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三节天才陨落(七)

贾谊单薄的身影渐渐离开了长安。

而与此同时,未央宫里的刘恒收到了贾谊留下的一道奏章。这是贾谊动身前,彻夜未眠完成的。

这道奏章很有名,连我们敬爱的毛爷爷也对它推崇有加,曾给了个评语——西汉最好的政论。真闹不明白贾谊这个人,这么多年来被折腾的体无完肤,依然能满怀热情地干好工作,不得不服。

这道奏章的名字叫《治安策》,也叫《陈政事疏》。可以说,这是贾谊的巅峰之作。

这篇文章的内容很长,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词句铿锵有力,气势汹涌磅礴。夸张的是他竟然把政论写成了一篇文采斐然的散文,还对后代散文影响极大。不得不承认,贾谊兄弟真是太有才了。

从古至今有很多散文虽然辞藻华丽,但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而贾谊的这篇不同,解读了时局,剖析了时弊,既有想法,还有办法。

这篇文章不仅对文帝一朝有影响,更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的分析的正确性;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汉朝就乘机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除了让他们征点租税外,基本上剥夺其他所有权利。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更是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

熬夜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被人贯彻了几十年,而实践证明全部是正确的。贾谊,真是太牛了。

关于这篇文章的评价还有很多,我在此就不再自由发挥了。当然,也并不是我不愿意发挥,主要受自己能力所限,发挥不好。如有兴趣,大可找原文看看,真的很不错。

刘恒拎着这篇文章,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最终长叹一声:贾生高才。从此,这篇文章几乎成了刘恒每天的必修课,其熟悉程度要在作者本人之上。

但刘恒依然没有叫回贾谊。他在心里的最深处,对贾谊还是心存芥蒂。由此可见,太有才华不见得是件好事。

就这样,贾谊满心沮丧地来到了梁国。

前边介绍过,梁王刘揖不是个安生的主,没一点正性,一天到晚都在玩,你说东他偏要西,你说好他偏说不好。

而贾谊却爱较真,属于那种学究性人物。刘恒让这两个人搅合到一起,真是颇有一番景象。以往贾谊的主要工作是读书写文章,而到这里后,又多了一份职责——追在刘揖屁股后唠叨。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怎么看都不搭调的人,关系竟然处的挺好,还经常待在一起。搞笑的是,两位仁兄各搞各的,贾谊博古论今讲他的大道理,而刘揖却勾着脑袋玩自己的。一个讲累了,回家喝口水歇一晚上明天接着讲;另外一个耍累了,蒙头盖脸睡一夜明天接着耍。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刘同学不爱学习,那贾老师何不歇歇?人家命好,生下来就是王爷,认不认字无所谓,你贾谊何必较这真?累不累啊。再说念好书也没什么好出路,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混混日子就行了,用不着学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贾谊却偏不这样认为,既然皇帝让我来给你当老师,就是教书的义务。因此,他有事没事就去给刘揖上几堂课。

而刘揖同学也挺有意思,他虽然不爱学习,可不讨厌贾谊。因为贾老师懂的东西多,隔山差五会给他讲一些小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不过他除了听故事外,其他方面就不怎么关注了。所以,只要贾谊来给他上课,刘同学就有选择性的听两句,然后呵呵一笑拍拍屁股出去耍了。留下身后的贾谊,无奈地摇摇脑袋,等着自己唯一的学生耍累了再回来听两句。

就这样,两个不搭调的人,你拉我扯地过了几年较为舒心的日子。

然而,这种日子还是被一场意外打破了。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兴奋的刘同学骑马时一不小心栽了下来,摔死了。

这场意外发生在京城,贾谊并不在身边,按理说和他没半点关系。然而,贾谊却从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认为自己的这个太傅没尽好责,让唯一的学生出了这么大的事,因此心情忧郁,甚至经常哭泣。

按理说,刘揖一死,贾谊就该下岗了,因为唯一的学生死了,老师好像没有存在的必要。

而就在此时,贾谊上了自己最后一道奏章。

这道奏章是有背景的。因为刘揖一则年龄小,二则光顾着玩了,连个儿子都没留下,按例梁国是该撤销了。这个境况,是贾老师不愿意看到的。当然,他并不是怕下岗,因为他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

刘恒有四个儿子,现在死了一个,就剩下太子刘启、代王刘参和淮阳王刘武。天下诸侯王中,直系很少,旁系很多。这一景象,对将来的继任者是很不利的。况且梁国西屏障关中,东窥视天下,如果一旦天下有变,梁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贾谊上书,建议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国足以控制吴楚。并且建议让老二刘参来当这个梁王。

刘恒听取了贾谊的这个建议。但并没有完全按贾谊的办法来,而让老三刘武当上了梁王。之所以有这么个结果,主要是刘参一时半刻分不开身,因为此时的代地并不安宁,匈奴人还在到处流窜。这是个举足轻重的地方,况且是刘恒的发家地,他对这个地方是有感情的。

我之所以捎带讲到这一点,是因为贾谊的这个部署,将会在十几年后的那件大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贾谊这个人,把握全局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而纵然如此,贾谊也并没能走出刘揖摔死的阴影。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贾谊在忧郁中病死,享年三十三岁。

纵观其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那些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并且绝大部分是实行了;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

一时谋议略实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然而贾谊却没看透这一切。才华,成就了他,也摧残了他。

关于这个才子的故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第1章 起点——(四)第5章 楚汉争锋—(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7章 烽烟再起—(六)第9章 日落长河—(七)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八)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二节好一根搅屎棍八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七节 传檄天下(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节 冲动(一)第19章 争储——第十二节 伏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一节好一根搅屎棍七第4章 军挺咸阳—(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三节 刘卬的结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九节 败亡(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节梁王进京(一)第4章 军挺咸阳—(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一节戚姬的结局(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一节天才陨落(五)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八节 明争暗斗(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三节 刘盈收场(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五节荒唐的谋反(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一节天才陨落(五)第1章 起点——(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六节刘兴居的抉择(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一节 贾谊论政(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19章 争储——第十二节 伏笔第12章 覆灭—第十五节 吕氏败亡(八)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1章 起点——(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六节刘邦的遗产第6章 旭日东升—(六)第6章 旭日东升—(四)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第4章 军挺咸阳—(七)第19章 争储——第十七节 对症下药(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五节戏弄佞幸(二)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十节 三王殒命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九节 周勃的短板(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一节 败亡(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节 廷争(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八节好一根搅屎棍(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节 国丧(二)第6章 旭日东升—(四)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六节 梁王请罪(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五节 筹备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二节 走上前台(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六节 断粮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六节 明争暗斗(六)第7章 烽烟再起—(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一节荒唐的谋反(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节 改正朔(七)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一节天才陨落(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节审食其的尴尬(五)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九节 诸吕封王(六)第8章 红霞万里—(十九)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五)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七节 传檄天下(二)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六节 群臣定主(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八节 戚姬的结局(二)第4章 军挺咸阳—(三)第4章 军挺咸阳—(三)第3章 乱世纷争—(一)第3章 乱世纷争—(十)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节 医之圣手(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七节窦漪房的身世(二)第12章 覆灭—第十六节 吕氏败亡(九)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七)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四节戏弄佞幸(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九节 刘濞收场(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三节 刘盈收场(三)第12章 覆灭—第十五节 吕氏败亡(八)第1章 起点——(一)第7章 烽烟再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