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篇_第二百七十四章 托付

回到濯龙园已是华灯初上,一路董真都不发一言,众人虽不知这位主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见她一副古怪模样,似悲似喜,更似是受了雷击般的怔忡,故此都知趣地未去过问。一路无话,直奔回濯龙园的那所董宅。

不错,董宅。

当初杨阿若相赠之时,这所宅第还只是一座小巧玲珑而不*雅的园林私第,然当事情发生得越来越多后,这所宅第仿佛也有些不同,不再是从前的冷寂无闻,而自然而然的,与其主人一般,有了种睥睨四方的气势。当日史万石将邻近的宅子赁下,中间又以甬道相通,便使两所宅第连成一体。眼下连同婢仆及众轻侠勇士一齐住入了将近两百人,但因了崔妙慧等人的操持有方,虽然平素宅中人来人往,且还有操练兵刀相击之声,听起来令路人不免有些悚然,但仍井然有序。而在洛阳人的心中,董宅二字,已是新贵的代名词,且已有了些名声。

董真等人回到宅中已经是暮色四合,门口却甚是热闹,大红绡灯照映下,有几名婢仆扶着梯子,梯子上站着的正是一名董真从酒泉带回来的陇西轻侠,依稀记得是杨阿若族人,叫杨虎头的,不过二十出头,人如其名,有着虎虎的生气。此时他手中高举着两块桃木板,婢女双儿在比划着方位,还有些年岁小的婢仆,并一些轻侠在旁边嬉笑观看,灯光照在他们脸上,无论是历经战乱的,还是曾颠沛流离的,此时脸色都是红扑扑的,洋溢着年节的喜悦和安乐。

见董真过来,便都停了嬉笑,齐声道:“主君!”

董真瞧见杨虎头手中拿着的是两块桃木板,雕刻成威武的神将模样,刀工细腻,栩栩如生,连发须都能看得很清晰。神将的心口上面刻着“神荼”“郁垒”的字样,遂笑道:“在贴门神么?”

贴门神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当然当时的门神不是董真在另一个时空所见的、印刷出来的红红绿绿威武将军图,而是用桃木刻成神将模样,没钱的人家就用两块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古人认为桃木有神性,可避邪,将这桃木板挂在门上,邪崇就不敢来了。

双儿的手中还拿着几捆苇索,那是因为汉时风俗,除了放门神,还有挂苇索。苇索是草编的绳子,人们认为可以将邪崇捆住,使之不能害人,也是很吉利的象征。

双儿含笑道:“夫人已经置办了酒菜,就等着主君呢。今日夫人还专门吩咐还杀了几腔羊,准备了椒酒。夫人说第一个年节,务必要过得热热闹闹的!”

汉时习俗,年节要饮椒酒,或者是柏酒,前者为花椒花浸制的酒,后者是浸的柏枝。时人认为这二者皆有芳辛之气,可认去邪强身。

董真蓦然想起来,明天便是建安十七年的最后一日。她将起身前往益州,在万家团圆的日子奔波于路上。

先前没觉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她自小孤苦,万家团圆与她毫不沾边。过去的那些个年节,幼时是一个人炒碗鸡蛋饭吃了就算过节,参加工作赚钱后也不过是在那一天主动加班,在工作室里吞下个汉堡就继续奋战。所以这一次,即使史万石十分愧疚惶恐地禀告说起程的日子是在腊月三十,她也毫不在意。

然而只到此时,在这喜气洋溢的宅第中,从婢仆轻侠等人的笑容里,她才蓦地惊觉,这个日子原来承载了如此重要的意义,即使是在这个朝不保夕的乱世中,仍不失它独有的温馨和幸福。

杨虎头站在梯子上,见董真神情温和,遂也大着胆子道:“正是!夫人还让双儿姑娘她们帮我们浆洗了衣衫,缝制了荷包等物,说是如今咱们是一家人了,便要和和美美呢。”

