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番外(二十) 国策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清晨,当西京城西直门的城门楼上响起唱礼声,已经来到齐国一周的朱和垠也与百官们一同对一辆马车行起了礼。

此刻的他无比忐忑,只因为他心里清楚,马车上的那人即将决定他日后的命运。

“吱……”

当马车的门被打开,朱和垠与旁边的朱慈烺等人一起低下了头。

一只脚从马车内跨了出来,随后朱和垠便听到了“平身”声。

他小心翼翼的抬起头,而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名看上去似乎只有四十五六的中年人。

在朱和垠眼中,朱由检身材高大匀称,头发乌黑浓密,长相威严且俊美,眉宇之间透露着一丝和善。

“这人真是我叔爷?”

在见到朱由检的时候,朱和垠居然自我怀疑了起来。

在朱和垠眼中,明明只是五六岁的差距,但自家皇祖父和自家叔爷简直就是两个模样。

自家皇祖父大腹便便,虽然一头黑发,但头发却有些少,不如朱由检浓密。

除此之外,自家皇祖父那样子,不管朱和垠怎么看,似乎也很难看出他年轻时能与俊美沾边。

再说身材,自家皇祖父还不如自己高,而自家叔爷……

朱和垠用目光对比了一下自己和朱由检的身高,显然自己还比自家叔爷矮小半个头。

“父亲,这位就是皇太孙……”

朱慈烺的声音把朱和垠拉回了现实,见朱由检已经快走到了他的面前,他急忙作揖躬身道:

“侄孙和垠,见过齐王殿下……”

朱和垠低垂眼帘看着脚下的城墙,心里十分紧张。

“长的与哥哥年轻时是有几分相似,只是身材稍微高了些,匀称了些,但这样也好。”

刚才朱和垠没细听,眼下朱由检在他面前说话,他仔细听来却觉得朱由检的声音很有亲和力,让人不自觉放松了一些。

“谢齐王夸奖,侄孙惭愧……”

朱和垠谦虚的回应,却下一秒被一只有力的大手抓住了正在行礼的手。

“直起身子来说话,都是自家人,不要做出太多礼数,显得像外人般。”

朱和垠被朱由检强行拉直了,与朱由检正面四目相对。

“你们都退下吧,今日孤聊一些家事,你们不用跟着。”

在朱和垠看着朱由检发愣的时候,朱由检却向四周官员笑着下令。

臣工们闻言缓缓作揖回礼,随后让开了道路,并结伴走下了城楼。

待他们都走得差不多后,城楼门口只剩下了朱由检、朱慈烺和朱和垠、朱慈煌等四人。

“病好了得锻炼一下,边走边说吧。”

朱由检说着,也拉着朱和垠的手腕,向着其它箭楼走去。

朱和垠自认为也是弓马娴熟之人,在大学弓射练习时甚至能开八力步弓,但面对眼前这个大了自己三十多岁的叔爷,他却如婴儿般无力,只能被朱由检拽着并排行走。

“你的事情,我听煌哥儿说了。”

“你爹他向外征战,有的是我授意的,有的则是他想缓解庙堂矛盾而必须做的,你作为嫡长子得理解他。”

朱由检松开了朱和垠的手腕,以长者的姿态劝解着朱和垠。

这样的姿态,让朱和垠放松了一些,为此他也试探性说出一些事情道:

“我爹比较偏爱三弟,对我所做的一些事情总是不满意。”

“出发前皇祖父就让我来找叔爷您取取经,因此侄孙来是有求于叔爷的。”

朱和垠隐晦说着自己的处境,在他看来他的局势很凶险,但对于朱由检来说,这不过是朱慈燃对朱和垠要求太高罢了。

朱由检看着朱和垠,对于他的那点小九九心知肚明。

对于他来说,朱和垠其实很符合他的胃口。

现在的大明朝还需要解决莫卧儿,平衡住欧洲,加上内部的军头林立,所以还做不到真正的承平。

不过,朱由检对朱慈燃是有信心的。

朱慈燃或许不能把事情做得完美,但大明朝内部的军头和官僚集团注定无法在朱慈燃手上长久下去。

朱慈燃过后,大明就真的需要一场几十年的承平了。

这个承平,如果能以朱和垠来开创,那是再好不过的。

“我会写一封信给你父亲的,你放心学习便是。”

朱由检给出了自己的承诺,顺带说道:

“另外,我已经派人写信送回大明给皇兄,让他准许在你返京后,开启第四次下西洋。”

