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争储——第十五节 开会

第二天一早,刘启按惯例在未央宫宣室组织开会,专业术语——早朝。

提到这两个字,我简单穿插一句闲话。早朝,这个规矩实际上是汉朝时才发明的。“未央宫”三字就是这个规矩的起点。萧何当初修宫殿时,借用诗经里的名句“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约束皇帝和朝臣们凌晨议事,是中国封建时代早朝制度的开始。从此以后,历代的帝王们基本上还比较守规矩,早早地从床上爬起来,组织大家开会。当然,每隔几十年会冒出个别懒人,就不太守规矩。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明朝的朱翊均同志(万历皇帝),他是皇帝中的奇葩,三十三年不上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懒人中的极品。

刘启是比较守规矩的。由于前段时间身体状况欠佳,因此请了个病假,跑到甘泉宫修养了一阵。现在病愈康复,又一次焕发生机,连忙赶回来上班,早早起床组织大家开会。

刘启今天难得的惬意,笑呵呵地和大家打了个招呼。

会议开始了。

刘启的屁股还没坐稳,大行令同志就迫不及待地挤过人群站了出来。

他的确有些等不急了。自从刘嫖向他透露一些“内幕”消息后,栗老兄就极其亢奋,生怕别人抢了自己的生意。

实际上,在他站出来的那一刻,刘启的老脸已拉的老长。最近几天刘启只要看到栗家老小就满心烦气。当然。这拜栗姬所赐。

可大行令由于太过亢奋,没留意皇帝的面部表情,因此张嘴就开始发挥了。要说他也不是盖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为刘启详尽阐述了“老婆”的重要性,最终得出一个结论:立皇后。

刘启正在这件事上犹豫,也正对栗家人反感,而偏偏是栗家人第一个站出来挑这个话头。栗老兄此番表现,通俗点说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刘启的脸愈发阴沉,强压着怒火。冷冷地问道:哪大行认为谁可为皇后?

亢奋的大行令满心激动,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栗姬是太子的母亲,自然……

还没等他说完,刘启一巴掌就拍到了御案上。并且还配了音:放肆,这是你应该说的话?(是而所宜言邪!)

按刘嫖的说法,这次上奏是一件很轻松、很惬意的事情,是配合皇帝唱双簧,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然后得到高度赞扬,说不定还能顺便得些实惠。可没想到皇帝却有如此反应。完全出乎栗老兄所料。这让他的脑子有些短路,愣在当场,张着嘴半天没回过神。

按理说。在朝廷里混了这么多年,此情此境很清楚自己被人阴了。因此,绝不该再按刘嫖安排的套路出牌。可这位老兄明显没这个觉悟,不经大脑就说道:馆陶公主让我说的。

如此一来,刘启彻底火大。他的确是该“火”一把。这么多年来,刘嫖和栗姬是什么关系。世人皆知,就算所有人同意栗姬当皇后。唯独刘嫖不会。大行同志虽然说的是一句老实话,可刘启听来却变了味,他的第一反应是栗家人在栽赃,是在泼刘嫖洗脚水。

刘启当即就用行动证明自己很生气:中尉在哪?

中尉卫绾连忙站了出来。

关于这位卫绾同志,在随后的故事情节中还将介绍到,在此就不再多加染笔。大家只需要知道,他是儒家学派的忠实追随者,是一位谨小慎微却颇有手腕的人,很会处理各方关系,和皇帝关系也很铁(包括景帝、武帝)。更重要的是,终有一天,将在他身上再此引发“儒”“道”两家的争锋。然而他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因为他所用的治国理念是儒家,可自己的处世方式却完全是道家的那一套,并且还时不时会用一些法家的霸术,夸张的是在汉景帝刘启临终前,卫绾同志颇有心得地把很多政敌一股脑地扔进了牢房……总而言之,这是一位高人。

实际上,卫绾现在也是一头雾水。虽然栗老兄有些“举贤不避亲”的意思,但没道理皇帝会为此而较真,会龙颜大怒。

可皇帝点了名,自然需要出来配合一下。紧张的大脑还没想好措辞,就听刘启开始安排了任务。

刘启扯着嗓子吼道:把他拿下!

