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御营副先锋

一场大雨,更坚定了郭荣整修开封府的决心,他着眼于帝王之都的长远发展,下令拆除城中的违章占道建筑,将城中道路进行拓宽,交通要道更要维持在三十步以上的宽度。

此外,郭荣还下令将城中的坟墓全部迁出,重新安葬。这种让“死人给活人腾地方”的做法虽然高瞻远瞩,却也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与唾骂。加上前不久,郭荣对佛教逾越之处的严厉打击,开封府中非议声不断。

可是郭荣是谁?那可是愈挫愈勇、勇往直前的帝王,在他有限的执政生涯中,从来不会因为他人的非议来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且在郭荣看来,掌控了绝对力量的自己,又何必在乎这些小虫子的无病呻吟呢?!

面对大臣们委婉的劝诫,郭公满不在乎地笑着说道:“最近,京师的拓宽工程,对在世的人和地下的鬼魂,都有很大的惊动。可这样的事情总得有人来做,如果他们怨恨诅咒的话,全都由我一人来承担。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理解我们整修开封府的苦衷;总有一天,人们会享受到这拓宽道路、迁移坟墓带来的好处。”

在郭荣的坚持下,在王朴带伤督促下,开封府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期间王朴的伤情也出现过反复,幸好在董遵诲派来的军医的细心照料下,总算是得以稳定下来。不仅市内得到整治,郭荣还依照董遵诲的建议,对周边水路进行疏通清淤,开封府逐渐成为中原乃至世界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经济最繁荣的城市!

就在开封府的面貌与日俱新的时候,讨伐南唐的李谷所部也传来了新的信息。现在战事进展很是顺利,先锋都将白延遇连破来远、山口等地守军,击溃淮河守军数千人,又攻占了上窑。在李谷的指挥下,周军很快扫平了淮河以北的南唐守军,而后在淮河正阳段架起一座浮桥,直扑寿州。

寿州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他面对淮河,往西是上游的阜阳,往东是下游的蚌埠,往南就是南唐的战略要地合肥,再往南就是南唐赖以生存的天险长江!所以寿州是南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南唐不可容忍攻破的生命线!对于后周来说,寿州是一定要攻破的堡垒。拿不下它,前面的所有胜利,也全都没了意义。

对此,南唐并不是没有防备,负责寿州防务的乃是南唐大将刘仁瞻。除他之外,南唐国主李璟还命令神武军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军两万火速增援寿州;并命令同中书平章事皇甫晖为北面行营应援使,常州团练使姚凤为应援都监,率军三万进驻定远。不仅如此,李璟还召回镇南节度使宋齐丘,命他坐镇金陵;并任命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殷崇义担任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与那宋齐丘一道居中调度,预测周军动态。

位于金陵的后周坐探立即将这些消息发回国内,郭荣立即命令李谷抓紧时间,趁着南唐援兵未至之际,一举拿下寿州。李谷连忙组织部队强攻,但愣是攻不破那刘仁瞻的防线。没办法,李谷只能一面率军围困,一面向中央求援。

郭荣接到求援书,立即有了御驾亲征的念头,他马上命令侍中郑仁诲向南方战区调拨军需物资,做好大军出征的准备。

也许是积劳成疾,再加上年老体弱,郑仁诲接到任务不久就生了重病,居然一病不起。郭荣得知消息后立即亲自赶往郑府慰问,不由得流下泪来:大业未成,又失臂膀!

没隔三五日,郑仁诲便离开人世,郭荣立即准备前去吊唁。临行前有人出来阻拦:“陛下出征在即,不适合前去吊唁。而且今日正与陛下相冲,万不可离开皇宫!”

郭荣连连摇头,“君臣义重,今天是我与郑爱卿相会的最后一天,又哪里顾得上这时辰凶吉?!”

