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八节 天才陨落(二)

在邓通身上,他老爹下了不少功夫。幼年时,就专门请了老师,教他读经习文,希望把他培养成个满腹经纶的才子,好光宗耀祖。

然而,邓通同学让他爹很失望。邓同学虽然脑子挺好使,可对上学不感冒,隔三差五还会找些理由旷旷课。

上学很枯燥,业余安排也并不丰富。邓通打发业余时光的方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爬村口官道看车马,类似于蹲马路上数汽车;另外一个就是去河中戏耍、摸鱼、抓虾。

虽然邓通不是个好学生,但他老爹并不怎么愿意管。对老年得子的邓贤来说,只要儿子快乐,自己就很快乐。在他的溺爱下,邓通逍遥快活地过完了自己的童年。

邓通晃晃悠悠地成了年,二十来岁时,文化水平也只停留在初中生的层次上,毫无长进。

这时,他老爹邓贤着急了。的确,他不能不急,本指望这位大少读好书,为老邓家撑门面,可混到现在也没学个所以然。邓贤的肠都快悔青了。

当然,邓通也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他还是有特长的。他的特长就是划船。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不起眼的特长,将是他改变命运的捷径。由此可见,业余生活还是挺重要的。

此时邓贤并没发觉划船的重要性,反而看到儿子就很上火。

然而,邓贤还是为儿子找到了一条谋生之路。严格意义上讲,这条路不是邓贤找到的,而是朝廷原本就明文归定下来的。只能说,邓通沾了他老爹的光。邓通虽然学习成绩很差劲,但依然阻挡不了他进京的脚步。

如果想弄明白邓通何以能顺利进京,就需要重新回过头来了解一下汉初读书人的仕途之路。

在西汉初年,读书人如果想当官,大致有这么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官府指名征召。

也就是说,官府点名道姓的把此人请来当官。这条路虽然很光彩,但真正能走得通的人却没几个。因为这要求当事人有些才名,纵然轰动不了全国,最起码也得闻名于当地。虽然不需要考试,也不计较出身,还不用花钱,但要靠真本事说话。

这条路,邓通明显走不通。就他那点文化水平,不把归到文盲里边就已经很对的起他了。

事实上,这个办法实施的也并不久,因为到汉武帝时,要求全国推举孝廉,这个“指名征召”的办法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个途径是在本郡做小吏。

这是当时绝大部分读书人的仕途之路,虽然这条路前途很渺茫,但操作起来很方便,因为地方政府有本地公务员的招聘权。也就是说,用谁不用谁,地方说了算,朝廷根本不管。更重要的是,朝廷也没对此类公务员的录用资格加以界定,无论阿猫阿狗,只要地方政府愿意用,都有机会端这个铁饭碗。

混个公务员如此简单,听起来似乎是读书人的福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理论上的一个仕途之路罢了,一辈子窝在家里少吃没喝地挨日子的,大有人在。

原因其实很简单,地方政府也就那么几个职务,读书人在当时虽然不算多,但比起公务员岗位来说,还是人满为患的。如此一来就难免会产生竞争,只要有竞争就会有暗箱操作,就会和行贿受贿联系到一起。

起初,混进公务员队伍需要送礼。后来送礼的人多了,就在礼金大小上做文章。再后来,为了便于操作,干脆对各个岗位明码标价,卖官鬻爵的事情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朝廷虽然没对这些岗位设置门槛,可门槛还是自动自发地产生了。这个门槛,恰恰是很多人难以逾越的。

这条路,邓通走的通,因为他爹很有钱,帮他混进当地公务员队伍,并不是个难事。

然而,邓通不愿意走这条路。因为这条路有个弊端——很难出头。绝大部分人,虽然花了钱,但真要想混个名堂,还是很困难的。

这些人说到底也只是地方政府的办事员,却并不能算是个“官”,绝大部分人就背着那个“吏”的名号进了棺材,想熬出头,基本很难。因为,朝廷根本就没听过他的名字,既然如此就不可能给他“委任状”,既然没有“委任状”,那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官”。

