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六节 曹参拜相(三)

曹参迷惑是在情理之中的,碰到这种难题,不迷惑才是怪事。

前边我所介绍的各家学说,都经过了几百年锤炼,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哪一派的学说,都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这是争论几百年的话题,老子、孔子那些大家们在世时,都没能争辩个所以然,曹参组织这次小规模辩论会,自然也不会倒腾出什么结果。

只能说,曹参的迷惑是自找的。

就在那群人争辩的不可开交之时,有人向曹参进言说齐国还有个叫盖公的高人,在治国方面很有两把刷,值得一见。

这个高人的名字记载不祥,史书里直接来个“盖公”了事,那我们也只好跟着这样称呼了。

据说这个人对道家的黄老学说研究的比较透彻,看问题很有见地。相信引荐“盖公”的那个人,肯定是道家学说的继承者,不然的话,打死他也不会说出这人的命字。

曹参现在是病急乱投医,只要听到个名字,他恨不得马上把他拉出来遛遛。

就这样,这个叫“盖公”的老头被请来了。

捣鼓了这么多天还是一头雾水的曹参,有些心急火燎。见到盖老头,客气话还没说两句,就直截了当地问道:“你有什么可教我的?”

盖老头也很直白,两手一伸:“你要学啥?”

曹参一愣,倒腾了半天,来了个迷糊蛋。不过老曹同志修养还是比较好的,耐着性子解释道:“治国良策。”

盖老头微微一笑,接着问道:“敢问丞相,你的目标是什么?”

曹参心里暗恼,本是要请来个讲话的,没想到却跑来了个问话的。曹参的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答道:“民富!”

盖老头又是一笑,答道:“那你就无需再干什么了。”

曹参一愣,彻底恼了,这是什么东西呀,花钱请来了这么个活宝。曹参不无好气地反问道:“难道我这个相国什么也不干?”

把曹参调戏的差不多了,盖老头也开始进入正题了。要说这个人,的确是有两把刷的,不过通常情况下,高人们的说话方式就是如此,藏藏掖掖,不把你搞的七荤八素,是不舍得吐真言的。

盖老头开口了:“百姓何以能富?耕桑纺织足矣!这些事情,你能干什么?难道你要去帮他们干这些事情?”

曹参愣了,这么多天来还是头一次听到有人说自己没用。

就在曹参发愣的档口,盖老头接着说话了:“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秦征繁役重,民早已不堪所重,现积弊之深,难以复加。秦亡,皆由于此。今,相国只需减徭赋、轻民力、重农桑足矣!还将何为?”

曹参安静的坐了下来,这个老头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他。迷惑了这么多天,终于清醒了。

至此,盖老头说出最后一句话:“无为,而无所不为!”

实际上,盖老头说的这些东西都很好理解,简单点说就三个字——不折腾。只要当权者不随便搞政绩工程,不随便去搞挖坑、修路、盖坟之类的工作,老百姓的日子就能好受一点。应该说“不折腾”这三个字,算是道家学派的精髓。

盖老头最后的那句话,影响了曹参以后的处世风格,道家的思想体系渐渐地融入到他的血脉。也从此开始,道家的理论真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曹参用这套理论,在齐国做了九年试验,为自己赚了一个“贤相”的称号,看来“不折腾”就是最大的“折腾”。后来,他又把这套理论,引入、灌输进整个大汉王朝的血脉,成为这个朝代随后几十年的治国理念。

老子如若在天有灵,可以含笑九泉了。因为他捣鼓的这些东西,终于得到了当权者的认可,成为一个王朝几十年的行为准则。这,是值得庆幸的。他应该感谢那个叫盖公的人,更应该感谢曹参。

