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节 败亡(二)

袁盎和刘通终于赶来了。

袁盎倒是很有一套,没有直接去找刘濞,反而在吴军之外扎下寨。然后让刘通去知会刘濞,前来接诏。

刘通看了看袁盎,虽然心里一万个不情愿,但也没办法,千里迢迢跑来,总不至于在人家的大门口溜达一圈就返回去吧?这样回去也交不了差啊?迟早都得去吴王。犹豫半天后,刘通暗想:自己是他的亲侄子,应该不会把自己怎么样。因此,刘通硬着头皮向吴营走去。

自从刘濞造反以来,刘通一直身不由己,霉运不断。先被强行“请”去京城,吃了几天牢饭,受了不少窝囊气;好不容易有惊无险地从廷尉大狱里出来,还没来的及高兴,就被迫接了这么一份差事。到这里了,还要被袁盎当枪使。想想都觉得窝囊,和刘濞做亲戚,真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刘濞的确没怎么他。

在吴王大帐,刘濞倒端着长辈的架子,问候了他一番。虽然没给刘通留多少面子,但态度倒也算“和蔼”,这让刘通悬着的心渐渐放了下来。

叙了家常后,该办正事了。

刘通偷看一眼太师椅上的刘濞后,终于开口了,“请吴王亲往,拜接诏书。”

太师椅上的刘濞眯着双眼,把老实巴交地侄子审视了一番后,仰天大笑,“我已是东帝,还要拜谁?”

刘通愕然。一时语塞。把满脸憋的通红。

我前边介绍过,刘濞这个人很能吹。起兵前,他准备在占领洛阳后。登基称帝,还想好了称号——东帝。发兵的初期,的确顺风顺水,让刘濞极为兴奋,按这个进度发展下去,“东帝”这个称号很快就能派上用场。

然而,在梁国碰到了麻烦。过分的是。还没等自己拔掉刘武这根钉子,周亚夫、窦婴竟然先一步占据了洛阳。这让刘濞有些愤恨。

在愤恨之余,他想起了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等人,因此派人催促,尽快前来会合。

刘遂答应的很干脆——马上就去。可迟迟不见人影。也没有实质性动作,一天到晚除了喊口号就是睡觉。因此,刘濞送给他个评语——蠢材。

刘卬答应的也挺坚决——解决了刘将闾就去。可刘卬说的话虽然好听,但做的事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他围着临淄城打了一个多月,硬是没能进去,很是痛苦地站在城外喝风。因此,刘濞也适时地送给他一个评语——废物。

刘濞现在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眼光,当初怎么会和这么一群废柴搅和到了一起?当刘濞把这群人挨个臭骂一通后,决定做出个举措。鼓励一下大家,也让自己提前过一下当皇帝的瘾,因此。他不避斧石,也不嫌丢人的在睢阳城外给自己上了一个封号——东帝。

不管怎么说,人家刘濞也算是“皇帝”了,在理论层面上,足可和刘启平起平坐了。现在让他去拜接刘启的诏令,简直是侮辱人。

就在刘通一脸迷时。刘濞又开口了,“既然贤侄来了。就留下吧。”

刘通一惊,张大嘴不知所措。心中埋怨刘启:我说我不来吧,你偏要叫我来,这下可好,被扣押了下来,回不去了。离了龙潭,又掉进了虎穴,自己也忒倒霉了吧。

实际上,倒霉的不至他一个。

就在袁盎满怀期望地等待时,终于有人赶了过来。不过来的人不是刘濞,而是刘濞派来的五百军士。

这些人到来后,把营帐团团围住,然后冲进去,二话不说就把袁盎身边的几个侍从按翻在地,拎起就走,留他一人独自在帐内愣怔。

愣了半天,袁盎突然大叫一声:不好,刘濞还是要反,这下我可完蛋了。

就在袁盎大发感慨时,吴王的使者,也是袁盎的一位老熟人掀帘而入。

使者坏笑道:“恭喜将军。”

袁盎翻着白眼慢慢坐下,没好气地问道:“哼!何喜之有?”

“将军再次归吴,当宏图大展,如何不喜?”

袁盎愤然起身,“我此行,是为传达朝廷诏令,何有‘归吴’之心?”

