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张绣施政

寿春宫大殿,张绣居于上座。大殿下面左右各摆着几张案几,张绣的重要谋士文臣齐齐在座。

下首还有一人,做着揖拜状,面向张绣。

那人自然是袁绍派来的使者——荀谌。

名动天下的名士荀谌,本来是不必如此拘礼的。好歹出身中原最有影响力最有名望的士族——颍川荀氏,无论走到哪受到的都是敬重。

不说颍川荀氏的老祖宗乃是战国有名的荀卿——那个在儒家成就仅次于孔孟、那个是法家韩非子老师的荀子。就是荀谌上一辈的荀氏八龙,那个顶个都是士大夫文士中的翘楚。更不用说这一代还出了荀谌、荀攸这一对皆有辅世才干的当世顶尖一流名士,还有低一个辈分的荀攸,那也是有王佐之才的人物!

如果说老袁家是世族的巨无霸,那么颍川荀氏绝对称得上士族的领头羊。超然的地位导致就算是普通的荀氏子弟,到哪儿只需亮明身份,便有一大堆太守刺史争着要。不光是看重荀氏子弟的高质量高素质,而更因为荀氏在士族儒家法家的地位实在太重要。

怎么说,颍川荀氏说的话,至少可以代表中原一半士族!要知道,汉末因为太学受到宦官发动的党禁冲击,官学衰微,而私学却因此鼎盛发展。而整个天下最重要的私学讲授地有两个,分别在青州和豫州。青州因为有泰山曲阜孔庙,向来儒学昌盛。今年以来更有孔孟荀子董仲舒以来最有成就的大儒郑玄讲授经典,私学极为鼎盛。

但是因为青州位于神州最东偏北,大汉西部或者南方的的求学士子因为路途过远偏僻的原因,很多人还是选择了位于中原中心的另一儒学发迹地——豫州学习儒学。而且因为郑玄学说思想不重出仕,更多的年轻士子还是选择了偏重经世出仕的颍川私学。

而荀氏,却是颍川学派的代表和掌舵者!

所以说荀氏士子地位超然。

但是今天,为何荀谌却一反常态,放下了面见其他诸侯的淡然和平视,而是摆出了一副使节面见一方诸侯该有的姿态?

这都是因为,荀谌一路来寿春,发现张绣在淮南已经根本不拿世家大族当世家大族看,就算是地方上乡里的生命力最顽强的宗族势力,也大都被张绣用暴力手段连根拔起!

要知道,自有史以来,夏商风光无限的神权祭祀衰亡了,商周的权势滔天的贵族奴隶主贵族也消逝在历史的舞台,但是地方乡里的宗族势力却是一直存在发展。中央政府的政令往往最多通行于县一级,再往下却往往是地方宗族自我发挥的空间。

就拿不得妄杀人这一条来说,自先秦便有杀人者抵命的说法。高祖刘邦最初的“约法三章”里面也继承了这一条。到后来这更是大汉律法从没更改的一条。

但是,在很多乡里农村,乡民山民们虽然也有这个概念,但是很多情况下,他们宁愿听走本地宗族的有声望的族长的判决而不是依据法律。而且很多情况下,他们常常依据一些风俗习惯决定一些无辜者的生死。比如偷情者浸猪笼,不守妇道的寡妇沉河等等。这些人的生死不说是否能够传达到衙门,就算传送到了,地方的父母官也只会以尊重本地风俗而睁只眼闭只眼。

做到视而不见这点实在太容易了,封建社会根本上还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法律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官僚们用来维护自身利益或者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根本上来说,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的宗族势力根深蒂固,是不可能被消灭的。

但是,张绣却做了,而且做到了尽最大可能削弱宗族势力。

当然这里面因为天灾人祸的缘故,张绣处理宗族问题的先天条件极好,但是其中也少不了张绣的后天努力。

当一个社会的所有人的基本生存都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此时这个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秩序就是最薄弱的时候。

当一个人每天的充饥品就是树皮草根的时候,哪里还顾得上村里有田有粮的宗族族长的说教。

大天朝的民众们无法预料到天灾人祸会什么时候发生、以什么方式发生,不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封建的思想让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应对旱灾蝗灾水灾冰雪灾害。但是我们聪慧的祖先却又有他们特有的狡黠,此地不容爷,自有留爷处!