于是郭荣亲自来到郑府,哀哭数次,这才含泪离开。不久,郭荣就下令追赠郑仁诲为中书令,并追封其为韩国公、谥号忠正。果然弄个还命令翰林学士陶谷为郑仁诲撰写神道碑文,并将郑仁诲的安葬费用全都交由官府承担,以示恩惠。

郑仁诲一死,后周的军事调拨立即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御驾亲征的军马迟迟不能南下。而此时寿州已经被后周强攻月余,刘彦贞率军抵达来远后,立即调集南唐水军接应,率领所部士卒悉数上传,马上奔袭正阳,准备烧毁后周建立的渡桥。

刘彦贞打得主意很好,只要烧毁了正阳的后周军渡桥,就能将李谷所部全都留在寿州城下。到时候他与寿州守军里应外合,后周军定当大败。

李谷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立即派出部队前去抵挡,并迅速派出使者向朝廷再次求援。于是郭荣下诏御驾亲征,攻击南唐。他任命宣徽南院使、镇安军节度使向训,暂时担任开封府留守;任命端明殿学士王朴担任其副手,任命彰信军节度使韩通任侍卫司统领,继续担任在京内外都巡检一职。

同时,郭荣还命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归德军节度使李重进担任先锋官,率军前往正阳,命令河阳军节度使白重赞率领三千亲兵,进驻颍上。考虑到最近调拨的物资有限,而刘彦贞的大军正在向正阳靠拢,郭荣任命董遵诲为副先锋官,率领三千人马抢先出发,迅速奔袭正阳。

然而就在董遵诲率部出兵之后,李谷上奏道:“南唐舰队战力非常,已经击破我军多重阻击,正在向正阳驶来。我军以北方人居多,不擅长水面作战,敌军如果切断正阳附近的浮桥,我军将受到敌军腹背夹攻,局势将变得危险至极!不如我军就此撤兵,全力守卫浮桥,等候陛下的御驾。”

奏章尚在路上,李谷已经有些个着急,他下令全军整点行囊,随时准备北犯。而在此时,董遵诲正率军奔袭淮河!

……

第474章 悲催的李重进第144章 杜重威之死第434章 五千水军战辽兵(上)第37章 痛打赵匡胤(一)第211章 大政变(4)第198章 史府夜宴(上)第176章 所向无敌(下)第137章 深仇大恨(上)第297章 亲密战友副统帅(中)第493章 暗斗第313章 攻克汾州第494章 构陷第24章 难忘的饭汤第189章 计退南唐(上)第372章 唇枪舌剑第70章 浴血城头(三)第243章 刘承佑之死(下)第463章 吓人的插曲第247章 打劫!(上)第370章 严打与审判第233章 刘子陂大战(1)第310章 高平之战(完)第132章 西行平叛第203章 将相失和(下)第325章 北上抗辽第321章 党进大战刘继业(下)第308章 高平之战(2)第279章 谋算定胜局第255章 黄旗加身(上)第201章 辽军南下第215章 逃离开封府(3)第365章 拿下清流关第300章 确立储君第345章 秦州易帜第475章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第260章 劝降刘赟第103章 甲具骑兵第27章 行军途中第465章 神兵突降第297章 亲密战友副统帅(中)第474章 悲催的李重进第175章 所向无敌(上)第10章 坊中起争端第368章 拯救袍泽(上)第105章 争斗(上)第267章 愿为将军效死第69章 浴血城头(二)第124章 功过相抵(下)第167章 食君禄 不惜死(下)第315章 御营密谈(上)第36章 落魄青年赵匡胤第252章 谁为皇帝(4)第417章 皇帝南征!第76章 襄州定策第406章 斩将夺旗(下)第136章 瘟疫(下)第172章 引蛇出洞第58章 包办婚姻(上)第484章 京中来信第100章 曹州兵变(中)第478章 好大一场火(上)第465章 神兵突降第352章 治理水患第281章 晋州城下二三事第184章 诛杀赵思绾(4)第168章 军议与禁酒令第276章 漫长血夜(中)第137章 深仇大恨(上)254 谁为皇帝6第194章 居于开封(下)第237章 刘子陂大战(5)第351章 转行工程兵?!第337章 全国海选第263章 增援晋州第193章 居于开封(上)第138章 深仇大恨(二)第70章 浴血城头(三)第463章 吓人的插曲第40章 痛打赵匡胤第161章 千里外的算计(上)第191章 平定叛乱第228章 痛苦的回忆第278章 王峻来援第310章 高平之战(完)第204章 郭威的努力第247章 打劫!(上)第207章 意外臂助第435章 五千水军战辽兵(下)第389章 朱元降周第328章 空城计(下)第283章 贿赂皇帝郭威第29章 积怨与绿帽子第347章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上)第46章 城门争夺战(上)第413章 较量(下)第486章 图穷第82章 联想的力量!第424章 张彦卿的末路第273章 辽国剧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