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走后门的航空兵

杨震即不是什么苏粉,也不是什么德粉,更是不是什么美分。他只是以一个正常有理智军人的公平眼光,从军事角度以公平的眼光分析和判断,各参战国的真正军事素质和战斗力的。

尽管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对日本人无比的痛恨。面对着日军的各种恶行,恨不得一下子就将日军彻底驱逐出中国去。但作为一名军人,杨震依旧实事求的认为日军的步兵战术,虽说有这样和那样的缺点。但绝对是整个二战所有参战国最好的步兵战术,也最符合日本自身实际情况的战术。其武器装备,也相当的符合自身的战术要求。

同样,杨震始终认为英国人的陆军实连三流都达不到。整个英国在二战之中,所谓的陆军名将,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尤其是是那位蒙哥马利,杨震很是看不起。他认为这位英军二战名帅,根本就算不上名将。

与其说是依靠着战略战术打败对手,还不如说倚仗着绝对的海空优势,使用充足的补给击败对手的。这位老兄在登陆西欧之后的表现,其实连勉强合格都算不上。杨震一直认为英国陆军全部将领,也就那位亚历山大还勉强算是合格。

但其海空军的表现,绝对是一流。尤其是空军的表现,除了在战争开始阶段在战术和装备运用上比较保守之外,整个战争之中的表现几乎是无可挑剔。如果说战术水平只能说不错的话,那么战略空军的水平就是超一流的。

其整体实力,绝对是不容小视。对于英国人你可以轻视在某些方面的短视,可以看不起他们的陆军。但是英国人的海空军,你绝对不能轻视和看不起。谁要是小视英国的海空军,那么在战场上吃亏的只能是你。

借鉴先进经验,对于杨震来说并不是一件嘴上的空谈。采众家之所长,弥补自己的弱点,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素的战略、战术,这才是杨震所希望的。既不能不顾自己的现实,生搬硬套。但是也不能闭门造车,自己搞自己的。

而杨震更加清楚的是,没有远程越洋飞行的经验,以及先进的导航设备和人才,对日战略轰炸,就只能是一个梦想。现在英国人主动提出来这个建议,在杨震看来实在是机会难得。所以对于英国人的这个建议,杨震想都没有想的便同意了。

这是好事,为什么不同意?这正瞌睡呢,有人给送枕头来,那不正是好?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要是错过了可就要耽误事情的。抗联可没有美国人那么大的本钱,拿着飞机硬去堆出来战略、战术。

在接到英国人的提议之后,心急的杨震可没有管英国人这个建议能不能真的实施。马上给航空兵下命令,让他们立即挑选六十名分队长以上或是两年以上军龄的老飞行员,三百名新飞行员,三百名文化水平至少在国高毕业的干部,外加一千五百人的空勤人员组成培训队,先进修英语。

同时要求军区政治部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给航空兵调集一批专业的英语翻译。当高禹民询问数量的时候,杨震只说了一句有多少要多少。并要求航空兵司令部和政治部,要抽调出最好的作训参谋,尽快的让这些翻译熟悉作战飞机的那些部件和战术。

翻译的工作,杨震一直都极其重视。要知道如果翻译不熟悉,很有可能翻译出来的意思跑题千里。设备上的差别倒是好纠正,只要能翻译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但是战术和技术上如果翻译不到位,那就很容易耽误大事的。

这些翻译的一个口误,到了战场上是要用鲜血和生命来弥补的的。所以杨震要求航空兵的政治部,对这些挑选的翻译,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并尽快的熟悉航空兵装备和战术,以及相对应设备。

结果他的这个命令,差点没有将军区政治部和航空兵给折腾一个人仰马翻。三百名新飞行员,航空兵方面倒是拿的出来。按照杨震的命令,航空兵现在培训的飞行员就在一千五百名。年底完成飞行训练的就有七百人。三百名飞行员,倒是不困难。

六十名老飞行员,而且全部至少是两年军龄或是分队长以上的干部,咬咬牙倒也拿的出来。但是这三百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却是让航空兵很头疼。部队起点低,整体的文化水平低,这三百名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实在是有些费劲。

