藩的朱辅炬,因此只能来问他了。

对此,朱辅炬也无奈,只能喊了二十几个主事的人进屋,然后花一个时辰安抚了他们。

但即便如此,他们临走前也还是一步三回头,想看看朱辅炬到底是安抚他们,还是哄骗他们。

朱辅炬对此无奈,但也从自家亲戚、同族的身上感觉到了他们的惶恐。

这样的惶恐,不仅仅出现在了朱家的宗室身上,也出现在了大明偏远地方的百姓身上。

例如……

“杨院正,您说殿下真的会走吗?”

“是啊,殿下就藩之后,我们的田地会不会被官府收走啊?”

“赋税会变吗?”

“对,田赋不会上涨吧?”

“杨院正……”

云南大理府太和县的一所官学门口,在下午放学的时候,官学门口围了许多前来接孩子的百姓。

由于杨涟平易近人,又在京城做过大官,因此许多百姓都拉着孩子们的手找到了杨涟。

面对他们的话,杨涟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六十有六的他自认为巧舌如簧,但面对这个问题,便是他也不由有些语塞。

四周百姓瞧了他这模样,心里的担心更甚了。

“诸位不用担心,当今万岁……”杨涟脑海闪过了朱由校的模样,不免担心,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当今万岁与齐王感情甚笃,加之齐国仅是募民,说不定就藩的不是齐王,而是齐世子和诸郡王。”

杨涟这话连他自己都不信,但是对于朝政不是很了解的百姓们听后却安顿了心情。

他们松了一口气,对杨涟致谢后离去,离开的步伐比起来时都稳健了不少。

只是瞧着他们的背影,杨涟却有一股说不出的难受。

百姓想要的答案,也是他想要的。

想到这里,他回到了官学内部的院正小院,来到书桌前,几次想提笔写信询问朱由检,却又无奈放下。

他觉得朱由检说的很对,他不适合做官,那官场上的事情,他也就不要过多掺和了。

“他应该会在离开之前见我一面吧……”

杨涟走到窗前,看着远处那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脑中也不免浮现起了那些年和朱由检经历过的点点滴滴。

“唉……”

这些点滴,最后化为了一声叹息,消散在了天地间。

杨涟转身继续做起了关于院正的工作,而相比较他和大理的百姓,一些相关利益的人在听闻齐国募民的消息,却是纷纷弹冠相庆了起来。

比起宗室、百姓、清廉忠贞的官员们,与士绅有瓜葛的官员,或者本身就是士绅的官员,他们都在庆祝齐国募民的事情。

更有甚者,甚至一连在家中宴请好友十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高兴。

他们被朱由检的高压政策压了十几年,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在府外,在衙门里,他们还需要装作有些担心,但回到家里,他们便纷纷放飞自我了起来。

在朱由检高薪养廉加高压反腐,以及高强度工作政策下,官员们一不敢贪腐,二不敢懈怠,三不敢表露怨念。

这三种情绪掺杂在一起,可以说大部分官员对朱由检都是敢怒不敢言的。

哪怕是燕山派也不乏被腐化的官员,更何况他们这些本就生长在腐化环境下的守旧官员?

为了让齐国早早就藩,许多官员白天假装担心,夜里彻夜狂欢。

在齐国募民这件事情上,他们比谁都积极。

尽管大明的财政是九成送入中枢,一成截留地方,因此经济上的自主权并不大,但为了促成齐王就藩这件事,许多官员还是下了很大力气。

江南一带的官员,甚至在迁移司原本每户百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发迁移银十两的地方政策。

发田又发银子,这样的政策下,齐国募民的事情进展的速度相当之快。

不过一个月,江南三省就有近一万四千户百姓准备迁移齐国。

要知道,即便是天启十四年,江南三省共同受灾时,朝廷对江南移民的数量也不过六十余万。

然而在眼下仅有南直隶江北三府三州受灾的局面下,江南三省仅一个月就组织了近一万四千户,七万余人迁移。

若是他们在平日里都这么肯支持朝廷移民的政策,那江南每年能迁移的人口恐怕不下百万。

在他们这样的“热情”下,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准备迁移齐国的百姓人数就达到了两万户,十万余人。

不得已,朱由检紧急叫停迁移之事,这让许多官员不免失望了起来。

不过,这种失望他们只能藏在心底,想说出来是万万不能的……

“一个半月,十万人……呵呵,他们还真是‘不舍’啊……”

拿着手中的迁移司文册,南京干清宫内的朱由校的手指不断发力,文册都几乎变形。

“万岁……”魏忠贤想说点什么,但朱由校忽的抬手:

“你先去准备膳食吧,另外传王安来养心殿。”

“奴婢领命……”听到皇帝要传王安,魏忠贤就知道皇帝要和王安讨论齐王的事情,因此不敢耽搁,在回礼之后连忙去办。

不多时,年过七旬的王安便来到了养心殿。

“坐……”

见王安进来,朱由校示意他入座,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复杂了起来。

“你那干儿子曹化淳……近来有没有消息?”

