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四方云动

“这蠢材脑子去哪了!”

九月,随着《宗规》被朱高煦派发各个藩王府,各地藩王在弄清楚事情始末后,都忍不住骂起了齐王朱榑。

原本藩王当的好好的,能管他们的也只有《皇明祖训》一本规矩。

现在朱榑瞎搞八搞,突然又弄出了一本《宗规》出来,但凡和藩王沾亲带故的,都想看看朱榑脑子里装的是什么。

“诶,又有罪受咯……”

昆明汉王府内,坐在前寝宫的朱高炽看着手中的《宗规》,三两下翻了个干净,看了个大概。

总的来说,《宗规》可比《皇明祖训》要严厉多了。

《皇明祖训》顶多就是规矩多,但《宗规》却是实打实针对藩王和宗亲的《律法》。

《宗规》之中,合计有《卫禁》、《斗讼》、《诈伪》、《杂律》等八篇三十二卷,六百零六条。

其中有些东西在过往根本就不会被处罚,但现在却惩罚的尤为严重,例如【私自用刑奴婢,杖二十】。

《宗规》之中,连杖刑的杖都有标准,使用的是长六尺,宽大概在三寸,重量不超过三斤的大木板,木板打屁股的那面还有凸起一寸的石钉子。

当然,它们很钝,但打人依旧很痛。

为了防止各藩王府偷工减料,朱高煦特意让人送来了一对刑杖,现在就摆在朱高炽的面前。

瞧着那刑杖,朱高炽玩心大气:“这东西打在身上痛吗?”

“殿下,自然很痛。”汉王府长史杨成开口回应,朱高炽却拿在手里掂量了一下:“这个也不痛吧,我来试试看……”

说着,朱高炽便趴在自家弟弟让人送来的椅子上,吓得四周人不知道该怎么说话。

“轻轻的打一下试试,我吃吃痛,日后便不犯了。”

朱高炽说的轻巧,旁人却根本不敢下手。

瞧着旁人那模样,站在一旁看完了《宗规》的朱瞻基上手接过了刑杖:“爹,我轻点试试。”

“嗯,轻点,收着点力。”朱高炽倒是不担心,毕竟朱瞻基才十三岁,能有多大力气。

见他这么说,朱瞻基也拿起了那三斤重的刑杖,举起来后稍微用了三分力打下。

“诶唷!!”

朱高炽忍不住叫出了声,吓得朱瞻基连忙收回刑杖,蹲下来看向朱高炽:“爹,没事吧?”

“我说老大啊,你这是几分力气啊?”

朱高炽脸色唰的白了,朱瞻基也磕磕巴巴道:“三分啊……”

“三分?”朱高炽连忙示意左右扶自己起来,揉着屁股道:

“三分力都这么疼,七叔都四十七岁了,杖三十不得被打死啊?”

“真那么疼?”朱瞻基有些不相信,毕竟自小没人敢欺负他。

“你要不趴着试试,爹给你收着力。”

朱高炽反问朱瞻基,却见朱瞻基立马把头摇的和拨浪鼓一样:“免了免了。”

两父子耍宝结束,立马就拿起那《宗规》牙疼的看了起来。

总的看下来,这本《宗规》背后透露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朝廷盯着诸藩,谁敢犯禁,情节轻点就是刑杖,重点就是贬为庶民。

不过这种态度,倒也符合朱高煦对藩王们的态度。

若是朱棣,那还会再三规劝,直到规劝不听才会动手,但朱高煦就没那么多耐心了。

“老二这《宗规》……”

漠东,鹤城(齐齐哈尔北部)城外,看着手中的《宗规》,朱棣表情有些复杂。

“他倒是真的不怕那些叔叔弟兄作乱啊……”

他感叹着,却又反应过来,诸藩的护卫早就被朱高煦削过一次了,现在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万兵马,况且他们没火炮、没火枪,真的打起来,这十几万兵马估计连西南四省的十六万常备军都打不过。

“不管他了,反正这次回去……”

