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贤妻

第314章 贤妻

“仲达……”诸葛亮站在大青之上,极目眺望南方。

刘景强势崛起于南方,对诸葛亮内心触动极大,甚至动摇了他隐居隆中,以待时机之心。

诸葛亮素知刘景心怀大志,如今据有荆南,自当雄飞,内心很是为好友感到高兴。

诸葛亮平日饮酒极有节制,此刻亦不禁想要一醉方休。随后三人结伴下山,便如徐庶先前之言,诸葛亮取出家中美酒,与崔钧、徐庶开怀畅饮,不加节制。

三人皆是酒量过人之辈,从日中一直喝到黄昏,崔钧率先不胜酒力,醉倒于食案下,被诸葛亮、徐庶扶入偏室休息。

诸葛亮、徐庶之后也停杯不再多饮,并肩站在庭院当中,一边散发酒气,一边随意闲话。

徐庶在与诸葛亮谈及刘景时,心里十分羡慕对方少年得志,二十二岁就成为一方诸侯。

徐庶感叹万千地道:“我少时游侠,年十八时替好友报雠,为不让人认出,以白垩涂面,披头散发,结果还是被郡吏抓获。当时我被郡吏绑在车上,游行市中,期间狼狈无以形容。幸得诸友解救才逃过一死。从此以后,我不再游侠,而是折节学问。

初平中(公元191年),颍川纷扰不断,我和(石韬)广元南下襄阳避祸,至今竟已有九载。孔子曰:‘三十而立。’我今年已二十九岁,眼看而立之年,却仍然一事无成。”

诸葛亮听罢若有所思,问道:“元直是动了出仕的心思吗?”

“是。”徐庶颔首承认道,“不瞒孔明,我当年放弃舞刀弄戟,更换疏巾单衣时,便立志:‘而立之年,当有所成就。’如今期限将近,心中不免惶然。”

诸葛亮看着心情低落的好友,又问道:“元直属意于谁?许都?荆州?还是……”

徐庶苦笑道:“我乃寒门出身,又无名望,不管是北归许都,甚或效命襄阳,都难以得到重用。我埋头苦读《诗》《书》《申》《韩》十余载,博通儒、法,若位只小吏,何以甘心?”

诸葛亮一听好友这话,哪还不知他的意图,说道:“元直是想要南下投奔刘仲达?”

徐庶说道:“我虽与刘仲达素未谋面,但孔明不是常言:‘刘仲达出身宗室,名达天下,却有古君子之风,上能结交四海名士,下能延揽市井豪杰。’若刘仲达果真如孔明所言,不重出身,只重才能,我自当奔之。”

“刘仲达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皆我所见,断然无假。”随后诸葛亮又道:“元直岂不闻刘仲达所作《侠客行》?他不正是借着此诗自比信陵君吗,元直更有何虑?”

徐庶心中大定,问诸葛亮道:“孔明,你难道就没想过南下投奔刘仲达吗?以刘仲达对你的重视,千石之位唾手可得。”

徐庶作为诸葛亮的好友,非常清楚刘景对诸葛亮的重视,到了何等夸张的地步。在荆州南北大战爆发前,刘景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就会与诸葛亮通信,而且每次都会送来大量的礼物,从亲手所写字帖,到南海珍玩奇物,应有尽有。如果不是刘景已经结婚,徐庶都要怀疑他是不是对诸葛亮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

诸葛亮眉头不觉皱起,叹道:“我已在襄阳彻底扎根,不比元直,来去自如。”

诸葛亮大姐嫁于襄阳蒯氏,二姐嫁入襄阳庞氏,本人则娶了襄阳黄氏之女。而借由妻子,诸葛亮又与襄阳蔡氏及刘表成为姻亲,他已是彻底融入了襄阳士族群体。是以心中虽有投奔刘景之意,但他现在很难一走了之。

徐庶直言道:“刘荆州既无王霸之才,亦非拨乱之主,且年近六旬,垂垂老矣,便如同秉烛之光。而刘仲达宽博容纳,计虑如神,胸怀大志,今以弱冠之龄,纵横湘、衡,据有荆南,相比刘荆州,如日出之阳。二者该如何选择,孔明岂能不知?”

诸葛亮道:“我正是知道刘荆州非人主,才选择隐居在此,以待时机。”

“刘仲达不就是孔明你口中的‘时机’吗?何用等待?”徐庶又道:“难道你真要等到刘仲达北上襄阳之时,才做投靠吗?”

