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篇 认知日记

2003年6月27日星期五上午10点40分

看中医。看的是特诊,仍觉得很累。很盼望尽早恢复正常体力。

在门诊翻阅《健康报》,上面有一则问答,许多患者问:怎样才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相对固定的门诊医生?回答是:慢性病患者找医生,不要盲目追求高职称、深年资、大名气,应找专科、认真、负责、有耐心、有时间回答病人咨询的医生。

这信息让我感到欣慰和鼓舞。

我现在常到这家医院的精神卫生科、中医科看病。龚主任、陈主任虽然没有另两家部级医院的专科主任名气大,但他们很耐心,也有时间回答我提出的许多问题,治疗效果也挺好。这家医院离中山大学校园近,特诊服务不错,挂号费用也便宜许多。

我在另两个地方看病时,虽有熟人介绍,但候诊时间很长,路途远,挂号难且贵,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咨询。

上帝啊,信实、慈爱的神,你时时处处指引我,看顾我,你应允我的祈求,关上我不该通往的那些门,只打开我应该前往的那扇门,让我的脚步稳健而轻快。

上帝啊,信靠你的人真是有福。正如你应许的: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通过这样的操练,我增强了信心。我有了安全感。我必会走出抑郁症的阴影。

随笔2003年农历正月初八,我在珠江边与朋友们吃晚饭。朋友说起医生的过年忠告,要特别当心咳嗽发烧。初九,手机里就有了谈咳色变的短信。接下去就是排队抢购白醋、情侣戴口罩约会的传闻。紧张了近十天,市面上又平静了。我以为事件基本结束,就把这些事当笑话告诉了王云。我在广州,她在北京,通过电话笑得东倒西歪,商量着要不要拍一个喜剧电视短片。我们根本没想到,一场世界注目的悲剧刚拉开序幕。

SARS疫情告急之时,各大医院门诊病人锐减,我却频频出入这高危地带。

春节过后,我发现自己就连为回深圳而收拾行李箱都做不好。大脑发出指令,躯体与神经系统连接不上,就像机器人电脑线路出了故障,起卧行走如同弱智梦游,心神涣散。非常非常疲倦,非常非常辛苦。失眠失眠失眠,噩梦噩梦噩梦,沮丧沮丧沮丧。没有起始,没有结束。

我又到深圳北大医院精神卫生科诊室开安眠药。这回看病要排队,尽管一百元挂一个特诊号,等待看病的人都坐在沙发上听从护士指挥。排在我前面那个人看了好久都不出来,我敲开诊室的门,对李博士说,我就开点安眠药,一分钟就行,可以给我开个处方吗?博士很严肃地说:出去等。

病人增多时,医生惜字如金。

终于该我进屋了。问诊简洁。

博士说:你必须服用抗抑郁症的药物。

我说:我会考虑的。

心里根本不信什么狗屁抑郁症。我要的只是安眠药。

但是,他提到的抑郁症三项临床症状有两项在加剧。我要找出一种病来,以证明我患的不是抑郁症。

第一站是广东最著名的肿瘤医院头颈科。

2000年淋巴转移癌全清扫术后不久,我的颈部又发现可疑淋巴结。2001年12月底,全国作家代表大会期间,北京某权威肿瘤医院的头颈科主任建议我留在北京立刻做手术,左右颈部各开一刀,以防后患。当时我的体质实在经不起再挨两刀,暂且选择了保守疗法。

莫非淋巴结恶化了?这回挨刀就挨刀,挨刀也比目前景况强。不过手术是在广州做还是去北京做呢?不料,仔细检查后,那位广东老博导说:没事。放心。回去该干什么干什么,没有问题。

可是我真的很疲倦啊,比2000年开刀前还疲倦。你叫我做化疗的时候说过,要当心癌症转移到大脑或骨头里。我再做做核磁共振、同位素扫描和CT吧?老博导说:这些检查做多了伤身体。走吧。你免疫力低,这种时候少到医院来。