他说着说着,突然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嘴巴有些发苦。

摇摇头,他对面前的一个色目武官说道:“赛哈智,这些事情就不用汇报给我了,你这次回南京后,就去春和殿任职吧。”

“陛下……”听到朱棣这么说,四旬的赛哈智连忙跪下:“臣是陛下的人。”

“日后的陛下不是我了。”朱棣有些惆怅,赛哈智听后也十分难受。

在他们大部分人看来,似乎这次北征过后,永乐年号就要结束了,但对于朱高煦本人来说,永乐还能坚挺几年。

这样的气氛下,就连鹤城之中聚集了北征随军文官的住所都免不了压抑几分。

“字行!字行!”

“我在!”

小院内,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金幼孜放下了自己的笔,将文册吹干墨迹后,便将书合上,起身走向了院门。

那合上的书面写上了书名,不多不少,刚好三个字……《北征录》

走出书房,金幼孜的身影暴露在漠东的阳光下。

他的身形消瘦,显得官袍十分宽大,明显在北征路上吃了不少苦。

走到门口,他将院门打开,所见的是杨荣、胡广、黄淮等人。

“诸位前来,莫不是陛下有要务?”

金幼孜虽然也是江左官员,但不算什么地方大族,所以与众人交往实际上不算密切。

解缙与杨士奇在时,由于算是好友,他还经常与胡广等人聚会,但解缙与杨士奇被下放后,他反倒不怎么参加聚会了。

“进去说吧。”

胡广几人倍感头疼的开口,金幼孜虽然疑惑,但也侧过身子让了些身位。

待众人走入其中,金幼孜随行的一些书吏便为他们斟茶。

几人入座正厅,金幼孜与胡广坐在主位。

入座后,胡广开门见山道:“近来有传言,说陛下南归后,便准备退位给太子,你可曾听陛下说过?”

金幼孜弓马娴熟,因此朱棣比较亲近他,不过他不通军事,所以朱棣几次出征都是把他和其他文官丢在营地。

正因如此,他在《北征录》中的记载,通常是以他自己根据朱棣出发时的人数进行推测,为此还被朱棣嘲笑过不通兵法,不知己军数量。

“陛下倒是未曾说过,但陛下的神态,恐怕……”

金幼孜一开口,众人的心立马悬了起来。

坐在位置上的杨荣想了想,随后才道:“其实东宫即位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东宫穷兵黩武,这对百姓休养生息并不好。”

杨荣对边防要务十分熟悉,在他看来,对北边、西边的胡人和番人以防御为主便足够,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的去酷寒之地与他们决战。

至于对南边开疆拓土的举措,他倒是挺支持朱高煦的,毕竟朱高煦对南边用兵,往往都能收回军事成本,并且还能在几年治理后,使得当地为朝廷增添赋税,这是好事一件。

如果朱高煦能从西番撤兵,同时将刚刚设立的燕然都指挥使司裁撤,那能为朝廷节省最少百万贯。

“倒也没有穷兵黩武那么夸张。”

坐在一角的中年官员忽的开口,众人纷纷向他看去,这才发现是出身湖广的新任大学士杨溥。

杨溥见众人看向他,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压力,只是据理力争:“陛下与殿下,虽经营天下,多有事务,但从未催赶工期。”

“殿下重兵事,可用兵向来都是步步为营,每复一地,鲜有叛乱,很快便能恢复安泰,凡被朝廷兵马所复之地,未有百姓诟病朝廷,这如何不能说明殿下之英明?”

