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篇 认知日记

2003年6月28日星期六上午10点20分

此刻,我心里正小心翼翼地高兴。

今天早上起来至此时,我基本上是健康、正常的。起床前没有以往剧烈的头痛、四肢乏力或胃痛腹胀,也没有胸闷气短、脉搏过缓,没有恶心晕眩、烧心咽痛,也没有眼痛、心烦、小便不畅。

真不容易遇到这样的好时辰,这就叫幸福时光。

过去,觉得幸福是个很虚的词,想像不出幸福是什么滋味。近一年,明白了,身体相对健康(哪怕只是短暂的),感觉正常(哪怕只有一时半会儿),这就是尘世间幸福的滋味。

之所以小心翼翼,是因为知道这样的时刻少之又少,来去都不可预料。很享受,很感恩,知道是恩赐,珍惜得生怕一得意稍纵即逝。

这两天我特别注意不勉强自己看书、锻炼、写日记。

我已经发现自己有个大毛病,一旦看书,就开动脑筋。不懂得单纯地欣赏和享受,而把这过程变成了上课、灌输工作知识,强迫自己去记住其理论,并想像以后什么时候用得着。于是,我总处于紧张状态中。心情是疲惫的、压抑的,潜意识已经无法再承受。所以,我一看书,很快就会眼睛痛,头痛,恶心。学习的效果也不好,并没有真正看进去,更没有记住。

锻炼的情况也相同。我总是强迫自己要加长时间,加大强度,于是非常难受,心情和体力都受到折磨。

前几天,中医告诉我,由于气虚、体力不支,我只能适当锻炼,适可而止。我本来买了跳绳的用具,但医生说,以我目前的身体,根本不能跳绳,越跳越糟。

根据以上两点,我反思前几天写日记一事,发现自己也在勉强自己。总希望对心理做较深入的分析,记录有关抑郁症的治疗理论和办法。这样还不是在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怪不得我一想起要写日记就有些紧张、不愉快,觉得是件苦差事。

多年来,我已习惯时时、事事、处处给自己制造压力和紧张。这问题一定要正视,一定要修正,否则无法彻底摆脱抑郁症的纠缠。近两天,我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方法,不勉强自己看书、锻炼、写日记,尽量活得单纯些,自然些。

随笔我面对电脑叹气。一会儿双手捂住脸,一会儿仰头闭目吐气。我往下要写2003年3月底至4月初的经历。可是我不愿意写,我的心情不好。

昨晚我又梦见课堂小测验。我没有笔写字,别人都在奋笔疾书,我却在用两根竹篾一条水红色的缝纫线缠裹一支笔芯,怎么都绑不紧,好不容易绑好了,写几个字就散掉,又得重新缠裹。急。一写字笔芯就缩进去。我想放弃测验。心里对自己说:着急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一定要参加测验呢?别缠了,别测了,现在就离开课室。我犹豫。这样离开似乎违反校规。我在座位上继续笨拙地用红线和竹篾缠笔芯,心里告诉自己,放松——别害怕,你没有笔测验,老师会原谅你的。你可以不测验,但你不要擅自离开考场。正在这时,老师突然宣布测验取消,大家出去集合。我喜出望外。

梦境持续着。学校要开联欢会,同班女生都在后台换上演出服。我找不到我那件演出服。老师和班长都在催我快点找,事关班级集体荣誉。她们叫我从大堆天鹅丝绒的舞台华服中随便挑,选出一件芭蕾王子紧身衣裤叫我穿,白裤腿太窄穿不进去,拿出一件低胸宫廷贵妇裙叫我穿,穿在身上松垮得不成样子。连着试,没有一件合我穿。老师生气了,喝令我仔细想想演出服放到哪里去了。我越使劲想越想不起来。舞台监督也过来催,说节目顺序一打乱就很麻烦。我觉得对不起所有人,我很想消失掉,想躲起来。但是为了对班级负责,我硬着头皮站在后台,接受舞台监督的训斥。班长叫我快去宿舍借合穿的衣服。我往宿舍楼跑,一层一层去敲别人的门,跑得喘不过气来。心里着急地想:没时间了,来不及了。我不想让老师同学失望,不想给大家添麻烦,我要争取立功赎罪。没等借到衣服,我醒了。