崔妙慧的确擅于持家,对于这些董真带回来的部曲私兵们,她建议说董真无爵无秩,若是按那些世家规矩来,拥有真正如世家的那种部曲反而不好。倒不如以宾士门客的性质将他们养起来,所谓“养士”,成为半宾附半私兵的性质,不会那么引人注意。这样一来,这些陇西过来的轻侠勇士,依然可以着便装,以游侠儿的身份居住,而且能够自由来去。在外人看来,董真也可以逃过一个“拥兵自重,或行不轨”的可疑名头。

不过,这些人皆是走投无路被董真收留,且被待之甚厚。崔妙慧不但在衣食住行上照顾周到,甚至还有意无意,为其中几个“骨干”人物的妻室物色上,提供了一些便利。董真至少是知道,眼前的这个双儿,便是崔妙慧暗暗为杨虎头安排的未来妻室,为其创造的相处机会也多一些,而现在看来,他二人很是有些情投意合。

不管怎样,事情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一步一步的走下去,董真她还是有信心的。

就在眼下,在这样的暮色之中,远望宅中灯火通明,俨然已有了府第的气派,更重要的,是忽然有了一种笃实的归宿感。

董真将缰绳掷给随从护卫,自有齐方安置众人不提,她先入后堂,由婢仆服侍梳洗,只穿着中衣,外披一件厚实的绒圈锦袍,然后径入厅中,两边婢仆纷纷跪拜。

厅中炭火温暖,有如阳春。崔妙慧正跪坐其上,面前黑漆描纹案几上已布好菜肴,见她进来,便含笑迎上来道:“主君归矣,何晏派人从邺城送来了上好的柏酒,与主君驱崇祈福,妾已令人温上了一瓯,不如喝上一些罢。”

董真点了点头,直接道:“杨阿若说,将随我前往益州。”却隐去了杨阿若欲扮为美人一事,崔妙慧再怎么聪慧,也绝计想不到杨阿若如此英雄人物,竟会屈尊扮成女子,也不疑有它,认为杨阿若一定是安排游侠暗中相助,遂松了口气,道:“如此甚好,方才史万石派人来报,说是明日正午便要出发。妾已先帮你准备好了行装。”

相处日久,她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将自己当作了这所宅第真正的女主人看待,对于董真的语气,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曾协助叔祖母打理过崔氏那样大的家族事务,这区区不到两百人的府第,不过是牛刀小试。

董真笑道:“明日杨阿若那边会有一个美人送来,我还是先扮作董真。你为我准备的那些妆奁之物,都给我收在行装里带上,终归有用得着的时候。”

顿了一顿,问道:“我令人送回来那人呢?”

“那乞儿么?”

崔妙慧应道:“送过来时不过只剩一口气,不过咱们家的人有的是法子,灌了烧酒,连周身都以滚酒搓热,又喂了药丸,眼下已救回来了,安置在西厢。”

西厢是对安置那些轻侠勇士们的宅第称呼,这个称呼也是董真取的。当然大家都没想过,董真随口怎的就取了这名字,正如他们也并不知崔莺莺。不过董真有时看着崔妙慧,常常想,同样是崔氏女,也同样为人所负,不过崔妙慧终究是果决柔韧得多,所以才能再次站立起来,而不是象崔莺莺般郁郁而终。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下场太好,那是王实甫的厚道。与之相比,董真更愿意相信《莺莺传》中的残酷结局。只因她来到了这时空后,越发深切地体会到,这里的女子便是那样命运,无论多少海誓山盟,终究比不过利益权势,即使是为人所负,只怕世情舆论,还要对那男子夸一声“丈夫心怀,岂羁儿女之情?”

正如对于崔妙慧,杜源等人心中,绝计不会有丝毫的愧疚,哪怕他们曾背弃前盟,哪怕他们于她,只有占有之心,却无尊重之意。

因为他们是男子,心中广有天下,权势才是最值得追逐之物;而那些痴情与付的女郎,在他们的心中,终究不过与名马宝剑一般,只是美丽的器物罢了。

董真更愿意看到现在的崔妙慧,镇定、冷静、胸有成竹、有条有理,这不到两百人的内宅,已初步展现出她的聪慧与才干。假以时日,必成董真重要之臂助。她的见识与襟怀,又不是槿妍素月明河等人所能比拟的。