那我总失眠总疲倦怎么办?精神科医生说我有抑郁症。

老博导站起来,示意我快走,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哪里会有抑郁症?不会的。你很坚强啊很乐观啊。什么抑郁症,没有,没有的事。

肿瘤专家都说我没有抑郁症!我满意又困惑地走出肿瘤医院的大门。

跟癌症无关,那是什么毛病呢?某部属医院妇科。

李兰妮在诊室走廊徘徊,不时往里张望那位女名医。

主任医师,有二十多年临床经验,年富力强,有些发胖,大脸盘,脸上的神情很权威。动作幅度稍大,有力。如果她当产科医生,伸手一拽,多捣乱的婴儿都得乖乖出来。

看病遇上这样的专家让人油然而生敬佩。李兰妮热切期盼着这位主任快刀斩乱麻,三下五除二就能找出她的毛病。十有是更年期综合症。听说如今三十至六十岁的人都有可能患上更年期综合症,吃点激素就能调整身心。

李兰妮坐在就诊椅上,专家翻开了她的病历。

李兰妮(谦恭而迫切地):主任,我很可能是更年期综合症。失眠总做噩梦,很可怕的梦,每天早晨醒来都非常疲倦。听说吃点激素会比较好,是吗?女专家(不动声色瞥了李兰妮一眼):有潮热盗汗吗?李兰妮:没有。

女专家(冷静地):心悸呢?李兰妮:没有。

女专家:例假正常吗?李兰妮:正常。

女专家:脾气是不是比以前暴躁?比如吵架、生气什么的?李兰妮(有些惶然地):没……有。我跟别人包括家里人一贯不吵架,也不暴躁……主要是我没有力气暴躁。

女专家没说话。做完例行检查,她把病历推到李兰妮面前,一个字没写。

女专家:谁跟你说你有更年期综合症啊?李兰妮:我……我觉得……我猜的。

女专家:你猜没有用,要医生下诊断,要科学。

李兰妮:可我失眠……女专家:少胡思乱想,多运动。家务活什么的,做做有好处。

她示意李兰妮可以走了。

李兰妮摊开空病历,有点不死心。

李兰妮:能不能……给我开点激素?不要开点药吃吃吗?女专家:激素不能乱吃!你不是更年期综合症,开什么药啊。

此后,李兰妮又去过另两家大医院,希望医生能给她下一个更年期综合症的结论,开点激素吃吃。

照样碰壁。她在另两位主任医师眼中读到了这样的潜台词:开什么玩笑?这人脑子有毛病。

李兰妮很讨厌“抑郁症”这三个字。李兰妮会得抑郁症?荒唐。荒谬。精神卫生科医生真能瞎掰,这种结论简直伤人自尊。

李兰妮最大的优点就是坚强乐观,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也不哭。从十四岁起,什么医院没进过?什么医生没见过?住院住得够多啦。手术室、运尸车、蒙尸布、太平间、红棺材,还有夜半哭丧的人、手术后严重破相的人、奄奄一息等死的人,还有被白血病吞噬的小女孩、化疗放疗后秃头精光溜光的老阿婆、尿毒症哀嚎骂声惊心的黑脸大妈、脸肿得像渗水浮尸的内分泌重症室阿姨,很多很多,数不清,算不过来。

不敢说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但真是扶着医院并不太白的白墙壁,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真的习以为常。没有什么可抑郁的。

李兰妮继续辗转于各医院各科室。严重失眠,极度疲乏,不信找不到原因,不信找不到药吃。

莫非胃出血导致全身无力?胃镜、钡餐透视。结论不足挂齿: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

查血糖、尿糖。糖尿病人不也消瘦乏力吗?抽血化验,啥事没有。

再下一站,五官科。

睡眠跟鼻咽有关联,不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李兰妮:主任,我想查一查,听说广东鼻咽癌发病率很高。

