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

虽然我在此新开了一节,但袁盎的表演还远没结束,应该说关于他的事情还有很多。但这段时间发生过很多事情,为尽量不打乱故事的先后顺序,只好让另外一个主角登场了,主角就是刘长。事实上,在刘长身上,袁盎也有极为抢眼的表现。

关于刘长,我在前边是做过介绍的。他比较嚣张,人前人后称呼皇帝为“大兄”,还明目张胆地捶死了审食其(有人认为此举是刘恒授意),“暴戾”两个字作为他的评语,一点也不算过分。

纵然如此,刘恒还是没去找他的麻烦,任凭他胡作非为。

当然,刘恒鼓励刘长的嚣张行为,是有一些不可告人的因素在里边的,这我在前边介绍过。

刘长捶死审食其后,刘恒不管不问。而袁盎在刘恒跟前说了这么一句话:“过于骄横必生祸患,应削减其封地。”

而刘恒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这件事也就这样被搁了下来。

后来,刘长闻得袁盎的那句话后,骂了几句娘,拎起锤子就准备去找袁盎的麻烦。幸亏身边的人及时抱着他,没让他再搞一处恐怖事件。

虽然袁盎没挨打,但没少挨骂。刘长和袁盎两个人就此也接下了仇恨,这终有一天会爆发。

在这段时期,刘长凶悍到了极致,谁敢说他的坏话,他会很不自觉地去抄家伙。如此一来,人见人怕,连皇太后薄姬、太子刘启都惧他三分。这,是危险的,然而刘长却不自知。

可以说,刘长缺根筋,是个二球。他的这种性格,要是能老老实实在家里待几天,那简直天方夜谭。出格的事情很快就被他捣鼓了出来。

在京城嚣张一段时间后,刘长有些飘飘然,分不清了东南西北,认为自己很牛,牛的连刘恒也得给他面子。刘恒是老大,他是老二,大有分庭抗礼的意思。

返回封地后,刘长把这种心理演绎到了极致,颇有创意地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表演了起来。

他开动自己并不发达的脑子在自己的封地上搞了一套制度体系,把朝廷法令撂到了一边,我行我素,甚至私自任命丞相(汉法,诸侯两千石以上官员皆由朝廷指派),俨然成了另外一个朝廷。出入宫中皆警戒清道,把自己发布的命令称为“制”,皇帝能搞的那一套,原封不动地用在了自己的身上。刘长这么一搞,整个淮南成了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更夸张的是,不知道刘兄弟吃错了什么药,不顾及自己的智商,毫不客气、一本正经、言辞激烈、极为嚣张地给刘恒写了几份信,对时事做了些点评,还对刘恒的私生活指指点点。

刘恒的脾气再好,也受不了刘长的折腾。最终,忍无可忍的刘恒给刘长写了封长信,专业术语为“申敕”。

这道诏令的原文很长,先把刘长捧了捧,然后是一连串的数落,最后引经据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这篇文章写的极好,虽然是骂人,但骂的极有水平,一针见血还滴水不漏。

并且此次前来负责申敕的人也很特殊——薄昭。这是皇帝的亲舅舅,身居大将军,身份特殊、位高权重。

薄昭把这道诏令生动传神地给朗诵给刘长后,刘长的肺都要气炸了。

这么多年来,哪受过这等气?吕雉在世时,还没人敢用这等口气和我说话。你薄昭算个什么东西?他刘恒只因大我几岁,才被功臣们拥立上位,我没去争那个位置,已很对得起他了,现在竟然蹬鼻子赏脸开始摆谱了。

不满归不满,刘长还是规规矩矩地写了封请罪书,违心地认了错。虽然他很嚣张,毕竟没到精神失常的地步。

按理说,事情闹到这地步,刘长也认了错,应该消停了。名份已定,刘恒也掌控了朝局,这个时候,是不适合有非分之想的。然而,刘长却咽不下这口气,他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刘长犯病了,一场荒唐的造反剧情开始上演。

就在刘长愤恨之时,一个人及时出现在他的身边,这个人的名字叫柴奇。这个人的名字虽然叫“奇”,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不是有一个牛气的老爹,根本就没机会趟刘长这滩浑水。