“况且,此事是天家之事,我们只需要尽职责便可。”

杨溥根据证据认为朱高煦即位后,天下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变故,也不建议群臣在这里争辩这件事。

面对他的话,众人沉思片刻,纷纷开口道:“东宫确实善于理财,但……”

一时间,他们也说不出什么,毕竟朱高煦又能打又能赚钱,整顿吏治和勤奋程度成正比,着实让人挑不出刺来。

可问题在于,他的新政确实损害了不少人的利益,下西洋更是让所有官员都只能眼巴巴看着,一点东西都没分到。

这些各种问题堆到一起,即便朱高煦没有毛病,他们也试图找出毛病来。

只是说了半天,他们也找不到什么毛病,而且朱高煦麾下的渤海派和新政派也不好惹,因此讨论了半天,除了发了些牢骚,他们也不能做什么。

金幼孜就坐在位置上看他们发了一个时辰的牢骚,随后才起身道:“我还有事要去见陛下,诸位请自便吧。”

“我们也走了。”

杨荣等人见状,也纷纷起身作揖,而后离开了这处小院。

在他们走出院子的时候,在他们不远处的一个院子也打开了门,双方四目相对。

不同的是,他们这边七八人脸色不太好看,而斜角不远处的那个院子虽然也走出七八人,却各个面红耳赤,笑容洋溢。

双方对视一眼,杨荣他们便作揖离去。

“这群鸟人,又在讨论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

站在门口,李失忍不住调侃,站在他身后的李察几人纷纷笑出声,至于王义则是撇了他们一眼,随后道:

“都少说两句,最近这段时间比较紧张,都小心做事,别给人留下把柄,以此耽搁殿下的大事。”“是!”李失等人应下,显然他们刚才也在讨论朱棣和朱高煦的问题。

不过他们十分乐观,都认为用不了多久,自家殿下就会登上大位,而他们也将渐渐取代老臣们。

“你带他们先去,我有事情要去找陛下。”

孟章看着王义和李失他们,笑着开口解释,王义也清楚点头道:“你要回渤海了吧,估计等殿下登大位,你就能调往京城了。”

“这次伱回去,可以多考察考察,看看有谁能代替你坐镇渤海。”

“好!”应下王义的话,孟章转身便离开了此条巷子,走到了鹤城的街道上。

鹤城,作为朱棣第一次北征覆灭兀良哈诸卫后,能水路直通肇州、吉林、安东等城的这里便被视作大宁在漠东的第一城池。

由于有恼温江水运存在,因此这里虽然仅修建九年,却已经十分繁华。

鹤城城墙周长五里,城中百姓有二万六千余人,城外有十二个集镇,七十多个村落,六万七千余人口。

鹤城城墙混凝土掺杂河石垒砌而建成,城内主干道四条,皆宽五丈,混凝土抹水泥而成,其余辅道八条,宽二丈,巷道三十六条,宽一丈,有干道、辅道商铺八百余处,民居七千余座,可见其繁华。

此刻街上,大多都是从辽东迁徙,亦或者被流放至此的百姓。

虽然被迁徙流放,但在这里安家落户后,倒也没他们想象的环境那么恶劣,也不过就是田亩产出比南边少了些罢了。

这里的亩产,比吉林、肇州等地更低,即便温室养出稻秧,可播种收获后,产量也不过实粮六斗半罢了。

因此在这里,想要养活一个人,起码得种五亩地才行。

好在粮产虽少,但每年渤海都会通过水运,运送大批粮食来到漠东,将漠东三卫粮价稳定的同时,高价从漠东三卫收买粮食,送往海喇儿卫。

这里的热闹,和大明关内北方的一些城池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因为水源充沛,开发不久,这里就连城内都留着一些树林,并改造成园林来供人游玩。

在这里,柴火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隔着一条恼温江,恼温江以西是草原,恼温江以东就是沼泽和树林。

有的人会顺着恼温江继续向北,然后在北方密集的林子里砍伐树木,将砍伐好的树木顺河运往鹤城进行贩卖。

在江南,一百斤河柴的价格是三十三文,但在这里只要十文。

每次北征,男人们都会去当民夫,因为北征民夫的工价是每日二十文。

当打仗结束返回,干道和辅道上的酒楼几乎座无虚席,不仅有民夫和辅兵,还有大量的明军掺杂其中。

正因如此,每次北征大军返回后,朱棣都会在沿途城池下达三天的禁酒令,以免兵卒醉酒喧闹。

骑马向城外走去,大街上充斥着身穿鸳鸯战袄的明军将士们,见到孟章那十余名骑队,兵卒们都会埋头狂奔,像极了在大街上看到老师的学生。

“你们也散了吧,自己去寻些好的吃食,我一个人出城就行。”

孟章瞧着满大街的兵卒,已经座无虚席的所有路摊、酒楼,从怀里丢出一小袋钱,便吩咐他们各自去吃东西去。

只是那接了钱的百户官却笑道:“公爷,这哪里还有位置啊?”