太不愿意回忆2003年3月底至4月的那些日子。找不到合适的叙述通道。潜意识拒绝言说。

大约是2003年4月1日的前一个星期,李兰妮几乎问遍了所有她熟悉的非精神卫生专业的医生:有个博士说我有抑郁症,你觉得有这个可能吗?她听到的回答都是干脆否定的。

李兰妮给朋友发了个手机短信,简述困扰,请她拯救一把。朋友立刻回电,她帮李兰妮联系了专家门诊。

那天是2003年的4月1日上午。那里的精神卫生科名气很大,那位专家是科主任。李兰妮其实不是想求医,只是想求权威说句话:你没有抑郁症。

那家医院是收治SARS病人的定点医院。李兰妮想,风声紧,香港电视上天天都有SARS的恐怖新闻,医院是风口浪尖,门诊部一定门可罗雀。没想到,广东人民的神经很皮实,医院门诊病人照样多,而戴口罩、走楼梯的人很少。精神卫生科候诊区每一个座位上都坐了人。主任慷慨地允许李兰妮加挂一个号,吩咐她耐心等候。

居然有这么多人看精神卫生科。SARS时期尚且如此,正常时期岂不“爆棚”?李兰妮她好奇地望着这些人的脸,看不出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没有武疯子,也没有文疯子。多数人不急不躁边看电视边等叫号。有人闭目养神,脸色灰暗,广东人天生这气色,跟睡眠质量无关。

等到中午12点10分,护士叫李兰妮到一间小屋里电脑前填空。九十多道问答题限在三分钟内答完。护士强调要不假思索按时完成。李兰妮想:填这样的问卷小菜一碟。

李兰妮飞快地填空答题,本能地绕开“陷阱”。不是有意欺骗,潜意识渴望否认抑郁症,她知道“应该”怎么答题才能避开麻烦。

一分多钟答完所有问题。护士有点惊讶。

李兰妮在南京大学作家班读书时,班里同学经常搞各种花样的心理测试,有时她看着别人的手掌和五官,随口就能说出有关命运的事,说出属于此人过去的一些状态,尤其是劫难。说这些事的时候,即使是酷热天,她越说手越凉,以至全身冰冷。李兰妮玩过几年这类游戏,早已“金盆洗手”。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她知道填空的答案,知道面对精神卫生权威时,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李兰妮:12点半了,你们医生真够累的,我看见您忙得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每天都这样,怎么顶得住啊。

主任:唔唔还好,今天人不多。

不是有意讨好,李兰妮由衷感到中国的医生太辛苦,负担过重,劳动超时。

主任有点疲惫地看李兰妮的填空题。从他脸上的表情可以揣摩出:卷面上没有发现值得关注的可疑点。李兰妮见医生桌面上还有两三本病历在排队,知道主任又要为加号病人牺牲一些午休时间,心里很内疚,提醒自己千万别把病情铺开来说,挑关键词说,绝不可超过十分钟。

李兰妮:像我这种情况,不用吃抗抑郁药物吧?主任:你除了失眠疲倦,还有哪些症状?李兰妮:没有!认识我的人都说我这人一点不抑郁。好多人提醒我千万别吃抑郁症的药,能不碰尽量别碰,毒性可大啦。

主任:现在出的新药副作用没那么大。你有没有……比方说想自杀啊,觉得活得很没意思之类的念头?李兰妮:没有没有。我很乐观,朋友一大堆。失眠也可能是职业病,疲倦可能是我做过化疗,药性太毒。本来要做五个疗程,后来心脏受不了……主任点头,扫扫问卷,看神情正在综合病人陈述进行判断。

