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智退王西昌(下)

王西昌心中暗道:咱们两家都打到这个地步了,还不算撕破脸吗?王安州大人的义子王端被你们投入大牢,我们安州驻随州细作头目赵海、赵星全被你们杀了,还有个添头赵恩德,光细作就损失了足足好几百人!加上刚刚城门争夺战的时候,战死的士兵接近五百人,这还不叫撕破脸吗?!

不过,这还真没撕破脸。起码在官面上,大家还是你好我好全都好,并没有相互攻击。王安州曾经对王西昌说过:这董宗本纵然跋扈无礼,可是他是新皇帝身边的亲信,代表着皇帝的威严,如今大汉(后汉)新立,皇帝虽然没有着手收拾各地割据势力,但是也决不允许地方势力来挑衅皇帝的威严。所以,虽然王令温派出王西昌来偷袭随州,但是也不敢以安州的名义公然攻击,更不敢动用安州本地力量。

而董宗本虽然将王令温的义子王端下狱,但也没有将他虐待拷打,据王西昌了解,除了行动不自由以外,王端依然可以好吃好喝好悠闲。而无论是赵海、赵星、那些细作,还是刚刚战死的那五百士兵,在名义上都是盗贼,董宗本并没有拿他们做过文章。

王西昌不得不考虑董遵诲的建议,现在随州城里内应死的死、逃的逃,而自己的部队又没有投石车等攻城器具,单靠简易的云梯,根本不可能攻破严防死守的随州城。而且部队所带的粮草有限,无法支持长时间战斗。

正如董遵诲所说,一旦安审琦得到消息,必定会派出大股部队进攻,誓将王西昌所部全歼。与其与随州城打得两败俱伤、让那安审琦占了便宜,还不如就此罢手,和平相处呢。王安州大人的面子固然重要,可是这支亲军乃是王安州震慑周边势力、维护节度使权威的重要力量,乃是王安州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万万不可在此地断送啊!

王西昌在紧张地思考着,董遵诲也没闲着,他用力握紧了拳头,手指甲深深地扎进肉里去,竭力保证脸上的平静与淡然。如果兵力充足,董遵诲才不会提什么和平共处的建议,早就想办法全歼城下这支部队,树立董家军的威信了。可是现在兵力非常不足,一营战死五十人,剩余四百五十人,情况尚好;二营基本上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无法投入下一步的战斗。

二营指挥赵匡胤重伤昏迷,其战力最强的百余士兵大多战死或重伤,剩下的三百来人都是些老弱病残,据刘庆义报告,刚刚往下面丢滚石擂木的时候,居然有很多人搬不动檑木,举不起滚石,这样的身体素质,能指望他们连续奋战吗?!

而且到了这个时候,刺史府召集的青壮还没有赶来,唯一的支援部队就是杨伟派来的一百名士兵,董遵诲其实是在唱空城计,只要那王西昌下令攻城,董遵诲将立即带人缩进城去,借助城楼等工事阻击敌军,无力正面抗击。

现在战场十分诡异,王西昌沉默了一会,这才说道:“董遵诲,你倒是说服了我,咱们两家打得两败俱伤,白白便宜安审琦而已。可是,就这么撤军,我如何向我家大人交代,如何向手下的弟兄交代?”

董宗本已经来到了城楼之上,但是这个局面,他并不适合出面。他一边指挥青壮快速赶来,一边偷听董遵诲与王西昌的谈判。

董宗本低声对杨光义说道:“你去告诉道安,别的条件都能答应,只有一条——必须关押着王端。他毕竟是朝廷承认的都虞候,虽然为父已经上报了王端贪污受贿渎职的罪证,可在朝廷处置他以前,决不可放虎归山、授人以把柄。对了,可以跟他们说,我愿意保举王令温为校检太尉、同平章事,反正这两个都是虚衔,如果我上奏朝廷,极有可能通过。”

杨光义连连点头,快步跑下城去,向董遵诲低声汇报。董遵诲大声说道:“将军,我方愿意归还全部尸体,包括赵海、赵星等细作的尸体。如果将军不方便携带,我方愿意让他们保全尸骸、入土为安。”

王西昌点了点头,这一条还不错,带兵打仗,如果连手下人的尸体都保不住,那谁也不愿意跟着你,大家出来混,不就是求得活着潇洒多金、死了葬得光荣嘛!不过,将尸体全部拉回安州不太现实,容易引起更多的麻烦,王西昌大声说道:“他们既然在随州战死,就让他们在随州城外安息吧。不过,我如何向我家大人交代呢?”

