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小宋风流

李煜并不傻,或者说能写出那些几经雕琢的玩转浮词的人,心思本就精巧。

只能说自始至终,他对于治国的兴趣确实不大,尤其是在最初推行过一些革弊政令受阻之后,他轻易就看明白了那阻力背后的庞大力量。

所以他干脆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最感兴趣的诗词一道。

而自己的命运,根据后世的只言片语实际也不难猜。

多半是被这官家的好弟弟锁在汴梁,终日只能凄凄惨惨戚戚的以诗词遣愁。

而此刻,眼见着时代落幕,李煜感觉一颗心也骚动了起来。

江南是华夏,北地燕云也是华夏,前唐富有盛名之诗人,无不辗转万里,作雄浑之词。

他李煜既能以文名传世,如今眼看又变了命途,他也不愿留给后世的是一个只会作小儿女态的文人形象。

那李太白杜工部才华绝伦,但谁有亲眼见过一统之国于乱世中起?

而今,这般机会就摆在他面前,若赵官家能缔一统之大宋,那他李煜也必将享强宋之文名,为后来者颂!

【宋亡之后,稍有点意思的是南宋宗室的一些遭遇。

其中有比较懂得“顺应天时”的如赵与蒨和赵与芮。

赵与蒨原是鄂州教授,在鄂州陷落后降于伯颜为其效力并劝伯颜要收拢民心不要嗜杀,后来此人奉诏至大都面见忽必烈,相谈甚欢之后做了元朝翰林学士,效力二十七年后病终,谥文简。

赵与芮特殊点,是赵匡胤十世孙,宋度宗生父,投降后受封平原郡公于大都终老。

还有比较传奇的是宋恭帝本人和赵孟頫。

赵孟頫是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原是南宋司户参军,宋亡后归隐,七年后被元朝大臣举荐出仕,历任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赵孟頫本人书、画、诗兼修,书法上有“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作画上山水花鸟无一不精且技法全面,开创了元朝画坛新风;诗文上以“圆朱文”著称,可以说相当的多才多艺。

有鉴于此,时人誉赵孟頫为“元人冠冕”,估计赵大做梦都想不到吧。

宋恭帝本人就要更加传奇一些,猝然亡国的他抒发不出李煜“最是仓皇辞庙日”的感慨,也不会有崇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愤怒,因为赵显四岁登基,亡国时才六岁,懂个啥嘛。

降了元朝之后赵显受封瀛国公,并在十六七岁时迎娶了蒙古公主当上了驸马,结果十八岁时忽必烈可能担心赵显亡国之君这个身份太敏感,一拍脑袋:你去吐蕃学佛吧。

于是刚娶了媳妇没两年的赵显离开了大都,开始尝试证道菩提。

宋朝的老赵家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除了不擅长当皇帝,干其他行业都比较拔尖。

赵显十八岁才开始接触梵文番经,但很快就开始崭露头角,先后萨迦大寺的总持,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如意宝树史》《贤者喜宴》,在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际上当时的萨迦五祖八思巴主动投效忽必烈为其创蒙古新字,被忽必烈封国师、帝师,领总制院事,统理藏地方政教事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实质上这里算忽必烈半个后花园,忽必烈把赵显扔在这儿也是方便控制。

结果谁都没想到的是赵显靠着深厚的佛学修为折服了藏地的佛教徒,后来元英宗晚期开始大量启用汉人官员,为了以防万一直接一纸命令将佛学大师赵显赐死于河西。

后来宣德帝时期藏地有萨迦佛学者编撰了《汉藏史集》,或许是出于对赵显的同情,或是为了宣扬宗教法力,这本书里如此记载了赵显死时宏愿:

“我未曾反叛而被杀,愿我下一世夺此蒙古皇位”,由此愿力,他转生为汉人大明皇帝,果然夺得皇位。

毕竟朱元璋一开始的职业也是和尚嘛,很河里!

不过这个说法比起来元末明初时野史的编排,只能说小巫见大巫。

从一开始的元明宗找赵显求子,到后来元明宗看上了赵显的老婆生了个遗腹子,说法千奇百怪,但有个共性就是说元顺帝是赵显的亲儿子。

而且元顺帝这个谥号还是老朱表扬他挺顺道的给亲自给上的,被民间一脑补:

老爹转世后给儿子弄个尊号,有情有义,父子情深!

只能说野史不一定保真,但果然一定够野。

而写就了荒唐一笔之后,再回头看,我们要如何评价宋朝?

