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 周南女中

由于我才小学毕业,还得上学,而中山中学不收我,怕我动不动就发烧生病拖累他们。因此,父母把我一个人送到长沙的周南女中,念一年级。周南女中在湖南是有历史的名较,在台湾还有校友会。

我记得班上的导师是黎世芬老师。我到台湾后近二十年,由台中搬回台北,常常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名字,当时是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我去拜望他,他看到我还记得我。我功课虽好,但老是生病,动不动就晕倒,发高烧,送医院……。由于学生一律住校,家长把孩子托付给学校,校方有照顾的责任。他用湖南话说:“你这个娃儿,真是麻烦唷!”

在那短短的一学期,我书念得很好,凡事都很认真。日本人打进汉口时,我们学校参加长沙爱国大游行,全市像沸腾一般。我参加学校鼓乐队,老师问:“你要做什么?”

我说:“我要敲大鼓。”

因为那时候抗日的感受很强烈,一定要用大鼓才能表现出来。但我体重只有三十几公斤,瘦得像只猴,根本背不动大鼓,黎老师成全我,叫一个壮一点的同学背着鼓,我在旁边敲。所以游行时,我是打大鼓领队的,这也反映出学校对由北方逃难来的学生的宽容与同情。

来台湾后,我还留着一本当年的小小纪念册,里面有老师和同学们写的一些祝福的话。在现实的剧变乏中,在育儿、烹堂二餐的空隙里,有时我仍会想起屡弱的十三岁和长沙游行时全市鼎沸的爱国心。以及自己在鼓声中的惶惑与愤怒。

我们到湘乡后两个月,哥哥收到张大飞曲入伍训练基地写到学校的信,——他们的年轻教官中有几位是黄埔八期到十二期的东北学生,知道中山中学到达湖南,落脚在湘乡永丰镇。

他信上第一句话就是问妈妈身体如何?(他不敢问,“她仍活着吧?”)请我们务必回信,他在信内写了哥哥和我两人的名字,或许是怕哥哥不一定回他的信。

信中,他也说明从军的理由:“我已经十九岁了,毕业时超过二十岁,到时不一定考得上公立大学。日本人把我们逼成这样,我也没有心情念书或等待一个没把握的末来。我家有三个哥哥和弟弟,我如今如愿考进了空军官较,可以真正报效国家,为我父亲复仇。”

他说入伍不久即考入空军官校,训练很苦,但每天吃得很饱,“我自离开家。除了在南京你们家之外,很少吃这么好的伙食。”体力好,入伍训练也受得住。他问我有没有看《圣经》?可以先从《新约》看起。哥哥在学校很忙,他命我立刻回信。

我到了长沙上周南女中时,给他回信说清楚家中和妈妈的身体情况,告诉他赠我的《圣经》放在腰袋里,逃警报都带着,只是不懂为什么耶稣说人打你的左脸,你连右脸也让他打?

长沙在两次大火前夕,处境日益艰难,父母只好把我先接回湘乡,准备随时再往前逃。

我至今仍记得我们在永丰镇过的好日子。湖南有丰饶的物产、淳厚的民情和世代厚植的文风,湖南人因执着与自信常被人称为“湖南骡子”。那儿是个鱼米之乡,我今生走过很多地方,很少看到那样肥美的萝卜和白菜。在战火还没有烧到的时候,日子过得太平安宁,与世隔绝,真像沈从文《边城》里翠翠的美好故乡。

在《国立东北中山中学金禧纪念集》书中许多人也写到,湖南湘乡那近一年的学校生活虽仍在逃难申途,但山明水秀,丰衣足食,竟成为一段美丽的回忆。

第8节 撒石灰的童年第4节 李弥将军的战马第1节 母亲的安息第8节 周南女中第1节 母亲的安息第5节 渡不过的巨流河第4节 辞乡第3节 从南京逃到汉口第4节 齐世英先生访谈录第5节 变树的启示楔子第7节 一九四三春风远第1节 溯江第8节 筑梦成真第7节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第14节 战争结束第1节 战云密布第3节 我有一个梦第10节 雷、马、屏、峨第2节 新天新地友情第9节 千人大合唱第5节 变树的启示前言第4节 编纂文学与和文化丛书第6节 外文系的天空第9节 母亲和她的乡亲第3节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2节 文化交流之始第11节 九弯十八拐入川第7节 台中,冒烟火车的年代第7节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第3节 两岸文学初次相逢的冲击第12节 来自云端的信第2节 忆恩师第10节 雷、马、屏、峨第9节 战火逼近时初读济慈第10节 永别母校第3节 奏错了的乐曲第6节 林中鸟鸣天籁第3节 维多利亚时期第11节 张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2节 落伍与前进的文学第8节 眉山的明月夜第5节 教学领域的拓展第11节 前进的读书会第10节 永别母校第5节 童子军日行一善的梦第3节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1节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节 战后新局失落的开始第12节 落伍与前进的文学第7节 一九四三春风远第3节 我有一个梦第6节 九一八事变第11节 大学联考第2节 忆恩师第15节 渡海第4节 姻缘第7节 《时与潮》杂志与辩论赛第3节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4节 大学毕业,前途茫茫第10节 北平, 临时的家第2节 忆恩师第1节 外文系今昔第7节 台中,冒烟火车的年代第12节 来自云端的信第4节 齐世英先生访谈录前言第6节 炸弹下的文艺青年第2节 文学播种国文教科书改革第7节 《时与潮》杂志与辩论赛第5节 大成殿上初见朱光潜老师第1节 台北印象第8节 周南女中第1节 溯江第10节 同甘共苦的铁路人第4节 高级英文课和革命感情第9节 洒在台湾的汗与泪第1节 溯江第1节 生命之初第9节 母亲和她的乡亲第3节 哲学系新生第5节 柏林的苦兔儿(Kultur)第3节 从南京逃到汉口第3节 红叶阶前忆钱穆先生第12节 三江汇流之处第2节 忆恩师第9节 母亲和她的乡亲第11节 听不到的涛声第6节 九一八事变第5节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节 教学领域的拓展第5节 为诀别而重逢第7节 开花的城第11节 大学联考第9节 战火逼近时初读济慈第15节 渡海第11节 前进的读书会第3节 哑口海中的父亲第5节 教学领域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