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阎应元的请求

过了一会后,殿内几个人都露出了笑容,他们都听清楚了,是个好消息。

没过一会,崇祯皇帝一脸微笑地看起王承恩去转呈上来的捷报,一边看一边点头道:“不错,做得不错!这种打法也是可以的,积少成多,比宁锦一线好多了。”

钟进卫和温体仁都轻松看着微笑着地崇祯皇帝,心情很是舒畅,也感觉精神多了。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好消息还真是治愈精神疲惫的良药。

看完之后,崇祯皇帝把捷报给王承恩,让他转给钟进卫和温体仁看。

然后他笑着说道:“建虏在朝鲜倒行逆施,多行不义。朝鲜义民纷纷群起反抗,求助登莱给了朝鲜的建虏一个狠狠地打击。”

登莱明军能打胜战,钟进卫并不感到意外。也不想想卢象升是什么人,明末自己能带出天雄军的人,岂是没本事的人。

“钟师傅,卢卿还在捷报中提及你家大舅子想去东南水师的事,你怎么看?”

钟进卫并未来及看捷报,听崇祯皇帝这么一说,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有点好奇地问道:“陛下,理由是什么?”

崇祯皇帝冲钟进卫手中的捷报点了下头道:“你先看吧,看完了再说。”

钟进卫无奈,只好先看手中捷报。

他在看完之后,把捷报递给了温体仁,自己考虑起阎应元的请求。

想当初,把阎应元安排去登莱当水营统领,其实是自己的意思。

现在瞧阎应元的意思,他是觉得水战的理论知识已具备了,但登莱一线没有对手,无法实战。而且手下船只多为运输之用,战舰少得可怜。为了防止以后一旦真有大战的时候,临阵出错,所以想往水战较多的东南去实习。

这主意倒也还不错,也亏阎应元自己是个知道轻重之人。自己当初把他安排去登莱,确实没有考虑周全。

钟进卫想到这里,就抬头看向崇祯皇帝,见他就在看着自己,知道是等自己的意见,就奏道:“陛下,臣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不是天生的军事天才,还是先去东南磨练一下为好。”

对于阎应元这个人,崇祯皇帝倒是非常欣赏。且不说当初钟进卫所讲得阎应元在历史上的事迹,光他在京畿之战中,不求名利,只愿自己一步步的立功升迁,就能看出他是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型将领。

如若要是一般将领,在阎应元这种情况下,不但不会说自己的不足,还会不懂装懂,赖也要赖在那个位置上,岂会主动要求调到有危险的地方去。

因此,钟进卫说了之后,崇祯皇帝也同意地点点头道:“朕也是这么想的,东南水师自崇祯二年被郑芝龙打败后,其将领都是招安过来的海盗,时有再叛,没有一丝对朝廷的忠心。朕现在忙于北方战事,暂时没空管他们。现在既然你家大舅子愿意去,就正好帮朕看着点东南水师。”

这时,温体仁也已经看完捷报内容了。

对于阎应元这个人,温体仁虽没有像钟进卫和崇祯皇帝那么了解,但就算没有钟进卫这层关系在,因其家小都在京师这点,显然比一般将领会更忠心。

因此,他也开口赞同道:“臣也同意他调往东南。”

殿内三人对于阎应元的请求都同意,那么就商量下一步具体的职位了。

wωω⊕ т tκa n⊕ ¢O

钟进卫对于此时大明水师的情况,可以说不怎么了解,但他知道一点,东南以后会是郑芝龙的天下。

因此,他建议道:“郑芝龙的海战能力不错,可调他过去学一下。”

崇祯皇帝正有此意,他点点头说道:“朕意平调阎应元往福建福宁镇水师任参将,替朕看着游击郑芝龙。”

钟进卫听了有点担心,郑芝龙那货是没有一丝忠义之心,又够心狠手辣,什么国人不国人,同族不同族,结拜不结拜,只要对他不利,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阎应元要是过去管他,会不会被他阴了。

崇祯皇帝看到钟进卫露出担忧的神情,当即笑了起来,对钟进卫说道:“不用如此担心,钟师傅还记得锦衣卫指挥同知刘兴祚么?他已练出一批细作前往东南水师潜伏了。必要时候,会帮到你家大舅子的。”

钟进卫一听,转忧为喜,这就好。他想了下回答道:“陛下英明,不过臣觉得暂时还不宜动郑芝龙,让他把其他海盗歼灭了再说。”

崇祯皇帝点点头说道:“这个朕知道。”

