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覆灭—第二节陈平的动作(二)

陈平需要面临的考验终于还是到来了。

第一次考验发生在刘盈驾崩后的第二年,也就是高后元年。

至于这次考验,我在前边讲到过,就是吕雉在诸吕为王前的那次问话。

那一次,王陵投了反对票,而陈平投了赞成票,周勃则说了句模凌两可的话。三个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心中所坚持的,却是一回事——护卫刘家正统。

答案不同,命运走向也大相径庭。

王陵勒令退休,被赶回老家养老;陈平更进一步,荣升右丞相;周勃官就原职,继续干他的太尉。

王陵失去了相位,但获得了声誉。很多有良知的人,给予了他很多精神上的支持和认可。所以,王陵至死都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陈平和周勃保住了位置,却赢来了骂名。尤其陈平同志,因为他率先投了赞成票,自然获得了一些优待。一些人从早骂到晚,从他爷字辈骂起一直到孙子,没一个人能幸免。更有人上书弹劾,贪污*、谎话连篇、调戏良家妇女等等拿不上台面的事情,全部被翻腾出来,大有搞倒、搞臭的意思。

骂声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吕雉发飙,挑几个闹腾比较狠的打了顿屁股,才把这股势头压了下去。

如此一来,虽然没有人跳出来找陈平麻烦了。当然这并不代表暗地里没人不骂娘。诸吕封王的事情就此开始,却有很多人把这笔账记到了陈平的头上。

在朝堂上混,这种局面是危险的。因此,陈平很郁闷。

以酒买醉,温柔乡里散愁,但清醒之后,还得硬着脑袋上朝。这种日子让人抓狂。

就在陈平满心痛苦之时,一位老友,也是多年的战友派人来请。能在陈平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并称之为战友的人并不多,首先要能力超群,其次要实力过关,最主要的是有过命之交,要不然,陈平不会把放在眼里。

这个人无疑有这个资格,他的名字叫张良。

张良早已远离朝堂,不参合朝中的是是非非。这一点,陈平很清楚。这些年来,他两个人也经常见面,但每次都是云山雾海地的胡侃,都不去谈论朝中之事。

但每次都是陈平主动造访,张良还从来没有主动相请过。而这一次,算是例外。

例外,往往会引人重视。陈平是个聪明人,他心里清楚,张良有话要讲。

陈平来了。

围着火炉,俩人一如以往,云山雾地的胡侃一阵后,默默地对坐着。

彼此都太熟悉了,从青年到暮年,俩人一直这样交往着。陈平可能和任何人有经济往来,唯独与眼前这个人,却是清水之交,也是过命之交。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友谊。

张良握着拐杖在地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胡画。陈平隔着炉火,静静地看着。他心里清楚,张良有话要讲,可这位老兄迟迟不开口,这让陈平心中多少有些焦急。

张良看了一眼陈平,微微一笑,开始用拐杖在地上重复地写着一个字。那个字,陈平太熟悉了,这么多天来,他在心底深处一直默念着这个字——忍。

一股暖流慢慢地注入了陈平的心脏,双眼渐渐酸涩。

就算是天下人误会你,我理解;就算天下人反对你,我支持。这一个字,浓缩了两个人一生的交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再开口了。大家都是聪明人,这一个字,你我都明白。

一阵静坐过后,陈平起身告辞。从此之后,他的脚步迈的将更加坚定。

对陈平而言,张良现今无疑是他最可靠的后盾。虽然张良本人远离朝堂,但毕竟影响力还在,也许在非常时期,这个人可能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然而,令陈平不曾想到的是,张良并没坚持多久。那个“忍”字,算是老友留给他的最终遗言,也是最后的支持。

高后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6年,刘邦时期的第一智囊张良静静地闭上了双眼,享年66岁,谥号文成侯。

关于张良的传说还有很多,下邳拾履、黄石合葬、得道升仙等等,所有的传说,无不都在诉说着后人对其的崇敬与缅怀。

这是一个脱离低级趣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个执着的人。但张良的死,并没对现今的大汉王朝产生什么影响,因为他在很久之前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对陈平来说,损失无疑是巨大的,失去了一个坚强的后盾和亲密的战友,随后的事情只有靠自己去孤身奋斗。

也许会有人说,不还有周勃?周勃难道不算是陈平的战友?

的确,就周勃随后的举措而言,无疑算是陈平的亲密战友。然而,俩人现今的关系远没好到无话不谈的地步,更不可能有和张良之间的密切。如果不是随后有人从中穿针引线,如果不是有着共同的利益得失,也许他和周勃携手共进的机会并不会诞生。

应该说,陈平和周勃之间算是一种盟友关系。

张良死后几个月,对陈平的第二次考验到来了。

这次考验就是前边提到过的吕雉废除少帝刘恭(第一个少帝)。

这一次,又有人站出来反对。吕雉给这些人的答复很简单——打屁股捎带卷铺盖滚蛋。

最终,大家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陈平,希望作为丞相的陈平能站出来说句公道话。

陈平的确也站了出来,并且开口了。但他只说了三个字:“臣奉召”。

如果上次人们是愤怒的话,这一次是鄙视。陈平的威望又一次跌落低谷。

此时的陈平是不能出现任何差错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群臣中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寻找着他身上的破绽,希望一举搞翻这个令人鄙视的小人。他现在所能依靠的,似乎只有吕雉,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在揣摩着如何削弱吕家的势力。

这种莫名其妙的身份和心里,加大了他的危险系数。

如果仅仅如此,似乎也还好办些,陈平的危险系数还不至于那么大。但有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盯着陈平,在他身上挑毛病、找茬子。。.。

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九节好一根搅屎棍(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节 国丧(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五)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8章 红霞万里—(九)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二节 明争暗斗(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四)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二节戚姬的结局(六)第12章 覆灭—第七节 吕雉驾崩第12章 覆灭—第四节 陈平的动作(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三节天才陨落(七)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四)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六节 明争暗斗(六)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一节 明争暗斗(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三节天才陨落(七)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五节 抓人(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八节 改正朔(五)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六)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四节 改正朔(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三)第6章 旭日东升—(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节 密谋(二)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六)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三节改正朔(十)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三节 明争暗斗(三)第5章 楚汉争锋—(七)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八节 诸吕封王(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节梁王进京(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节 改正朔(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二节 明争暗斗(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12章 覆灭—第四节 陈平的动作(四)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五)第9章 日落长河—(十)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五节 明争暗斗(五)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一)第7章 烽烟再起—(十六)第19章 争储——第三节 埋祸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节梁王进京(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九节 刘肥避险(二)第3章 乱世纷争—(九)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节 刘恒进京(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四节 明争暗斗(四)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七)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七)第5章 楚汉争锋—(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二节荒唐的谋反(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第6章 旭日东升—(一)第5章 楚汉争锋—(三)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三节 查案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第8章 红霞万里—(九)第3章 乱世纷争—(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节 廷争(一)第7章 烽烟再起—(四)第12章 覆灭—第七节 吕雉驾崩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7章 烽烟再起—(七)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八节 改正朔(五)第3章 乱世纷争—(九)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第19章 争储——第十七节 对症下药(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六)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四节 国丧(四)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六节 梁王请罪(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二节萧规曹随(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四节 群臣定主(一)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四节 抓人(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八节 刘濞收场(一)第9章 日落长河—(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节梁王进京(二)第12章 覆灭—第二节陈平的动作(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三节好一根搅屎棍九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