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未婚妻

第21章 未婚妻

汉代以前,结婚仪式并不热闹,《礼记》曰:“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婚礼不贺,人之序也。”

人们固守周礼,不奏乐、不庆贺,直到汉初仍是如此。然而婚姻终究是“大吉也,非常之吉也”的喜事,随着大汉承平百年,世间风气大变,人们安于享乐,“婚礼不庆”不仅名存实亡,更加发展出了与周礼完全相反的极端情况:

“今嫁娶之初,男女无别,反以为荣。”

“今嫁娶之会,锤杖以督之戏谑。”

泰山太守应劭所作《风俗通》就记载了一件十分荒唐的事:汝南张妙参加杜士的婚礼,“酒后相戏,缚杜士,捶二十,又悬足指,士遂至死。”新郎婚礼当日惨死,红事变成白事,喜事变成悲剧。

桓家三子桓纂与临湘大族王氏女郎,便在这种充满热烈、喜气、吉祥,甚至是略显嬉闹的气氛下完成了婚礼。

午后,刘景、刘蟠从桓家府邸出来,后者休沐了六天,明日便要回曹治事,索性不再还家,刘景唯有独自乘车返回龙丘。

天黑前顺利到家,刘景下车后,发现自家大槐树下坐着两个面孔陌生的人,二人见到他,起身长长一揖,其中为首的中年男子开口说道:“小人郑当,拜见刘郎君。近两载未见,不知刘郎君还记不记得小人?”

郑当一边躬身行礼,一边暗暗打量刘景,相比于两年前,刘景五官总体变化不大,只是更成熟了一些,但气质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今他已彻底褪去少年人的轻浮之气,背脊挺直,目光明澈,从容自信,风仪气度之佳,即使放眼冠盖如云、才俊辈出的南阳郡,也少有人及。

刘景仔细辨认一番,说道:“你是……你是邓家的郑监?”

“正是小人,郎君真是好记性。”郑当又说道:“小人此番前来,一是代我家主人奔君兄之丧,二是替我家女郎送一封信给刘郎君。”

刘景心跳霎时快了几拍,邓氏女郎名叫邓瑗,字少君,是刘景的未婚之妻,两人乃是指腹为婚。

指腹婚最早始于光武帝刘秀,当年其麾下大将贾复以作战勇猛著称,一次重伤垂死,刘秀为安其心,当众宣称“闻其妇有孕,生女耶我子娶之,生男耶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这便是指腹婚的由来。

刘景幼时聪明可爱,恰逢邓攸妻子有孕,邓攸便和刘景之父刘尚开玩笑说:“若生女,当嫁作刘家妇。”

不想邓攸竟一语成箴,随着邓瑗的降生,两家就此订下婚约。

刘景七岁父亲去世,离京还乡,记忆已然模糊,只隐约记得邓瑗是一个沉静聪慧的女童。

两人再次见面,已经是八年之后,前身负笈游学襄阳,而襄阳距离新野不过二百里,前身自然要登门拜访。

邓瑗比前身小两岁,其时年芳十三,秀发覆额,体质修长,娟好如同玉人。

邓瑗非但容貌美丽,且才气逼人,两人谈起五经要义、史集典故,前身发觉自己的学问居然还不如面前的小丫头,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打击,心中既惭愧又羞恼,偏偏还要故作镇定,更闻邓氏子弟背后奚落嘲讽,悲愤之下,负气而走。

最后一次见面,则是在今年年初,前身只敢在淯水河畔远远望邓瑗一眼。

彼时刚刚及笄的邓瑗已是南阳远近闻名的女郎,有绝世之姿,其临河而立,耳聆淙淙、目眺波澜,衣袂迎风拂扬,轩轩然若霞举,宛若神女。

前身内心不禁自惭形秽,认为自己没有一点配得上她,连上前相见的勇气都失去了。

“足下请随我来。”刘景平复心情,邀郑当去室中叙话。

二人落座后,刘景并没有立刻看信,将信暂时放到一边,询问郑当是何时到达的长沙。

“日落前才至贵邸。”郑当答道。刘景不看信,而是先与他寒暄的举动,令他心情舒畅,对刘景印象更好了。

“足下可曾用过餐饭?”

“多谢郎君记挂,已经食过晚饭了。”

刘景颔首,继而感慨道:“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邓君的身体一向还好么?”

