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阴晴圆缺

第6章 阴晴圆缺

“唏律律……”

午后、大教场外,伴随着朱元璋坐上辇车,六匹杂色马匹便拉拽着辇车向着远方的紫禁城走去。

随从的百官也有各自的车架,但大多都以骡子与驴来拉拽。

相比较文官的窘迫,一旁武官倒是能乘骑马匹,但大多也只是乘骑驽马,而作为精锐骑兵的河州卫和豹韬卫兵卒则是徒步护送车队。

朱元璋坐在辇车内,瞧着这一幕不免皱眉。

大明自立国以来便缺乏马匹,即便朱元璋已经推行多年马政,但国中马匹数量还是异常稀少。

“从朝鲜和琉球买马的事情安排的如何了?”

朱元璋忽的开口,坐在一旁帮忙处理奏疏的朱允炆闻声作揖:

“礼部的官员都安排的差不多了,这次能买到四百二十六匹马,不过以下等居多。”

“嗯……”朱元璋应了一声:“西番土赋征马的事情如何?”

“不是太顺利……据松州卫指挥佥事耿忠的奏疏,目前仅有松潘就近土司缴纳,朵甘及乌斯藏等地土司均以道路崎岖来搪塞朝廷。”

朱允炆面色难看,而听着他的如实相告,朱元璋的脸色也并不好看。

自从乌斯藏归顺以来,朱元璋就没有过多管过西番的事宜,直到洪武十六年他才下旨给西番土民定下了“三千户则三户共出马一匹,四千户则四户共出马一匹”的土赋。

不过定下归定下,大明对于西番能直接干涉的地方也仅有西宁及松潘、昌都等地,因此西番土司多年来搪塞土赋也十分正常。

西番是大明获取马匹的重要来源地,而“输马作赋”的政策也运行的还算可以,每年可以为大明获得数百匹马。

只是这点马匹数量相较于西番的人口和明军数量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朱元璋知道西番土司对大明政令阳奉阴违的事情,但他眼下无力征讨西番。

况且比起武力征讨,他有更好的办法……

“告诉礼部和茶课司,削减拒绝贡马的西番茶引,我要让这群西番人自己把马匹老实交出来!”

朱元璋眼睛一眯,选择采用茶叶作为经济打击,以此来对西番土司不听话的回应。

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番人来说,明代的气候环境可不比唐代,一旦没有了茶叶,西番人很容易生病,并进而患上绝症。

朱元璋清楚这一点,因此他即便不出兵,也能让土司们老老实实的上交马匹。

朱允炆闻言,心底对自家皇爷爷十分佩服,同时也示意旁边的司礼监太监记录政令。

不过朱元璋看到后眉头一皱:“不用记下,只口头传谕便可,若是西番土司寻到西宁、松潘和丽江,也叫那茶课司的官员说今岁茶叶产量不行。”

“他们既然搪塞我,那我也搪塞过去,叫他有苦说不出。”

“是……”朱允炆应下,但对于自家爷爷这种办法还是觉得有些不太符合君子之道。

不过他虽然面上没有说出来,但表情却出卖了他自己。

见到朱允炆的表情,朱元璋也苦口婆心的教导道:“允炆啊……天子承天道而驭万方,那些儒生的经史典籍可以看,但不能照做,作为帝王得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孙儿谨听皇爷爷教诲。”朱允炆见自己的心思暴露,连忙回应表示自己知道了。

不过瞧他那模样,朱元璋只能在心底叹了一口气,不免怀念起了已经薨逝的朱标。

朱标虽然也有些儒生气,但好歹能分清自家人和外臣的区别,但自家这个孙儿……

朱元璋沉默不语,只是默默处置着案前奏疏。

【庚戌,云南摩紫洞蛮寇建昌打冲河西守堡,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徐凯以成都等卫兵击败之】

【癸丑,广西思陵州土蛮抗命,土官韦寿以土兵平】

【戊辰,道州猺蛮盘大等五百余人作乱,湖广都指挥使司遣兵讨捕获其党,周子昌等二十九人诛之余皆溃散】

“这些蛮子,倒是片刻不停歇。”

瞧着一份份云南、广西、湖广等地的少民叛乱奏疏,朱元璋不禁回想起了刚才的武官子弟表现,不由的有些忧心。

好在一想到自家那孙子朱高煦,朱元璋心里还是不免的有了几分值得庆幸处。

“高煦本事不错,你着五军都督府属官去考校一下他的韬略,考校完后再回来告诉我。” 朱元璋头也不抬的吩咐起了朱允炆,朱允炆见状也作揖应下。

不久,辇车及百官兵卒都渐渐消失在了道路尽头,往着北面的紫禁城而去。

“该走走,该留留啊……”

