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而眼下整个政策之中,最让他不认同的是现在的政府,对人才使用控制过紧,在人才流动的方面有些不讲人情,这一点也是让他很不满意的地方。他之前所在学校教师,如果想要进修或是调动工作是相当困难的。

就像这次他调往哈尔滨,按照规定来说,妻子也应该一并调往哈尔滨。而且那边接收的学校都已经联系完,可通辽本地就是不放人、不给转档案。无奈之下,只能让自己妻子辞职。而不过一个辞职手续,却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听到他口中的这些不满意,杨震笑了笑道:“我首先和你说,你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这一点,你作为教师出身,能够提出这方面的问题,说明你这个老师还是有良心的,是完全为学生着想的。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你的人品不错。”

“不过,你也是知识分子出身,虽说读的是伪满的大学,但是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眼光应该比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要开阔一些。应该知道理工科,对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靠的不是那些艺术和作家。”

“让今天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的事情,不在我们后辈身上重新上演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我们可以因为日本人抢占我国土,杀戮我百姓,掠夺我资源,而与他们不死不休的战斗下去。但是日本人的某些做法,也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能从一个比中国还要落后和贫穷,而且自身资源匮乏岛国,走到今天成为一个基本具备了现代化国家基础的工业国。靠的就是明治维新以来,这几十年内不惜代价,建设的现代化工业。”

“甚至可以说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道路。尽管日本人的工业体系无论是产能,还是质量与西方无法相比。但是他们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上的思路,还是值得我们很认真的去研究。”

“日本人的文化基本上出自我中华文化,为什么同一种文化教育出来的两个民族,会走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当然我不主张全盘学习日本人,但我们必须要吸取他们发展思路上的精华。”

“古人都知道师夷之技以制夷,怎么到了我们这代人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了?看看我们派出的那些留日学生,学习的都是什么?军事学了一个一知半解,剩下的都是什么文学一类的东西。真正国内需要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人去学习。”

“全国到战前,无一个研究日本的机构。反过来,让人家把我们研究了一个底朝天。我们在日本人的面前,几乎是无秘可保。你真的以为关东军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就是几个胆大妄为的参谋一拍屁股搞出来的?”

“我今天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几个参谋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底气,就是他们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现状,已经研究的透彻到底,才敢于以区区几百人的关东军,就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没有这个底气,即便几个参谋擅自行动,他们的高层也不会允许的。他石原莞尔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为什么坚决反对全面侵华?正说明这个家伙是日本高层内,难得有战略眼光的人。”

“他知道什么该吃,什么至少一段时间之内不能碰。知道采取什么样的侵华手段,比眼下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采取的蛇吞象战略更能事半功倍。而具备这样战略思维的人,至少在国民政府内我是看不到的。”

“如果日本政府和军队,不是被九一八事变的胜利冲昏了脑袋。真正按照这个家伙的战略设想而来,那么对中国人来说才是真正最可怕的。而让日本有着全面侵华,甚至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本钱的,正是日本人几乎是兵不血刃吞并了东北给他们带来的。”

“依靠东北丰富的煤铁资源,以及占据国内大部分的工业资源,作为本土生产不足的补充,才让日本人有了侵略中国的底气。我们自己花费大力建设的工厂,最终却变成了敌人侵略我们的本钱,这无疑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更是一个穷国。丢掉了东北之后,全国剩余的工业加在一起,不足人家的一个零头。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都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落后就要挨打,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就没有现代化的国防。”

“没有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即便是现在赶跑了日本人。我们这个国家依旧是人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有国无防的局面。如果我们不想我们的子孙后代,重复我们今天的遭遇,那么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现在中国大学的确不少,可一年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文科生,真正学理工的比例很少。我们东北根据地又局限于全国一隅,原本就是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可用的人才就更少了。但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单靠学文是不行的。”

“我们现在接手的伪满部分高等教育,说白了除了奴化教育之外,就是为了日本人将东北建成他们稳固殖民地,而采取的配合和补充式的教育。尽管也有一些工业和农业等所谓的实业大学,可一年招收的学生还是日本人和朝鲜人为主,其中中国人比例才多少?”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需要的不是什么文学家、舞蹈家、音乐家,是成百上千的掌握了现代化科学知识的理工科人才。文科虽说不能没有,但是在现实需要面前,也只能暂时的放一放。等全国都解放了,我们可供招生的底子再好一些,现培养也来得及。”

“连锅端的方式,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很多问题上,上级要看的是全局。正所谓站多高、望多远,上级要有上级的考虑,不可能顾全到方方面面。很多问题上,只能从大局着手,至于细微之处也就顾及不到了。”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形势的变化,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毕竟环境在变、形势在变,上级的决策也会根据形势需要而转变的。毕竟这个国家也是需要报刊的编辑、作家和记者,还有音乐家和美术家的。”

“至于人才控制过死,限制了知识分子流动的问题,这的确也是一个问题。可这也没有办法,谁都想去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大城市生活。谁都知道去一个大城市的学校当一个教师,要比在一个位置偏僻的矿区,当一个工程师悠闲的多。”

“要是不按需分配,恐怕一些农村和偏远的小城镇,本就不多的知识分子都要跑光了,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矿山工作?我们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各方面的需求。虽说在很多方面不是很完美,但这世界上本身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是吗?”

