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魏国公府

第75章 魏国公府

“赤驩,慢些……”

长街上,朱高煦轻拉马缰,示意赤驩走慢些。

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已经来到了南京城最为繁华的一块区域。

眼下,他走在宽百步有余的大中街上,往南便是声名远播的秦淮河街。

与距离皇城很近的颖国公府和宋国公府不同,徐家的魏国公府坐落于南京繁华的闹市区。

因此,当朱高煦来到这里的时候,来往的人流繁多,几乎是人挤人,肩并肩。

百余步的长道上,仅有最中间的十余步被百姓有意避开,并且只有往来巡逻的兵马司兵卒,及行事匆忙的官员才能走。

和皇城区域一样,即便走,他们也是靠最边上,而不敢像朱高煦这样,走到御道的边上。

“这里倒是繁华,放在后世也能直接圈为景区了。”

朱高煦骑在马背上左顾右盼,可以清楚的通过长街上的人流,来了解南京内城百姓的日子过得如何。

毕竟是一国之都,即便明初百废待兴,但最早太平的南京城却已经发展的相当不错。

在这里很少能看到穿着麻布短褐的人,大多都是身穿棉麻和粗布材质的搭护、直身、程子衣、裤褶等衣物。

不过即便只是身着棉麻粗布,来往百姓也追求着漂亮,衣服上都有一些简单的刺绣,头上的巾帽头饰也是尽可能弄得与周围人不一样。

仅朱高煦看过去的这一眼,他所能见到的头巾帽子便不下二十种。

只是他这一眼也引得许多人低下了头,毕竟明初的民间风气是被抑制的,阶级之分也是赤裸裸的。

像朱高煦这种骑着高头大马,身着丝绸服饰的少年人,与他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这一点,朱高煦也十分清楚。

如果不是魏国公府坐落在杨吴河以西的平民区,那朱高煦基本只会在河东的皇城区溜达。

这不是他看不起平民区,而是他根本没有时间过来。

骑马走道,朱高煦看着四周百态唏嘘,相比较外城的百姓,内城的百姓不管是从衣物,还是从精神面貌来说,都宛若两个世界的人一般。

“一条杨吴河隔开一个世界,一道城墙又隔开另一个世界……”

朱高煦嘀咕的同时,他也走到了一座气派恢宏的府邸面前。

尽管道路上的人流还是那么多,但他们都有意识的避让开了那府邸正门的数步距离。

朱高煦骑马穿过人群,在府前翻身下马的同时看了一眼正门班值的那五个兵卒。

“还好,没白走一趟。”

“殿下?”

朱高煦呢喃的同时,门口的一名老卒试探性的朝着朱高煦询问,并在下一秒得到了回应:

“是我,把我这马牵到旁边喂二两豆料和五斤水。”

朱高煦点头应下的同时,拿出十几枚钱递给前来牵马的老卒,老卒见状笑呵呵接下:“殿下来得正好,国公还在府上,不过等会就要去杭州了,您再晚些就见不到了。”

以前朱高煦常来魏国公府,这班值的老卒是徐辉祖的护卫,自然认识他。

朱高煦有要事在身,也就没有和他过多纠缠,拿着圣旨便走进了魏国公府。

他对魏国公府的熟悉程度不比前身差,只因为前世的他来过这府上旅游,不过那个时候的魏国公府叫做瞻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并且已经经过多代人增设扩建数百年了。

如今重走一遍这里,朱高煦只发现它的陈设不如后世精美,但却充斥着一种古朴感。

魏国公府的前身是朱元璋的吴王府,后被朱元璋赐予徐达,并进而扩充成为了现在的国公府。 因此,虽然是国公府,但他的规制却是王府。

朱高煦一走进来,便有门房为他带路,这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都是宏伟壮观的明初建筑群,其中掺杂着一丝蒙古元素。

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

仅是这百余步的距离,朱高煦便知道了魏国公府的底蕴。

别说其它的国公府,就算把在京诸藩王府都拉出来,恐怕也比不过这里,可见朱元璋对徐家有多抬爱。

“高煦!”