“谢叔爷!”听到朱由检的话,朱和垠激动地难以言表,只能攥紧了拳头。

在眼下航路基本都开辟完的时代下,下西洋的意义也从开通航路变成了邦交各国。

如果朱和垠他能以第四次下西洋掌舵人的身份去邦交各国,那他皇太孙的位置就更为稳固了。

想到自己的位置已经稳了,朱和垠跟着朱由检走了十来步才安下心来,虚心讨教道:

“我来到齐国,发现齐国在叔爷的治理下百姓富足,官员清廉,侄孙想替父亲向叔父请教治国之策。”

“治国之策……”听到这四个字,朱由检笑着摇了摇头。

就在朱和垠以为朱由检不肯说的时候,却见朱由检说道:

“治理国朝那么大的一个朝廷很难,具体的治理,可以从经济、政治、舆论、法律、教育、军事外交等方向着手。”

说到这里,朱由检看向了朱慈烺:“你也好好听听……”

“是……”朱慈烺点了点头,朱由检见状也开口说道:

“经济方面,如果想要比较公平的治理一个朝廷,使其长治久安,那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眼下,各国的生产资料主要就是土地,而大明和齐国则是多出了工厂。”

“这些生产资料必须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但需要张弛有度。”

朱由检看向朱和垠:“你父亲在这一点就做的有些紧了。”

“我听闻眼下皇店在国朝内部大肆挤压、吞并一些民间商贾的作坊。”

“这样下去,国朝内部最后只能剩下皇店一家,而国营经济一旦独大,那效率必然下降。”

“其中原因有很多,但如果非要举例,那便是如万历年间的朝廷一般,陈规滥矩限制了朝廷,也限制了地方。”

“昨日的万历朝廷,便是明日的皇店。”

朱由检说完,已经执掌齐国政务数年的朱慈烺有了一番见解,特意询问道:“那应该如何做才算张弛有度?”

朱慈烺开口后,朱和垠也看向了朱由检。

对此,朱由检抚了抚自己的短须:

“民间自营的经济是一定要有的,这和庙堂上的制衡之道一样。”

“对于民间自营的经济需要鼓励,而对于它们之中涉及朝廷安全的产业和关键领域,必须逐步过渡到朝廷控股。”

“只要掌握和国营和民间自营的经济比例,保障朝廷能收上来税收,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解决。”

“至于经济方面的政策不能着急,要稳步推进,避免用力过猛。”

“眼下轮船和火车已经出现,世界各国的交流也变得更为频繁。”

“国朝还没有达到能够主宰世界的地位,因此与诸藩的关系需要更紧密一些。”

“在关系紧密的同时,也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才更有利于人心的稳定。”

“对于蒸汽机和步枪一事,诸藩对国朝的安排不满很正常,毕竟只要国朝给予诸藩蒸汽机和步枪,那诸藩对本国的控制成本都将下降,这是利益关系。”

“不过即便他们不满,国朝却不能把这些东西交给他们。”

“对于昆仑诸藩,他们在意的是贸易上的路途遥远。”

“对于小西洋诸藩,他们在意的是国防安全。”

“国朝想要安稳住他们,就需要帮他们把问题给解决。”

朱由检说着这些事情,看似在说经济,但实际却是在告诉朱慈烺和朱和垠,应该怎么拉拢诸藩。

二人听后眼前一亮,而朱由检也最后对二人说道:

“对于大明和诸藩来说,一个稳定的、经济互通的宗藩体系,远远比一个动荡的宗藩体系更有利于朝廷和百姓。”

“至于政治方面,历朝历代不管什么时候都有派系斗争,这是无法避免的。”

“不管内部怎么斗,只要不犯外行指挥内行的错误,保证《五年计划系列》的政策进行,那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有谁势大了,那就像我当年发动江南奴仆一样发动百姓来清理他们。”

“这官场就和养鱼一样,养的越久,鱼池就会越浑浊,越肮脏,因此就得时不时清理一下。”

“不过,在针对官场的时候,你们需要做的还是得把控好民间的舆论。”

“对民间的舆论,朝廷必须实行强有力的管控,但也要容许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

“我当年在青海湖畔与百姓们开会的时候就说过‘造反有理’,并且还让官学司记入了教材中,现在这句话还在吗?”