要不是想稳住东南局势的话,朝廷只要一道圣旨,调郑芝龙家属前往京师居住,就可以迫使郑芝龙做出抉择。

之所以一直不这么做,就是担心郑芝龙又叛了去,搞得东南沿海重新陷入动乱。

这件事就暂时这么定下来了,崇祯皇帝想起捷报上的一事,就对钟进卫继续说道:“钟师傅,你流放那些流贼首领前往辽东,果然是个好法子。他们杀虏立功,也算是赎罪了。”

那些农民军首领中,最终张献忠表现最突出,很受卢象升赞扬。

这点对于钟进卫来说,是一点都不奇怪。不说自己有过关照,就凭历史上他能自任一方首领,甚至开国当皇帝,没本事是不可能的。

只是他习惯冲杀在前方第一线,最终被建虏和狙杀了,这点不好。对了,卢象升自凭武勇,也会有这个毛病,得写信去提醒下才行。

一般要是首领没有武力值,就不会冲锋在前,就不会有这个担心。但刚好卢象升和张献忠都是武勇过人,不上阵杀敌估计都手痒,钟进卫很能理解这点。

“陛下,登莱明军现在连战连胜,在朝鲜的形势不错。但臣担心建虏并不是那种无脑之人,接连吃亏之后,肯定会有相应对策,还需提醒九台小心为好。”钟进卫建议道。

对于建虏的军事能力,在殿内的几个人都不会轻视,否则明军也不至于连战连败,辽东的大好河山都沦陷了那么久,也收复不回来。

崇祯皇帝当即点点头道:“朕会提醒他一下。”

“陛下,关宁那边动静如何?”钟进卫谈着登莱明军,也就想起了孙承宗那边。这一主一辅,应该同时并进才行,否则任何一方受到的压力都会大。

崇祯皇帝一听,眉头微微一皱,他在御案上找出一份奏章,让王承恩转给钟进卫看,一边说道:“朕对孙师傅的方略不甚满意,已压了一些天没有批复,你来看看如何?”

第202章 昌黎第四战(2)第539章 战后第607章 一招打建虏第799章 过扬州叹第598章 爷没兴趣第339章 冥冥之中的天意第220章 廉政公署第632章 天朝上国第629章 阅兵仪式第393章 最后一战第455章 盐商要反击第825章 时间紧迫第121章 徐光启第23章 勤王诏第465章 大明聚宝盆第128章 终有所获第233章 鞑子想撤了第487章 何以知道贱号第482章 大规模前往北美第216章 撤军原因第516章 阳谋第156章 刘兴祚第198章 对虏策略的转变第200章 昌黎隐忧第860章 和平演变第201章 昌黎第四战(1)第112章 一条龙第23章 勤王诏第63章 荣誉榜第199章 推波助澜第448章 新式军礼第2章 相识第266章 屠城第801章 斗战胜佛第793章 蒸汽机的进度第418章 汉中烟草第456章 张献忠的观察第446章 什么样的新军第589章 城头厮杀第227章 兄弟情第719章 不能太宅第785章 朝廷的困难第860章 和平演变第99章 江阴八十一日第272章 胜负至关重要第767章 诀别第118章 温度问题第477章 新军配置第68章 老少合谋第592章 明军太凶残了第280章 意外收获第459章 锦衣卫政委第411章 登莱困境第651章 海州辽阳第264章 滦州光复第337章 老骥伏枥第810章 吃西瓜第205章 昌黎第四战(5)第258章 战争理念第28章 浩劫第858章 唐王就藩第864章 蒸汽火车第261章 简单任务第28章 浩劫第89章 危险临近第472章 修路基金第430章 死营得安第260章 首胜第668章 明军等死吧第215章 盐商的对策第792章 在北方推广第401章 说起来容易第702章 兵仗局的任务第228章 快刀斩乱麻第668章 明军等死吧第519章 一路向西第394章 月黑风高夜第525章 报纸渗透第646章 冰封岛屿建虏出击第578章 暗流涌动第147章 数理化第563章 郑芝龙的惊诧第19章 中计第344章 白杆军现第214章 万人敌第244章 创新没那么难第535章 神兵天降第832章 万事如意第30章 饷银(2)第73章 汰兵插曲第403章 全民皆沾利第525章 报纸渗透第599章 汉民怎么办第245章 无敌炒股法第467章 登莱战报第164章 定期体检第776章 问罪左良玉第100章 阎应元的要求第196章 救还是不救第238章 建虏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