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粮食问题

崇祯皇帝说完之后,便由内侍转了一份奏章给钟进卫。

不会是陕西又爆发农民起义了吧?钟进卫心中想着,手头便加快了速度,迅速翻开奏章,快速浏览了起来。

他很快就看完了奏章的内容,心中松了口气,原来不是自己担心的事情。

钟进卫合上奏章,看向崇祯皇帝道:“陛下,眼下还不能指望秦地藩王,去收留整编灾民吧?”

从崇祯皇帝的脸色看,他并不是很担忧,只听他对钟进卫说道:“这个朕知道。收到三边总督的奏章之后,朕便与温卿在商量,目前已经有初步的措施。”

钟进卫在崇祯皇帝说话的时候,侧头看了眼温体仁。心中想着,既然已经商议出措施,解决洪承畴在奏章中说灾情依旧严重的问题,那不就可以了么,还让自己看干嘛?

“朕准备让巡盐御史张同敞前往晋地督察食盐生产,提高食盐产量,加大对秦地的粮食开中力度。同时已准了秦地修建通往蜀地的水泥路,以工代赈。”

崇祯皇帝向钟进卫解释了下他和温体仁商议的措施后,顺便表扬道:“巡盐御史在江淮之地的成绩很不错,食盐的产量在短短地半年多时间内提高了十倍不止。之前存而未兑的仓钞已兑换的差不多了,由此带动了百姓积极响应开中之法,很好地解决了登莱的粮食问题。”

钟进卫一听,心中才恍然,怪不得一直没听到卢象升提粮食不够吃的事情了。

登莱靠海,只要开中法给江南和淮河一带百姓以信心,保证他们能及时兑换到食盐,粮食就能通过海运迅速运到登莱。张同敞不愧是张居正的后人,做事还挺麻利的。

“因此,朕希望他到解州之后,也能快速提高那里的食盐产量。”崇祯皇帝最后说道。

钟进卫点点头,张同敞应该能做到的。

不过这时温体仁插话了,他对钟进卫说道:“但秦地开中之法可能效果不会有江淮这边的效果好。因为秦地属内陆,周边地区除蜀地之外,其他地方的粮食收成并不好。如果从南方运粮进秦地的话,成本太高,不见得有商人愿意去做。”

在明初开中之法执行的时候,像秦地这些地方,那个时候的商人也是因运输费用太高而选择了边屯。

崇祯皇帝听温体仁说完他就接着对钟进卫说道:“因此朕想问下钟师傅,秦地的灾情真得会持续多年么?”

钟进卫在以前的时候已经说过这个问题,此次见崇祯皇帝又问这个事情,显然是带着一点侥幸心理。

于是,他郑重地说道:“陛下,人事可以改变,但天气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据臣所知,至少还有十多年才会慢慢缓解。”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能明白他的意思是说,他穿越而来,能改变人事,天气却不会影响到。

钟进卫说到这里,看了下温体仁,发现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就又转回头对崇祯皇帝道:“赈灾其实就是与天斗,和打仗一样,凡事预料到最坏的结果去做,是不会差的。万一和臣家乡所了解的不同,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坏,那就算是给了惊喜,也是一个好的结果。”

崇祯皇帝一听,放弃了侥幸心理,对温体仁说道:“温卿,钟师傅说得不错,秦地开中之法就长期执行,鼓励商人往秦地屯边吧!”

“是,陛下。”温体仁躬身答应道。

钟进卫忽然想起一事,就问崇祯皇帝道:“陛下,锦衣卫有没有以国企的名义派往东南亚?”

崇祯皇帝一听,稍微想了下才回答道:“在九月份的时候已经派去了。钟师傅,东南亚的事应该不急吧,大明现在还是要先解决辽东这个心腹大患才行!”