董真想到自己那些莫虚有的志向,纵然知道缥缈,也终需一搏。自己一人的力量不行的,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阿慧,我一去益州,要留你在洛阳。”董真在案几旁坐下,任由崔妙慧象个真正贤慧的妻子,拿走她的外袍,抖得平平整整,挂在一旁的漆制双凤踏鹿衣架上。

“我知道,”崔妙慧整理锦袍的手一顿,平静地答道:“请主君放心罢,妾会为你看好宅第。”

董真摇了摇头:“不仅是看家呢,阿慧,此去益州,我只带走一万金,余下资产,尽数付与你来安排。”

崔妙慧蓦地一惊,抬起眼来,仿佛第一次正视董真,眼神之中却是浓浓的不解与疑惑:“主君?”

董真此番从酒泉回来,获利颇丰,具体有多少数字崔妙慧并不完全知道,但也知道这一万金在平时看着虽多,与整体资产相比,却不过是个零头罢了。这些钱一向是由齐方掌管,崔妙慧一概家用时便从齐方那里支出。外人只道齐方是这宅中的总管,倒也不以为然。

董真从怀中取出一只匣子来,正是当初曹植临别所赠,里面装满珠宝玉石的那一只。方才她从室中秘密之处拿出来,正带在身边。此时便摒退婢仆,将匣子放在案几之上,轻轻打开匣盖。

刹那间,无数细束珠光自匣中射出,光可夺目,里面的珠玉宝石琳琅满目,异色纷呈,在烛灯照耀下变幻出迷离五采。崔妙慧吃了一惊,她出身清河崔氏,哪里会认不出这些宝石的贵重?心中惊疑不定,遂压低声音,道:“主君拿这些宝物出来作甚?”

董真从袖中抽出一块绢帕,在几上铺好,从匣中抓了一把各色宝石放在其上,想了想,又拿了几块美玉,把绢帕包好系严,放入怀中。

匣中还剩有五分之三的模样,便往崔妙慧面前一推,道:“我去益州,也需要些东西打点,不过,除了家中资财由你处置外,这些珠玉珍奇,也都全留给你了!”

“主君这是何意?”崔妙慧遽然色变,望着那五光十色的一堆宝物,却没有丝毫兴奋之情,反而神情有些凌厉,低声道:“这些人也好,财也罢,无不是主君干冒大险所得,其价值连城,亦是将来大业之基,若是都交付给了妾,难道就不怕妾带着这些轻侠和财物,弃君不顾,远走高飞么?”

说到后来,竟然声色俱厉,似乎马上就要发作。

也难怪她心中起疑。她与董真,并不象从前的素月等人,地位原本低贱,又是从董真起于危难,自然心志如一。她与董真一直都是竞争者,从前为了嫁给曹丕,后来在邺宫中又为了争锋。甚至是她“前途”被毁,不得不奔逃出宫,也是拜董真所赐。只到她后来虽跟从董真,佯为“董夫人”,也不过是无路可走,不得不以此栖身罢了。眼下董真前往益州,却将根基未稳的手下私兵部曲连同大部分家财都留给了她,根本不是常人所能做得出来的行为。

以崔妙慧的心性,本能地就认为董真这是以之试探,当然不免惊怒交加,殊无喜色。

“我此去益州,生死未卜,若当真就此回不来,这些人和家财,自然由夫人你继承。”董真的回答居然很是认真:

“何况当初是我私心,不愿夫人你淹没于宫苑内宅之中,当一个用尽心计耗光心神的滕妾,所以才设计赚了你出宫,奔波于江湖之险,原是我对不起你。”

崔妙慧杏目圆睁,正待说话,董真却继续道:

“我这半生,别无亲人。算起来,你是我最亲近之人,便是留给你,也是理所应当。但我若能平安无事,请阿慧以这些财宝,在各地多置田产宅第,以为你我二人将来秘密之居。”