李兰妮赶紧补充说:啊有一个问题,我很怕去吃饭。别人一说要请我吃饭我就紧张。有时候答应了,就盼着别人说没空取消。

主任微笑道:我也害怕出去吃饭。这个不算什么。看来不大像抑郁症。

主任写处方。哦——阿普唑仑,我知道。睡前一片,能改善睡眠,又有抗焦虑的作用。李兰妮如获大赦,抓起处方单,“谢”声未落人已蹿出门外。

楼下药房已经下班。急诊窗口拿药,药费才两块多钱。

李兰妮迫不及待打开手机,大声向朋友报告好消息:我没有抑郁症!我不用吃抗抑郁药!晚间新闻,香港两家电视台播放了张国荣跳楼自杀的消息。

张国荣因抑郁症而自杀!电视信息大轰炸。张国荣的肖像肖像肖像,记者在说,目击者在说,歌迷在说,影迷在说,主持人在说,朋友在说,张国荣的歌声,张国荣演唱会回闪,张国荣主演的电影片段……永远不会老的张国荣在电视上微笑,眼睛微微有点眯,嘴角隐隐藏着一缕笑,有点心事,有点顽皮,有点倦怠,他的眼神在说:今天是愚人节,我们来玩一个死人游戏好不好?我算一个,还有谁?还有谁?快过来,一起走。

一阵阵发冷。幸好上午才看过病,不是抑郁症。如果上午刚被确诊为抑郁症,晚上突然受到这样的画面刺激和轰炸,李兰妮会不会发疯?2005年11月19—20日

链接《十岁的一个瞬间》摘录

十岁那年,“文革”开始了。我是一家军事要塞子弟小学的住读生。放假那天,生活老师通知我:“你父母都离开要塞了,你父亲的同乡贾主任来接你,你跟他走吧。”我惊呆了。我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呢?一个家怎么一眨眼就没有了?贾伯伯肯收留我多久?现在我算不算孤儿呢?贾伯伯住在要塞政治部大院里,他的二女儿头发短得像男孩,见面就说:“又多了一个丫头片子。喂,我是你二姐姐。”大姐姐上下打量我,问:“会唱诗词歌吗?我家有规矩,吃饭前要唱一首诗词歌,唱不出来就不能吃饭。”吃饭的军号声响了。我很乖地提着锅,跟着二姐姐去食堂打饭,很乖地帮大姐姐烫碗筷,很乖地帮贾伯伯切大葱,他家顿顿少不了麻油酱油拌大葱。我从小不吃生葱蒜,但今非昔比,我没有资格再挑食、撒娇。

一天,无意中,我听到二姐姐说:“小屁孩儿家教挺好嘛,从来不翻咱们的东西。你发现没有?她从来不坐咱们的床。”大姐姐答道:“我不喜欢她。老里老气的,一点不天真。”我暗暗想:我还不到十周岁,怎么就说我老呢?“天真”是什么东西呀?吃饭时,大姐姐叫我端凳子,我心事重重端了个尿罐递过去。

晚上,洗完澡,三人玩“争上游”。正发牌,大姐姐抽抽鼻子对二姐姐说:“你又偷用我的檀香皂!”二姐姐说:“王八蛋才用你的檀香皂。”她俩相差一岁,都读初二,二姐姐比大姐姐高,俩人天天拌嘴。大姐姐说:“谁干的谁心里明白,不要脸!”二姐姐扑了过去,“谁不要脸?你来闻,闻啊。”我的心突然裂开了一个大洞,里面呼呼地冒出黑风和冷气,我的眼珠子被冻住了,我闻到了自己身上的檀香味。

