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新年气象

“对对对,再往左一点……对!就这里!”

初二的清晨,随着一个青年爽朗的点头,东河屯内的一处院门上也在他的吆喝声中挂好了两个大红灯笼。

青年人一身圆领袍,虽然只是普通的绢布,但穿上去十分得体。

在那红灯笼的背后,门楣背后的“陆院”二字让他脸上浮现笑意。

“大哥,这灯笼得花不少钱吧?”

从竹梯上小心下来,少年人询问自家大哥,而他的大哥便是两年前拖家带口,带着一堆养济院弟弟妹妹前来吕宋东河屯安家的陆愈。

“不贵,正月初二都没多少人上街,灯笼便宜。”

陆愈笑着回答,而在他们身后街道上也路过了一些农夫,笑着调侃道:“陆童生,你这年纪挂灯笼莫不是要寻亲啊?”

“姐姐说什么呢,这十里八乡谁不知道陆童生的名气,上门的女子都差点把门槛踏平。”

“对对对,陆童生,我家那闺女……”

“你们这是……”陆愈哭笑不得,他二弟则是带着老三抱起竹梯,拉着自家大哥回了院里。

把门关上的之前,陆家老二还伸出头来宣誓道:“我家大哥要娶也是娶美娇娘,你们别想了。”

“诶!陆浑伱怎么说话呢!我……”

两个妇人的话还没说完,陆浑便关上了门,而这一切则是被陆愈看的清清楚楚。

曾经面黄肌瘦的少年人,如今经过两年的努力,不仅养活了弟弟妹妹,还在镇上就读了官学,名列前茅,今年的他则是准备报名科举,借机参加童试。

一个十六岁才上正经官学,十八岁就准备报考童试的人,若是放在其它地方,必然会被人嘲笑。

然而在吕宋这种几乎都是穷苦人迁徙讨生活的地方,这却代表了一定的能力。

由于吕宋只是宣慰司,因此举办童试还是比较困难的,各镇、县官学也并非报名就能参加童试,而是要先在当地官学考核,而后得到举荐,才能参加童试。

一般来说,各镇官学的童试名额都十分有限,因此像陆愈这种学习两年就能获得参加童试资格的人来说,说句十里八乡的俊后生倒也不为过。

“这群妇人真爱嚼舌根。”

陆浑拍了拍手上不存在的灰尘,陆愈闻言则是温暖一笑。

在兄弟二人站立的院子内,曾经只有一座主屋的陆院,此刻却已经有了左右的耳屋,以及靠院门的两间倒座房。

院内的土地被混凝土铺设,并撒上了足够的水泥灰抹平。

天井边上还有石桌、石墩,主屋内还有许多价格不便宜的家具。

这些东西,都是陆愈展露出能力后,镇上和县里嘉奖他的东西。

如今的吕宋宣慰司下辖三个县,从北到南分别是金山、吕宋、东明三个县,人口十几万。

东河屯隶属吕宋县治下的高山镇,高山镇则是下辖七个村屯,东河屯便是其中一个。

“大哥元宵结束就得去镇上参加童试了吧?”

陆浑询问自家大哥,陆愈闻言也点头道:“正月二十再出发,毕竟童试二月初一才开考。”

“考完之后,我估计还能回家一趟,与你们忙完农忙的事情,我再去官学读书,同时查看成绩。”

陆愈笑着说出一切,陆浑闻言却紧张道:“大哥你紧张吗?”

“我看你比较紧张。”陆愈打趣一句,随后便听到身后传来女声:

“大哥、二哥,你们去菜园弄些菜回来,顺带去田地把老五他们寻回来!”

