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二节好一根搅屎棍八

事实上,此时的稽粥也清楚该结束这次旅游活动了,你现在要再给他提“消灭汉朝”这个远大理想,他会认为你是在骂他。可稽粥死要面子,让他这么灰头土脸地回家,那是痴心妄想,怎么着也得沾点便宜再走。因此,稽粥催动大军向汉营发起了连番攻击。

战马狂嘶,箭矢如蝗。这是汉匈二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肉搏。

应该说,稽粥在这场战役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为他带来的清一色的骑兵。

在两军对垒中,骑兵占据优势,这是无可争议的,因为毕竟他们跑的快。打与不打这个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他们的手上,想走就走,想来就来,高兴了搞冲锋,憋屈了就在远处观望一阵。

可步兵就没这份优越感了,短跑速度再快,也快不过战马,要让十几万人全部练成飞毛腿好像也不现实。如此一来,步兵一旦被围,通常情况下是原地不动的,摆个阵型,给对方的骑兵当靶子。如果你够硬,够结实,并且箭矢够用,也许能多抵抗一阵,否则会很快玩完。

幸运的是,这次被围在中间的是程不识。如果稽粥晓得程不识随后几十年的看家本领的话,或许早就撤出了战斗。

说白了,程不识这一辈子最擅长的就搞防守,他的军队也一直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凡是他率军作战,左右掩护、前后呼应等等一系列招数都要用上,并且安营扎寨也很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他和匈奴人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败过,匈奴人从没在他身上讨到便宜。不过我告诉你,他也从来没有大胜过。

他的这种打法的确不可能大胜,因为他最擅长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靠防守要想大胜匈奴,简直就没天理了。

但这种打法并非程不识首创。事实上,曾经存活上百年的秦朝铁骑靠的就是这种打法。

秦军之所以擅长防守,是与他们装备分不开的。秦军的武器装备极为厚重,盾戟铠甲都很有分量,总重量要在六七十斤以上。防守起来,盾牌在前,长戟在后,抗击打能力很强;但冲击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毕竟背着如此分量的东西跑起来不会太洒脱。

如此一来,秦军行动相对比较缓慢,但步步为营,极其结实。无论是阵前防御还是攻城略地,都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比较扎实。这个特点,对付东方列国很有用。因为列国都是一城一池的划分地盘,秦军打掉一个就赖着不走,并且还不容易被别人抢去。就这样一步步蚕食,各路诸侯的地盘全部划到了秦国的名下。

有优点自然就有弊端。秦军的这种打法对付匈奴人却收效甚微。因为匈奴人没有城池地域之分,你来了我就走,你走了我重来,你想追到我还不容易,毕竟你们都是负重长跑。想靠赛跑打胜仗,秦军似乎不占优势。

秦军对付匈奴的办法就是防守,甚至不惜投入大本钱修建万里长城。

实际上,早在列国纷争时,秦军的这个短板就暴露无遗。赵武灵王赵雍经“胡服骑射”后,模仿匈奴人练就一支勇猛无比的骑兵,甚至亲自率军出塞,赶的匈奴人四处乱跑,长驱千里。途径秦国地盘时,秦兵在城内鼓掌呐喊,极其艳羡,可就是没勇气出来帮忙。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没那个速度,出来参加长跑只会被别人笑话。

秦军也清楚自己的短板,为降低这个短板带来的危险,不遗余力地研究战术战法、阵营阵型,研究的多了,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

这套理论被程不识继承了下来,为他的亮相开了个好头。

只能说,汉军这次是幸运的,如果董赫没采纳程不识的建议,一窝蜂地冲出来,也许这场战役就是另外一个局面。

眼前的程不识让稽粥很无奈,就在他准备和汉军再耗一阵时,几路探马先后送来三道消息。

陇西周灶军已至安定,上郡卢卿军正由东向西移动,夸张的是还有一支汉军已经绕到了身后。

几条消息让稽粥大吃一惊。

这仗不能再打了,再这样弄下去,能不能顺顺利利回家都成了问题。

稽粥连忙下令各路大军,慢慢撤出战斗,开始向北退缩。

而正面的汉军也没敢太过纠缠,还是摆了一个玄襄阵型,让步兵在前缓缓推进,大有不把稽粥送回老家誓不罢休的味道。

就在匈奴大军撒开腿准备回家时,前边提到的那个魏速终于赶到了。虽然没把包围圈做好,但毕竟和匈奴人碰了面。既然碰了面,不问候一下这些不速之客好像说不过去。

魏速拔出了马刀,可还没顾上说话,身边一个年轻人已率先冲了出去。那啥也别说了,打吧。

年轻人带着一支小分队,一头扎进匈奴大军。这种愣头青行为让魏速大吃一惊。完了完了,魏速的本意是吓唬吓唬稽粥,把他顺顺利利送回老家就行了,可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如此卖力,不管不顾地冲了进去,焉有命在?

然而,令他惊奇地是,年轻人冲进后没一会功夫竟然又打了出来。过分的是,这个家伙跑出来后,扯着嗓子吼了两声,又带人冲了进去。几处几进,竟然浑然无事。这表现真是太扎眼了。

正在撤退的稽粥突然遇到这么个愣头青,一时半会没弄明白,也没考虑对方到底有多少人,撒腿就往老家跑。

稽粥前边跑,汉军在后边追,这让稽粥很抓狂,他做梦也没想到,打了一辈子仗,从没见过汉军里边有这么疯狂的人。自己组织这次旅游活动,一直都顺顺利利的,可临了却以这种方式收场。

不管怎么说,稽粥还是带着大军安全返回了老家。不过那个对着他三番五次搞冲锋的年轻人从此出了名,这个人叫李广。

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十节 三王殒命第4章 军挺咸阳—(六)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3章 乱世纷争—(九)第7章 烽烟再起—(九)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六节刘兴居的抉择(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七)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一节 败亡(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四节荒唐的谋反(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六节最后的日子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七节 改正朔(四)第12章 覆灭—第十五节 吕氏败亡(八)第19章 争储——第十二节 伏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七节刘兴居的抉择(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五)第9章 日落长河—(八)第7章 烽烟再起—(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八节 刘肥避险(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四节大婚(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七节 天才陨落(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七节刘兴居的抉择(三)第19章 争储——第四节 王娡其人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八节 无双国士(一)第19章 争储——第七节 定亲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二节周勃的短板(四)第9章 日落长河—(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九节 败亡(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九节 群臣定主(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五节刘兴居的抉择(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五节 国丧(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节 萧规曹随(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二节周勃的短板(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六节最后的日子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一节天才陨落(五)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八节窦漪房的身世(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六)第19章 争储——第十四节 设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二)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7章 烽烟再起—(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三节萧何辞世第7章 烽烟再起—(十六)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九节 刘濞收场(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九节 戚姬的结局(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第9章 日落长河—(十)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5章 楚汉争锋—(一)第3章 乱世纷争—(六)第19章 争储——第十六节 废黜太子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第8章 红霞万里—(六)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八节最后的日子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二节萧规曹随(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九节 刘濞的败笔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一)第5章 楚汉争锋—(八)第5章 楚汉争锋—(八)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五节薄昭的结局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节 国丧(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二)第1章 起点——(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节 暗斗(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六节窦漪房的身世(一)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9章 日落长河—(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节梁王进京(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六节 断粮第8章 红霞万里—(六)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六)第19章 争储——第十一节 释疑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八节最后的日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