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五节 筹备

削藩的诏令勾起了刘濞多年来对朝廷的不满,犹如洪流决堤,一发而不可收拾,他虽然年过六十,仍不辞劳苦,决定干上一票。的确是该动手了,朝廷此举引得天下诸侯不满,不趁此良机折腾一下,就太对不起自己了。既然如此,那就啥话都不用再说了,反吧!

“造反”不是组团旅游,高兴了抬屁股就走,玩累了甩胳膊回来。这是一份难度很大、风险很高的行当,一旦迈出这一步,就别指望再回头。“不成功则成仁”用在这个职业上,再恰当不过了。

从古至今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有很多,真正成功的却没几个,但还是有人前仆后继、乐此不彼地加入进来。说白了,回报率太高。虽然失败了会丧命,甚至全家老小都要陪着走黄泉路;可一旦成功,收益就大了去了——君临天下、唯我独尊。因此,这还是一项颇诱人的工作。

刘濞就是其中一位。

他想造反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其初衷也不仅是为了当皇帝,关键是他和刘恒父子间的私仇。他对朝廷不满,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当然,朝廷对他不放心,也妇孺皆知。双方一直以来都在隐忍和克制,尽量不做出过火的事情,免得刺激对方,发生摩擦。因此,二十年来相安无事。

可现在形势变了。刘启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并且第一批削藩名单中就包括刘濞。他要是不闹出点事来。才是怪事。

有这种认识的也大有人在,楚王刘戊就是其中一位。

刘戊从廷尉大狱出来,头也不回地往吴国跑。我在前边介绍过。朝廷明确规定:无朝廷诏令,藩王不可私自离开封地,更不准互相串门,否则以谋反罪论处。

纵然如此,刘戊还是去找了刘濞。当然,刘戊本人也成为这次“造反”事件的首倡。送走刘戊后,刘濞又先后联络了一同挨处分的赵王刘遂和胶西王刘卬。这四个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当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后。也分头做了些准备。

在几个人中,刘遂的花花肠子最多。当初送走吴国使者后,他很快也派出了自己的使者,目的地——匈奴。这是汉朝历次造反工作的必修课程,没多少新意。然而对刘遂而言。成效还是有的,因为他和军臣单于达成口头协议:待诸侯起事,匈奴急速南下,直逼长安。

有了匈奴人的承诺,刘遂就多了一份把握。可他不曾想过的是:匈奴人只是一群职业强盗而已,风声紧了缩回去,风声过了抢一把,没道理不给好处就听你指派,指望他们去和汉朝火并。还得看自己有多少分量。

当然,对军臣来说,开出这种承诺还是必须的。开一张空头支票。鼓励他们放开闹、尽情闹,待闹的不可开交时,自己再乘虚而入,既减少了工作阻力,又降低了战斗性减员,且收益丰厚。说不定还能搞一次长安自助游。这简直是送上门来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就在刘遂暗自高兴之时。有两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个是赵国丞相建德,另外一个是赵国内史王悍。

建德兄反对是合情合理的。诸侯丞相通常是朝廷派过来的眼线。刘遂要造反,他自然不会太乐意。

至于内史王悍的反对就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了。他认为刘遂此举必败无疑,不反无忧,反是找死。

待俩人讲完,刘遂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地说了句:“知道了”。

建德、王悍暗松了一口气,事情看来还有缓和的余地。事实上,他们太小看刘遂了。

当天晚上,刘遂就很客气地派人过去,请他们吃饭。俩人高高兴兴地去了。刚进屋,身后的大门却缓缓关闭,然后就是一把火……

刘遂准备的有模有样,胶西王刘卬也没闲着。

关于刘卬,刘濞是比较重视的。当初派使者和他达成一致意见后,刘濞还是不放心,为了保险起见,乔装改扮,亲自跑来——和刘卬当面立盟。临走时,刘濞留下一句话:约请诸王起事。

刘濞所说的“诸王”是有特指的——刘卬的那些自家兄弟们。

送走刘濞后,有人在刘卬耳边提出了反对意见:“侍奉一个皇帝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今和刘濞共同举事,就算能够成功,还的接着搞两主纷争,其成败更不可知。如此,还不如不反。”

刘卬莫名其妙地看了他一眼:“刘濞算个鸟!”

