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汰兵完成

天色将近日落之时,排队的人终于伺候完了。二十多万人,就这么快发完路费,多亏了卢象升事先周密的安排以及有充足的大名府人员可以调配。

这个时候,孙承宗亲兵带领着一大群大名府人员搬来了各部军营空闲出来的营帐,开始给还留在汰兵集合地的人分发。

留下来的汰兵大概还有六、七万人,比预想的要少。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人的恋家情节,有机会归去了,就再不肯留这里,何况是要过年了呢。就算是去曾经家所在地方的废墟上转转,也是好的。第二个原因是对于朝廷官员的不信任,怕留在这里又出什么幺蛾子。

孙承宗人老成精,把这两个原因大致解释给钟进卫听,然后又对卢象升说道:“九台,还要麻烦你们大名府一天,明天估计就可以走了,你的兵丁也还赶得及回去过年。”

卢象升连称不敢当,顺便把属下刚报过来的数字给孙承宗汇报了:“本兵,目前还留在营地,待朝廷安置的有六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

孙承宗点点头道:“好,那我和监军就先回中军帐,给皇上写奏章,汇报下今天的汰兵情况。”

然后孙承宗就和钟进卫骑马离开了汰兵集合点,回中军帐去了。

回到中军帐后,写完奏章,监军照样进行签字,还是让东厂王鹏送往京师。毕竟,剩下的汰兵也得尽快处理掉的。王鹏这位能打的汉子,这次跟钟进卫出来,无奈的充当了跑腿的信使了。

忙完了一切后,钟进卫回到自己的营帐,才发现这里还有一个人等着自己安置。

李老四见到钟进卫过来,想起身行礼,却又碍于屁股疼痛,起不来。

钟进卫也不在乎这些虚礼,让他趴着别动。

跟李老四聊了会天,了解了下李老四的情况,知道他光棍一个,处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境界,就安慰了他几句,顺便表扬了下他的义气,然后让他好好养伤。

在李老四的千恩万谢中,钟进卫回到自己的营帐,躺在床上休息,然后,想着今天的事情。

每天睡前都总结下当天的情况,然后想想明天要做的事情。这是钟进卫的一个习惯,在上学的时候保留下来的,很有用。

他想着汰兵这个事情,也算是各种因素凑到了一起,才顺利得以完成。

如果关宁军不是骑兵,恐怕威慑不了其他将爷;如果祖大寿不是有先跑的案例而惶恐,恐怕也不会如此配合;如果自己没有来到这个世上,恐怕汰兵也不会有这个效果;还有,建虏,老天爷都没有来捣乱,这其实也是重要因素,这些只要有一个出现问题,就不会有现在这个汰兵结果。

有的时候,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像明王朝的灭亡,也是各种不利因素凑到了一起的结果。

老天爷把自己穿越到了明末这个时候,看来也是不想看到中华大陆沉沦到几百年的黑暗之中吧,钟进卫想道。

这次的汰兵也有几个地方要注意。第一,汰兵数量如此之多,说明大明军队的腐败程度之深,靠旧制怕是难以挽回了。像历史上卢象升这样与兵同甘共苦的将领好像也只有他一个,太不靠谱了,只有靠军制改革来挽救大明军队。对了,秦良玉的白杆兵也是一支强军,不过这是土司私兵,自然没可能自己吃自己的空饷。对大明正规军,没有借签的地方。

第二,中央一定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作为威慑,这次是凑巧靠了关宁军,下次呢,恐怕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了。一定要建议崇祯皇帝重新编练京师三大营才行。时间越早越好,早点完成,就能早点威慑其他军队进行军制革新。

想完了这些又想起孙承宗说的快要过年的事,恐怕今年是过不成了,那些建虏鞑子至今还在祸害京畿之地的百姓,朝廷救灾都救不过来,那还能庆贺新年啊!

钟进卫想着想着,进入了梦乡,寻他的阿奇去了。

第二天早上,钟进卫和孙承宗在汰兵集合地视察汰兵的情况,并且让人把多余出来不多的营帐送往京师城里的王恭厂难民营,那边的百姓也急需这些营帐的。

卢象升已经按照军中条列,把汰兵进行了简单的编制,效果还是可以的,原因可能是这些人毕竟在军营待过一段时间,有一定的意识。然后就开始组织大名府的兵丁分批回大名府了。之所以要分配行动,一则是减轻京师的压力,二则担心汰兵的情绪,不敢一下就全部撤走。

