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票号之争

“陛下,臣以为,可使那些世家大族,本金雄厚之人开设票号、钱庄即可。”毕自严给出的答复显然出乎了崇祯皇帝的意料。

他的意思是把朝廷认为不可靠的票号、钱庄给封了,用这种方式来防止再出现这种情况。

“陛下,臣以为,还应包括那些常年开设而没出过意外,信誉良好的票号、钱庄。”徐光启听到毕自严的话,就出列补充道。

崇祯皇帝没听到他想要的答案,眉头就皱了起来,他不由地看向首辅温体仁。

温体仁看到崇祯皇帝的目光,心领神会,他转身看向毕、徐两人道:“世家大族或信誉良好的票号、钱庄就不出问题了么?这晋商的票号在事发之前可有劣迹,本钱可谓不多么?”

这话一问出去,毕自严和徐光启有点不服气,这其实属于意外,谁会想到他们东家做那卖国勾当而被中兴侯发觉后查抄了。

辅臣何如宠听了也有点不以为然,抢在毕、徐之前说道:“这是个案而已。”

温体仁显然事先有做过功课,他不等殿内其他人附和何如宠,就面向他质问道:“万历二十八年,浙江钱塘一钱庄因东主经营海贸亏本,其名下钱庄之银钱被其挪用一空,引发局部骚乱;天启二年,苏州又一钱庄发生类似事件。光本官所知就有两起,更何况本官未知的又有多少?难道这些都是个案不成?”

温体仁说到这里,缓了口气,转向毕、徐两人接着说道:“百姓之所以会把自己的血汗钱存进票号、钱庄,就是相信他们的信誉。如果票号、钱庄有前科、劣迹,谁又会如此之笨存入自己的血汗钱呢!”

殿内众人听首辅如此一说,都不由得点点头,一般都是外出经商用到大钱的人才会把银两存进票号、钱庄。这些人无一不是笨人,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至于类似文华殿内的这些官宦之家,除了手底下在全国不同地方有生意的之外,一般谁也不愿花钱让别人替自己保管银子,都是自己藏在隐秘之处,用时再拿出来。

而且,在这个时代人的思想观念中,田地才是最保值的资产,一般人的第一选择是把银子换成田地。

这点其实也算是汉人的一项传统了,可谓根深蒂固。就算到了几百年之后,还是有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一直到那啥公有为止。

“请问首辅,依您之见该当如何处理?”徐光启想不出办法,就直接问温体仁了。

温体仁就等着这句话了,他马上回答道:“票号、钱庄一旦出事,其金额不小,对百姓伤害尤其大,这些天的事情就足以证明了。因此…”

他说到这里,转身面对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建议民间不得私开票号、钱庄,但因其又不能缺,可由朝廷来开这票号、钱庄,可谓一举两得。”

崇祯皇帝见温体仁把话题又带了回来,掌控了局势,心中满意。他配合着说道:“首辅言之有理。”

辅臣钱象坤听了皱了下眉头,出列奏道:陛下,此事还需谨慎,朝廷开票号、钱庄可是恒古未有之事啊!”

温体仁这个建议确实太骇人听闻了,其他人也纷纷附和钱象坤的说法。

只有左都御史曹于汴的看法和他们不同,他早就憋着一股劲,此时大声地说道:“盐铁不也朝廷专卖么?多一个票号、钱庄又如何,此举有利于保护百姓钱财,正是我辈为民作主之举。”

他说到这里转身面对崇祯皇帝,仍然大声而又坚定地奏道:“臣赞同首辅之提议。”

曹于汴之所以如此表态,并不是说他拍首辅和崇祯皇帝的马屁,而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都察院在之前的京师反腐一案中,各级御史纷纷落马,狠狠地打了以清廉自诩的都察院一记响亮的耳光,其名声更是一落千丈。

虽然崇祯皇帝大赦天下,免了所有人的罪责,可都察院头上这顶自私贪腐的帽子却不是那么容易摘掉的。他们见了同僚,都觉得矮人一头,再没有以前那监察别人时的底气。

这种情况一直让都察院的各级官员忧心,想着如何扭转这局面。

现在京师闹得沸沸扬扬的票号事件给了都察院一个机会,如果他们能强势的站出来,给百姓一个交代,就能在百姓中逐步建立起以前为民做主的形象,慢慢地找回以前的尊严。

因此,才有左都御史曹于汴这高调的表现。

钱象坤并不认可他的说法,当场和他辩驳起来:“盐铁专卖自古有之,我朝沿用旧例,也无可厚非。但这票号之事,如若朝廷来经营,则有与民争利之嫌,不可不慎啊!”