郑当回道:“主人今已年过五旬,身体虽然大不如前,倒也没生过什么大病。只是前些时候突然听闻刘郎君兄长刘伯明病故的消息,常常为此感到伤怀,君父壮年而逝,已经叫人无比痛惜,没想到君兄年纪轻轻亦遭厄难。”

刘景叹息道:“兄丧这等大事,本应由我亲自登门告知邓君。当时乍闻兄长噩耗,心中失了方寸——足下请代我向邓君致歉。”

“诺。”

随着二人交流的深入,刘景言谈举止,令郑当心中不禁生出如沐春风之感。再联想之前听到的种种传闻,郑当隐隐意识到,主人邓攸的目的,怕是要落空了。

至少,郑当现在心中的天平已经开始慢慢向刘景一侧倾斜。

不过最终做决定的是主人邓攸,他要做的是返回南阳后,尽可能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如实禀报邓攸,相信以主人的智慧,绝对会慎重考虑。

其实刘景并没有刻意讨好郑当,只是他的灵魂毕竟来自于现代社会,待人接物有别于古人,郑当虽是邓氏的大管事,依然没有摆脱下人的地位,被刘景平等对待,自是会感到无比受用。

话谈得差不多了,刘景示意郑当“稍待”,借着灯火,缓缓打开邓瑗之信。

信上通篇皆作八分书,字体婉约,笔势圆润,轻而不浮,柔中带刚,书法造诣很高。

邓瑗书信开端即云:“四月八日,瑗顿首顿首。”

刘景不由哑然失笑。汉世女子写信,一般自称姓氏,如邓氏,只有男子才会直接称名。邓瑗不拘俗礼,自称名瑗,一位洒脱自信的仕女形象跃然纸上。

难怪前身被打击得体无完肤,这样一位未婚妻绝非一般人所能驾驭。

“岁月易得,二载不见,君尚安否?近闻君兄病逝,心下凄然……”

开篇简单的问候过后,邓瑗文笔似化为娟娟细语,诉说对刘景兄长刘远去世的惋惜,并劝慰刘景节哀顺变、保重身体,希望他能够尽快从悲伤中走出,像一名大丈夫一样肩负起家庭重担。

“君父与家父,同殿为臣,志趣相投,为莫逆之交,遂指腹为婚……”

信至中篇,邓瑗笔锋一转,并没有任何避讳,直接提到了两人的婚约,而且出乎刘景预料的是,她要嫁入刘家之心极为坚决。

两人长大后仅相处了短短一日时间,并且他表现得十分糟糕,要说邓瑗对他一见钟情,纯属无稽之谈,就算对方拒绝婚约,他也不觉意外。

况且郑当这次来,“丈人”邓攸却是没有半分表示,显然心里对他不是很满意,两相比较,邓瑗的坚持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学业精于勤,荒于嬉……”

信的最后,邓瑗引用荀子之言,如同真正的妻子一般殷殷规劝刘景,让他不要因返乡而心生懈怠,即使不能重回襄阳继续求学,也要在家用心读书,以他的家世,只要肯付出努力,日后必会受到州郡的赏识,到那时他们就可以成亲了。

刘景能够看出邓瑗这段话用词上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既要达到劝导刘景的目的,又要顾及未婚夫的自尊,想必她一定费了不少心思吧。

“真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女子啊!”刘景读完信,心中不由感叹道。

(本章完)

第129章 双戟第117章 清茶第447章 高义第399章 攻城(3)第197章 喜事第178章 来接第146章 剧县 (感谢长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140章 二年第482章 预言第84章 鱼梁洲第263章 水战(下)第236章 看清第364章 使者第336章 区景第7章 剑术书法第13章 张羡第23章 赴任第88章 腊月第313章 隆中第437章 薨第275章 交趾第524章 马尾第321章 浏阳第182章 慈幼第212章 写信第534章 归心第362章 临冲第87章 请医第118章 刘表第221章 矢石第316章 禁酒第508章 南昌第390章 责备第107章 轰动第216章 取名第410章 中箭第461章 守节第347章 郁林第30章 陶观第536章 邀请第367章 跛马第30章 陶观第362章 临冲第4章 赖慈第115章 纳彩第444章 东曹掾第245章 巡视第93章 墓祭第45章 弩第459章 焚桥第159章 退让第64章 擒获第478章 黄钟第480章 买马第369章 出使第239章 严法第276章 张津第508章 南昌第40章 悲歌第308章 遗愿第212章 写信第320章 来投第473章 回归第246章 名字第533章 劝止第467章 射策(中)第223章 习珍第161章 良法第165章 猛将第39章 自负第283章 洪水第536章 邀请第405章 防疫第409章 诈降第483章 定议第41章 吟诗第392章 落幕第63章 突袭第39章 自负第360章 献计第123章 赴宴第153章 龚氏第47章 冲突 (三千字)第379章 屈服第253章 战死第174章 灭族第218章 楼船第9章 躬耕养客第97章 目的第469章 重法第228章 斩首第332章 徐庶第294章 轻松第214章 定计第305章 内附第31章 蔡升第316章 禁酒第220章 拍击第198章 招降第176章 亲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