一片愕然。

统一思想后,刘卬开始出牌了。他请来了自己的五位兄弟,在密室里开诚布公地讨论半天,虽然各怀心思,但最终也达成一致意见——造反。

不过待到动手时,却发生变数。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就地反水,彻底打乱了刘卬的布局。当然,这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到时将会介绍。

也许有人会疑惑,前边提到齐国被一分为七,还有那个城阳王刘喜(这些人的侄子)怎么没来?

实际上,刘喜也被通知到了,但这位兄弟油滑,脑子活泛,鉴于老爹生时吃过的亏,所以他的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到处跑不如待在家。

刘卬的使者还没进门,刘喜就想明白了个中关巧。他可不愿意趟这滩浑水。随即装死卖活地躺在床上,才令使者进门。

使者在他面前费了半天口舌,只得到了他这么一个回答:寡人病,不能行,代以致歉。

待使者出门,他从床上一蹦而起,接着是一阵暗笑。

刘喜很滑头,叔叔们倒挺够意思的,密谋结束后说了一句“仗义”的话:“此举不必让小孩子参与,事成之后让他分享就是了。”

多冠冕堂皇。

刘戊准备的挺不错,楚王刘戊也没闲着。他从吴国回去后,先把丞相张尚、太傅越夷吾等异己份子抓了起来,并很快砍掉了他们的脑袋。他算是行事最为坚决的一位。

大家都准备的差不多,专等刘濞的动静了。

刘濞很有套路。

暗自派人南下,联络闽粤、东越诸国,相约共同起事。

通知刘戊、刘遂、刘卬等各路诸侯,推行恐怖专政,诛杀朝廷指派的各级官吏,准备祭旗。

通令国内:十四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男丁,全部随军出征。真可谓是倾巢而出。要说这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刘濞现年六十二岁、小儿子十四岁,都上了战场。既然领导人不退休,也不计较成不成年,那平头老百姓们大可参照执行,。

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正月,刘濞传檄天下,宣布起义。

“七国之乱”开始了。()。.。

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三节 医之圣手(三)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节 国丧(三)第8章 红霞万里—(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八节好一根搅屎棍(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七节 诸吕封王(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九)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六)第8章 红霞万里—(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二)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九节 刘濞的败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三节 刘盈收场(三)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六)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七)第8章 红霞万里—(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五节戏弄佞幸(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二节天才陨落(六)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节 邓通的结局第8章 红霞万里—(六)第7章 烽烟再起—(九)第19章 争储——第十二节 伏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四节 顽强的人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六)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四)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12章 覆灭—第二节陈平的动作(二)第20章 拔刺——第一节 废太子的结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七节刘兴居的抉择(三)第12章 覆灭—第十二节 吕氏败亡(五)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第9章 日落长河—(九)第7章 烽烟再起—(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八节 刘肥避险(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二节萧规曹随(三)第1章 起点——(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一节 掌控朝局(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12章 覆灭—第十一节 吕氏败亡(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六节 明争暗斗(六)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八节 戚姬的结局(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二)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七)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四节 抓人(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节 密谋(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节周勃的短板(二)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一)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1章 起点——(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节 廷争(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十节 三王殒命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节 国丧(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八节 明争暗斗(八)第5章 楚汉争锋—(五)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12章 覆灭—第六节 陈平的动作(六)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一)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9章 日落长河—二十 刘邦为何能成功(二)第3章 乱世纷争—(六)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四节 明争暗斗(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五节 明争暗斗(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三节天才陨落(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八节 刘濞收场(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一节荒唐的谋反(二)第19章 争储——第十九节 对症下药(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节 贾谊论政(二)第3章 乱世纷争—(八)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四节 医之圣手(四)第12章 覆灭—第八节 吕氏败亡(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八)第19章 争储——第十六节 废黜太子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节 不满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四节 医之圣手(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二节 冲动(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二节 走上前台(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九节 刘肥避险(二)第8章 红霞万里—(六)第12章 覆灭—第十四节 吕氏败亡(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五节 梁王的痛苦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七节 断粮(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四节 抓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