“眼下的计划体制虽说死板了一些,但是对于我们的建设,起到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我们要想在短时间之内,建设成我们自己的工业体系,只能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牺牲,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给个人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这些影响也不是完全不能克服的。我们从伪满那里接手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个烂摊子。整个教育从体系到模式,基本上可以是为日本人的殖民统治,进行配套或是服务的教育体系。”

“要想改变这种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有人鼓吹伪满教育如何、如何的好,可我想问问这些人,这种教育模式除了奴才之外,还能够培养出真正可用的人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外交往,只能用日语一种语言吗?”

“治理一县、一市,乃至一省一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碗水都端平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一步步的去解决。操之过急或是搞一刀切,反倒是容易误事。”

杨震这番话说完,这个男人沉默良久才微微点头。看着他有些微微涨红的脸,杨震笑了笑道:“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些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去努力。而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想眼下的体制,虽说也有一定的弊端。但我们应该相信很多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陆续改变。一个新生的政权,总归还是需要我们给与他一定时间,让他真正的成熟起来不是吗?”

“现在看我们的教育体制,也许有一些问题,对于有些学生不是那么的公平。但是就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来看,这个事情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就像那些在战场上厮杀的军人,有谁问过他们的爱好是什么吗?如果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选择文科或是理科?谁又给他们选择的机会了?”

“相对于这个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还处在文盲阶段。还有相当多的孩子,没有机会读书。这些学生虽然因为不能学习他们想学的东西,也算是一种时运不济。但就全国来说,他们还有机会读书、学习文化,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凡是要从两面来看,的确眼下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但从另外一面来看,这些初高中学生,如果没有根据地内颁布的强制教育法,恐怕他们很多人已经没有机会读书了。在战争开支如此浩大的情况之下,我们还在负担着每一个学生的学费、生活费。每年拨出的教育经费,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三成七。”

“全根据地这么多地方每年的教育经费,除了地方自筹一部分之外,绝大部分依靠财政下拨。全根据地眼下仅仅教师薪金,每年东北人民政府就要贴进去总计高达五百余万元。再加上学生的生活费,学校的兴建与维修经费,一年下来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下拨的经费几乎每一年都在上涨。眼下全东北根据地内,每年用在教育经费上的支出仅次于军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超过关系到战争进程的工业建设上投入。”

第九十一章 蜂蜜山前第二百二十四章 不上当的日军第一百零九章 噩耗第二百七十八章 过于稳重了第三百九十二章 无奈的航空兵第三百九十四章 汽车的问题第二百二十章 争吵第二百零三章 植田谦吉的结局第十八章 计划(3)第二百九十二章 收获第二百九十一章 穿插(三)第一百零七章 人才的问题第五百二十三章 关东军的真实意图第三百三十三章 谈话之束星北第二百九十二章 硬碰硬的硬仗第九十四章 退而求次的韦维尔第二百五十章 先弱枝杈、再掘主根第一百七十一章 可能存在的变数第一百四十五章 冈村宁次的决心第一百五十章 杨震的思路第二百三十二章 暴躁的上月良夫第一百六十二章 自己酿下的苦果第一百八十五章 日军真正的战略意图第三百二十七章 亡羊补牢的关东军第二百二十二章 隋长青的犹豫第一百零四章 敌情第三百零二章 跑掉一个算一个第四百二十四章 趁你病要你命第三百七十七章 承诺第二十九章 毁灭(1)第二百五十七章 政委的担忧第八十六章 新形势、新问题第四十五章 来自关东军的命令第一百三十四章 余波第三百六十六章 建川二三的直觉第一百四十五章 灯下黑第二十二章 第八师团的新战术第四百四十六章 难以磨灭的印象第一百六十九章 妥协第一百零六章 余波的后续发展第四百零一章 是为了报复你第一百八十五章 日军真正的战略意图第六十三章 秘营(2)第五百一十六章 冬装的问题第八十五章 我们不挑食第三百二十七章 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第四百九十四章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第五百零四章 后续发展的影响第一百四十三章 咬牙阶段第一百七十三章 奇袭(一)第三十五章 到了调整计划的时候第四百零三章 不单单是城市第二百六十六章 主攻、助攻之争第三百五十五章 争吵与分歧第五百二十八章 艰难的攻坚第三百零四章 太急躁了第六十六章 过于轻敌第三百三十三章 更加慎重第一百八十一章 关东军真正的阴谋第一百二十四章东进(3)第五百二十一章 杨震的自问第一百八十八章 八苏木之战第二百四十章 催命符第九十二章 德械化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要疯了的土肥原第三百五十五章 争吵与分歧第三百四十四章 意料之外第一百六十一章 细节决定命运第二百五十四章 敲掉小鬼子的门牙第224章 总部的回复第三百七十五章 必然的结果第三百七十三章 是我们与日本人拼命第二百一十七章 冈村宁次的想法第一章 郭邴勋的判断第三百一十七章 郭炳勋的担忧第二百二十八章 救援(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祁口之战(三)第二百七十五章 何以报德?第四十八章 杨震暧昧的态度第五百一十九章 替代品带来的影响第四百零九章 只能给你们一个小时第二十七章 是该调整部署了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个父亲的拜托第四百五十章 一寸都不能让第一百二十二章 稳 准 狠第三百九十八章 要学会用人第五百八十二章 就地转入防御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要把我架在火上烤第三百零六章 诡异的日军援军第二百六十四章 意外事件第九十六章 第二个试验场第三百六十三章 查看地形第二十一章 杨震最头疼的事第二百九十五章 做好牺牲准备第三百一十章 加快速度第一百二十六章 东北战场的态势第三百九十八章 装甲旅第三百五十八章 意外发现第二百一十二章 一锤子买卖?第二百四十章 是不是应该事先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