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道就在眼前 (4)

有很多人聚集在那里只是好玩,它是一种娱乐,一种嬉戏。整个城镇的人聚集在那里就只是为了要向这个人丢石头。为什么他们要以这样的方式来报复?因为他们觉得这个人伤害到了他们的自我。他宣称他是神本身。他们无法了解,这个人根本就没有自我,因此才会这样宣称。那个宣称不是来自自我,那个宣称只是一个事实。当你的自我消失了,你也是一个神。

但是一个人也可能从自我来宣称。我们所有的宣称都是来自自我,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了解一个人怎么能够没有自我而宣称。克里虚纳在吉踏经里面对阿朱纳说:“来到我的脚边,离开一切,臣服于我。”印度人没有那么勇敢,他们很有礼貌,他们并没有写说这个人是一个自我主义者,但是在西方,有很多人会有跟他们对耶稣同样的感觉:那个说“来到我的脚边!”的人有什么礼貌。我们的自我没有办法感觉出当克里虚纳告诉阿朱纳:“来到我的脚边!”时,在他里面是没有自我的,它是来到无人的脚边。但是自我无法了解这个,你只能够看到那个你是的,你无法看到那个你不是的。

那个和尚立刻说:“你呢?”他觉得受伤,因为师父说:“因为你在想你自己,所以你错过了道,而它就在你的眼前。”现在这个人有了不舒服的反应,他也想要伤害师父,他说:

“你呢……你看得到它吗?”

由于他自己的自我,他期待这个人说:“是的,我看到了它。”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很容易,他可以说:“那么你也是顾虑到你的我,你怎么能够看到它?你也是在主张你的自我——你怎么能够看到它?我们是一样的。”这样的话,他就可以高高兴兴地走开,因为如此一来,他跟这个人的帐就算结清了。

但是你没有办法跟一个师父结清你的帐,他从来不会满足你的期望,他是无法预测的,你没有办法让他掉进你的陷阱,因为他的方式一直在改变。你的头脑没有办法给你他会给你的答案。

师父说:“只要你看到‘二’,说我不要,你要,等等,你的眼睛就被遮住了。”

师父根本都没有提到他自己。如果有一个阿朱纳在那里,师父一定会说:“是的,我看到它了,请你不要再绕来绕去了,来到我的脚边。”但这个人并不是阿朱纳,他只是一个好奇的人,他并不是真的有兴趣。它只是一个难题,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他一点都不想改变他自己。最多他只是想多搜集一点信息,使他累积更多的知识。

所以师父说:“只要你看到‘二’,说我不要,你要,等等,你的眼睛就被遮住了。”——因为那个和尚的眼睛被“我”和“你”给遮住了。它们是同一个现象,试着去了解这一点。我和你是同一个钱币的两面:这一边是我,那一边是你。如果我消失了,你也就消失了;如果我不复存在,你也不复存在了,因为当那个钱币消失,它的两面都会一起消失。我——那是一端,你——那是另外一端,它们两者是一起存在,一起消失的。如果你存在,那么围绕在你周围的一切是一个群众,一个有很多我和很多你挤来挤去的群众;如果你不存在,整个群众都会消失,好像它只是一个恶梦——它的确是一个恶梦——然后就只有宁静存在,在那个宁静当中没有分裂,甚至没有这个我和你。

那就是为什么禅宗的人从来不谈论神,因为,他们说:“如果我们谈论神,我们将必须说你。”佛陀从来不谈论神,因为他说:“不要祈祷,因为你的祈祷将会使那个分裂、那个二分性、那个双重的看法——我和你——继续下去。”

在最高的顶峰,你也会带着同样的毛病——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你会说我,你会说你。不管你在说它的时候是多么地具有爱心,那个分裂还是存在,有了分裂,爱就变得不可能。那就是犹太人的想法和耶稣的想法之间的差别。

马丁布伯写了一本书《我和你》,他是最深奥的犹太思想家之一,但他还是一个思想家。他或许会谈论神秘主义,但那个谈论也是一个思想家或一个哲学家的谈论,因为到了最后他仍然保存旧有的分裂——我和你。现在那个你并不在这个世界里,但神已经变成了你——那个旧有的分裂仍然存在。

犹太人和回教徒一直都不承认你可以跟神合而为一,只是因为害怕自我可能会宣称它变成了神。他们保存了那个分裂,他们说你可以变得越来越接近,越来越接近,越来越接近,但是你将仍然保持是你,那也将仍然保持是他。你将仍然保持是一个我,而他必须被称呼成你。

那就是耶稣所创造出来的麻烦,因为他说:“我跟我天上的父亲是一体的。”他抛弃了我和你的分裂。那一直都是印度回教徒的麻烦——他们没有办法了解优婆尼沙经,他们没有办法了解你跟他是一样的这种印度的教导。抛弃了我,那么他就不再是一个你。事实上,突然间两极就消失了,那个能量就成为一体。在这里,我消失了,在那里,你消失了,然后那个能量就成为一体。