每逢不可抗拒的灾乱,忍受不下去的民众们往往拖家带口外走他地。淮南此次饥荒加大旱,可是让至少一半的民众成为了千万流民大军中的一员。

这种情况下原本根深蒂固的宗族有很多都自己不存在了。而张绣其后采取的措施也是讲宗族了力量削弱到了最低限度。

其实张绣的第一步措施也是抄袭了历朝历代对宗族势力削弱的政策,把便是将流民打散安置,让他们不复以前一姓一村的原始状态,而是多姓杂居,并且大规模取消以姓命村名、命乡名的传统,尽可能使得这些杂居姓居民统一改姓的可能性降低。

第二步就是张绣开创的保甲制度。十户为一保,设保长。十保为一甲,设甲长。保长甲长负责治安以及执行县级政令,而且保长甲长必须由每一户公推,然后必须经过县衙一级的审核。张绣又进一步规定三甲一村,三个甲长轮流出任村长。这样更是将一些小村和大村同化,进一步削弱了本地姓氏宗族的比重。

其实保甲制度也不是张绣开创的,而是先秦商鞅最早正式施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政府对基层的控制,以及更好施行连坐制度而施行的。而张绣目前的施政方向逐步偏向商鞅代表的法家,商鞅的连坐制度张绣都敢一定程度恢复,为何不敢恢复保甲制度?

而且在后世,北魏因为宗族豪强势力的膨胀已经影响到中央政权的稳固,更是在全国通行保甲制度。到了宋朝及其以后,保甲制度更成为了封建王朝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现在的张绣,为了达到将淮南稳固到固若金汤的目标,手段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

荀谌对张绣另看一眼的原因,也不只是因为张绣此人敢做世人所不敢想之事,而更深层次在于,张绣目前的施政方向,实在有些合荀氏的学说理念。

想当年,颍川荀氏的祖先荀子便是因为集儒家法家之大成闻名于诸侯弛达百家流派。身为荀子血脉和学说的传承者,颍川荀氏一直坚持着重儒学而又须佐以法家的思想。

这种施政理念,在荀谌的亲兄弟荀彧手上的到了最显明的实践!重视儒家仁义忠孝的荀彧注重对汉朝最后尊严的维护而为曹操争取了最大的政治资本,另一方面重视法家实干思想的荀彧又在处理民政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积极有为开创的举措。比如严峻刑法而使得曹氏控制区域民风正值,支持屯田而安定军民等等。

而现在在张绣的为政上,荀谌却看见了甚于荀彧的作法。这个年轻诸侯,虽然也很重视儒家的一套仁义忠孝,但是似乎却只想把儒家的东西用在思想层面。在为政立军方面,这位出身豪侠的将军却是更多应用了法家的东西。

但是恰恰他又把握着一个度,似乎更深知如果过于施行法家的东西,短期能够见到极大的效益,但却于长期无益。于是只是有机的借鉴了一部分东西,加上了自己的措施,更是划分了限度来实行。

袁绍势力范围最南边是青州。挨张绣的淮南最近的地方还是青州。但是中间还有一个泰山和一整个徐州阻碍。

而目前徐州北面面向青州的防务是曹操任命的青兖都督臧霸负责的,这位仁兄极其熟悉这条边界的地形。自从他上任整合了兖州徐州的曹军之后,袁军斥候探子再也无法深入兖州徐州探查机要。

而荀谌此来带来了三十万斛粮草,走的也不是陆路。而是由青州沿海港口出发,从海路直接绕过曹操控制下的徐州,直达广陵郡。来的时候因为听说刘备已经在广陵自立,荀谌授曹操之命还多带了八万斛粮草,送给刘备。然后经广陵渡过淮河,到达九江郡寿春。