作为唯一一个被认正统的割据政权,作为一个被部分学者们认为其文化造极于华夏的朝代,宋自是有可取之处的。

儒释道三家合流,以理学为主道学为辅的主体文化架构,其影响绵延至今不绝。

经济、科技和海贸同时大兴,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育系统飞速完善甚至探索到了科举的局限性,封建巨型城市的数量也稳定增长,而垂怜于弱势群体的居养院也开始出现,开的这些先河以及成就,对后来者来说都有挺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

当然还有封建时代读书人所最为津津乐道的“与士大夫共天下”,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确实保证了古典勋贵阶层的彻底垮台,辽金蒙古汉化后的水土不服,本质上也是其古典勋贵与这种新宋的读书平权文化内核所产生的意识形态摩擦。

但当然,在进取的同时,宋开的坏头也一点都不比其建树少,三易回河贻害千年,严刑峻法;士绅集团登台唱戏,其害愈酷;轻佻之君臣御天真之臣,展示统治阶级无耻无能的下限,如此诸类,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矛盾无比尖锐的时代,也是每一个两宋遗人都在怀念的时代。

请文天祥赴死的王炎午终生未仕元朝,晚年时写了一首《沁园春》怀念属于士绅新贵们的宋朝。

这种风格完全迥异于慷慨激烈大汉雄风和巍峨雄立的盛唐气象,充满了婉转迂回的浅斟低唱。

如今的史学家们比较客气给了个“两宋风流”的评价,就如咱们近两期的主题一般,但实际上文盲个人认为,若是纵贯整个两宋,还是“小宋风流”更为恰当。

两宋真正风流处,在狄青只身入阵,在王安石慨然变法,在苏轼释然泛舟,在岳飞直捣黄龙,在辛弃疾挑灯看剑,在曹友闻殉死,在孟珙布阵,在文天祥一口浩然气。

而绝不在王炎午所怀念的轻衣罗扇卖花声、街头王孙七宝车,更不在桃花燕子过江左、盏酒醉后一杯茶。】

367.第366章 鼠辈何足道哉第411章 何故骗我?第400章 论败家没输过353.第352章 请屈身忍辱第753章 情同兄弟第621章 于汉何嘉焉第77章 子孙多少事200.第200章 东风快递352.第351章 还定三秦第649章 神国终结209.第209章 大破之丹256.第256章 隋唐嘉话第468章 劫营灭胆,精骑诛心第491章 近代曙光291.第291章 得道之军224.第224章 两死之道第475章 多些兄友弟恭第786章 版本回滚364.第363章 两州四地皆死战第613章 吾有百言成一愿181.第181章 豪强大姓110.第110章 千古一相第607章 不尽长江滚滚流第613章 吾有百言成一愿第522章 义务教育328.第328章 华夏后花园第787章 岭北转折213.第213章 打鸟皇帝第789章 志异与克己第72章 昭烈庙380.第379章 是岁大疫383.第382章 疫间多少事第687章 旧谜复提第627章 先帝显灵第743章 宁有种乎352.第351章 还定三秦第696章 何故咒我第613章 吾有百言成一愿357.第356章 还定三秦第495章 从太一到上元第58章 侯音之憾第681章 终入颍川第31章 科技进步点第658章 投龙玉璧142.第142章 星坠五丈原292.第292章 河北养宝马220.第220章 御驾亲征第600章 合算不合算163.第163章 甘蔗剑圣172.第172章 一脉相传第55章 后汉亡矣第616章 治大不敬之罪154.第154章 单刀邀约张翼德第724章 生不逢时373.第372章 公开的秘密第24章 高铁在手 汉室我有265.第265章 荆州北上第31章 科技进步点第38章 一斛凉州第750章 别来无恙第687章 旧谜复提第407章 乱世呵273.第273章 钉马掌237.第237章 北伐112.第112章 南中半策第632章 摇摇摆摆343.第343章 战利品就要举起来第533章 我要当馆长第510章 生辰饮毒酒第38章 一斛凉州第603章 耶律约翰第812章 实非帝才392.第391章 人类根深蒂固之疾第647章 刀伊入寇第522章 义务教育第516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第588章 屏风说书第423章 大炮开兮轰他135.第135章 来信去信第599章 没头脑和不高兴331.第331章 先见之明昏德公第790章 刘半仙第33章 雷绪来投第491章 近代曙光第658章 投龙玉璧112.第112章 南中半策第412章 遂君平生愿第606章 惊起西窗眠不得336.第336章 孔明师傅255.第255章 留在人间第694章 孰胜孰负324.第324章 强叩国门第419章 升级咯348.第348章 益州尽平第718章 可怜哉第629章 天下必有知我者第687章 旧谜复提第71章 祠堂何处寻第508章 烛影,斧声第729章 延祐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