柴奇的老爹叫柴武。

柴武我在前边提到过,就是灭掉刘兴居的那一位。虽然我在前边没有介绍过柴老同志,但这个人却是位不折不扣的牛人。

柴武跟随刘邦比较早,几乎所有关键性战役都有幸参加。

在刘邦革命的早期,柴武的任务是搞防御,主要是守护老巢,为刘邦有个稳定后方出力颇多。楚汉争锋时,曾跟随韩信在齐国闹腾了一阵,被封为棘蒲侯。

后来韩王信、陈豨先后造反,柴武改防御为进攻,跟随刘邦挥师北上,连胜三阵,一举成名。一战参和,击毙韩王信;二战擒获王黄、曼丘臣;三战击溃陈豨。当然,那次战役是刘邦亲自带队,参战的人有很多,但柴武的表现绝对可圈可点。

可以说,柴武打仗的水平,绝不在灌婴、夏侯婴之下,但由于他前期一直在搞防守,亮相的机会不多,因此在史料里留下的痕迹比较少。

再后来就是刘兴居造反,刘恒封柴武为大将军,率军十万,南下荥阳。柴武又一次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三下五除二就把刘兴居打回了原形。

通常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柴武如此牛气,生出来的儿子不应该太差劲。然而,作为长子的柴奇(棘蒲侯太子)却并不那么一回事。

柴奇毕竟出身于武将之间,从小喜欢打架,对惹是生非这种事情有独钟,并且长的魁梧彪悍,方圆几十里的地痞**见了他都得立正敬礼,称一声“老大”。在这一点上,他颇有刘邦的风范。

柴奇的行为让老爹很头疼,也没少收拾他,可效果不佳。因此,柴武把自己的好儿子看的很紧。

可后来,朝廷的一道诏令打乱了柴武的安排,这道诏令就是“诸侯就国”。当然,做为棘蒲侯的柴武也在其列。

但柴武并没去封地,而把太子柴奇打发回了老营。因为朝廷的那道诏令还有一项补充:有诏令而留朝者,太子归国。

这项补充规定依然适用于柴武,因为柴武被留在了朝廷,而做为太子的柴奇去了封地。

至此,没人管束的柴奇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其无厘头的行为终于演绎到了极致。

第8章 红霞万里—(六)第20章 拔刺——第二节 废太子的结局(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三节新一轮博弈(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四节 曹参拜相(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节梁王进京(二)第19章 争储——第十四节 设局第9章 日落长河—(九)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七节 传檄天下(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一节好一根搅屎棍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三节 刘盈收场(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九节 周勃的短板(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八)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三节好一根搅屎棍九第9章 日落长河—(二)第7章 烽烟再起—(八)第7章 烽烟再起—(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节 改正朔(七)第3章 乱世纷争—(八)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四节荒唐的谋反(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八节 刘肥避险(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三节 刘盈收场(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八节 改正朔(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节 密谋(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五节 筹备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六节刘邦的遗产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节 萧规曹随(一)第5章 楚汉争锋—(六)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一节荒唐的谋反(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三)第19章 争储——第十六节 废黜太子第3章 乱世纷争—(十)第9章 日落长河—(十)第19章 争储——第四节 王娡其人第9章 日落长河—(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第9章 日落长河—(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五节薄昭的结局二第7章 烽烟再起—(九)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三节 贾谊论政(三)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六节 曹参拜相(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五节大婚(三)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节 国丧(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3章 乱世纷争—(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八节 戚姬的结局(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六节刘邦的遗产第7章 烽烟再起—(十四)第7章 烽烟再起—(九)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八节窦漪房的身世(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三节 刘盈收场(三)第19章 争储——第十二节 伏笔第9章 日落长河—(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节 贾谊论政(二)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一节 贾谊论政(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八)第5章 楚汉争锋—(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二节荒唐的谋反(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6章 旭日东升—(五)第3章 乱世纷争—(五)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八节 天才陨落(二)第12章 覆灭—第一节陈平的动作(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五)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一节 开始吧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一节 贾谊论政(一)第5章 楚汉争锋—(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三节萧何辞世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节 密谋(三)第5章 楚汉争锋—(十四)第3章 乱世纷争—(八)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八节审食其的尴尬三第9章 日落长河—(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一节 败亡(三)第9章 日落长河—(一)第7章 烽烟再起—(三)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