作为整个抗联最优先照顾部队的航空兵,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倒是不少,三百名也不是完全拿不出来。但这些干部,现在都是地勤上的主力。如果一下子抽调走过多,是要影响航空兵战备的。可一号的命令,谁又不敢抽条的去执行。

对于抗联所有的高级干部来说,如果说因为政委为人宽厚,他的命令如果耍点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讨价还价。三号的命令,也不是一点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话。那么一号的命令,可是谁也不敢在执行上打折扣。

最后无奈之下的航空兵,只能向军区代政委、野战军政治委员的李延平求援。好在身为政委的李延平,对部队的现状是了如指掌。考虑如果真的一下子抽调走三百名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对航空兵战备的影响,李延平还是做了一定的调整。

当然对于杨震的这个要求,他还是支持的。三百名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他知道,对于杨震的目标已经是最低的数量了。为了这件事情,李延平专门去找了总指挥。从今年根据地内国高毕业生之中,额外调拨给了航空兵三百名。

考虑到专业和基础的问题,李延平明确的命令航空兵,这批新兵绝对不允许全部调拨到英国学习。选拔的人之中,至少要有一百名的老兵。而且所有挑选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甄别。这三百人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给他们培训出来做替补的。

在李延平再三提出,选拔出来的人不仅要技术合格,政治更要过硬。宁愿数量不足再想办法,也绝对不允许一丝不稳定的因素出现。在李延平看来,去身为帝国主义的英国那里学习,必须要政治上绝对坚定的人才可以。

否则一旦有人被帝国主义的花花世界勾引,忘记了自己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共产党员的身份,那么乐子就大了。要是有人被帝国主义分子勾引做出叛逃,成了叛徒的事情来,那就对抗联来说更是丢大人了。

对于眼下的李延平来说,在经过这么多的事情之后,虽然对苏联的好感已经急剧下降,不在像以前那样当做老大哥。但毕竟之前,还受过多年的马列主义教育。德意日是即是帝国主义国家,也是法西斯国家。但是美英两国,还是实实在在的资本主义国家。

虽说不能说像以前那样忘我之心不死,但是也必须要做好防范,防止出现任何的意外。现在只是因为利益的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盟友,可这必要的防范还是要做的。相对于只在肚子里面闷声发大财外加排斥和防备的杨震,李延平这个政委可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的。

他再三强调挑选去学习的干部,政治思想必须要过硬。用他的话来说,要又红又专。既要保证将技术学到手,也不能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也学过来。噢,又红又专的那句话还是杨震说的。这个底线,是李延平再三要求的。

而其实在眼下各个工厂已经陆续上马,各个专科学校已经陆续开始招生的这个节骨眼上,调拨给航空兵这三百名国高毕业的新兵其实也不容易。是总指挥费了好大的心思,才从计划之中额外调配给航空兵的。

为了给航空兵增加这三百名文化程度较高的新兵,总指挥没有假手他人,亲自在今年高中毕业生数量上,计算了整整一夜。总指挥算计的很详细,就连新区的伪满国高毕业生和师道学校的毕业生,都计算在内了。

尤其还是在现在这种是特批的情况之下,从那里给航空兵调拨这三百名高中毕业生,着实让他相当的头疼。他倒是不介意违背规定给航空兵开这个后门,可现在自己门口处天天堵着一帮伸手要人的家伙。

这个节骨眼上违背规定,一下子调拨出去三百人,还只能是男学生,的确是让他很头疼。没错,现在调拨给航空兵这三百高中毕业生,的确是违反了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对招收高中毕业生入伍的严格规定。

现在整个东北局和军区,对国高学生入伍,有着用几位常委的话来说极其苛刻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对学生的挑剔,而是对招收学生入伍数量的规定严格。不是多招,而是尽可能的少招。

这是杨震在军区常委会上和其他的常委吵了整整一天,又在东北局常委会上吵了小半夜,拍桌子才定下来的。其实作为军区司令员来说,他比任何人都渴望尽可能的多招知识分子入伍,将部队打造成一支头脑型的军队。