平时洗澡,大姐姐独用檀香皂,二姐姐用一般香皂,我用肥皂,学校的生活老师只给我们发肥皂。但我很喜欢檀香皂,因为妈妈洗澡是用檀香皂,它总让我想起妈妈身上暖暖的香气。

两位姐姐越吵越凶,句句话都戳得我心惊肉跳。我挣扎着开口说:“对不起,是我拿错了……”话没说完,便大哭起来,哭得天昏地暗,四肢抽筋。

第二天一早,我留下一张道别的字条,回到了学校。

又过了一学期,我习惯了当孤儿。子弟小学包吃包住包发文具和牙膏肥皂,我没有一分钱,但绝对饿不死。

夏天,衣服烂了,我就把冬天的长袖衣剪成短袖穿;天冷时,再把袖子胡乱缝上去。

日月匆匆,该过十周岁生日了。我把没用完的牙膏挤到贝壳里装着,把牙膏皮卖了,把夏天惟一的一双破凉鞋卖了,把小刷子辫剪下来卖了,把没用完的练习簿卖了,把枕头套当破布卖了。我攥着一把壹分、贰分、伍分的硬币,跑到要塞照相馆,我对照相的说:“我要照一张生日相。”照相的说:“笑一笑。……怎么老里老气的?一点不天真。”他的话令我想起了大姐姐二姐姐。我忽然很想念那个收留过我的家。

许多年后,那张照片依然传达着一种永远无法言说的忧伤。1994年5月补白写这散文时,我可能已有轻度抑郁症倾向。那些日子,每天早晨醒来,心情总是一种底片的颜色。屋里弥漫着莫名的伤心气味,大脑里仿佛晃动着洗照片的药水。渐渐地,童年的画面慢慢浮现出来。我的身心浸在这样的化学药水中,越来越不能自拔。我的朋友李媚曾经说:你为什么总喜欢去抠旧伤疤呢?本来结痂了,你又非要抠破它,让它痛。你好像沉迷这种痛。

她是随口说,却点醒了我。

我试过早晨醒来不想伤心的事,但是,很不习惯。似乎心不痛,画面不浮现,就不知道我是谁、身在何处。接下来一整天,茫然得不能自控,如行尸走肉,魂不附体。迷茫的恐惧比心痛的感觉更让我焦虑。我又浸泡在化学药水中,等待着这个李兰妮从底片里浮出来。

第9篇 认知日记第22篇 认知日记第21篇 认知日记第3篇 认知日记第21篇 认知日记第23篇 认知日记第2篇 认知日记第19篇 认知日记第1篇 认知日记第10篇 认知日记第8篇 认知日记第28篇 认知日记第15篇 认知日记第2篇 认知日记第15篇 认知日记第27篇 认知日记第25篇 认知日记第7篇 认知日记第4篇 认知日记第19篇 认知日记第17篇 认知日记第27篇 认知日记第25篇 认知日记第17篇 认知日记引 子第23篇 认知日记写在前面第5篇 认知日记第18篇 认知日记第6篇 认知日记引 子第6篇 认知日记第16篇 认知日记第29篇 认知日记第3篇 认知日记第11篇 认知日记第2篇 认知日记第4篇 认知日记第25篇 认知日记第7篇 认知日记第22篇 认知日记第26篇 认知日记第7篇 认知日记第13篇 认知日记第18篇 认知日记第5篇 认知日记第11篇 认知日记第13篇 认知日记第15篇 认知日记第27篇 认知日记第22篇 认知日记第29篇 认知日记第8篇 认知日记第4篇 认知日记第6篇 认知日记第7篇 认知日记第8篇 认知日记第12篇 认知日记第24篇 认知日记写在前面第21篇 认知日记第4篇 认知日记第22篇 认知日记第5篇 认知日记第4篇 认知日记第18篇 认知日记第19篇 认知日记第13篇 认知日记第23篇 认知日记第9篇 认知日记第6篇 认知日记第9篇 认知日记第6篇 认知日记第12篇 认知日记第21篇 认知日记第1篇 认知日记第4篇 认知日记第1篇 认知日记第16篇 认知日记第17篇 认知日记写在前面第16篇 认知日记第1篇 认知日记第11篇 认知日记引 子第12篇 认知日记第15篇 认知日记第21篇 认知日记第11篇 认知日记第22篇 认知日记第12篇 认知日记第8篇 认知日记第27篇 认知日记第5篇 认知日记第9篇 认知日记第26篇 认知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