专家:你是广东人吗?李兰妮:我祖籍黑龙江,可我生在广东。

专家:那没事。有点咽炎。喝点盐开水,平时嘴里含点话梅、陈皮之类的,就是你们女人经常吃的小零食。

大脑似乎已经跟躯体脱节。每天都有恐怖袭击,频率越来越密。就像毕加索的画,我看到头在一旁飘浮,四肢像被斩首的青蛙发蔫,身子是空的,脑浆——鲜血——额头那一块皮——两个眼珠子……浮在空中飘,各飘各的。过去我看不懂毕加索的画,现在我就是毕加索的一幅画。形神散溅,一摊一摊,一坨一坨。青色的血管、粉红参差带肉的骨头、泥土色瘪皱的手指、翻裂开来黑白两色的头骨皮……收不拢,聚不住,在空气中飘移。

我捂住眼睛,使劲敲打我的头,我很理智:停!停停停。这是一种失控状态,必须坚决地果断地理性地控控控控控制!我绝对不会发疯,我不可以迷信,我很镇定。我很正常。我面对医生依然谦恭而轻松地微笑。

下一站,眼科。

眼睛痛。两个眼珠子太累了,它们好像要么挂在眼眶外,要么在肚子里黑麻麻地被胃磨了又磨。

但愿是青光眼。

眼科检查结果没有青光眼。

为什么眼珠子看什么不看什么都痛?为何过去视力1?5如今只有0?8?眼科主任说,化疗的副作用多厉害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造血泌尿系统全部受破坏,眼睛这样就算是很正常了。

还有什么科室可去?SARS期间的医院,导诊台有口罩卖。外面可是紧俏脱销货。我一次就买了四个。好像是上世纪70年代的劳保用品,很厚,非常结实。很多年没见过这样的纱布口罩了,我都忘了应该怎样戴,上面两条带子该绑在后脑勺,还是挂在耳朵根儿?好歹胡乱绑紧了。可是太安全了,透不过气来。医院窗门大大敞开,绝大多数人弃电梯爬楼梯。我试了一回,戴着厚厚的口罩,爬上五楼,气被口罩所阻出不来,口罩靠嘴巴一面全湿了。我索性扯下口罩,以后看病再也不戴,电梯照乘。

照过肺,看过心,肝胆胰腺也彩超了两次。不记得验血验过几次。连神经外科都去过,让专家摸摸后脑勺豌豆大的小包块是不是罪魁祸首。

要排查的都查过了。找不到病在哪里。

我没有什么可抑郁的,无牵无挂,无须朝九晚五职场打拼,不必背井离乡讨生活,不用给儿女攒钱积富。深知《红楼梦》“好了歌”世事洞明,懂得名不必争争也白争,利无须夺财富自有定数。小康生活着实滋润,国土安全,盛世太平,摸着良心敢说知足,回首一生敢说问心无愧。真的真的不抑郁。

但是,为什么活得越来越没有滋味?为什么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为什么越来越消瘦枯干?为什么越来越厌恶自己的一切?3月下旬,情况恶化。梦里是跟死去的人说话,睁开眼睛是死去的人在跟我说话。总有声音……不,那是一种无声的声音在问我,那声音不知发自哪里,它无处不在,它不停地问问问!它问我:干吗要活下去?干吗要活?你不是不怕死吗?你活着有什么意义?死有什么不好?想知道别人为什么要选择去死吗?你能想出原因吗?你知道怎么死不痛苦吗?你知道怎么死不会吓着别人吗?你知道怎么死才干脆利索吗?我的脑子很累很累。我的身体疲惫残钝。我要花移山填海的气力把自己从这些声音中撕扯出来,我要从碗口大的古井里把自己打捞出来,我是一条被“百慕大”黑洞吸住咬紧的木船……柏林一家大学医院,对一百三十名患者进行了调查,这些病人因睡眠问题、消化问题、四肢疼痛或性障碍去看他们的家庭医生,其中10%实际患有抑郁症;但只有一半人被诊断出抑郁症,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得到过心理医生的治疗。