在辇车离去的时候,大教场内的朱高煦也迎来了一场离别。

他倚在营房门口,瞧着里面收拾行装的一些武官子弟,不免有些唏嘘。

大教场内营房足有两千六百余处,每处占地四分,可容纳一小旗十人。

不过,自从北伐胜利后,朱元璋就命工匠在京皇城、内城、外城等地城门建造屋舍来供驻扎南京的军卒居住。

曾经用于屯兵练兵的大教场,最后也只剩下了御前豹韬卫精骑及河州卫西番精骑常驻此处。

瞧着屋内一个个收拾行李准备离开的武官子弟,朱高煦倍感唏嘘。

“殿下,我们走了。”

收拾好了行李,与朱高煦认识三个多月的一名青年对朱高煦作揖,而他身后还跟着八名子弟。

这名青年便是此前武官们夸赞的李英,而他的父亲则是西宁卫指挥使李南哥。

李英和其家族都是归化大明的吐蕃人,因此为人皮肤黝黑,身材不算高大,但也颇有勇力,年龄比朱高煦大了三岁。

在朱高煦没有入住这营房的时候,李英是毫无疑问的营房小霸王,但自从朱高煦入住营房,并且当着众人的面,两拳把李英撂倒后,李英就成为了朱高煦手下的头号打手。

原本朱高煦以为李英能跟他回北平,但现在看来恐怕不行了。

“你们都走?”

瞧着李英他们几人的模样,朱高煦不免有些不舍。

“我们都是陕西出来的,这次考校通过,自然都回去了。”

李英笑着解释,但他也连忙补充道:“不过请殿下放心,我们是万万不会忘记殿下对我们的教导,日后殿下若是有机会去西北领兵,我们一定跟着殿下征战!”

李英的话一经说出,他身后的八名子弟也纷纷作揖躬身。

只是他们的这一举动,着实让朱高煦看着无奈。

“你们日后别来打我就行……”朱高煦在心底哭笑不得,心里想到了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他如果记的没错,甘凉边骑好像配合御前精骑把燕军精骑正面凿穿了,而自己的这几个兄弟……

朱高煦目光在李英几人脸上打量了一下,瞧着众人的笑脸,他只能期望日后几人不会在战场碰面。

“走吧走吧,回去之后别让我听说伱们对驻地的军民不好,不然等我有了时间,迟早得去收拾你们。”

朱高煦侧开身子,让出了半边门,同时不忘提醒众人。

他可是记得清楚,李英等人对普通兵卒和百姓的态度十分桀骜,直到自己狠揍了众人一次,他们才老实了起来。

眼下分别,不知道他们回去之后还会不会继续欺负老百姓。

“殿下您就放心吧……”李英一听朱高煦这话,不免觉得身上有些肉痛,无奈道:

“您那句话我们都记得,强者向更强者出刀,弱者向更弱者出刀。”

“我们的刀,保证留给西北的鞑子,绝不面向兵卒百姓。”

“行,都走吧,让我一个人静静。”朱高煦见状也不多说,挥手示意他们快些走。

“那我们走了。”李英和其余八人瞧着朱高煦,恋恋不舍的上前与朱高煦一一拥抱,随后才提着行李走出了营房。

不过即便如此,九人也是三步一回头,心里对朱高煦这个人十分不舍。

直到朱高煦关上了营房的门,李英他们才叹气离开了大教场……

(本章完)

160.第160章 哈达岭之战第415章 战争序幕181.第181章 关外尚安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372章 色厉内茬第349章 枭雄终焉第349章 枭雄终焉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第438章 旧人将去223.第223章 战火奋燃第527章 东风入律第347章 郑和回国第460章 好事成双第477章 拉帮结派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521章 西方来敌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438章 旧人将去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415章 战争序幕144.第144章 凯旋南归227.第227章 炮轰铁岭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270.第270章 兵临城下第27章 练兵为强316.第316章 朱教习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第107章 会厅议倭第79章 中元祭日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32章 采生折割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64章 募兵之论308.第308章 父不识子第355章 忘恩负义第483章 恩赏难为第475章 父债子还第452章 永乐十五年第85章 行钞税法第83章 擅寡而长第343章164.第164章 燕王扫北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41章 兄仁侄狠第87章 老谋深算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387章 中亚老四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350章 朝日孝子257.第257章 大战在即185.第185章 东征西讨第105章 匹夫无罪第70章 何不烧煤第358章 改书为史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第522章 昆仑角海战第366章 此子类父第405章 怨种父子第374章 好事不断第20章 靖难战神曹国公第508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第12章 天下糜烂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504章 各怀鬼胎第494章 癸卯案终第86章 施以恩惠318.第318章 小国强人268.第268章 满城风雨296.第296章 改封诸藩第405章 怨种父子第82章 拓土之论第70章 何不烧煤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147.第147章 崽坑爷粮第410章 倭奴叛乱第33章 金陵街坊305.第305章 朱三受难150.第150章 战火再起第547章 鸡鹜争食288.第288章 永乐元年第95章 身不由己第23章 爷孙较劲第514章 南杨北王第347章 郑和回国第546章 愚蠢至极第28章 潜龙在渊第352章 永乐大阅兵308.第308章 父不识子169.第169章 西虏猖獗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173.第173章 翻手之间第394章 药石难医第372章 色厉内茬第63章 书房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