诸葛亮无言以对。

…………

天黑前,崔钧从沉睡中醒来,不顾诸葛亮的挽留,执意返回襄阳,徐庶亦随其一同离开。

送走好友,诸葛亮回到堂中,久坐不起,思虑徐庶之言。

黄月英特意为诸葛亮煮了一锅茶汤,让他服用解酒。

诸葛亮端着茶汤前往书室,拿出《汉书》翻看,可由于心神不宁,半个晚上下来,连个《萧何曹参传》都没看完全。

人定时分,诸葛亮合书入寝室休息,其反常的表现,黄月英自然不会看不出,可夫君既然没有对她明言,她亦不好多问。

诸葛亮躺在床榻上,不停转辗反侧,始终难以入睡,为了不打扰到妻子休息,他起身披上衣服,来到室外,凭栏而立,对着夜空高悬的明月,怔怔出神。

不久,身后响起细碎的脚步声,诸葛亮回头看着妻子,说道:“月英,是我将你吵醒了?”

黄月英轻轻摇头,主动问道:“葛郎因何整晚心神不宁?”

诸葛亮没有敷衍了之,而是将自己的心事全部说给妻子听。

黄月英虽无出众美好的相貌,却有不逊男子的才能,诸葛亮遇到事情,常常与妻子商量。诸葛亮很庆幸当初自己答应黄承彦之请,娶黄月英为妻,相比于床笫间讨人欢心的娇妻,诸葛亮更喜欢能够分享心事的知己。

黄月英听罢心中了然,不慌不忙地问夫君道:“葛郎与刘君少年结识,互相了解,葛郎认为刘君是什么样的人?有无振兴社稷之心、匡扶天下之能?”

诸葛亮毫不犹豫地点头道:“有。”

黄月英又道:“葛郎与刘君情同羊左,亲密无间,虽远隔千里,大江为阻,犹念彼此。刘君若闻葛郎来投,是否会重用?”

“会。”诸葛亮再次点头道。

黄月英面露不解地道:“既然如此,那葛郎还有什么疑虑?”

诸葛亮犹豫道:“我与襄阳牵连过深,是以心中疑虑。”

黄月英正色道:“邓禹少与世祖光武结识于太学,甚相亲近,后邓禹归家,虽时隔多年,分离日久,闻光武受命出抚河北,邓禹只身杖策北渡,追及于邺下。当时,光武无寸土之地、无一餐之食,邓禹可曾犹豫过?”

诸葛亮热泪盈眶,愧不能言。

黄月英又道:“刘君之于葛郎,恩情犹过光武之于邓禹,今刘君据有江南,地方千里,户口百万,心中正在期盼着葛郎,而葛郎却坐在家中犹豫不决。”

诸葛亮终是忍不住潸然泪下,说道:“月英之言,字字剖心,直令我无地自容。”

黄月英问道:“葛郎现在心里有决定了吗?”

诸葛亮颔首道:“我当南下投奔刘仲达。”

黄月英道:“《诗经》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妾今已为葛家妇,自当跟随葛郎奔赴江南。”

诸葛亮道:“能够娶到月英如此佳妻,乃亮之幸也。”

黄月英道:“这也是妾之心声。”

(本章完)

第325章 泉陵第307章 谈判第96章 建安第243章 学官第194章 羌笛第519章 抵达第243章 学官第72章 偷长第186章 八月第506章 桃李第259章 送礼第17章 杜袭第16章 决定第463章 三郡第153章 龚氏第507章 占卜第121章 王粲第348章 南下第14章 市井第217章 床弩第450章 官学第144章 褚方第84章 鱼梁洲第23章 赴任第28章 畅谈第316章 禁酒第414章 托孤第403章 破城第258章第472章 失策第173章 南下第453章 拦路第404章 赴死第148章 警鼓第534章 归心第254章 突围第44章 单程第218章 楼船第63章 突袭第537章 茂才第176章 亲耕第235章 军市第58章 折扇 (感谢盟主sofia若冰)第402章 噩梦第373章 盟约第376章 出征第388章 突破第352章 尊卑第154章 县舍第117章 清茶第135章 归来第381章 江陵第430章 落幕第223章 习珍第342章 陷阵第530章 仁义第151章 全歼第307章 谈判第402章 噩梦第344章 中箭第338章 乌浒第219章 开战第230章 败走第89章 桃板第270章 医所第410章 中箭第506章 桃李第534章 归心第215章 南下第467章 射策(中)第19章 桓阶第434章 伏击第125章 新野第288章 义士第360章 献计第504章 进兵第374章 围攻第106章 调离第87章 请医第515章 不忠第100章 大船第520章 厚礼第499章 缢杀第104章 军法第212章 写信第171章 结束第372章 召见第49章 医圣第221章 矢石第28章 畅谈第70章 摊牌第380章 津乡第153章 龚氏第367章 跛马第455章 投降第51章 区雄第330章 封拜第307章 谈判第68章 侠客行第373章 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