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七节 曹参拜相(四)

萧何逝世几天后,刘盈让人把自己抬去老娘的面前。

他这次拜见老娘,是要商量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下一任相国的人选。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这真是一点也不假。自从有了刘如意那次教训后,刘盈渐渐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想想的那么简单,需要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并且这些工作需要早点着手,不然的话,晚了也就完了。

当然,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脑袋不太好使,说话水平也很差劲,因此在去之前,专门把叔孙通叫来,刻意请教了一番。

叔孙通我们在前边介绍过,这是一个老滑头,其油滑的水平还要在陈平之上。并且这也是一个说话的高手,两片嘴能把人侃的晕头转向。更重要的是他做过太傅,是刘盈能够信任的人。刘盈找他帮忙,实在是找对了人,这算是充分发挥了这位老兄的特长。

由此看来,刘盈虽然老实,但并不傻,最起码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还是比较稳妥的。如果这一步不迈出去,可能那位老曹同志将来的日子会很不好过。

叔孙通不辱使命,如此这般的演绎一遍后,刘盈的信心更足了。

刘盈来到了吕雉的面前。

娘俩这段时间虽然没少见面,但已有很长时间没交过心了。这中间有吕雉的问题,当然也有他刘盈的原因。症结还出在戚姬母子的身上。

这一次,刘盈准备去和老娘交心。

刘盈的身体实际上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但他依然故作病态的给老娘请了个安。这种表演完全拜叔孙通所赐。

吕雉连忙离座扶他,不无心疼地说道:“皇帝身体有恙,不安心静养,何苦如此。”

刘盈气喘吁吁地答道:“朕已有多日未向母后请安,实为不孝。近日来,更是思念母后。”说着,刘盈的眼圈泛红了。事实上,刘盈这不是在作假,因为他的确是个孝顺听话的好儿子。

听完刘盈的话,吕雉多日来埋藏在心中那片阴云渐渐散开了。

自从杀掉戚姬母子后,刘盈一病不起,这让吕雉突然有些愧疚。她并不是愧疚于天下人,更不是愧疚于戚姬母子,而是愧疚于刘盈。

这么多年来,她做的任何事情,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刘盈。可不成想,因为戚姬母子的事情,会把刘盈打击的如此严重。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吕雉很少说话,也很少找人麻烦。

这段时间,这对母子俩之间产生了一些隔阂。她多次跑去看望儿子,可刘盈并不怎么感冒。刘盈的那一句“非人所为”,更是深深地刺痛了她。

而如今,刘盈的一个“思念”,温暖了吕雉的心,也让这对别扭多日的母子,重现了以往的温存。

氛围融洽了起来,俩人也拉起了家常。

聊了一阵后,话题绕道了萧何的身上。

刘盈不失时机地问道:“群臣中谁可代之?”

这个问题,吕雉是想过的。因为她不可能不想,现在大汉天下的实际掌权者是她自己,相国这个职务意味着什么,吕雉很清楚。

对于这个职务,吕雉想过很多人,甚至连审食其都被琢磨过(吕泽、吕释之此均已去世,因此没在考虑范围之内)。可思来想去,刘邦曾经给过她的那个答案却一直在脑中盘旋。说句心里话,那个人的确符合这个岗位的要求,因为他已经用了九年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更夸张的是,吕雉早已暗中派人监视那个人一段时间,从收集到的信息来看,那个人还是极为安分的。

但吕雉对刘邦留下来的这些老员工并不怎么放心,在心底的最深处有些排斥。她现在所不放心的,并不是怕他们会对吕家怎么样,而是怕对刘盈的位置有影响。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她还在摇摆和选择。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一直不管事的刘盈突然提了出来,让她多少有些好奇。因此,吕雉反问道:“皇帝可有人选?”

刘盈故作深沉地想了一下,说道:“先帝在时,言曹参可代之,母后以为此人如何?”