如何向王令温交代?董遵诲赶紧开动脑筋思索,正如董宗本所说,董遵诲记得后汉刚刚建立的时候,为了笼络各地势力,封了大批的太尉、平章事职位,都是挂职的虚名而已。王令温毕竟镇守地方多年,势力较强,朝廷一定会加以封赏。而他现在都五十二岁了,建功立业的兴趣少了,更可能在乎身后事,如果能上书朝廷给他加一个虚衔,那王令温面子得到保全,也能有些荣耀。

于是董遵诲大声说道:“王安州大人少时便以勇武著称,到如今节度永清军,天下知名。我父素来敬佩其武功、谋略,如今我父官居刺史一职,愿上书朝廷,加王大人校检太尉职务!你看如何?”

王西昌点了点头,王安州大人如今年纪也大了,最注重这些虚名。校检太尉一职虽然没有实权,却也是类似于战区总司令的职位,地位超然,有此官位到手,倒也能弥补安州大人的损失。

于是王西昌往前走了数十步,在战场中间等候。董遵诲也上前数十步,两人站在一起,低声商议善后之事。两人既然在谈判,那爆发战争的风险就大幅度降低。

董宗本笑着指着董遵诲说道:“此吾家千里驹也!来人,集中全城青壮,上城示威,以壮胆气!”

听到他的命令,早先征集的两千青壮分别从南北城墙上跑了过来,加上董宗本新征集的近千青壮,足有三千余人。虽然疏于训练,但是声势浩大,王西昌见之色变,不敢再提额外条件。两军遂罢战,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半个月后,后汉加封王令温为校检太尉、同平章事。安审琦以盗贼攻城之事风闻上奏,后汉朝廷也只能和稀泥,只是严盗贼之法,敕命凡捉获盗贼,不计赃物多少,按验不虚,皆处死!

第111章 城楼交锋第455章 初战天井关第435章 五千水军战辽兵(下)第19章 义结金兰(上)第25章 饭后整顿第217章 逃离开封府(5)第367章 唐使乞和第126章 西行平叛(2)第361章 怒锋!第124章 功过相抵(下)第91章 出使南平(上)254 谁为皇帝6第10章 坊中起争端第236章 刘子陂大战(4)第313章 攻克汾州第52章 赵匡胤的出走(上)第268章 大战长寿村(上)第489章 背叛第1章 重生古代第86章 风高放火天(下)第435章 五千水军战辽兵(下)第356章 三军会师话决战第115章 浴血搏杀(3)第34章 赌坊开业第468章 铁打的泽州第125章 西行平叛(1)254 谁为皇帝6第102章 上奏朝廷第229章 占据滑州第370章 严打与审判第42章 小巷刺杀(下)第276章 漫长血夜(中)第138章 深仇大恨(二)第220章 刘大庆之死第485章 吃人魔王第72章 襄州巨变(上)第260章 劝降刘赟第251章 谁为皇帝(3)第14章 坊中乱战(下)第489章 背叛第275章 漫长血夜(上)第66章 祸起萧墙第211章 大政变(4)第461章 活下去第363章 计歼涂山敌(下)第190章 计退南唐(下)第166章 食君禄 不惜死(中)第163章 转战西关城第446章 皇帝末路(下)第282章 晋州事了第173章 崩溃的西北角第351章 转行工程兵?!第134章 侍卫亲军新儿郎(下)第222章 逃离开封府(完)第191章 平定叛乱第466章 一声霹雳第129章 西行平叛(5)第403章 再下泗州县城第451章 艰难的选择第441章 老实人,愚蠢事第433章 出兵北伐!第68章 浴血城头(一)第371章 噩耗?议和?第183章 小萝莉第245章 追杀赵匡胤第383章 孙晟之死第95章 杜重威造反第212章 大政变(完)第253章 谁为皇帝(5)第1章 重生古代第220章 刘大庆之死第361章 怒锋!第10章 坊中起争端第285章 郭威遇刺第300章 确立储君第49章 大战城门洞第360章 截流!?第469章 打铁匠第182章 诛杀赵思绾(3)第378章 六合大战(下)第16章 以爹压人第28章 巧做整编第353章 御营副先锋第127章 西行平叛(3)第365章 拿下清流关第239章 刘子陂大战(7)第56章 准备出兵第165章 食君禄 不惜死(上)第183章 小萝莉第485章 吃人魔王第22章 初入兵营第362章 计歼涂山敌(上)第155章 大战王景崇(2)第22章 初入兵营第25章 饭后整顿第273章 辽国剧变(下)第503章 两脚羊(上)第198章 史府夜宴(上)第3章 俺是打虎英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