这边朱高煦还在张望魏国公府内陈设,忽的一道声音从他身后响起,紧接着一条胳膊搂住了他的脖子。

“哈哈!你这小子出去了半载,倒也不会回来看看渭家(外婆家)。”

“四舅,你是要把小子勒死不成?”朱高煦拍了拍来人的手,对方闻言也当即松开。

待他松开,朱高煦转身与他对视。

这是一个年纪二十出头,长相清秀、眉宇秀朗的青年,而他便是朱高煦的四舅徐增寿。

徐增寿是徐达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少年时随父亲徐达入宫觐见朱元璋时,因为勇敢机警,朱元璋为他赐名增寿。

事实证明,徐增寿确实勇敢。

他弱冠时便北上跟随朱棣出塞,与朱棣一同迫降乃儿不花,从而立下功劳。

待他回到南京后,朱元璋又因为他善于骑射,因此将他选为勋卫,让他在左右侍奉。

朱高煦对这个四舅的印象很不错,在前身记忆里,徐增寿对外谨慎诚实,对内却谈笑风生。

每每徐辉祖要教训前身时,徐增寿都会站出来劝导,因此让前身少了许多责骂。

“我在宫中几日,为何不见四舅?”

朱高煦回想起了徐增寿的职责,不免好奇询问了起来。

“呵呵……”闻言的徐增寿笑了笑,拉着他的手向会厅走去,边走边道:“前些日子去松江府整顿卫所去了,今日才回来。”

“我回来的还算早的,你二舅与三舅如今还在福建呢。”

徐增寿笑着解释,并拉着朱高煦走到了会厅。

也就是走到这里之后他才反应过来,转头看向朱高煦:“伱是来走亲戚的,还是宫里有事?”

“自然是宫里有事”朱高煦哭笑不得的举起左手的圣旨:“爷爷派我来给我那国公舅舅传话呢……”

“什么……”

“什么事情?”

徐增寿刚想问问,结果左侧偏厅却传出了徐辉祖的声音,舅甥二人闻声看去,果然瞧见了一身戎装准备出远门的徐辉祖从偏厅走出。

“大哥要出门?”徐增寿看着自家哥哥这模样,松开了朱高煦的右手。

“嗯……”徐辉祖应了一声,并将目光放到了朱高煦身上,扫视上下后才将目光停留在了他手中的圣旨。

见状,朱高煦也打开了圣旨,对着其中内容读了出来。

首日上架的十章已经更新结束,明天上午十一点更新五章

(本章完)

236.第236章 演员陈亨第126章 百里无鸣166.第166章 父子相见261.第261章 军民鱼水第74章 二子善谋第435章 四方云动第539章 君子之泽第387章 中亚老四第416章 琵琶湖之战第14章 常鳞凡介第55章 道德者死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第121章 除夕守岁第504章 各怀鬼胎233.第233章 解放辽南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第435章 四方云动221.第221章 出兵削藩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461章 解决民生第96章 孙帮爷背锅第102章 西南欲乱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409章 资本道路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15章 武英殿中296.第296章 改封诸藩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533章 数据治国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第357章 朱家欢乐第343章第355章 忘恩负义第418章 明日条约192.第192章 兵者诡道第105章 匹夫无罪159.第159章 血战不退第53章 难成大器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505章 直挂长帆322.第322章 应对自如第420章 亦步亦趋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请假315.第315章 打开新世界第342章 开港招抚第51章 孜孜不倦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119章 心态转变181.第181章 关外尚安第399章 审时度势第95章 身不由己293.第293章 对日市舶第373章 庙堂局势第439章 祖传画饼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第336章 未竟之业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第436章 春风吹又生第45章 为朱氏孙第424章 燕台虎峪第32章 采生折割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176.第176章 三王巡边第342章 开港招抚第366章 此子类父第495章 孝子慈孙第25章 春和宫内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28章 潜龙在渊第388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第347章 郑和回国第68章 武英理政第5章 洪武暮色285.第285章 谋划安南第39章 敲山震虎154.第154章 烽火将至第535章 各怀鬼胎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38章 宋国公府第400章 炮击木骨都束第89章 孤家寡人第381章 背有靠山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第31章 谣言害人147.第147章 崽坑爷粮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261.第261章 军民鱼水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269.第269章 缓兵之计207.第207章 子债父偿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526章 扶危济困第373章 庙堂局势182.第182章 坐井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