到现在,似乎选择的余地已经不大了,毕竟刘盈把刘邦给搬了出来。吕雉看着病怏怏的儿子,没舍得再打击他。再说,大汉天下的确需要一个“相国”。最终,吕雉点了点头,“那就是他吧。”

这一次,是刘盈短暂的皇帝生涯中,唯一一件比较成功的案例,对他来说正面意义是非常大的。我之所以在这件事上着笔比较多,只是希望展现,刘盈为自己的帝王事业所做过的努力。这一次,他成功了,然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又被打回了原形。

十几天后,一道诏令传到了齐国——曹参回朝,继任大汉相国。

曹参接到这道诏令时,他的行李已经准备差不多了,按理说拍拍屁股走路就行了。可曹参偏不,他认为自己有必要为他的继任者做一些交代。

继任者来了,一本正经、严肃地坐在曹参的面前,准备恭听他的高论,只差拎块竹板记录了。

曹参酝酿了半天,咧嘴一笑,说道:“千万不要去扰乱监狱和市场。”然后闭上了嘴。

继任者仰着脸等了半天,没听到再有什么下文,直接石化了。他本以为曹老兄会交代一些不得了的大事,不成想老曹同志憋了半天,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大失所望。很不解,甚至有些不屑地问道:“难道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吗?”

曹参老脸一板,“这还不重要?”

继任者彻底傻了,迷茫地问道:“这很重要?”

曹参终于说出了他的高论,“监狱和市场是善恶之人均容之地,管束太苛,恶人则无处藏身,如此则易生乱。这难道不是大事吗?”

继任者似懂非懂地看着曹参,莫名其妙地看着眼前这个人,愣怔了半天才唱了个“喏”。但心里却在暗想,老兄你不会是在耍我吧?

事实上,曹参并没有耍他,这就是道家所谓“无为而治”,不参和太多,反而能让很多事情运转的更为有利一些,轻松一些。但这个继任者的脑袋明显不是太够用。

但不管继任者怎么想,反正曹参是动身了。

现在他要考虑的是整个大汉天下,是他的“无为而治”。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摆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机遇,更有挑战。。.。

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一节 冲动(二)第19章 争储——第十四节 设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九节 败亡(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八节最后的日子三第12章 覆灭—第九节 吕氏败亡(二)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九节 戚姬的结局(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七)第12章 覆灭—第十五节 吕氏败亡(八)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二)第19章 争储——第十七节 对症下药(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三节 刘卬的结局第12章 覆灭—第十七节 吕氏败亡(十)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五节 曹参拜相(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五节 曹参拜相(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三节 明争暗斗(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五)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一节 刘盈收场(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6章 旭日东升—(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4章 军挺咸阳—(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四节 医之圣手(四)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九节 群臣定主(六)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一节走上前台(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二节天才陨落(六)第8章 红霞万里—(八)第5章 楚汉争锋—(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六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4章 军挺咸阳—(五)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二节戚姬的结局(六)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三节好一根搅屎棍九第12章 覆灭—第十五节 吕氏败亡(八)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五)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八节 戚姬的结局(二)第12章 覆灭—第九节 吕氏败亡(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六)第7章 烽烟再起—(二)第12章 覆灭—第十七节 吕氏败亡(十)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节梁王进京(一)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一)第4章 军挺咸阳—(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节 串谋(一)第7章 烽烟再起—(十四)第1章 起点——(三)第7章 烽烟再起—(九)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六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九)第2章 大泽乡起义—(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五节 国丧(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节 萧规曹随(一)第3章 乱世纷争—(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节 张释之的恐慌第1章 起点——(二)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节 贾谊论政(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四节大婚(二)第3章 乱世纷争—(十)第5章 楚汉争锋—(二)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第5章 楚汉争锋—(十)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一节 明争暗斗(一)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7章 烽烟再起—(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八节 戚姬的结局(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二节萧规曹随(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九节 败亡(一)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六)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十节 三王殒命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七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第12章 覆灭—第六节 陈平的动作(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