经略青州冀州日久的袁绍手上有一支强大的水师。虽然说袁绍本人是大陆军主义者,但是河北的独特地理位置却要求袁绍必须建立一支可靠的水师,来在将来渡过黄河南下的时候运送兵员和负责补给后勤。

虽然说袁绍只是打算把水师当成运粮船和运兵船,很少制造艨艟战舰下水,荀谌此来浩浩荡荡的百艘巨船,也只有寥寥几艘艨艟护航,但是袁绍和荀谌却从来没有担心过安全问题。

因为沿途实在没有足够威胁的,曹操虽然称霸中原,但是却是一直没有条件和余力锻造水师。而且是今年才占领了徐州,终于有了徐州的沿海港湾,可以脱离仅靠黄河训练水师的低级层次。但是时间太短,根本没有可用舰船游弋海域。

说的直接点,之所以荀谌的粮船还配置了艨艟斗舰,根本就不是考虑曹操的水师的威胁,而是为了应付临海猖獗的海盗水贼!

第一百二十一章 借船伐吴第六十五章 轻功冒进第二百二十三章 放鸽子第二百九十三章 秦风无衣第三十四章 大意之举第二百一十章 许都事变第三百二十九章 中领军第一百七十一章 毒士癖好第五十四章 高顺其人第二百零九章 暗流涌动第三百整章 李异事败第一百六十一章 进退两难第四章 另有隐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马背藏香第二百零二章 泰山之战一第二百二十三章 放鸽子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虎离山第八十二章 毒士鬼才第二十三章 淮南刘晔第一百四十七章 顾陆两姓第二百九十六章 蛇鼠一窝第一百一十章 你来我往第三百三十一章 北门失守第二百五十七章 太史之殇第三百三十一章 北门失守第三百一十二章第三十六章 雪上加霜第五十五章 吕布之死第四十七章 打蛇七寸第六十二章 古之恶来的决死一战第二百五十九章 陷阵锐步第九十八章 二谈吕布之死第一百零四章 真的英雄第三百三十二章 李儒第二百九十二章 阴差阳错第八十五章 自由的空气第一百七十八章 建安四年第二百六十八章 颠龙倒凤第一百三十一章 当曹操一回第二十三章 淮南刘晔第二百七十一章 洞房风波第二百五十三章 二十等爵第二百八十六章 张武陈孙第三百二十七章 灃水之战(六)第二百七十章 半杯浊酒第二百零三章 泰山之战二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嵩之死第一百五十五章 肝胆俱裂第一百四十五章 言之凿凿第二十一章 人祸天灾第二百一十章 许都事变第八十章 远交近攻第三百一十七章 交州士家第一百二十七章 好好先生第八十六章 无名侍卫第二百七十一章 洞房风波第十五章 蕲阳一战第二百五十一章 西陵大战第一百零六章 即兴演练第一百二十九章 自下而上第二百八十四章 寿春留守第三百六十四章第三百二十六章 灃水之战(五)第一百七十二章 挟持人质第三百三十三章 关羽第七十七章 位极人臣第三十三章 围魏救赵第五十二章 重回历史轨道?第三百零六章 曹操之变第二百八十一章 袁夫人第二百二十章 新官渡之战(下)第十四章 蕲阳大战第一百零五章 泾县双雄第二百零四章 泰山之战三第一百六十二章 乱世奸雄第一百一十三章 马背藏香第二百五十三章 二十等爵第一百一十章 你来我往第一百二十一章 借船伐吴第十七章 蕲阳三战第七十八章 三国第一义士第三十八章 蕲阳会战第三十二章 暗箭难防第一百零八章 铁骑vs狼骑第二百五十三章 二十等爵第一百七十九章 二征曹操第二百六十九章 大闹洞房第一百五十二章 吸取了教训的孙伯符第六十二章 古之恶来的决死一战第一百九十二章 师出同门第八十四章 一箭之诺第四十一章 声东击西第二百五十一章 西陵大战第二百八十四章 寿春留守第二百一十二章 砀山之悟第四十八章 此心微凉第一百七十三章 气急败坏第二百八十二章 陈宫献谋第二十二章 宛城小将第二百一十五章 荀彧坑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