作为心理学家的格温多琳在书中说,她曾经不愿意承认自己患上了抑郁症,从来没想到或相信过药物治疗。正因为她是心理学专业人士,所以她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自己的“正常心态”,并一周两次、一次两小时接受心理治疗师治疗,清理混乱的思绪,学习如何对付绝望。待到病情越来越严重,她的精神病医生指出,她确实是患上了抑郁症,应该服用抗抑郁药物时,格温多琳双手捧头而哭,感到自己失败极了。

格温多琳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抑郁症病人面对确诊时的抗拒心理,感叹:人们往往都把患有精神疾病看做一种耻辱。如果让人们心中对于精神诊疗的恐惧和无知继续存在下去的话,成千上万的精神病患者都得不到应有的治疗。

我引用这位新西兰心理学家的叙述时,脑子总是走神,我忍不住要拿新西兰人和我们中国人做比较。

新西兰的人口包袱、历史包袱比我们中国轻,想必社会医疗福利要比我们好得多,他们的抑郁症患者的确诊率肯定会比我们高,抑郁症病人的社会处境也会比我们强,但是,他们对抑郁症的误解和恐惧如此之大,那么中国人怎样呢?这个问题我想不下去。

目前我没有能力去寻找答案,也没有勇气面对全中国这个层面的现状。可我担心我们的未来。

我渴盼有知识有勇气的社会精英关注中国人的精神疾患。

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民族不断遭遇大痛苦大患难大动乱,几辈人连着经受水深火热内忧外辱置死地而后生,我们祖父一代、曾祖父一代、老曾祖父一代、老老曾祖一代,哪一代人有过国富民强的太平日子?哪一代人不是从血泪争战死伤堆里爬出来的?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积累着太多的恐惧记忆,有着太多的仇怨抑郁,有着太多的绝望悲愤,有着太多未曾清理治疗的心理创伤和精神创伤。到了父亲一代、我们这一代、再下一代,我们潜意识中有多少封掩的噩梦?我们的精神真的十分健康吗?我们什么时候才会像重视防治SARS一样重视防治精神疾患?我个人认为,如果再不重视防治,二十年内,精神疾患将会大爆发,它的死亡率远比SARS高,它所造成的损失将比任何一场瘟疫都惨重,它所需要的治愈时间可能长达一至两代人。要知道,抑郁症有两种表达通道,一种是内向的,病人选择自伤自杀;另一种是外向的,病人选择伤人杀人。

进入小康后的中国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我想:和谐社会的本质,应该是人格层面上的心理和谐,精神和谐。2005年11月14—18日链接《决不后退》摘录又进城了。

这年,我们家从海岛搬到了城里。城里人正忙着搞“**”。学校停了课,大一点的学生串联去了北京,剩下小一点的在家闲得浑身发痒。

我和弟弟一住进院里就给人盯住了。只要我们在院里走动,就有十几只“小苍蝇”在后面跟着,说下流话,扬沙子,扔石头,呼口号,叫我们滚出去。

我每天都要去食堂打早餐,打开水。每次出门我都很紧张。他们扬了我一头沙子,我冲他们大吼:“敢不敢一个搏一个?够胆的尽管站出来!”别别扭扭过了两三个月。一天傍晚,南院和北院的小孩子在操场上大较量,以“攻城”决胜负。

北院的选手少了一名。

“谁上?谁上?快点!”城堡里的人拼命招手。

拉拉队里没有人愿意上场。因为明摆着南强北弱,大院里打架最勇的阿光在南院。

我正在远处一棵树下看热闹,忍不住举了举手,“我上。”这一仗直杀得天昏地暗。我想起了《上甘岭》《狼牙山五壮士》。我左蹿右跳,一身臭汗,一边狠狠地把攻城的敌人推出去,一边大叫:“人在阵地在——跟他们拼命啊——”场上场下一片沸腾,一片混乱。

