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交谈

第22章 交谈

等到刘景读完信,郑当就提出了告退,刘景将他送出门,随后去见继母张氏和嫂子赖慈,告知她们自己即将于本月月底出仕郡府的消息。今日见过桓阶,事情就算定下来了。

因为之前透露过口风,她们已经有了一定心理准备,是以并未表现的太过惊讶。

“仲达,你走了,家里的田地怎么办?”张氏急忙问道。这是她最关心的问题。

这一点之前刘蟠已经向他做出保证,所以刘景不慌不忙道:“母亲大人无需担心,为了让我没有后顾之忧,从兄刘元龙答应在我赴任之后,便令其家奴客接手家中农事。”

“那就好。”张氏一颗心顿时放回了肚里,同时心里不免生出一丝异样。刘景被刘蟠看中,日后不说飞黄腾达,至少前程无忧,就如同当年其兄刘远一样,彻底脱离了她的掌控。

即使再怎么不情愿,张氏也不得不承认,她的两个继子都拥有过人的才能与德行。

真是令人嫉妒啊!

张氏随后担忧的看了一眼身旁的儿子刘和,作为母亲,她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也是一个出色的人,可是他已经十一岁了,并没有显露过人的才能,只是中人之姿,等他再大一点,势必要被拿来和两位兄长比较……

刘和可不知母亲正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忧,苦着小脸说道:“阿兄,你不在家,我和阿离读书遇到不解之处该怎么办?”

自从阿兄返家以来,他和妹妹学习进步很快,这都是拜阿兄悉心教导所赐。

刘饶点头附和,打心眼里不愿让刘景离开。

刘景摸了摸弟弟、妹妹的头,说道:“阿若、阿离,别担心,你们平日读书,遇到困惑不解的地方就记下来,等我休沐归来为你们讲解。”

刘和、刘饶不情不愿地点头。

嫂子赖慈一旁出言问道:“仲达,不知你将出任何职?”

刘景答道:“不出意外,当为书佐。”

“书佐主要负责文书缮写等事,你兄长当年就是从功曹书佐做起。仲达,你呢?你是去功曹还是门下?”

赖慈会有此问不奇怪,刘蟠身为郡府五官掾,亲自出面,自然会为刘景谋一个好去处,郡府以门下和功曹发展前景最大。

刘景摇了摇头道:“两者都不是,我准备去市中任职。”

“啊!市井难道不是君子应该远离的地方么?!”赖慈美眸睁得很大,心道季叔的选择可真是出人意料啊!不过她觉得季叔虽然年纪不大,却素来心有计议,说不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她也就没多问。

“市井好、市井好……”刘和、刘饶一旁拍手称好,他们的想法很简单,阿兄在市中任职,他们日后就有借口去市井游玩了。

“放着那么多前途广大的职位不选,却选择栖身市井,混迹于商贾之间,何其不智。”张氏对刘景的选择不甚满意,全然忘了她的祖辈亦是贩布起家。

刘景含笑不语,他的这个选择受到了太多人的质疑,正所谓虱子多了不痒。

其实也不怪大家,自春秋以来,传统观念里市井就一直是小人聚集、争利的地方。另外,处决囚犯也在市中进行,市井被认为是不洁之地。

前汉武帝之时,常山国的太子刘勃被指控“与女子载驰,环城过市”是失礼的行为。

如今时过境迁,人们的想法渐渐发生了改变,“游市”成为官吏之间一种新的风尚,每到休沐日,官吏常常三五成群结伴游走市井,纵然一郡太守,亦乘车游市,毫不避讳。

当然也仅限于此,愿意在市中任职的人少之又少。

不过其他人的看法如何刘景并不在意,他只要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就够了。

赖慈见房间忽然静下来,忙转移话题道:“书佐到底只是佐吏,俸禄微薄,然而仲达日后独自居住吏舍,平日与同僚、朋友相处,囊中断断不可无钱。正好今日郑监代表邓氏奉上丧钱五金,使得家中宽裕不少,仲达赴任之时不妨带些金钱傍身。”

出门在外,处处都要用钱,尤其身处官场,更是所费巨大,当年刘远出仕时,为了不让夫君过得太辛苦,赖慈不得不变卖了一部分嫁妆。

刘景闻言大感意外,直呼邓氏财大气粗。

张氏这次倒是罕见的没有推脱,承诺拿出一万钱给刘景。

她是性格吝啬不假,却也是一个精明的人,绝不会干赔本的买卖,刘景就如同昔日的刘远一样,一经出仕,立刻就会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今日拿出一万钱,是为了日后收获更多。