随着新的军事技术不断出现,新的战术和战法的不断涌现,部队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强烈。而杨震这个全军的一号军事首长,更是一直认为一支拥有知识的军队,才是一支真正现代化的军队。一支头脑型军队的战斗力,要远远的高于文盲型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杨震知道现在这个想法,却是最多只能想想。在根据地内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人口之中文盲还占据绝大部分的情况之下。如果想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只能尽可能的保留这些高中生,让他们继续升学为即将已经开始的工业建设,以及未来的工业发展做好准备。

如果现在大批招收那些本来应该去升学的学生入伍,短时间之内的确可以提高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但是在杨震看来那是极端的短视,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建设现代化的工业,没有大批的知识分子只能是空想,那才未来中国真正希望所在。

第一百七十五章 反常的鲁西北战局第一百一十六章 轰炸前的准备第一百四十五章 接防第四百九十四章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相径庭的杨震第三百七十五章 他似乎没有弱点第九十六章 前有狼、后有虎第十四章 炮战的结果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点点特权第二百六十二章 不是避重就轻第二百二十六章 那些船上的宝贝第六十一章 处置第八章 家事之杨继财的婚事第三百五十九章 你这是本末倒置第三百六十九章 燕子第二百八十八章 斯大林铁锤第二百七十七章 四十联队的最后疯狂第三百七十七章飞机和坦克的改装第一百六十七章 英军贡献的威胁第一百六十一章 鏖战汤原(8)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要把我架在火上烤第四百六十九章 你要有心理准备第二百六十二章 不是避重就轻第一百二十章 承诺第一百二十章 必须丢掉第三百零二章 杨震很不满意第六十二章 最难缠的对手第一百八十九章 吃撑到了第二十五章 砸锅卖铁的穆长秋第一十二章 临阵磨枪第十八章 增援部队我一个没有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瓦廖夫的真实身份第二百零七章 杨震也有坑人的时候第一百三十四章 日军之认识第九十五章 益子重雄第一百五十四章 鏖战汤原(1)第五十六章 陈翰章的意图第一百七十三章 陈翰章眼中的机会第五百三十九章 通辽外围争夺战(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做好牺牲准备第二百八十章 判断失误?第三百七十四章 苦口婆心第二十一章 行动(1)第四百五十章 一寸都不能让第三百四十六章 我只不过是一个过客第二百七十六章 全面反击的前兆?第四百章 恶魔之岛第十三章 束手无策第六十四章 濑户启二的心思第二百三十七章 杨震的最终目的第三十五章 到了调整计划的时候第三百二十六章 艰难的迁移第一百四十八章 冈村宁次的直觉第八十七章 拉网排查第七章 军婚保护法第二百八十八章终于上钩了第二百一十七章 雷厉风行第三百七十六章 杨震的苦心第二百九十三章 生驹林的直觉第二百三十七章 柳川真一的抱怨第三百七十九章 熊大缜的双簧第三百零八章 时运不济?第二百七十五章 成帅而不是将第二百二十章 老铁山水道第一百九十八章 马其昌的要求第二百零六章 要做到一锤定音第七十一章 炸桥还是不炸?第四百零一章 被吓住的一木清直第四十七章 来自莫斯科的邀请第三百七十七章 原子弹第三百八十章 一个硬币的两面第三百五十一章 杨震曾经的隐忧第一百六十八章 部署第六十八章 奔袭(1)第四百零八章 部署第二百九十四章 烟雾第二十六章 苏联人的态度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飓风第一百章 打破惯例第二百六十四章 这是拿未来做赌注第七十二章 犹豫的不仅仅是他们第一百九十七章 反击第十九章 计划 (4)第一章 郭邴勋的判断第九十八章 彻底的摧毁第一百零三章 后手如何第二十五章 行动(5)第一百三十八章 捅他一家伙第二百一十一章 消耗品第三百八十七章 终于有动静了第三百九十五章 疯狂第三百一十七章 郭炳勋的担忧第一百六十五章 黑岩少将的悲歌 (2第三百零七章 马家寨之战(二)第二百九十章 太平我不来第二章 终止攻势第四百二十七章 有些尴尬的设计第一百五十二章 魄力有余、出奇不足第二十六章 日军内部的分歧第二百五十一章 练为战、不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