有时候在很深的爱当中,当你既不是一个我,你的爱人也不是一个你,就会有瞥见发生,但那只是有时候,它是非常稀有的。当两个能量会合在一起,你找不到那个分裂,你找不到它们在哪里分开。它们混合在一起、会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体,你没有办法感觉出那个界线在哪里,突然间那个界线消失了,那就是为什么爱会产生恐惧。

很深的爱产生出很深的恐惧,它看起来好像是死亡,因为那个我消失了,那个你也消失了,它的确是一种死亡。唯有当你死掉,你才能够进入那神圣的。但是这样的话,那神圣的就不再是一个神,你没有办法称呼他,因此在佛教里面没有祈祷,所以基督徒无法相信这到底是哪一种宗教——没有祈祷?

“你怎么能够祈祷?”佛陀说:“因为唯有带着分裂——我在祈祷,你在听——才能够祈祷。你怎么能够祈祷?”

在佛教里面只有静心存在。试着去了解那个差别:祈祷继续着旧有的我和你的分裂,静心则抛弃了那个分裂。到了最后,祈祷必须导致静心,祈祷不可能是最终的事情。它很美,但它不是最终的。最终的只可能是这样:当两者都消失而只有“一”存在。它是那么地浩瀚,那么地宽广!你会变得害怕它!一切舒适的我和你的分裂都消失了,所有的关系都消失了,那就是恐惧之所在,那就是布伯所害怕的。他是在害怕如果没有我,也没有你,整个现象将会变得很浩瀚、很恐怖、令人产生恐惧……因为不可能有一个关系。

关系给你一种家的感觉,关系给你一种舒适的感觉,关系给你某种看起来不会害怕的东西。静心必须是最终的,因为祈祷从来没有办法引导到非二分,那就是师父所说的,他说:

“只要你看到‘二’,说我不要,你要,等等,你的眼睛就被遮住了。”

分裂就是那个遮住。透过分裂就是眼睛里的雾,透过分裂就是眼睛里的灰尘,透过分裂,你的眼睛是阴、暗的、多云的、歪曲的。抛弃分裂,道就在那里。

但是好奇的头脑会一直继续下去。那个和尚本来可以在那个当下成道,因为成道只不过是一种清晰,一种了解。这么深奥的真理——种子继续错过,因为那个人只是一条坚硬的高速公路,那个人并不是正确的土壤,他再度说:

“当既不是我,也不是你,一个人就能够看到它吗?”

看!要避开这种好奇的倾向,他根本就没有在听,他一句话都没有了解,他并没有感觉到任何东西——他一直继续下去,都在同一个表面上、同一个层面上,甚至连更深一英寸都没有。现在他的发问已经不是一种探询,而是一种不服气的反应,师父说什么,他就不服气地反应。每当有这样的事发生,它意味着当师父在说话,那个时候他也在想,在准备下一个问题。他并没有在听。

“当既不是我,也不是你,一个人就能够看到它吗?”

他又在期待。每当你向别人问一个问题,你就已经有一个期待的答案。如果它符合你所期待的答案,那么这个人就是对的;如果它不符合你所期待的答案,那么这个人是在胡说。

永远不要带着你们所期待的答案来找我,因为如果你们已经有答案,那么就不需要问。这就是那个差别:如果你问一个问题而没有期待答案,你将能够听那个答案;如果你已经有一个微妙的期望,认为这将会是答案,如果你的头脑已经给你一个答案,你将不能够听。你的听将只是要确认你的答案是否正确,或是确认这个人是错的,但是在这两种情况里,你都是对的。

在问问题的时候永远不要带着一种感觉说你是对的。如果你是对的,那么就不需要问。永远都要以你不知道的立场来问,你要很清楚地知道“我不知道”,所以你怎么能够期待,你怎么能够创造出一个答案?很清楚地知道“我不知道”,然后问,这样你就是处于正确的土壤,种子将会掉落在它上面,然后可能就会有很好的收成。

那个人再问:

“当既不是我,也不是你,一个人就能够看到它吗?”

他试图要将他的师父逼到一个角落,就像头脑一直都会试图这样做,因为现在他一定会说是。如果他说是,那么那个好奇的头脑就可以再问:“如果既没有我,也没有你,那么要由谁来看它?”如果你说“是的,那么那个道就可以被看见”,那么那个问题就会自动产生:“那么要由谁来看它?当我不在那里,你也不在那里,那么要由谁来看它?”