朱由检忽的提起了问题,朱慈烺一听点了点头:“我当初上学时,这句话还在。”

“现在呢?”朱由检看向了朱和垠和朱慈煌,却见二人脸上不自觉露出了几分尴尬。

显然,在他们所学习的教材中,这句话早已经被删除了。

朱由检有些失落,但他早就有了准备。

他想要的大明是他想要的,不是朱由校想要的。

他可以告诉朱由校怎么治理大明,但选用哪些政策,这是朱由校自己做决定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平复了心情,继续在散步的同时对三子教导道:

“国朝现行的法律、法令、条例最好不变,地方可以有部分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但立法权和最终的司法解释权一定要掌握在朝廷手里。”

“随后的教育方面,不管是国朝还是诸藩,各国都要重视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个国不仅仅是藩国,也代表了宗藩体系。”

“只有每一代的百姓都认可宗藩体系,这个体系才能传承下去。”

“最后的军事外交方面,也是要以保家卫国,维护宗藩体系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切勿忘记西晋与两宋的教训。”

朱由检大致说了一些东西,随后又一点点的对三人补充。

这些话被跟在不远处的齐国起居注官一一记录,朱由检看见了却也没说什么。

在这外城的城头,他们走了一个时辰,期间走走停停,累了就在箭楼坐一会儿,喝口水。

直到太阳已经高挂当空,朱由检才带着他们走到了南川门的城楼,并走上城楼,在观望城外的长廊处坐下休息。

望着外城外面的集镇、以及那金灿灿的稻田,坐下的四人平静了下来。

只是在这种时候,朱由检却又语出惊人的询问道:

“古往今来,权贵往往会成为朝廷和百姓身上的吸血虫,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家天下”的制度。”

“家天下的制度在进步的时代面前已经落伍,接下来的时代大势必然是以“虚君”为主,这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有人想要继续保持家天下,那他必然要被百姓所推翻。”

“我朱家如果想要千秋的富贵,有的时候就需要放下一些权力。”

朱由检这话一说出来,三子内心皆震。

他们根本不敢想象“虚君”后的天下是什么模样,但朱由检却对他们开口道:

“眼下家天下能维持,是因为诸藩上面有大明,大明下面有诸藩。”

“百姓若在大明反,诸藩必然会为了自身制度不被推翻而拱卫大明。”

“同理,百姓若在诸藩反,那大明也会为此而安定诸藩。”

“这对百姓来说不是一个好局面,也是我的无奈……”

朱由检的话,每字每句都深入朱和垠的内心,到这里他才明白为什么自家这位叔爷要就藩齐国,来到这么远的地方。

在一个家天下时代,朱由检的话简直就是离经叛道。

如果不是他让大明再度复兴,那仅凭这些话,齐国就要被诸藩讨伐。

“有他,是百姓之幸……”

此刻,朱和垠脑中突然想起了自己在顺天大学上课时,顺天大学院长在课堂上说的这句话。

当初朱和垠还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家叔爷,但他现在明白了。

朱由检这种人根本就不能以常理论之,以他的出身来说,能体谅百姓就是最大的不可能。

“今后,你们的子孙如果与以前旧的权贵一样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那百姓也迟早会将他们推翻。”

“我让你们多关注欧洲那边的消息,你们都说关注了,那现在我问你们……”

朱由检不等朱和垠想通,便再次出言询问:

“若是暗厄利亚的国王查理二世被议会军推翻,那他的下场会如何?”

“这……”听到朱由检的话,朱慈烺支支吾吾,不知道怎么回答。

“身首异处!”朱慈煌笃定的开口,这让朱和垠下意识心头一跳。

“议会军让查理二世交权,他不肯,因此才有了暗厄利亚的内战。”

朱由检侃侃而谈,但他说的好像是暗厄利亚,但又好像不是暗厄利亚。

“真到了需要交权的时候,你们能不能交出来?能不能在不交权的情况下镇压大规模的起义?又能镇压几次起义?”

朱由检用上了“起义”一词,也就是说明他的立场是站在百姓那边的。

他这样的问题让三人沉默不语,毕竟古今往来许多王朝都没能镇压大规模的叛乱。

即便镇压,也会在事后分崩离析。

“现在国朝和齐国还处于上升期,原因是因为经济良好,还有许多资源可以开发,还饿不死人。”

“可我早就说过,百姓的生存标准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以后民智大开,百姓们入了庙堂,要求皇帝交权,你们能保证你们的子子孙孙会交权吗?”