“好!”听到自家妹妹的话,陆愈应了一声,没有半点架子的便要出门。

陆浑准备跟上,不过陆愈却抬手安抚道:“你在家里帮三妹做饭。”

“行吧……”陆浑点点头,目送自家大哥离开后,这才去了后院帮忙。

关上大门,出现在陆愈面前的是夯土路和沿街建造的混凝土院落。

整个村庄的建筑没有风格可言,毕竟当年来到这里的众人,只要有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足够。

因此他们的房屋,基本就是混凝土的围墙和平房。

除了建筑格局和家具与这个时代相符,其它没有一项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

“日后有了钱,恐怕会搬离这里吧。”

站在自家门口,扫视了一圈东河屯后,陆愈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当然,他想搬去的地方不是广东和福建,而是高山镇、金山县或者吕宋县。

毕竟在那些地方,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方便许多。

这东河屯虽然帮助他起家,可终究太偏僻了,就连去镇上都得走二十里路,极不方便。

他的那么多弟弟妹妹,除了他以外都没有读书。

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之前家里的情况只能供一个人读书。

他选择自己读书,是因为他清楚自己年纪最大,读书过后才能改变家里的情况,而不是让给弟弟妹妹来承担这份压力。

他每日只睡三个时辰,剩下的时间都用来了读书。

除了农忙和收割他会返回家里帮忙,其他时候他都把家里的事情交给老二陆浑来做。

正因如此,他的做法让整个东河屯和高山镇的人都说他自私自利,不顾家里弟弟妹妹。

只是这一切,从去年他成为年级第一,并被举荐参加童试开始发生改变。

曾经说他自私自利的人,得知他的近况后,无不是改变口风,纷纷夸赞起了他的决定。

若是没有此前的经历,那恐怕此刻的他会觉得身边都是好人。

走在出村的夯土路上,陆愈面前的风景也逐渐开阔了起来。

曾经一片草木灰的土地上,如今已经开辟成了一亩亩熟田,一眼看不到边。

陆家的田地在镇口不远处,由于有耕牛,加上当地石头不算多,因此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们几兄弟开垦了六亩耕地,加上朝廷发给的粮食,也足够吃。

当然,这样的日子并不好过,依旧紧巴巴的,要不然也不会只能供得起一个人就读官学。

不过现在好了,只要陆愈能在童试取得成绩,那资助他们家的人会更多。

尽管陆愈知道,这一切的资助都是需要回报的,但为了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只能接受所有资助,然后发奋努力的争取考上举人,乃至进士……

“老五,回家吃饭了!”

走到田埂边上,陆愈便看到了在田里拔除野草的自家兄弟们。

他一声召唤,几个弟弟妹妹立马起身朝他这边小跑而来。

“走吧,回家吃饭了。”

交代一声,陆愈便带着弟兄们踏上回家的乡道。

走进东河屯的时候,却正巧碰上了运着一堆东西出走吏员刘全。

“刘先生……”

陆愈看到刘全,当即毕恭毕敬的作了个揖。

对于刘全他还是十分敬重的,在过去两年半时间里,是刘全照顾着他们,并且提醒他去村上就读官学,唯有官学能改变他们一家的命运。

同时,刘全这些年也参加了科举,闲暇之余会时常为他解惑。

正因为刘全觉得他具备了参加童试的资格,所以他才敢于在官学之中报名。

如今刘全任期已满,日后想要再见他,估计十分困难了。

“起来吧,不用这么毕恭毕敬的。”

坐在驴车上,刘全颔首示意陆愈起身,同时开口道:

“我当下便要前往吕宋述职,元宵过后会有新的吏员前来。”

“这次的科举我也会参加,希望能听到你的好消息。”

刘全一如既往的说话简练,将自己想说的话全部说了之后,他便坐在车上安静看着陆愈。

陆愈欲言又止,最后还是以作揖作为开始。

“承蒙先生照顾,日后若是能踏上仕途,愈还愿与先生作伴。”

“你若是与我作伴,那我反倒看不起你了。”刘全摇摇头,他看着陆愈走来,深知他不容易。

以养济院的身份走出,并且还要养活家里一堆弟弟妹妹。

在这些牵绊下,他还能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获得童试资格。

这样的表现下,只要他正常发挥,刘全甚至觉得陆愈很有可能是吕宋走出的第一个进士。

当然,就算高中进士,那也是几年后的事情了。

但只要他能考中举人,那前后生活却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

“走了,你们也快回家过年吧。”

抖动缰绳,刘全架势驴车离开了他陪伴两年半的东河屯,陆愈则是带着弟弟妹妹们对着他的背影躬身作揖,直到再也看不到他才缓缓起身,向着家中走去。

几日时间一晃而过,待刘全返回吕宋城后,他便将东河屯的《黄册》、《鱼鳞图册》尽数交给了县衙。

县衙经过汇总,最终整理出来,递交到了许柴佬的案头。

“十三万九千五百人,嗯……不错!”