朱由校的心里百感交集,他并不希望自家弟弟走,但他也明白如果自家弟弟不走,那自己这一脉的皇位就稳不下来。

不仅仅是自家弟弟要走,而是自己弟弟全家都得走,哪怕留下一个都不行……

哪怕留下的仅仅是一个婴儿,也足以威胁自己父子二人。

“齐王殿下……近来上午处理政务,之后午睡,下午作画填词,然后陪诸位郡王玩闹嬉戏,不曾有异。”

王安好似年纪大了,听不清楚朱由校在说什么,答非所问的自顾自说着。

他的举动让朱由校皱眉,但朱由校沉住了气,继续一字一句问道:

“曹化淳,可有消息……”

“……”听到朱由校二次询问,王安沉默了片刻,末了居然反问道:

“万岁就这么不相信自家兄弟吗?”

wωw★TTKдN★¢o

“我不是不信弟弟!”朱由校好似被踩中了尾巴一样忽的站起,随后立马平复心情,表情复杂道:

“我是担心下面的人,你应该知道……”

朱由校的模样在王安眼里,尽管双眼浑浊,但他心里并不糊涂。

他缓缓开口,一字一句道:“只要齐王殿下不变,下面的人再怎么变化,那对齐王殿下来说也在掌控之中。”

“如此便好……”朱由校缓了一口气,重新坐回了自己的龙椅上。

王安见状也颤颤巍巍的起身作揖:“老奴体力不支,请万岁恩准回宫……”

“嗯……去吧!”朱由校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便头也不回的摆手示意他离开。

见状,王安缓缓转身,摇摇晃晃的走出了养心殿。

朱由校看着他的背影,原本复杂的心情变得平静了下来。

“不显喜怒于色……你当年说的,我做到了……”

他好似喃喃自语,但语气却带着几丝苦楚。

一阵风吹入养心殿,将书桌上打开的奏疏吹的几欲飞起的同时,也带着这一份苦楚吹向了北方。

十月中旬的漠北草原还未下雪,但那丝丝凉意却已经率先抵达。

李定国站在了燕然城城墙的箭楼上,他眺望黄昏缓缓下落,耳边听着咚咚作响的暮鼓声,心情难以平静。

他手里拿着一份《大明报》,让人不用询问便知道他已经了解到了齐国募民的事情。

他把所有事情藏在了心底,就这样静静看着远方。

直到太阳全部落下山,暮鼓停止,城门关闭,他才将手中的《大明报》折叠收在了怀里。

他摸了摸藏在怀里的大明报,似乎向感受这份报纸是否真实的存在。

他何其希望这份报纸是他个人的臆想,但手上传来的触感却告诉了他这是现实。

李定国与朱由检的家书从未断过,只是那些家书上的内容他却并不愿意去回忆。

他本以为自己可以成为齐国的都督,却不想自己的归途是大明。

“您的路是您自己选的……那我的路……你又要为何替我做主……”

李定国转身走下了箭楼,而此刻远在京城的朱由检也若有所感的看向了窗外。

他看到了空无一物的窗台,但不等他回头,一个机灵的脑袋就出现在了窗台。

扎着两个冲天揪的小女孩突然出现,小脸白净,看上去十分柔软,让人恨不得捏一把。

“爹~~~”

朱媺娖甜甜笑着开口,双眼笑成了月牙儿,朱由检见这可爱模样,也将刚才的若有所感给抛之脑后,笑着回应:

“怎么来前殿了?不与姐姐妹妹玩了?”