就这样,绝大部分人,读了十几年书,还花了一大些钱,却打了一辈子杂,临死可能连本钱都没收回来。

这明显是一个赔钱的买卖,邓通虽然无所谓,精明的邓贤肯定不愿意干。

前边两条路,一个邓通走不通,一个邓贤不愿意。

不过没关系,为体现人文关怀,朝廷还很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特殊人群设置了一条当官的捷径。

这第三条仕途之路是这样规定的:家有中等财产者(财产十万钱以上,汉景帝改为四万),自备车马服装生活费,可以到京师做郎官,等候朝廷使用。

虽然朝廷把这条制度说的冠冕堂皇,事实上还有隐性规定在里边的。这个隐性规定就是拿钱。

只要你愿意出高价,朝廷不惜给你个“郎官”的名号,虽然不是实差,但毕竟比“吏”那个称呼好听多了。更重要的是,人已跑到了京城,离皇帝很近。纵然见不到皇帝,一些朝廷大员还是能够见到的,既然如此,机会自然要多一些。

汉朝后期,卖官鬻爵的现象及其严重,有很多不着调的家伙混进了核心部门甚至成了地方大员,虽然令人哭笑不得,但起因还在这条规定上。说白了,卖官鬻爵这件事,从汉朝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在当时还没做的那么过火罢了。

邓通是个富二代,他很幸运地能够走这第三条路。

最终,邓贤咬着牙狠下心,花了个大价钱,给儿子买了个“郎官”的名号。然后,挥泪送别,打发邓通前往长安,好光宗耀祖、彰显门楣。

不得不承认,邓贤的这次投资是成功的,因为他的好儿子还真不负所望,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发了大财。只不过,邓通发财的方式,是他老爹始料不及的。。.。

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九)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六节窦漪房的身世(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六节 传檄天下第19章 争储——第三节 埋祸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二节萧规曹随(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七)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一)第3章 乱世纷争—(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七节 天才陨落(一)第5章 楚汉争锋—(九)第19章 争储——第一节 洗牌第5章 楚汉争锋—(五)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三节好一根搅屎棍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七节窦漪房的身世(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20章 拔刺——第二节 废太子的结局(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六节荒唐的谋反(七)第6章 旭日东升—(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八节 天才陨落(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六)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三)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六节薄昭的结局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一节 明争暗斗(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三节 串谋(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节 戚姬的结局(四)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七节 改正朔(四)第19章 争储——第十一节 释疑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12章 覆灭—第四节 陈平的动作(四)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三节 查案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节 败亡(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六节审食其的尴尬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六节薄昭的结局三第5章 楚汉争锋—(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九节 周勃的短板(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五节 梁王的痛苦第9章 日落长河—(一)第3章 乱世纷争—(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5章 楚汉争锋—(七)第8章 红霞万里—(五)第19章 争储——第三节 埋祸第7章 烽烟再起—(十六)第2章 大泽乡起义—(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节 国丧(二)第4章 军挺咸阳—(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节 邓通的结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九节好一根搅屎棍(五)第5章 楚汉争锋—(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节梁王进京(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四节薄昭的结局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六)第19章 争储——第五节 刘启的那些女人们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12章 覆灭—第十六节 吕氏败亡(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一节 国丧(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七节 传檄天下(二)第2章 大泽乡起义—(四)第12章 覆灭—第六节 陈平的动作(六)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二)第9章 日落长河—(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三节改正朔(十)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九节 群臣定主(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七节 曹参拜相(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一节 国丧(一)第12章 覆灭—第八节 吕氏败亡(一)第3章 乱世纷争—(八)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八节窦漪房的身世(三)第12章 覆灭—第七节 吕雉驾崩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一节好一根搅屎棍七第19章 争储——第十八节 对症下药(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七节 曹参拜相(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三节 走上前台(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19章 争储——第十三节 脑残的对答第9章 日落长河—(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19章 争储——第十六节 废黜太子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六节 明争暗斗(六)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七节 明争暗斗(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三节 串谋(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六节审食其的尴尬一第8章 红霞万里—(六)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七节 梁王请罪(二)第3章 乱世纷争—(一)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节 密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