宣慰司衙门内,许柴佬看着愈发壮大的吕宋,心里止不住的高兴。

尤其是其中记载了土地数量的《鱼鳞图册》更是让他高兴的合不拢嘴。

“五十一万七千六百余亩,这份功绩足够我今年再评一个甲等了吧?”

许柴佬笑着对面前坐着的蒋贵炫耀,蒋贵闻言却皱眉道:“前些日子的黄山之乱,动静闹的可不小。”

“甲等是别想了,能评个乙等就谢天谢地吧。”

蒋贵看得很清楚,黄山之乱的影响很恶劣,甚至影响了移民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两人去年是不可能评到什么好成绩的,能得到一个乙等就已经十分不错了。

“这群蛮子,真是坏事!”

见蒋贵提起黄山土人的事情,许柴佬只觉得十分晦气,同时不免升起一丝报复心理。“我听说交趾那边接待了下西洋东洲先遣队的船只,上面有能治疟疾的一种药材。”

“你说要是我们有了这些药材,那能不能深入山林之中,把这群蛮子都给解决?”

许柴佬没有反省自己,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

与其反省自己,倒不如把南边的蛮子消灭个干净。

“如果真的有用,那我应该能带兵一点点的将他们驱赶到最南端,然后一起消灭。”

蒋贵略微思考,便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闻言的许柴佬十分高兴:“那我稍许就上疏询问朝廷,如果真的有,先让朝廷调些给我们。”

“这先不急。”蒋贵打断许柴佬,前倾身子皱眉询问道:“金山的情况如何?”

金山即吕宋北部开采金矿和铜矿的海港城池,不同的是那里由吕宋卫驻扎,并且主要由许柴佬管理,而且汉民数量稀少,多以土人战俘为主。

这些战俘数量足有十余万,若是闹出了什么事情,便是连蒋贵都会觉得有些棘手。

“放心,黄山之乱后我就降低了他们入民籍的标准,并且给他们一人一天两文钱作为工钱。”

“现在的他们,都忙着攒钱,等待入民籍后好好生活呢。”

许柴佬说到一人一天两文钱的时候,脸上还浮现了肉痛的神色。

显然在他心里,土人的劳动力只配免费,但凡出一文钱,都是极大的开支。

“金银铜矿开采如何?”

蒋贵闻言颔首靠在了椅子上,心不在焉的询问起了金银铜矿的开采。

“金矿比较多,当下每个月都能产出八百多两,今年产出一万两黄金估计没问题,伴生的白银产出比较少,最多三万两。”

“至于铜矿那边,当下每个月能冶炼五万斤铜锭,数量太少了,最少得再开五十个矿坑,才能达到向朝廷许诺的百万斤铜锭数额。”

“五十个矿坑,起码得再弄两三万人才行。”

“另外今年入民籍的土人起码有七千人,这也得早做准备。”

许柴佬口中的准备,无非就是让蒋贵再俘虏多一些土人。

当下吕宋的高速发展,可都是建立在这些土人每年贡献价值十几乃至几十万贯的金银铜矿。

一旦开采速度慢了下来,那吕宋的发展也就慢下来了。

在金山县的矿场内,一座座大山表面都是矿洞,密密麻麻的,看得人头皮发麻。

尽管有混凝土和木桩加固,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坍塌。

许柴佬不管这些,他只希望别耽误自己拔擢的机会,要知道他今年已经五十岁了,这个年龄在这个时代已经迈入老年,能活到六十都算不错了,七十是想都不敢想的存在。

正因如此,他才准备在吕宋干完,拔擢后提出致仕,领个散阶回福建老家养老。

“我会想办法的,你也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弄来那种可以治疗疟疾的药材。”

“我办事,你放心。”

蒋贵起身向外走去,口中不忘交代。

许柴佬闻言笑呵呵的回答他,在他走后便连忙奏疏写给了南京。

与此同时,距离此地数千里海疆之外的江南却热闹了起来。

“嘭!”