“钱阁老老成持重,说得在理,臣附议。”何如宠站在钱象坤一边,向崇祯皇帝奏道。

殿内其他人中又有好几个赞同钱象坤的看法,纷纷附议。

曹于汴一见,更来劲了,大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他大声争辩道:“是得利之百姓多,还是损害之百姓多?有利于大部分百姓之事,朝廷就应该做起来!”

这下徐光启都出来反对了:“票号、钱庄虽有出事,但毕竟是少数,封了所有票号、钱庄之举,到底是受益之百姓多还是损害之百姓多,还真不好说。”

曹于汴不服,拿着现在京师之事不放,和这些不同意见的人打起嘴仗来。

温体仁自从提出了建议后就一直没再说话,看着左都御史口若悬河地舌战群儒,尤立于不败之地,好像都跟他没关系似的。

崇祯皇帝在上面看到这个情况,心中也不急,还暗赞御史的嘴果然是张铁嘴。

文华殿内仿佛变成了一个菜市场,争吵声不绝于耳。

崇祯皇帝睁着眼睛,神游了一会,看看天色好像差不多了。他知道任由他们这么吵下去,啥时候有结果都不知道。

于是,他坐直了身体,正准备说话时,徐光启忽然先摆手阻止了众人的议论,然后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臣以为这么辩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不如传中兴侯过来,看他有什么建议。”

他说到这里,又补充了一句,更多得是给同僚解释:“臣以为,中兴侯见识广博,点子很多,或许他有两全齐美的方法。”

第359章 荣华富贵第123章 解析裹脚第767章 诀别第93章 以一敌四第109章 再议盐政第611章 明军威武第698章 建虏的无奈第811章 繁体和拼音第31章 京师之战第143章 《甘薯疏》第312章 你有口福了第718章 体检结果第3章 相信(1)第8章 担忧第264章 滦州光复第407章 肉松第352章 如何处置第11章 昏迷第118章 温度问题第809章 幼学的冲突第227章 同袍之情第712章 流放罪囚要慎重第748章 登莱出征第465章 大明聚宝盆第475章 检验新军第148章 教育部第74章 汰兵归去第90章 危机四伏第791章 大明危机第59章 厂卫第531章 登陆辽东第102章 袁世振盐政第74章 汰兵归去第439章 大明居里夫人第413章 火烧通行宝钞第342章 饿死不如战死第290章 胜了败了第305章 辽东汉人的希望第636章 研究蒸汽机的最佳人选第633章 一口茶水喷了出来第529章 大军开拔第435章 急报之议第190章 火攻昌黎行么第353章 忒大的玻璃第237章 崇祯发了笔横财第744章 狙击手部队第28章 浩劫第110章 盐政细节第134章 国营企业第784章 封赏第102章 袁世振盐政第761章 化敌为友第76章 个人所得税第773章 皇太极的遗愿第578章 暗流涌动第347章 战场逃生第610章 一样大败第163章 山海关前的笑话第227章 投石报信第171章 盐政会议(1)第588章 偷城第576章 大灰狼第188章 昌黎第二战结束第223章 赎罪银第484章 运几船回大明如何第851章 朝贡之策第811章 繁体和拼音第395章 杀虏放火时第305章 辽东汉人的希望第137章 得意建虏第302章 雷霆手段第644章 我要你造得出来么第678章 东西方战船的差距第682章 突变第594章 陷阱第122章 温育仁第395章 杀虏放火时第775章 文明的进步第514章 燧发枪试验第452章 改造鸟铳第393章 最后一战第457章 杀神第811章 繁体和拼音第189章 又动劝降之念第861章 坏事变好事第730章 见不得别人好第706章 大明燧发枪的厉害第228章 建虏细作第502章 真相到底如何第308章 要自救第794章 钢铁厂第426章 谁主谁辅第755章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第525章 报纸渗透第230章 朝局大变动第308章 要自救第791章 大明危机第482章 大规模前往北美第517章 宋氏镜片第69章 汰兵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