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周围静了下来。我抬起晕乎乎的头仔细一看,原来场上只剩下两个人,这边是我,那边是大院里最会打架的阿光。

我知道这下子真要完蛋了。

我们站在各自的城堡里对视着。我的模样一定很狼狈,就像一只兔子迎头撞上一只大灰狼。他满不在乎地看看我,甩甩手,很轻松地咧嘴一笑,说:“投降吧,没什么好打的。”兵临城下。敌人已经跑到城门口,眼看就要冲进来了。

全身的热血涌了上来,我想都没想,朝阿光一头撞过去,狠狠撞过去。

我要以死殉城,与他同归于尽。

阿光一闪。

我的头撞在地面上,眼前一黑,剧痛!我失去了知觉。

第二天,我低着头,捂着鼻子匆匆走过操场,去食堂打早餐,打开水。我的鼻子青青的,肿肿的,有几条擦伤的血口子,还有紫药水,我知道自己很难看。

但是,大院里没有一个人笑话我。

从此,再没有人在我背后扬沙子,扔石头。1991年夏补白这篇不起眼的小散文,是我童年一个典型的画面。我是军营里的孩子,所受的熏陶就是“人在阵地在”,一句话,不怕死。

正因为有这样的成长背景,我难以接受“抑郁症患者”的身份。我进入了误区:这角色在动摇我的立足之地,要灭掉我仅存的一点做人的尊严。我抗拒,我愤恨,我焦灼。

如果我曾接受过精神病学的普及教育,就不至于遭遇双倍的精神煎熬。画面再现。我又一次粗鲁地“摔歪了鼻子”。

第15篇 认知日记第3篇 认知日记第12篇 认知日记第15篇 认知日记第22篇 认知日记第14篇 认知日记第14篇 认知日记第7篇 认知日记第27篇 认知日记第29篇 认知日记第18篇 认知日记第18篇 认知日记第16篇 认知日记第10篇 认知日记第21篇 认知日记第7篇 认知日记第20篇 认知日记第11篇 认知日记第21篇 认知日记第3篇 认知日记引 子兰妮自白第4篇 认知日记第13篇 认知日记第21篇 认知日记第15篇 认知日记第2篇 认知日记第15篇 认知日记写在前面第16篇 认知日记第28篇 认知日记第13篇 认知日记第27篇 认知日记第20篇 认知日记第15篇 认知日记兰妮自白第9篇 认知日记引 子第6篇 认知日记第2篇 认知日记第15篇 认知日记第18篇 认知日记第3篇 认知日记第21篇 认知日记第23篇 认知日记第22篇 认知日记写在前面第26篇 认知日记第23篇 认知日记第27篇 认知日记第20篇 认知日记第17篇 认知日记引 子第24篇 认知日记第11篇 认知日记第18篇 认知日记第29篇 认知日记第26篇 认知日记第13篇 认知日记第4篇 认知日记写在前面第26篇 认知日记第24篇 认知日记第26篇 认知日记第24篇 认知日记第29篇 认知日记第26篇 认知日记第17篇 认知日记第9篇 认知日记第4篇 认知日记第28篇 认知日记第23篇 认知日记第9篇 认知日记写在前面第28篇 认知日记第14篇 认知日记兰妮自白第26篇 认知日记第8篇 认知日记第19篇 认知日记第1篇 认知日记第17篇 认知日记第3篇 认知日记第5篇 认知日记第22篇 认知日记第24篇 认知日记引 子第19篇 认知日记第15篇 认知日记第3篇 认知日记第28篇 认知日记第6篇 认知日记第14篇 认知日记第2篇 认知日记第24篇 认知日记第10篇 认知日记第28篇 认知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