“锦衣卫办案,敢问哪位是前任户科给事中张匡!”

常州府金坛县内,随着一处府宅的大门被暴力撞开,一脸阴鸷的锦衣卫便涌入这座府邸前院,数量足有数十人之多。

虽说只是前院,可这院子面积足有亩许,并且还有许多太湖石雕作为摆设。

这样的环境,可不是一个从七品官员能住得起的。

府内下人被吓得脸色煞白,不多时一名六旬左右,胡须花白的老儒生便杵着手杖走到了前院。

“老夫便是张匡,不知犯了何事……”

张匡表情难看,但这已经是他在尽力压制脾气了。

他致仕九年,期间并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自认为没有什么把柄在锦衣卫手中。

“洪武三十年,户科给事中张匡与户部主事倪荏私下修改金坛县户籍,将三十七名上户改为中户,此事你可认罪?!”

锦衣卫百户官拿出了一张帖子,而这张帖子便是刑科发给的驾帖。

有了它,锦衣卫才能肆无忌惮的抓人。

“荒谬,这不过是诬告罢了!”

张匡心中慌乱,可还是强硬反驳。

“既然是诬告,那就请您陪我们走一趟。”

百户官收起驾帖,随后左右锦衣卫便上前将张匡给架了起来。

“你们干什么?!”

“你们居然敢这样对待我,我一定要启奏陛下,让陛下惩处你们!”

“放我下来!放我下来……”

张匡被架起关入马车的场景,为其左右邻里所瞧见,而能住在他左右邻里的,无不是金坛县有权有势的人物。

瞧着张匡被抓走,其中不少与张匡有瓜葛的人便不由得心虚了起来。

这种心虚不是没来由的,因为锦衣卫自江东六府全面新政以来,凡是被他们带走的人,大多都招供,并供出了许多牵扯之人。

一时间,江南被捕富户数量繁多,交到朱高煦案头的书册上,几乎每日都在以数十上百的速度不断刷新着。

这样的情况,自然引起了群臣的不满。

“江东六府冤案甚多,牵连甚广,锦衣卫滥用私刑,致许多致仕之臣多死冤屈……”

“臣户部主事马英(御史陈孟旭),恳请陛下治罪纪纲,罢停新政!”

西角门外,乌泱泱百余名官员下跪作揖,声音隆隆。

瞧着他们那大义凌然的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一个个都是圣人。

面对他们的逼宫,西角门内王彦带着十余名锦衣卫缓缓走出。

他手中拿着圣旨,不多时将圣旨展开后,当即唱声道:

“户部主事马英督查江南户籍,隐报常州府高梦等七十二家富户水田,私下篡改文册,依《大明律》,流放蛮莫!”

“御史陈孟旭受贿枉法、隐报镇江府富户李昭杀人一事,又私下盗取银税,依《大明律》,流放蛮莫!”

“王彦,你也蒙蔽了圣听吗?!”

当王彦念完圣旨,马英与陈孟旭便指着他开始破口大骂起来,然而他们的大骂并没有对王彦造成什么影响。

在王彦的注视下,他们被锦衣卫给架出了宫去,而剩下的官员则是如惊弓之鸟一般,心情忐忑的等待王彦发话。

“还在这里跪着做什么,不当差吗?”

王彦阴沉着脸吐出这句话,只见下一秒这群臣子便纷纷起身,低着头四散而去。

这样的软骨头,向来为王彦所看不上,毕竟他也是跟着朱棣南征北战过的人。

解决了这场闹剧,亦失哈转身走入了西角门楼内。

在门楼内,一个长宽各两丈的巨大沙盘摆放在正中间,而作为皇帝的朱棣则是在打量沙盘上的一切。

此刻的他,已经全身心投入其中,而王彦返回后也没第一时间打扰他。

过了片刻,朱棣才回过神来询问道:“都走了?”