孙承宗和钟进卫对卢象升的工作很是满意。孙承宗赞不绝口,钟进卫表示要给他请功,把一向比较冷面的卢象升都给夸红了脸。

聊了一通后,孙承宗让钟进卫爱干嘛干嘛,反正管不着他,自己要去召集各路将领商量如何训练和协调作战的问题了。

留下来的兵丁虽说算是强兵,但如果不加训练,直接拉上去和建虏决战显然是不现实的问题。

钟进卫对古代练军也很感兴趣,想去瞧瞧,结果,这个时候,圣旨到了。

圣旨的内容主要是三件事,一是汰下来无处可去的兵丁和京师难民一同对待,只是城里空间有限,就让汰兵继续留这里,等待户部派人过来登记各人技能。

二是表彰了孙承宗,让其继续军营后续事宜。

三是让钟进卫回京师觐见,另有要事商谈。

当下,各人做各人的工作,钟进卫就随天使回京师去了。临走之时,让孙承宗的一个亲兵通知李老四,等他伤好就去京师中兴伯爵府报到。

等见到崇祯皇帝的时候,已经是午后了,这次他吸取了教训,在路上随便吃了点。天使也不敢对钟进卫有意见,中兴伯的名声,在宫里已经开始慢慢的传开了,知道这个是神人,又是崇祯皇帝非常器重的人。

崇祯皇帝看到钟进卫后,猛一阵夸,夸得刚把厚脸皮练出几分的钟进卫重现原形,面红耳赤的连称不敢当。

其实也确实是,如果不是有孙承宗这位朝廷老臣镇着那些兵痞子,光靠钟进卫,是搞不定的。

最后,钟进卫就用他的老招数,对崇祯皇帝道:“陛下,您招臣回来是要商讨什么事情?”

一说起这个,崇祯皇帝的脸就下来了,气愤地对钟进卫说道:“朕给钟师傅看看朕的子民,还有那些文臣武将,勋贵皇亲,在朝廷危难之时的表现。”

然后,他让边上的内侍把一份奏章给钟进卫看。

钟进卫一听又要看奏章,那是相当的头痛。这些天,天天忙事情,根本就没时间学习繁体字和看古代的书籍,心底对繁体竖排的奏章很是排斥。

不过也没办法,静下心把奏章给细细读完,理解了其中的内容后,才看向崇祯皇帝。

没想到崇祯皇帝又让他看一张纸,钟进卫刚如释重负的脸立马又苦了下来,只好接过来继续看。

两份东西都是有关联的,钟进卫一看就知道了。看完之后,再次看向崇祯皇帝,心里道:别又给我看奏章啊!

幸好,这次没有了,崇祯皇帝看钟进卫看完了,带点愤怒地道:“钟师傅,你看看,这就是朕的臣子啊,治理天下的左膀右臂,竟然都是这样的人!”

其实,这样的结果,钟进卫早有所料,劝慰崇祯皇帝道:“陛下,此事,臣早有预料,一时半刻要改过来也肯定是不可能的,咱们慢慢的对付他们,改造他们好了。”

崇祯皇帝一听,忙道:“钟师傅,有何良策?”

第231章 百姓视角第597章 胜利者第239章 我忙你愁第173章 张母教子第537章 猪头参将第811章 繁体和拼音第357章 报应第302章 雷霆手段第788章 朕要了第617章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第360章 灾情第20章 赵率教第736章 大明的优势第533章 全军覆没第282章 官匪一家第87章 漱口第647章 空城计第763章 侯爷到哪里了第52章 救灾第769章 关注第865章 电第433章 孙传庭出山第322章 组建远征军第561章 找到了第839章 我爱故我在第10章 遇刺第130章 升为次辅第751章 我来了第291章 我们赢了第259章 滦州建虏第863章 有无学问第86章 理想第469章 富者愈富第843章 回京第125章 发现刺客第557章 闭关锁国第523章 一网打尽第391章 海兰珠第775章 文明的进步第337章 老骥伏枥第522章 人见人要第440章 登莱出击第647章 空城计第289章 战局突变第13章 辽东第780章 欣喜若狂第299章 新五军营第536章 峡谷大撤退第783章 隆重出迎第316章 雷锋语录第152章 流水线和标准件第679章 新军能行么第583章 霹雳行动第685章 日本横渡太平洋出使欧洲第580章 汉奸理论第167章 纸币定样第411章 登莱困境第449章 新式军服第744章 狙击手部队第34章 阎应芳第269章 阻击建虏第22章 攻守第841章 暴乳第28章 浩劫第184章 拂晓袭城第284章 清水明月关的危机第445章 京师银行业的巨变第237章 崇祯发了笔横财第261章 简单任务第158章 彷徨和骄蛮第770章 绝了最后的希望第559章 大搞基建第502章 真相到底如何第133章 历史教训第121章 徐光启第823章 大失所望第702章 兵仗局的任务第413章 火烧通行宝钞第611章 明军威武第132章 开民智第367章 洪承畴第152章 流水线和标准件第862章 君明 臣贤而后国强第275章 祸福难料第853章 得胜归来第816章 为人母亲的不易第560章 计划抢粮第507章 阎应元的请求第368章 欲仙欲死第141章 皇帝分赃第811章 繁体和拼音第865章 电第484章 运几船回大明如何第611章 明军威武第243章 宝钞隐忧第616章 天罗地网第359章 荣华富贵第572章 各有算计第88章 年夜饭第850章 琉球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