“眼下还不是虚君的时候,不然我一定会虚君。”

朱由检毫不顾忌朱慈烺的感受说出了这番话,但他也补充道:

“即便到了你们,却也还不是虚君的好时候。”

“我今日和你们说这些,只是想让你们告诉儿孙,该虚君、该放权的时候不要贪权。”

“哪怕他们最后还是不会放手,但起码你们曾说过。”

说到此处,朱由检把话题拉了回来:

“国策再多,说到底也只有一点,那就是让百姓吃饱饭,过舒服。”

“可是,如果朝堂出了贪官污吏,贪官污吏结党营私、让你们无法控制他们对百姓吸血的时候,你们能怎么办?”

“这是很可能在你们时代出现的事情,也是最危险的。”

“如果朝堂出了大批结党营私的贪官污吏,等你们发现的时候,肯定已经无法控制事态了。”

“所以,我历来主张,京察是需要每年都进行的,贪官污吏是需要每年都逮捕的。”

“我对这样的政策是比较积极的,毕竟地方上有军队,你们只要把控好军队,懂得怎么发动百姓,你们就不要害怕有打不倒的贪官污吏。”

“同样的,如果你们的子孙也和贪官污吏串通一气的来压榨百姓,那肯定会有人起来暴动,推翻他们的统治,因为百姓不满意。”

“前段时间昆仑的一个总兵不是造反了吗?他手里是有军队,但他成功了吗?”

“你们要去看,看看他为什么不成功,因为他站在了昆仑监察使司百姓的对立面。”

“君王可以享受,但不能不知道体恤百姓。”

“你们要是对百姓好,百姓就算造了你的反也不会杀你,你要是对百姓不好,你就算有百万大军也会被推翻。”

“只要你们和百姓站在一起,以朝廷和百姓的利益为主,那朝堂不管出了军阀也好,贪官污吏也罢……”

“总而言之,百姓会帮助你把他们推翻。”

“你们也别害怕他们会在史书上把你们写的很难看,别为了一个‘仁君’的名头和他们妥协。”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只要做好了,他们再怎么写你,千百年后你在百姓心里的地位照样清白,所以你们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的。”

朱由检这话像是说给朱和垠听,但实际上他是在说给朱慈烺听。

齐国真的如朱和垠说的那样,官员清廉吗?

并非如此,据朱由检自己知道的情报来看,齐国的贪官污吏并不在少数。

这些贪官污吏为什么没有被清理?朱由检比谁都清楚。

朱慈烺虽然在处理政务上,都是以利国利民的角度出发的,但他的手段始终有些柔和。

对于一些官员犯错,他总是宽恕再宽恕。

可是一味地宽恕并不能换回这群官吏的良心,只会让他们变本加厉。

因此对于怎么治理朝廷,朱由检需要对朱慈烺好好教导一番了。

“我已经让夏完淳总领都察院了,明天开始,齐国就准备为期三个月的京察吧。”

朱由检一开口,三子心里纷纷一沉。

他没有顾忌三子的想法,而是起身眺望城楼下的西京城,似乎已经想好了要怎么利用这次京察来为三人上课。

第163章 齐王党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285章 生擒朱由检第301章 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小日子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212章 合围开始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439章 野人与蒙狗第164章 事毕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47章 国之柱梁孙传庭 忠心耿耿洪承畴第163章 齐王党第69章 满桂到来第285章 生擒朱由检第646章 江水为竭第422章 均贫富论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第688章 后记(八)永昌之暮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来第598章 纸币金本位第661章 番外(九) 天启三十八年第98章 党争再起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244章 复设旧港承宣布政使司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134章 叶向高入阁第604章 以身作则第8章 初尝权力第206章 杀辽商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238章 罢黜百官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490章 师徒第482章 小民营生第323章 拿下郑主第227章 改革五军都督府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431章 风云际变第351章 悯农者厌农第195章 画饼大师朱由检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102章 打肿脸充胖子的好皇兄第29章 御马监的家底第52章 兄友弟恭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检第91章 人间惨状(七千字大章)第572章 帝临南京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饱第90章 互市贸易的物资第383章 总归得杀人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424章 敌军非但不投降第388章 筹谋基础教育第412章 开发东北第353章 分忧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626章 日新月异第120章 天启元年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镜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199章 朝鲜政变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649章 自古以来第498章 任他几路来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圣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573章 燕山不满第137章 训喀喇沁第149章 闯王来了第29章 御马监的家底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160章 整顿山西第475章 两门三侯四伯爵第498章 任他几路来第627章 两相对照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689章 后记(九) 咸嘉之盛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148章 东林想变法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419章 筹备犁庭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241章 备战河套第86章 上架感言第334章 试探建虏第431章 风云际变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