朱由检说着,起身走到了窗台前,弓腰将朱媺娖抱了起来,抱进了殿内。

朱媺娖坐在他的手臂上,搂着他的脖子,直勾勾看着他,笑容如花般绽放开来:

“我想爹了……”

朱媺娖搂紧了朱由检,朱由检也抱着她坐回了位置上。

“爹也想你,不过爹这会得处理朝政,今日白天去了城外,这会若是不处理,那爹晚上就不能休息了。”

“那我去给爹泡茶!”听到朱由检的话,朱媺娖立马拍了拍朱由检的手。

朱由检将她放回了地面,她也迈着两只小短腿向殿外跑去。

瞧着她那模样,朱由检脸上那老父亲的笑容完全止不住,直到陆文昭从殿外走来,他才缓缓收起了笑容,抬手示意陆文昭入座。

陆文昭作揖回礼,紧接着也说起了朱由检让他查的一些事情。

“这次募民的事情,下面的士绅倒是跟着官员出力,许多地方乡绅都鼓动百姓迁移。”

“殿下,这些乡绅虽然在朝中备受打击,但在乡野之中还是有不小的号召力。”

陆文昭说着这次募民的事情,而朱由检听后则是笑笑,没有说什么。

等陆文昭彻底说完,他才开口向坐在角落处理公务的曹化淳询问道:

“化淳,皇店的轮船准备了多少,需要多久才能迁移完这十一万人?”

“回殿下……”曹化淳下意识回答,察觉过来后才翻找皇店递上来的奏疏,找到后大致看了一眼才继而回禀:

“调动四十艘轮船,十一万人如果迁移去京兆府,那最少需要四趟,约九个半月的时间才能完全迁移前往。”

“若是要迁移到东海岸,那则需要四趟,约两年时间。”

这个时代巴拿马运河尚未开通,加上西班牙掌握中美洲,那自然只有渡海前往东部海岸。

如果要迁移人去南北美的东海岸,那大明就只能走下西洋的航道,然后在吉国准备,跨过大西洋前往南北美的殖民地。

即便是蒸汽轮船,也需要最少两年时间,才能把十一万人送到当地。

这么一看,中美洲的西班牙就很碍眼了。

“先迁移到安陵、京兆、平陵三府吧,另外让人带去消息,将原来弗朗擦(法国)在北亚墨利加的殖民地设为河间府。”

“将北亚墨利加的其它三国殖民地设为京畿府,将弗朗擦在亚妮把西岛上的殖民地设为海阳府。”

“至于南亚墨利加的弗朗机、尼德兰殖民地,就由北向南设置为宁海府、文登府、靖海府便是。”

“这六府之地,驻扎军队就足够,暂时不用移民,在当地招募一些土民就可以。”

说罢,朱由检看向了陆文昭,继续说道:

“让欧洲锦衣卫百户所的人紧追战事,如果大弗朗机(西班牙)有战败的迹象,立马飞鸽传书回京。”

“是!”陆文昭应下,而朱由检也笑着说道:

“那些士绅就暂时不管,让他们为齐国移民出些力。”

“以这种速度,我估计五年之后,齐国人口能不下五百万。”

“殿下所言极是……”陆文昭也笑着回应,主仆对视一眼,笑声又大了几分……

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158章 奢安之乱爆发第191章 生擒徐鸿儒第227章 改革五军都督府第186章 明金布局第400章 南亚困局第387章 明贬实保第615章 四方纷乱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258章 河西见闻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14章 戚家军 白杆军第388章 筹谋基础教育第252章 投降输一半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421章 沙俄东侵第550章 治戎为长李定国第649章 自古以来第168章 监国琐事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见不合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578章 待价而沽第360章 天启九年第294章 扫北大捷第96章 扶弟魔第606章 一墙之隔第700章 后记(二十)隆武新年第646章 江水为竭第163章 齐王党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475章 两门三侯四伯爵第103章 蜂窝煤的火爆第153章 四处调兵第626章 日新月异第353章 分忧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3章 难兄难弟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262章 任重道远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476章 义释兵权第153章 四处调兵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698章 后记(十八)武狩内战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295章 京城风云第602章 齐国繁华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511章 乱世用重典第353章 分忧第599章 世事无常态第420章 上直与海军的猫腻第475章 两门三侯四伯爵第92章 点醒杨涟第407章 积谗磨骨朱由检第536章 和硕特归顺第654章 番外篇(二)仓中鼠第324章 收复交趾第33章 客氏恼怒第421章 沙俄东侵第547章 商贸繁荣第177章 朝鲜太上皇杨镐第164章 事毕第511章 乱世用重典第367章 八个心眼的颜思齐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98章 任他几路来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165章 强藩反应第212章 合围开始第124章 十六卫军十二拱卫营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466章 终末第222章 西北难题第19章 倔老头杨涟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143章 大反攻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359章 火烧草津城第95章 藩王质问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旧时代第58章 勇卫营虎将孙应元第624章 三龙同朝第126章 御马监变化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16章 上直二十六卫第610章 海外态度第546章 齐王摆烂第438章 建虏来犯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223章 谏言废辽饷第653章 番外篇(一) 弹冠相庆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545章 社交达人朱慈燃第604章 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