这,也就是我专设此节的缘由。

实际上,也并不是道家理论多么的牛气,其他学派多么的无能,只是因为两个字——适合。但不管怎么说,“道家”也曾经牛气过。

好了,关于学术研究方面的问题也就先到此为止,赶快让我们的故事情节继续往下发展吧。

萧何去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齐国。

曹参听到这个噩耗后,愣在了当场,手中的毛笔跌落桌案,又滑到地面。

他已和萧何对掐了九年,要说没道理再有伤怀的感觉。

然而,这个感觉还是产生了。

这个噩耗,让所有的恩怨随风而去,留下的,也只有过往那些残存的支离破碎的记忆。

曹参慢慢的站起身,茫然地走到门口。

淅沥的碎雨,飘洒于屋檐。屋外的几颗垂柳,在雨中无力的摇曳,似在诉说那些记忆中的往事。

两行浊泪,从曹参的眼中缓缓滑落……

侍者小心的拾起地上的笔,轻轻地斜放于砚台,然后静站在曹参的身后。

曹参背对着他,突然说话了,声音很低,但很清楚,“去准备一些行装吧。”

侍者有些迷惑,“相国要去哪?”

曹参长叹一声,说道:“萧相国去了,我得进京继承其志了。”

侍者彻底蒙了,现在啥消息都没有,你就进京当相国了,早了点吧?但侍者是不敢提出疑义的,“喏”了一声,轻轻地退了出去。

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友谊吧。虽然已绝交多年,但两颗心却并没走远。

萧何临死时,推荐的是曹参;而曹参闻讯噩耗后,也明白自己以后的路……

当我们理解了这两个老人之间的情谊,就不难理解“萧规曹随”这个成语诞生的缘由。

曹参随后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大汉天下,不如说是在继承老友的遗志。

事实上,萧何有这份心意的。

曹参没有辜负他的这份心意,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或者说是在弥补着这份友谊。

人,还是学会珍惜的好。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事,一旦错过,留下不仅仅是记忆,还有弥补。曹参随后的三年,就是在弥补。

就在曹参准备行囊之时,吕雉和刘盈也进行了一番对话。他们对话的内容,最终也落脚在曹参的身上。

曹参,该站到前台了。。.。

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五)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七)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节 贾谊论政(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19章 争储——第一节 洗牌第19章 争储——第十三节 脑残的对答第9章 日落长河—(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5章 楚汉争锋—(八)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三节好一根搅屎棍九第19章 争储——第十七节 对症下药(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五)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七节 诸吕封王(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一节天才陨落(五)第3章 乱世纷争—(十)第5章 楚汉争锋—(十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一)第19章 争储——第十一节 释疑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节 戚姬的结局(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六节最后的日子一第2章 大泽乡起义—(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八节 刘肥避险(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九节 戚姬的结局(三)第1章 起点——(四)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四节 群臣定主(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三节新一轮博弈(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四节 改正朔(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四)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9章 日落长河—(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节 暗斗(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八节 刘濞收场(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三节 刘盈收场(三)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三节 掌控朝局(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六)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九)第3章 乱世纷争—(六)第12章 覆灭—第九节 吕氏败亡(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节 廷争(二)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4章 军挺咸阳—(四)第12章 覆灭—第三节陈平的动作(三)第7章 烽烟再起—(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节梁王进京(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五节戏弄佞幸(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九节审食其的尴尬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四节 医之圣手(四)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三节新一轮博弈(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八节审食其的尴尬三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节 密谋(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五节 曹参拜相(二)第9章 日落长河—(七)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四节 抓人(一)第1章 起点——(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四节 刘濞其人(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第3章 乱世纷争—(七)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节 刘恒进京(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三节改正朔(十)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九节好一根搅屎棍(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节 邓通的结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七节窦漪房的身世(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八)第3章 乱世纷争—(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节 密谋(二)第1章 起点——(四)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二节 冲动(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一节 败亡(三)第19章 争储——第十五节 开会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节 晁错其人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九)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七节 断粮(二)第3章 乱世纷争—(五)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九节 天才陨落(三)第5章 楚汉争锋—(十四)第9章 日落长河—二十 刘邦为何能成功(二)第9章 日落长河—(五)第12章 覆灭—第十四节 吕氏败亡(七)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三节 贾谊论政(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一节 掌控朝局(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