“我们先留个人等位置,剩下的送您回去再来,估计差不多刚能坐下吃饭。”

“随你们,别忘记禁酒令就行。”孟章抖动马缰,那百户官也留下一人去抢位置,随后带着十余人护送孟章走出了鹤城的南城长河门。

走出城门,热闹繁华景象立马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人走出的土路,以及远处延绵的军营。

在通往军营的路上,许许多多告假去城里吃饭的兵卒都只能硬着头作揖,等孟章他们离去后再小跑前往城内快活。

对于吃了几个月军粮干菜的他们,现在能吃上新鲜的食材,便是对他们最大的犒赏。

镇虏卫和海喇儿城虽然也有足够的百姓生活,但始终不如鹤城热闹繁华。

策马经过土路进入军营,孟章便遣散了自己的护卫,前来大帐寻找朱棣。

此时朱棣已经吃了午饭,见到孟章来找自己,便询问道:“城内没有乱兵闹事吧?”

“陛下请放心,禁酒令严格执行,没人敢于犯禁。”孟章作揖回应,同时作揖道:

“臣此次前来,是想询问陛下,渤海兵马何时撤回渤海?”

见孟章询问,朱棣也放下手中奏疏,淡然道:“你选日子吧,大军五日后便南下,你想早走也行。”

“对了!”朱棣似乎想起什么,对孟章询问道:“那渤海之地,还有多少女真人没有招抚?”

“几乎六成以上都招抚了,最多还有十几万在北山生活,但他们被招抚也只是时间问题。”

孟章如此说着,朱棣也心思活跃道:“渤海没有什么敌人和战事,主要就是招抚,留你在这里太屈才了。”

“刚刚南边送来消息,说西宁侯宋晟薨逝,我想了想,你倒是挺适合去西北坐镇的,关键得看看你愿不愿意。”

“臣……”孟章本想立刻答应,但想了想后还是纠结道:

“臣悉听陛下、殿下安排!”

虽然提及了朱棣,但孟章隐晦的还是想表达要听朱高煦的安排,朱棣对此也是见惯不惯。

渤海朱高煦对朱高煦,就好像燕府诸将对自己一样。

不过自己的燕府诸将渐渐老迈病逝,张玉、丘福、孟善这样的老将不知道还能活几年。

“行,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朱棣摆手示意孟章退下,孟章也如他所愿的离开。

不过孟章走后不久,他便见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走来。

这次走来的人,是他的十七弟宁王朱权。

三十三岁的朱权虽然每次都参加了北征的战事,但要么就是先锋,要么就是在后勤负责补给。

这次北征,朱权没有跟朱棣去前线,而是在鹤城负责运送物资前往前线的海喇儿城。

朱棣召他前来,主要是询问他一些事情。

“陛下……”

朱权作揖行礼,整个人由于常年生活在大宁而皮肤有些黢黑,好在身体还比较健康。

“《宗规》你看了吧?”

朱棣示意朱权坐下,同时询问他对《宗规》的看法。

朱权倒没有那些哥哥弟弟那么暴虐,因此对于《宗规》,他并不怎么上心,也不觉得苛刻。

“人在军中便有军法约束,在民间便有律法约束,那宗室子弟也自然要有东西约束,臣弟不觉得《宗规》有什么问题。”

朱权毕竟站在朱高煦那边,既然没有侵害自己的利益,那自然要帮朱高煦说好话。

“之前老二说要把你移藩大同,你是怎么想的?”