钟进卫一听,笑着摇了下头回答道:“陛下,臣问这个不是说要马上着手东南亚之事。而是臣想起,东南亚的粮食应该有不少。可以让锦衣卫在刺探东南亚情况的时候以购粮为主,运回大明,算是一举二得了。”

崇祯皇帝点点头,正待说话之时,温体仁已经先说了。只听他对钟进卫说道:“之前中兴侯好像说过大明南边海盗横行,运粮怕是会便宜了海盗;而通过陆路运输的话,消耗又太大了。”

“是啊,我是这么说过。”钟进卫点点头回答道,“但现在大明境内的粮食总归会有紧张的一天,毕竟灾情可能会持续很久,而且会呈扩大的趋势。因此能从东南亚运些粮食回来,就运些回来。另外我想着还有一个法子或许可以部分解决海盗问题。”

“哦,钟师傅是指什么法子?”崇祯皇帝一听,连忙问道。

钟进卫转头看向崇祯皇帝,微笑着回答道:“让那郑芝龙加大剿匪力度,清剿海盗,这和他本人的利益一致,他是不会拒绝的。另外可以让阎应元带兵护送粮食北运。如果郑芝龙借口战船不够,不想让阎应元带兵的话,几个造船厂造出来的船可以尽快开往福建,由阎应元指挥。”

现在朝廷的精力都集中在北方,因此对郑芝龙是听之任之的状态。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怕万一逼紧了他,郑芝龙就又重操旧业。毕竟郑芝龙原本是大明东南沿海最大的海盗头子,这股力量实在不容小视。

当然,等以后大明从北方腾出了手,有了自己的水师之后,郑芝龙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只需一纸调令,让他前来京师或者让他的家人来京师,就能知道他的忠心与否。敢不听话,朝廷就专门集中力量,先剿灭了他。另外还有不少辅助手段,可以解决郑芝龙。

崇祯皇帝听了钟进卫的话,就转向温体仁问道:“温卿,那几个造船厂现在有多少战船造出来了?”

温体仁想了一下,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因之前的各大造船厂基本上是停工状态,船匠、木匠、铁匠大都已逃散,各谋生路去了,因此恢复满员状态还需一段时间。而且朝廷给各大船厂的任务,是让他们同时造战舰和运输用途海船。据臣了解,现在就是有战船也不会多。”

反正有总比没有好,崇祯皇帝想着就对钟进卫说道:“现在有几艏战船就给阎卿拨过去几艏好了,朕也会让锦衣卫多购些粮食回来。”

钟进卫点点头,现在就只能这么办了。不过光战船还不够,还得有熟练水兵才行,这是个问题。

第371章 取自朝鲜第398章 王朝兴衰事第10章 遇刺第837章 运筹帷幄第487章 何以知道贱号第629章 阅兵仪式第398章 王朝兴衰事第654章 御前军事会议第378章 一群猪第673章 退回海州城第700章 布局交趾第484章 运几船回大明如何第57章 货币第87章 漱口第76章 个人所得税第422章 屁股决定脑袋第455章 盐商要反击第333章 惊变第601章 虚张声势第154章 已有改观第472章 修路基金第74章 汰兵归去第31章 京师之战第746章 天津卫第218章 昌黎战的意义第239章 我忙你愁第713章 灯下黑第335章 携商入秦第754章 红夷大炮来了第695章 心肝疼第385章 开封府第793章 蒸汽机的进度第701章 献宝第736章 大明的优势第774章 身死国灭第601章 虚张声势第413章 火烧通行宝钞第739章 建虏的现状第109章 再议盐政第820章 论奢华风第585章 奴酋到了第334章 不摆谱第444章 皆大欢喜第500章 扫尾小会第110章 盐政细节第181章 昌黎动员第288章 背水一战第781章 京师沸腾第435章 急报之议第777章 追击多尔衮第381章 八百里秦川第808章 水泥路边第446章 什么样的新军第290章 胜了败了第771章 鞠躬尽瘁第365章 收四小第3章 相信(1)第255章 大奸似忠么第472章 修路基金第691章 虽远必诛不是口号第733章 荷兰人的反应第23章 勤王诏第118章 温度问题第87章 漱口第22章 攻守第103章 开中法第847章 再会唐王第256章 白杆服心第689章 重现大明无敌水师第16章 面圣第38章 两策之论第627章 剃发易服第82章 你家出大事了第345章 背水一战第570章 苦啊第3章 相信(1)第752章 泪流满襟第290章 胜了败了第231章 新的征途第132章 开民智第38章 两策之论第318章 范永斗现身第394章 月黑风高夜第605章 背后捅刀子第204章 昌黎第四战(4)第129章 保密问题第748章 登莱出征第487章 何以知道贱号第695章 心肝疼第465章 大明聚宝盆第78章 思念第649章 跳雷第128章 终有所获第365章 收四小第414章 大明中央银行第629章 阅兵仪式第145章 推荐甘薯第649章 跳雷第784章 封赏第350章 难言之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