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一节 贾谊论政(一)

前边我用了几万字,介绍了刘恒继位初期所做的几件事。然而,我讲的并不全,因为还有一些极其关键的人物,未曾提起。

对刘恒来说,影响其命运的人有很多,包括薄姬、薄昭,也包括陈平、周勃;其中影响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老婆窦漪房,另外一个就是我本节要讲的主角——贾谊。

之所以说这两个人对刘恒影响最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体系在摩擦碰撞中逐渐融合到了刘恒的血脉之中,影响了三代帝王的治国理念,甚至决定了西汉王朝随后几十年的命运走向。

说实话,我最不擅长搞学术论文,可历史却偏要围绕这方面搞,既不想写,但又不得不写。

前边提到过,窦漪房崇尚黄老学说,是西汉王朝初期治国理念的忠实追随者和守护者,她的这点爱好连自己的大哥和兄弟都没能幸免,把道家学说背的滚瓜烂熟。这,为西汉初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而贾谊却属于另外一个教派的人物——儒家。当然,贾谊的身份并没这么简单,这位兄弟是个大才,不光对儒家学说有研究,还捎带把道家的东西也摸的门清,说他是杂家也不算过分。但在骨子里,他是个儒生。

不是冤家不聚头。道家和儒家,一直以来是水火不容的两个东西,又一次搅合到了一起。擂台摆开了,争锋再所难免。

然而两位代表人物之间却地位悬殊,一个是当今皇后,而另一个只是个毛头小子,这似乎是一次不公平的对决,两个人的结局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其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最终到底是谁胜谁负,也直到几十年以后才见分晓。

贾谊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祖籍洛阳。

这位兄弟自小就是个好学生,聪明绝顶,博览群书,对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更夸张的是,贾兄弟记性极好,简直过目不忘,让人艳羡。

人比人气死人,一篇百八十字的文言文让咱背半天,还要颠三倒四,说不成个所以然。可贾兄弟就让人咋舌了,一目十行,随便看两遍就能记得差不多。况且悟性很高,稍加点拨,就能触类旁通。对这种人,只能用两个字来评定——天才。

贾天才十来岁时,曾跟荀况(荀子)的弟子张苍学习过春秋左传(请记住张苍这个人),甚至为《左传》做过注释。更夸张的是,这个刚学会差屁股的小屁孩对道家学说也颇有研究,还写过《道德论》、《道术》等学术论文。

一个上小学的年龄能写出本科生都写不出来的东西,着实让人汗颜。咱这几十年饭,真是吃到狗肚子里去了。

高后五年(前183年),贾谊18岁,以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当时的河南郡守叫吴公(就是上节提到的哪一位),闻得贾谊博学,仪式隆重地把他征召到自己门下,十分宠爱。

吴公原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学问也很过的去。应该说,在吴公手下的这几年,贾谊受益匪浅,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还是朝局与政事。

有幸的是,贾谊并不是书呆子,他这些年来接触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在胸中融会贯通、生根发芽,自成体系。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超过了很多人,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治国理念。这些东西帮助了吴公。据史料记载,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被评为天下第一。也正因有此,刘恒继位后,把他征召朝廷,成为新一任廷尉。

然而,吴公并不适合廷尉这个岗位。他虽然是李斯的学生,但严格意义上是儒家学说的忠实追随者,习惯于搞中庸、搞平衡,而廷尉的职责却属于法家的理论范畴。刘恒让他在这个岗位上混,那是害了他。

吴公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一点,在周勃那件事上栽了个大跟头,被赶回了老家。

在廷尉的岗位上,吴公虽然干的很扯淡,但并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其最大的成就就是向皇帝推荐了一个人——贾谊。

当然,推荐贾谊的人不止吴公一人,那个叫张苍的也尽了一些绵薄之力。因为此时的张苍已经当上了御史大夫,其影响力要比吴公大的多。

由于贾谊博学,刘恒颇为大方地任命他为博士。从此,贾谊步入了政治活动的舞台。当时贾谊才二十一岁,在当时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轻的。

博士,无论是秦汉时期还是当今,都是身份的象征,都是博学多才的代名词。

而在秦汉之时的“博士”与我们观念中的理解是有一些差别的。现今的博士以做学问、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而秦汉时的博士主要是备皇帝咨询问题,在大政方针上位皇帝出谋划策,类似于当今中央政策研究室里边的高人。

这是靠本事吃饭的地方。二十一岁,连本科都没毕业的毛头小伙跑到这里边混,既没背景又没资历,端茶倒水可能还行,拟方针定方案的事情根本别想,甚至连放屁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贾谊却在这个岗位上混的有声有色。每次皇帝拟定问题交由博士讨论时,许多老先生还在勾着脑袋斟酌语句想对策,而贾谊早已侃侃而谈。

由于贾兄弟学识渊博,且敢想敢说,因此对皇帝咨询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还说的有理有据。并且只要他一开始说话,其他那些老学究们就别指望再开口了,甚至连补充的资格都没有。夸张的是,这些人不仅不恼,反而认为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看法,极其佩服。

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只要刘恒一提问题,大家就把目光投向了贾谊,他要是憋半天不说话,就有人上前催促。如此一来,那群老博士们都成一堆摆设,皇帝提问题,贾谊写答案,其他人根本不用动脑筋,只管伸耳朵听就行了。

贾谊出彩的表现,深得刘恒认可,很快将他破格提拔为中大夫。这依然是一个议论政事的岗位,但比博士要更高出一些层级。。.。

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七节 明争暗斗(七)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七节 群臣定主(四)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七节 戚姬的结局(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19章 争储——第十五节 开会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七节刘兴居的抉择(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九)第3章 乱世纷争—(九)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九节好一根搅屎棍(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三节 明争暗斗(三)第19章 争储——第十节 过招(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二节天才陨落(六)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八节窦漪房的身世(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三节 医之圣手(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一节 败亡(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九节 刘濞的败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八节审食其的尴尬三第3章 乱世纷争—(八)第3章 乱世纷争—(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一节好一根搅屎棍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节 国丧(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八)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四节 刘濞其人(一)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三节好一根搅屎棍九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八)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一)第12章 覆灭—第三节陈平的动作(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六节 曹参拜相(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七节 群臣定主(四)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六)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六)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三节 刘卬的结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一节 医之圣手(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一节 掌控朝局(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九节 天才陨落(三)第9章 日落长河—(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节 邓通的结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七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6章 旭日东升—(六)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三节 明争暗斗(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8章 红霞万里—(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六节 改正朔(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节 败亡(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三节萧何辞世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12章 覆灭—第五节 陈平的动作(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七节 传檄天下(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九节 天才陨落(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1章 起点——(一)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四节 抓人(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一节 明争暗斗(一)第12章 覆灭—第十四节 吕氏败亡(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五节 国丧(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四节 改正朔(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三节 医之圣手(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二节 走上前台(二)第12章 覆灭—第五节 陈平的动作(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节 败亡(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三)第5章 楚汉争锋—(三)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八)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节 密谋(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六)第19章 争储——第十六节 废黜太子第12章 覆灭—第十一节 吕氏败亡(四)第19章 争储——第六节 焦急的等待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六节 传檄天下第12章 覆灭—第十六节 吕氏败亡(九)第7章 烽烟再起—(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八节 刘肥避险(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八节 诸吕封王(五)第12章 覆灭—第四节 陈平的动作(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六)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三节 医之圣手(三)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六节 梁王请罪(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