“回陛下,都被赶走了。”王彦毕恭毕敬的回答,朱棣则是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

“嗯,这群人还真是欺软怕硬,不敢去找老二求情,跑来我这里逼宫。”

朱棣似乎在说自己这边才是软柿子,然而王彦听后却笑道:

“他们被殿下吓破了胆,却忘记了陛下您也是尸山血海中走出的铮铮汉子。”

“哈哈!你这话说的不错!”

王彦的话说得朱棣心花怒放,确实这些年他当习惯了老好人,但这不代表他是好脾气。

纪纲和陈瑛弄死的那些人,大半可都是他授意弄死的。

只是在朱高煦那种动不动就要株连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人的家伙面前,朱棣反倒显得可蔼可亲了。

“陛下,这群人估计明日还会再来,您看……”

王彦小心建议,朱棣却打断他道:“不用管他们,告诉李失、王忠他们,大军明日北上。”

“北征期间,户部与工部、刑部、礼部等奏疏都送至春和殿,吏部和兵部、六军都督府的奏疏抄录两份,一份送往春和殿,一份送往军中。”

“另外,召大学士金幼孜、胡广、黄淮、杨荣几人,连同六部左侍郎随军北征。”

“是!”听到朱棣这么说,王彦连忙应下,随后才道:“那奴婢去与殿下说一声,好让殿下有个准备。”

“嗯,去吧!”朱棣大手一挥,王彦也亲自前往了春和殿。

不过在他走后,朱棣便瞥了一眼身旁的班值太监。

那太监年纪三旬左右,身材肥胖,看上去人畜无害。

瞧着他,朱棣开口道:“你走一趟,告诉纪纲,让他趁机把都察院那几个人处理处理。”

“奴婢领命!”班值太监连忙作揖退出春和殿,朱棣见状也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好似调侃般说道:

“老二,你这日子也不能太舒坦,得替俺担些事情。”

144.第144章 凯旋南归第340章 青藏驿道第11章 亲亲相争第401章 再议北征第414章 张弛有序第468章 漠北事变第132章 得陇望蜀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120章 各有难处第102章 西南欲乱238.第238章 破阵胡儿第501章 天子点兵第101章 钱钞事起第495章 孝子慈孙281.第281章 螳臂当车者第94章 朝夕祸福第122章 临出行前第367章 调停诸国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第133章 让利移民257.第257章 大战在即246.第246章 末路尽忠第380章 白手起家184.第184章 火绳枪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第396章 先甜后苦147.第147章 崽坑爷粮197.第197章 西南战起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第73章 平倭论第431章 硬顶上314.第314章 试点四川第435章 四方云动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521章 西方来敌第415章 战争序幕第405章 怨种父子第524章 以一持万171.第171章 亲情难割257.第257章 大战在即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118章 未雨绸缪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27章 练兵为强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436章 春风吹又生第20章 靖难战神曹国公第106章 倭夷入寇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206.第206章 挟父自重第477章 拉帮结派第540章 衣锦还乡第489章 仓攒吏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88章 晋府难安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382章 炮击忽鲁谟斯第345章 吕宋宣慰司第390章 皆为利攘208.第208章 晏驾归去第55章 道德者死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413章 狗咬狗第373章 庙堂局势322.第322章 应对自如第489章 仓攒吏第530章 世界局势285.第285章 谋划安南第454章 北上之旅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458章 工业展开第452章 永乐十五年第41章 兄仁侄狠225.第225章 风起云涌第352章 永乐大阅兵第493章 癸卯贪腐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297.第297章 海贸之争260.第260章 首战即决战174.第174章 天子收网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160.第160章 哈达岭之战第39章 敲山震虎第415章 战争序幕第84章 帝王心性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400章 炮击木骨都束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261.第261章 军民鱼水165.第165章 偷梁换柱第98章 但愿海波平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468章 漠北事变第487章 草台内阁第44章 为天子笔280.第280章 安抚诸将第456章 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