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徐氏治戎

第8章 徐氏治戎

“你且说说,军粮醋布盐晶该如何制作?”

“嗯?”

院内、徐辉祖的一番话把朱高煦问懵了。

他一个练习不到三个月的新卒,问他骑马射箭怎么练习还好说,但问他什么军粮盐醋,他哪里知道?

“军粮不就是糙米和大米?”朱高煦小心翼翼的看着徐辉祖脸色回答,却不想徐辉祖脸色一黑:

“我就知道我给你的书你是一点没看!”

徐辉祖在朱高煦入军营前,给了他一本抄录当年徐达手札的副本。

只是朱高煦当时刚穿越过来没几天,整个人的精力都用在准备考校上,哪里有心思看兵书。

眼下他开口一问,朱高煦颇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滋味。

“舅舅别担心,我稍后一定认真研读!”

前世职场上的经验告诉朱高煦,这种时候不能和对自己不错的领导对着干,不能回怼和解释,最好是直接认错,然后再解释。

果然,徐辉祖见朱高煦认错如此迅速,当即也愣了一下。

以他对自家侄子的了解,朱高煦这人软硬不吃,思绪固执,自己认为的事情,别人说什么都改变不了。

按照以往,朱高煦此时肯定已经大声和自己唱反调了,但眼下……

“果然军营是个磨炼性子的好地方啊……”徐辉祖在心底唏嘘,随后才继续话题,对朱高煦交代道:

“四月十五考核,也就只剩一个月,伱这些日子老实学习,别浊了燕府的脸面。”

“小子知道,劳烦舅舅提醒了。”朱高煦眼看糊弄过去,脸色立马恢复,嬉皮笑脸道:

“舅舅,我这生活在南京,离了王府也没点收入,您看……”

“你大哥昨日知道了你的事,让王府的人送来了二十锭钞和十贯钱,让你别苦到自己。”

朱高煦话还没说完,徐辉祖就摇头说出朱高炽让人送钱给他的事情,而门口的兵卒也把十贯钱和二十锭钞放到了前院的石桌上。

瞧着那些钱钞,朱高煦脸上表情有些不自然。

毕竟他知道自家那个好大哥的未来儿子是弄死自己的凶手,因此即便朱高炽对自己再怎么好,他也觉得十分奇怪。

如果靖难能成功,摆放在朱高煦面前的就是和朱高炽争夺太子位,或者老实就藩地方,拥兵自重来保命。

因此自穿越以来,他一直是避着朱高炽的。

只是他不曾想,自己都到军营了,朱高炽居然还挂念自己。

“之前你们闹矛盾,几日便可和好,这次我不知道你们又如何了,让你如此避着他。”

徐辉祖瞧着朱高煦的不自然,不免叹了一口气。

他倒是没有教训朱高煦,因为害怕适得其反,毕竟朱高煦转性子也就这几个月,万一又给他逼回去就不好了。

“我只是想出来锻炼锻炼。”

朱高煦皮笑肉不笑的作揖回应,瞧他那模样的徐辉祖也没有多说,而是摇头看了一眼空荡荡的厨房和柴房:

“稍许,我且叫人驼些柴火,派个庖厨过来。”

见徐辉祖这么说,朱高煦连忙作揖道:“柴火很好,但庖厨就不必了,小子有几分手艺在。”

“那便随你吧。”徐辉祖摇了摇头,又摆手道:“这一个月你且好好习读兵书,在军营之中多多走动。”

“中军都督府还有些事情,我先去操办,你自己看着办吧。”

说罢,徐辉祖起身便要离开,而朱高煦则是起身将他送出门。

徐辉祖走出院门,熟练的翻身上马,随后与他寒暄了一些话后,这才带着二十几名兵卒离去。

在他走后,朱高煦也拿着钱钞返回了屋内,将它们放在桌上的同时,自己也从行李之中深藏的那本兵书翻了出来。 《徐氏治戎》

朱高煦瞧着这本没有传到后世的兵法,心里不免想起了自己的外公,中山王徐达。

在朱高煦脑中残留不多的前身记忆里,朱高煦似乎没有和徐达见过几次面,对自家外公的记忆也仅限十分高大,并且不苟言笑的模样。

“军粮、醋布、盐晶……”