使者故作神秘地说道:“将军有所不知,吴王将重用将军,待大事已定,将军前程不可限量。到那时,还请多加提携才是。”

袁盎勃然大怒,指着帐外吼道:“滚!回去转告吴王,现在收兵,仍不失一方诸侯;若执迷不悟,定万劫不复。让我陪他造反,趁早死了这条心。”

使者姗姗一笑,离开了营帐。

第二天,使者重来,又被袁盎臭骂一番。

第三天,使者再来。待袁盎扯着嗓子骂完后,使者只是长长地“哦”了一声,没有回话,也不准备离开。低头沉思半天,似乎突然想起什么,平静地说道:“袁将军归吴这条消息,吴王已经发出去了。”

闻得这句话,袁盎一蹦多高。刘濞你也太不地道了,这不坑人嘛。袁盎连连跺脚,仰天长叹,“我全家危矣。”

的确“危矣”。皇帝派你来宣召,你倒可好,诏书不但没宣出去,连刘濞的面都没见到,夸张的是莫名其妙地成了叛军的一员。虽然刘濞是在胡扯,可外人不知道啊,刘启如果听到这句话,不砍掉他全家人的脑袋才是怪事。

袁盎绝望了,颓坐在地上。

使者却满面坏笑,起身甩袖而去。

望着使者的背影,袁盎出离愤怒了。他现在只图一死,并且还得由刘濞动手,要不然,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可这也是有难度的,刘濞现在不和袁盎见面,纵他巧舌如簧,可无计可施。万般无奈之下,袁盎想到了最后一招——骂。调整了一下呼吸,气沉丹田,开骂了。不管身边有没有人,一个劲地骂,反正闲也是闲着,不骂白不骂。热情洋溢地把刘濞全家老小都问候个遍,连刘仲都未能幸免,只差把刘邦捎带进去了。

骂的出格,骂的恶毒。

待这些问候语传到刘濞耳朵里后,刘濞也坐不住了,咬牙切齿地吼道:“既然他作死,那就成全他。”

看来袁盎的要求,很快就会实现了。()

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七节 诸吕封王(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四节 抓人(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九节 刘濞的败笔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七)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八节好一根搅屎棍(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节 密谋(一)第5章 楚汉争锋—(六)第9章 日落长河—(八)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八)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六节 明争暗斗(六)第5章 楚汉争锋—(八)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一节 掌控朝局(一)第5章 楚汉争锋—(四)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七)第7章 烽烟再起—(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六节 改正朔(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四节 刘濞其人(一)第7章 烽烟再起—(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12章 覆灭—第十五节 吕氏败亡(八)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三节 刘卬的结局第3章 乱世纷争—(七)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九节 周勃的短板(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1章 起点——(三)第8章 红霞万里—(十)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第7章 烽烟再起—(十六)第9章 日落长河—(十四)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十节 三王殒命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六)第19章 争储——第七节 定亲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九节 诸吕封王(六)第7章 烽烟再起—(十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节 邓通的结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三节 查案第9章 日落长河—二十 刘邦为何能成功(二)第12章 覆灭—第十四节 吕氏败亡(七)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第8章 红霞万里—(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八节 天才陨落(二)第1章 起点——(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七节 明争暗斗(七)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四节 匈奴叩边第12章 覆灭—第十五节 吕氏败亡(八)第19章 争储——第十五节 开会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九节 群臣定主(六)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5章 楚汉争锋—(十)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七节 断粮(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八节好一根搅屎棍(四)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一节荒唐的谋反(二)第19章 争储——第十六节 废黜太子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节 张释之的恐慌第5章 楚汉争锋—(六)第19章 争储——第四节 王娡其人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二节 明争暗斗(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一节 掌控朝局(一)第3章 乱世纷争—(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二节萧规曹随(三)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三节 医之圣手(三)第19章 争储——第十六节 废黜太子第12章 覆灭—第十二节 吕氏败亡(五)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二节周勃的短板(四)第19章 争储——第二十节 冲动(一)第5章 楚汉争锋—(九)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三节新一轮博弈(三)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六节薄昭的结局三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五)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一)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二节天才陨落(六)第19章 争储——第十五节 开会第9章 日落长河—(八)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4章 军挺咸阳—(七)第19章 争储——第十二节 伏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一)第5章 楚汉争锋—(七)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