但是你没有办法将一个成道的人逼到角落。你可以将另外一个人的头脑逼到角落,那么你就可以玩下棋的游戏,但是对于一个没有头脑的人,你没有办法将他逼到一个角落,你没有办法挫败他,因为他是不存在的,他的胜利是绝对的。对于他,要不然就是你被挫败,要不然就是你逃掉。他的胜利是绝对的,因为他已经不复存在——谁能够被挫败呢?谁能够被逼到角落?

这是一个很美的角落,这个人一定是一个教授、逻辑家、或是博学家。他真的是在三个问题里面将师父带到一个角落——如果有一个人在那里,他一定会被逼到一个角落。但师父是不存在的,所以你怎么能够将他逼到一个角落?所有的角落都存在于他里面,但是你没有办法将他逼进一个角落。

“当既不是我,也不是你,那么谁是那个想要看它的?”师父回答。

事实上当你看……唯有当你不存在的时候,你才能够看。当你不存在,就没有试图要看或是想要看的问题,要由谁来欲求?当你不存在,谁会去管那个道?道已经发生了。谁会去管神?它已经就是了!

在这里你消失,然后在那里每一件事就都准备好了,每一件你曾经追求过的事,每一件你在找寻的事,每一个探询,都被满足了。在这里你溶解掉,所有的答案就都消失,所有的问题就都溶解,突然间那个真理就在那里。

你的溶解就是真理。你的“不在”就是道,你的“不在。就是神的“在”。

第27章 眼见方为实 (3)第10章 愤怒之美 (1)第21章 生和死的奥秘 (4)第7章 静心的艺术 (2)第15章 问‘路’ (2)第39章 道就在眼前 (3)第22章 无为的技巧 (1)第26章 眼见方为实 (2)第21章 生和死的奥秘 (4)第6章 静心的艺术 (1)第43章 当空乃发生 (3)第43章 当空乃发生 (3)第36章 隐藏的真实 (5)第20章 生和死的奥秘 (3)第37章 道就在眼前 (1)第19章 生和死的奥秘 (2)第33章 隐藏的真实 (2)第34章 隐藏的真实 (3)第36章 隐藏的真实 (5)第42章 当空乃发生 (2)第1章 译者序第25章 眼见方为实 (1)第43章 当空乃发生 (3)第6章 静心的艺术 (1)第1章 译者序第3章 花雨满天 (1)第22章 无为的技巧 (1)第35章 隐藏的真实 (4)第17章 问‘路’ (4)第1章 译者序第8章 静心的艺术 (3)第42章 当空乃发生 (2)第16章 问‘路’ (3)第6章 静心的艺术 (1)第38章 道就在眼前 (2)第31章 回答的智慧 (3)第41章 当空乃发生 (1)第9章 静心的艺术 (4)第28章 眼见方为实 (4)第32章 隐藏的真实 (1)第36章 隐藏的真实 (5)第3章 花雨满天 (1)第36章 隐藏的真实 (5)第24章 无为的技巧 (3)第31章 回答的智慧 (3)第19章 生和死的奥秘 (2)第31章 回答的智慧 (3)第39章 道就在眼前 (3)第4章 花雨满天 (2)第16章 问‘路’ (3)第14章 问‘路’ (1)第13章 愤怒之美 (4)第20章 生和死的奥秘 (3)第21章 生和死的奥秘 (4)第31章 回答的智慧 (3)第14章 问‘路’ (1)第4章 花雨满天 (2)第37章 道就在眼前 (1)第34章 隐藏的真实 (3)第18章 生和死的奥秘 (1)第11章 愤怒之美 (2)第38章 道就在眼前 (2)第25章 眼见方为实 (1)第43章 当空乃发生 (3)第2章 原 序第8章 静心的艺术 (3)第43章 当空乃发生 (3)第7章 静心的艺术 (2)第27章 眼见方为实 (3)第39章 道就在眼前 (3)第10章 愤怒之美 (1)第25章 眼见方为实 (1)第34章 隐藏的真实 (3)第18章 生和死的奥秘 (1)第35章 隐藏的真实 (4)第3章 花雨满天 (1)第5章 花雨满天 (3)第28章 眼见方为实 (4)第43章 当空乃发生 (3)第39章 道就在眼前 (3)第28章 眼见方为实 (4)第15章 问‘路’ (2)第31章 回答的智慧 (3)第11章 愤怒之美 (2)第12章 愤怒之美 (3)第15章 问‘路’ (2)第21章 生和死的奥秘 (4)第10章 愤怒之美 (1)第12章 愤怒之美 (3)第5章 花雨满天 (3)第27章 眼见方为实 (3)第35章 隐藏的真实 (4)第14章 问‘路’ (1)第27章 眼见方为实 (3)第4章 花雨满天 (2)第42章 当空乃发生 (2)第34章 隐藏的真实 (3)第2章 原 序第42章 当空乃发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