朱高煦絮叨着翻开这本兵书,但只是稍微看了一会儿就有些头疼看不下去了。

这不是朱高煦看不懂,而是这本兵书太杂乱了。

事实证明了,会打仗的人不一定会写兵书,反正徐达的这本兵书有些乱。

朱高煦硬着头皮看了下去,直到一刻钟后才稍微看进去了一些。

总的来说,徐达的这本兵书倒是和《水浒传》的行文有些像,字里行间十分直白,即便朱高煦这种文言文浅薄的人也能看出个大概。

“抽空还得学学官文啊……”

朱高煦感叹着,同时也了解到了徐辉祖所说的三样东西。

一般来说、兵卒在城中驻守,吃软和的大米、小米是不出奇的。

但要是长途奔袭,或者说深入敌境,在旷野交战的话,粮食的体量要少,密度要高,还要方便携带,能吃饱才是最佳粮品。

说白了,军粮就是便携式的口粮,例如近现代的压缩饼干就是。

在徐达的兵书里,明军的军粮通常是在出征之前取米一石、去壳洗干净,煮熟之后暴晒烘烤,晾干之后取出杂质,再蒸一道。

如此反复十次之后,便能获得两斗硬米。

这两斗米需要士兵背负行军,每次埋锅造饭,每人取硬米三钱,抛于沸水中,煮沸后便能得到一碗硬米。

这样的两斗军粮加上二两盐晶、一尺醋布,足够一个兵卒吃十五天。

至于盐晶便是军盐,正常制作流程需要取盐三斤,下水入锅煮沸,直至坚小不消的模样,大概就会有三个指甲盖那么大的块状,重量二两,每次做饭时用刀削去一丝便可。

醋布则是将粗布一尺浸泡入一斤醋中,暴干后,每次做饭时,剪下一寸,泡入水中,待粗布变色再捞起。

除了这些行军必备的物资外,如果朝廷财政富裕,那明军还会取桑葚、野果、或者其他蔬果类食物,经过暴晒后泡水而食。

在书中,徐达还特别交代了这些东西一样都不能少,若是少了一样,便会让士卒难以坚持。

“从科学角度来看,也就是补充盐份和维生素……”朱高煦呢喃着,但又不忘夸赞道:

“这些东西制作成的军粮,就算放在近代的十九世纪,也算是不错的军粮了。”

朱高煦来了兴致,不免继续沉浸到了兵书内容之中。

就这样,等他下次回过神来时,已经听到了后院门被打开的声音。

“殿下!我们回来了!”

“好……”听到杨展的声音,朱高煦收起兵书,恋恋不舍的将兵书放到了书箱里。

等他起身走到后院,映入眼帘的是驾着驴车入院的王瑄和杨展,而驴车之上还有一摞摞干燥的柴火和一筐筐蔬菜果子和一些坛坛罐罐。

(本章完)

第400章 炮击木骨都束第542章 以博直名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289.第289章 郑和下东洋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7章 便宜舅舅第437章 江左耻辱第550章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24章 领功受赏第398章 大发战争财第506章 父强子壮318.第318章 小国强人第480章 携老扶幼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532章 诸君慢行第46章 为孙补偿第453章 棒鸡倭狗第434章 皇明宗规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115章 剑老无芒第61章 校台比试第527章 东风入律第101章 钱钞事起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401章 再议北征第7章 便宜舅舅281.第281章 螳臂当车者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请假第544章 各有心思159.第159章 血战不退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第137章 北乱南治第127章 终抵吉林第412章 天神的孙子275.第275章 猫哭耗子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第36章 以利诱之第540章 衣锦还乡第545章 风向南吹第338章 朝贡外交体系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389章 日本国变第487章 草台内阁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11章 亲亲相争第550章第458章 工业展开第456章 衣锦还乡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76章 造船平倭158.第158章 黑云压城第122章 临出行前293.第293章 对日市舶193.第193章 却胡兵七百里290.第290章 沿海商帮第118章 未雨绸缪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427章 积学有待325.第325章 永乐三年第418章 明日条约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412章 天神的孙子187.第187章 螳螂捕蝉第416章 琵琶湖之战第33章 金陵街坊第342章 开港招抚第446章 灭其国更其主第52章 街头斗嘴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62章 老丈难当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95章 身不由己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69章 爷孙和睦第476章 大明银行207.第207章 子债父偿第486章 为人三思第421章 坝上江南第41章 兄仁侄狠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530章 世界局势第499章 兄友弟恭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331.第331章 高丽者鱼鳖也第122章 临出行前第50章 汉人皆说胡儿语150.第150章 战火再起第433章 北征告终272.第272章 各怀鬼胎第372章 色厉内茬第342章 开港招抚第488章 欣欣向荣304.第304章 苛捐杂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