朱棣询问朱权,朱权闻言也知道朱棣到底在想什么了。

如今瓦剌、鞑靼接二连三的遭受重创,七八年内是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另外,由于北京营造完毕,迁都自然势在必行,因此在大宁城就藩的自己,便成为了可以威胁到京城的存在,毕竟洪武、永乐年间并没有大规模修建长城,即便修建,也多是夯土构建,并不牢固。

朱权手中护卫虽然只有五千多人,但这么短的距离,也能做不少事情了。

朱高煦将朱权移藩大同,主要是大同和北京之间有居庸关,即便日后宁藩作乱,也不会威胁到北京。

不过相比较朱高煦,朱棣对藩王的防备要更甚,他担心的不是宁藩威胁到京城,而是担心宁藩带着工匠,给草原带去火器的技术。

因此他的询问,多少带着些目的。

朱权了解后,想了想便开口说道:“臣弟如今而立之年,还能上马征战。”

“若是可以,臣弟想去关中、亦或者陇西之地。”

朱权主动提及西北,但朱棣一听又有些不好意思。

西北确实因为民族成份而容易发生叛乱,但那地方之所以容易发生叛乱,主要还是资源不足导致的。

各民族争夺土地资源闹出矛盾,从而引发叛乱。

虽然经过朱高煦内迁数十万色目、蒙古人进入河南、山西、四川生活,又迁徙十余万汉人前往陇西生活,将延安一带陕北百姓迁入关中,但当地的叛乱规模并没有比以前小。

这样资源不足的地方,自然会十分贫瘠。

把靖难、北征都立下功劳的朱权移藩到西北之地,朱棣确实做不出这种事情。

“这件事情……我还是回南京后再做决定吧,你明日先率王府护卫返回大宁好好休息,多照顾身体,日后我不一定能来北边看你了。”

朱棣交代着朱权,不忘关心起他的身体。

不过相比较他,朱权反倒更关心朱棣的身体,毕竟他们这一代的前几个哥哥都是三四十就薨逝了,五十二岁的朱棣,毫无疑问是二十多个兄弟里最高寿的存在。

“四哥也要多多注意圣体,臣弟告退。”

朱权叫了一声四哥,这让朱棣更不好意思把他移藩到西北了。

摸了摸大胡子,他最终决定把这个锅让给别人背。

“老二,你十七叔这件事,看样子还是得你来办啊……”

第117章 终得所愿287.第287章 大兴教育第486章 为人三思225.第225章 风起云涌第126章 百里无鸣第120章 各有难处第364章第368章 明属榜噶喇海第507章 乱云飞渡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261.第261章 军民鱼水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13章 大树营内215.第215章 女真八卫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130章 秦王樉薨第431章 硬顶上第380章 白手起家第548章 夜郎自大第472章 瓦剌西迁第352章 永乐大阅兵206.第206章 挟父自重第96章 孙帮爷背锅168.第168章 茁壮成长第109章 云南告急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445章 解缙案第25章 春和宫内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89章 孤家寡人第107章 会厅议倭第485章 远征克什米尔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65章 上架感言第41章 兄仁侄狠第357章 朱家欢乐第445章 解缙案第84章 帝王心性第70章 何不烧煤第367章 调停诸国278.第278章 年号永乐第468章 漠北事变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546章 愚蠢至极第109章 云南告急第103章 乱我家者141.第141章 大破其贼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270.第270章 兵临城下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80章 紫金山下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542章 以博直名152.第152章 姻缘自天降218.第218章 岁末乱象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383章 河中风云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34章 战乱之苦第545章 风向南吹175.第175章 睚眦必报第400章 炮击木骨都束第60章 岳婿矛盾第7章 便宜舅舅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322.第322章 应对自如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11章 亲亲相争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120章 各有难处140.第140章 建功立业第363章 诱敌深入第421章 坝上江南187.第187章 螳螂捕蝉第535章 各怀鬼胎第416章 琵琶湖之战第471章 西南事终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87章 老谋深算第79章 中元祭日第420章 亦步亦趋第405章 怨种父子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32章 采生折割第358章 改书为史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35章 位高权重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45.第245章 真定之战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210.第210章 风雨前奏第74章 二子善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