锦绣篇_第三百一十八章 血战山谷锦绣篇_第三百七十七章 蔡氏夫人锦绣篇_第三百六十九章 弃车渡水锦绣篇_第三百三十七章 辛苑被逐锦绣篇_第三百六十章 抵达涪城锦绣篇_第三百零八章 旧日下属锦绣篇_第二十章 流血锦绣篇_第一百六十四章 佳人锦绣篇_第一百六十六章 窘迫锦绣篇_第八十二章 抛车锦绣篇_第一版八十五章 奔救锦绣篇_第三百三十二章 阿若告别锦绣篇_第一百二十一章 金盒锦绣篇_第一百二十九章 入局第四百三十七章 雨夜攻城锦绣篇_第二百一十六章 被逐锦绣篇_第一百九十四章 秘密锦绣篇_第二百九十五章 入府锦绣篇_第一百八十四章 李代锦绣篇_第三百七十七章 蔡氏夫人锦绣篇_第三百五十四章 意外伏兵锦绣篇_第一章 洛水锦绣篇_第一百九十三章 新庙锦绣篇_第二十章 流血第四百一十一章 又见玄德锦绣篇_第二百五十四章 急信锦绣篇_第三百零四章 岐山见血锦绣篇_第三百一十八章 血战山谷锦绣篇_第一百五十三章 初惩锦绣篇_第一百三十一章 如归锦绣篇_第一百三十一章 如归锦绣篇_第三百九十三章 宝藏尺素锦绣篇_第一百六十三章 衣车锦绣篇_第三百九十九章 蒋大投奔锦绣篇_第二百六十七章 彩庐锦绣篇_第二百五十四章 急信锦绣篇_第二百四十五章 陆逊第四百四十章 长歌以别第四百九十五章 送嫁崔氏锦绣篇_第二百九十五章 入府锦绣篇_第三百九十四章 光明黑暗锦绣篇_第二百二十三章 逃姬锦绣篇_第一百三十二章 升仙锦绣篇_第一百一十五章 求曲锦绣篇_第二十一章 奸细锦绣篇_第三百七十六章 初入成都锦绣篇_第一百八十三章 错认锦绣篇_第五百章 临行殷殷锦绣篇_第二百四十三章 夫人锦绣篇_第二百四十八章 吴侯锦绣篇_第三百四十九章 似是益黄锦绣篇_第十七章 交锋锦绣篇_第二百八十五章 龙居第四百七十五章 姬妾又来锦绣篇_第二百二十三章 逃姬锦绣篇_第一百五十五章 锋芒锦绣篇_第二百零七章 隐姓锦绣篇_第二百九十三章 给曹操的信第四百七十六章 落花流水第四百三十三章 女君出关锦绣篇_第三百九十八章 妾为白鸟第四百六十一章 甄洛往事锦绣篇_第一百六十五章 为谁锦绣篇_第十二章 令君锦绣篇_第四百九十八章 归去归去锦绣篇_第一百七十六章 赐名锦绣篇_第三百九十二章 迷阵如旧锦绣篇_第三百八十九章 湖中涧底锦绣篇_第二百八十一章 小环第四百六十二章 柳城贯卫锦绣篇_第九十六章 火渊锦绣篇_第三百一十九章 天雷之威锦绣篇_第四百零五章 我家女郎第四百二十二章 踏歌归去锦绣篇_第三百四十六章 天雷下降锦绣篇_第二百五十七章 义举第四百五十三章 少俊在侧锦绣篇_第一百七十四章 水阁锦绣篇_第二百二十九章 开业锦绣篇_第三百七十一章 抵达成都锦绣篇_第一百一十六章 斗音锦绣篇_第二百五十二章 夜谈锦绣篇_第一百九十六章 起火锦绣篇_第三百四十八章 退或思之第四百六十六章 变生胁腋锦绣篇_第一百九十八章 子嗣锦绣篇_第九十一章 剑器锦绣篇_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妻锦绣篇_第八十二章 抛车锦绣篇_第三百八十一章 三家争董锦绣篇_第九十三章 责难锦绣篇_第六十二章 斗食锦绣篇_第一百五十五章 锋芒锦绣篇_第二百七十八章 化婢锦绣篇_第三十五章 东风锦绣篇_第三百六十七章 归去来兮锦绣篇_第二百二十四章 婢伎锦绣篇_第三百零五章 谁在利用锦绣篇_第四百零三章 潜谋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