卫绾暗松一口气,只要不提问题,一切都好办。随即大手一挥,就冲进来两个侍卫,上去就把大行令给按在了地上。

直到此时,大行令还没闹明白这是什么情况,虽然身子没法动,但嘴闲着,因此喊了一嗓子:刘嫖忽悠我!

不喊还好,这一嗓子吼出来后,刘启彻底恼了,不耐烦地甩着手:赶紧拉出去!

几个大臣刚准备站出来说情,还没等张嘴,就听刘启开了口:敢求情者,同罪!

大家蒙圈了。至于是个什么“罪”,大家都没想明白。但有一件事,大家却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栗姬不可能当皇后。

大殿里又恢复了平静,可与会人员的心中却五味杂陈,个个惴惴不安,暗思皇帝会不会在自己身上发飙。

一旁的窦婴在短暂的迷茫后,暗自紧张了起来。他并非为自己紧张,而是为太子。因为皇帝此举明显是个信号,是个对太子很危险的信号。但他依然没敢站出来,因为他还没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讨论了几个议程后,草草地结束了这次会议。

大家都暗自松了一口气,拍拍屁股准备回家,而卫绾却留了下来。

要说他不留不行。因为皇帝在大殿上只说把大行令拉出去。至于拉去哪,也没做明确指示,是让他回家吃自助餐,还是请他去中尉牢房里吃免费餐,就更难把握了。

对于这么个难题,卫绾自然需要有个准确答复。因此,他硬着头皮找皇帝示下。

刘启扭过头,冷冷地留下两个字:查办!然后甩袖而去。

卫绾依然一头雾水,因为根本不知道皇帝令他“查办”什么。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请大行令吃牢饭。这已经足够了。“查”嘛!只要是个人,只要在朝廷上混那么一两年,都不太经得住查,这难不住卫绾。()

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四)第19章 争储——第三节 埋祸第19章 争储——第六节 焦急的等待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第3章 乱世纷争—(六)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七节 改正朔(四)第6章 旭日东升—(六)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八节好一根搅屎棍(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三节 掌控朝局(三)第19章 争储——第三节 埋祸第4章 军挺咸阳—(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三节改正朔(十)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九节 诸吕封王(六)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九节 戚姬的结局(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六节 改正朔(三)第4章 军挺咸阳—(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八节 改正朔(五)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三节萧何辞世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节梁王进京(二)第3章 乱世纷争—(四)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五节薄昭的结局二第6章 旭日东升—(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3章 乱世纷争—(五)第3章 乱世纷争—(六)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一)第9章 日落长河—(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五节 明争暗斗(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一节 明争暗斗(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第7章 烽烟再起—(四)第7章 烽烟再起—(九)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五)第12章 覆灭—第一节陈平的动作(一)第9章 日落长河—(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一节 国丧(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七)第9章 日落长河—(九)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六节荒唐的谋反(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二节萧规曹随(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七)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七)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七节 梁王请罪(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四)第19章 争储——第一节 洗牌第8章 红霞万里—(九)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六)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八节窦漪房的身世(三)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六节 群臣定主(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节 张释之的恐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八节最后的日子三第5章 楚汉争锋—(三)第3章 乱世纷争—(九)第20章 拔刺——第二节 废太子的结局(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六)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二节周勃的短板(四)第5章 楚汉争锋—(九)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三)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三)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八节窦漪房的身世(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三节新一轮博弈(三)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三节 走上前台(三)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三节 刘盈收场(三)第4章 军挺咸阳—(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五节薄昭的结局二第5章 楚汉争锋—(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二节戚姬的结局(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节审食其的尴尬(五)第7章 烽烟再起—(一)第12章 覆灭—第四节 陈平的动作(四)第6章 旭日东升—(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一节周勃的短板(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节 国丧(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七节 诸吕封王(四)第19章 争储——第三节 埋祸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六节 群臣定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