春秋之义:“母以子贵。”继母也是母。

“多谢母亲大人。”刘景拜谢张氏,老老实实收下了这笔钱,除非他打算做个埋头工作,不理外事的小吏,否则先期不靠家里根本支撑不住。

已故幽州名士崔蹇在其所著的《政论》中称一名掌管百里之地的县长“一月之禄,得粟二十斛,钱二千。”

家中如果没有奴仆,则需要每月花费一千钱雇佣一名客佣服侍起居,草料、膏肉五百,薪炭、盐菜又五百,如此月钱已经用尽,以正常的收入根本就不够供应冬夏衣服、四时祭祀、宾客斗酒的费用,更别提还要养活父母、妻妾、子女。

县长作为百里之宰都感觉生活拮据,连最低限度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不动歪脑筋增加额外收入,难道要家人饿肚子么?

这也就是《汉书·景帝纪》诏书所言:“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官吏的车马衣服,全部出自于百姓,廉洁的官吏满足自己的日常所需就满足了,贪婪的官吏还要让家人跟着一起受惠。于是奸吏巧立名目,搜刮钱财,害政伤民,海内无不怨之。

不管怎么说刘景心里还是有些追求的,他在现代都坚持住了操守,回到古代更是不会打破原则。

可是书佐一月之俸不过米三斛余、钱数百,只能说糊口有余,其他的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继母张氏拿出的这笔钱算是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嫂子赖慈又道:“仲达,‘质书救邻’虽是仁义之举,但嫂子觉得质书于市总归有些不妥,如今家中不缺钱财,不若将书赎回来如何?”

张氏脸色登时变得有些难看,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多谢嫂子好意。然而当初是我执意要质书救人,这钱就应该由我自己想办法还,岂有用家中之财解我之困的道理。”

刘景断然否决了嫂子赖慈的提议。

此时距离他“质书救邻”才过去几天时间而已,现在就将抵押的书籍赎回,人们会认为他是作秀以博名望,到时候他苦心经营的好名声必然会受到损害。

继母张氏暗出一口气,对赖慈道:“仲达既然有此志气,我们就依他的意思吧。”

季叔执意不肯,赖慈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谈完事情,刘景起身向张氏、赖慈告辞,回到寝室后,拿起邓瑗的信又仔细读了一遍,一时间感慨良多。

自己的这位未婚妻,不仅容貌美丽,更难得的是秀外慧中,能够娶到这样的妻子,绝对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邓瑗在信中提到他出仕州郡之日,二人便可履行婚约,按理说刘景现在就可以向邓氏提婚了。不过他还是决定等过一两年再说,他如今的地位实在太低了,要娶邓氏女郎,纵然是郡功曹、五官掾、督邮层次,也有些不足,最好是被举为郡孝廉、州茂才,成为百里之宰,方不负邓氏佳人之托。

当然,目前“便宜丈人”邓攸的心意不明,首先要得到他的首肯才行。

(本章完)

第324章 膝席第275章 交趾第377章 再孕第6章 葛生第46章 马周第293章 奇策第18章 刘蟠第118章 刘表第123章 赴宴第482章 预言第348章 南下第66章 徙边第455章 投降第286章 军令第395章 悲凉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238章 求援第443章 韩暨第256章 说客第437章 薨第355章 立春第362章 临冲第113章 启程第325章 泉陵第386章 面曹第334章 洗兵第514章 后事第381章 江陵第288章 义士第214章 定计第272章 魏延第103章 营垒第35章 马周第263章 水战(下)第162章 免役第22章 交谈第320章 来投第382章 西进第107章 轰动第502章 选将第470章 策论第428章 突围第186章 八月第269章 地突第478章 黄钟第12章 质书救邻第311章 吐血第144章 褚方第277章 急报第354章 屯田第247章 病逝第481章 团圆第33章 示众第515章 不忠第201章 北上 (感谢盟主浮沉一年间)第161章 良法第312章 心意第351章 班底第482章 预言第380章 津乡第198章 招降第499章 缢杀第35章 马周第81章 必须死第427章 身当第296章 捷报第97章 目的第517章 古樟第393章 破城第470章 策论第335章 十哲第102章 刘修第480章 买马第122章 赠文第196章 招揽第327章 西鄂第121章 王粲第230章 败走第418章 预备第42章 点评第104章 军法第245章 巡视第100章 大船第504章 进兵第163章 解土第541章 有望第18章 刘蟠第62章 拔刃第293章 奇策第220章 拍击第155章 拜访第478章 黄钟第233章 圊溷第307章 谈判第65章 后续第281章 面见第87章 请医第84章 鱼梁洲第528章 恶气第241章 蒋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