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三光政策

袁甲三和李明峰算作半个同盟关系,陈星聚最近一年多一直住在保定,担任两军之间的联系人,两军之间情报共享,互通声息。当然,为了避免袁甲三的猜忌,除了几个常胜军高层,外人并不知道陈星聚和陈星翰之间的兄弟关系。

袁甲三接到李明峰的调令之后,非常配合的带领十万大军赶往指定地点。

苗沛霖虽然不将李明峰的命令放在眼中,但是他刚刚投降朝廷,现在也不敢公然违背朝廷的钦差大臣的命令,所以就采取拖的方式。按理说,苗沛霖在安徽,袁甲三在河南,苗沛霖的军队应该比袁甲三早抵达指定地点三日,但是他却一直按兵不动,观察袁甲三的反应。要是袁甲三不动,他也就不动,反正要是朝廷怪罪,有人陪他一起顶着。

但是,袁甲三的却在接到李明峰的调令后,第一时间就发兵了!后来袁甲三带兵经过淮北亳州,苗沛霖无奈之下才率领大军尾随袁甲三赶赴苏北。

李明峰下的三道命令,最后一道是给安徽巡抚福济的。福济此刻统领二十万大军驻扎在皖中,其所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北上可以剿捻,南下可以剿长毛。当然,与之相对的,他北上也可以对付李明峰,南下也可以对付曾国藩。

福济是满洲镶白旗人,得到统领二十万大军的军权之后,自信心极度膨胀。自认为足可顶僧格林沁之位,担起剿捻重任。但是还没等他大展拳脚,朝廷就命他带兵撤出苏北捻子活动地带。

福济认为朝廷是准备再调大军支援,但是战役的领导权还是他手中,所以福济才从苏北撤回皖中。这二十万大军有绿营,有团练,派系复杂,为了安定军心,福济几乎掏空了安徽的全部积蓄给大军发粮饷,最后甚至连自己的腰包都被掏的差不多了。

但是在福济的眼中,这二十万大军可比银子重要多了,所以他才咬着牙硬挺。

又过半月,朝廷竟然委派李明峰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剿捻事宜。福济心中恼怒,暗想,李明峰论年纪、论资历、论和朝廷的亲疏程度都远不如他,其一定是用了某种不可告人的手段才将自己挤了下去。

现在李明峰不但不知愧疚,竟然还敢行文给福济,要求其率领人马前去听令。福济认为自己乃是满蒙亲贵,又为一省之魁首,而且麾下坐拥二十万大军,无论怎么算,都没有听命于一个二十余岁的毛头小子的道理!

福济接到李明峰的调令之后,一点面子也不给李明峰留,直接回信说,“剿捻之事,本官可自为之,毋庸钦差大人劳心!”

山东南部,临沂府,常胜军的高层将领们正在开会,研究未来进军方案。

一般很少发表见解的韦志俊今天有些反常的的骂道:“福济这老狗也太不识抬举了!”

李明峰笑了笑,也没怪罪韦志俊辱骂朝廷重臣,老李知道,以前福济就在皖南率领绿营兵和长毛作战。韦志俊虽然没在他手上吃过大亏,但是敌对了好几年,有些歧视也是正常的。

以前李明峰和韦志俊之间总有一层看不见的隔膜,但是一年以来,这层隔膜已经消失掉了。常胜军众将在一起学习、生活了一年多,相互了解逐渐加深,关系已经十分融洽了。

而且韦志俊是长毛的叛徒,无论是朝廷还是太平天国,都容不下他,韦志俊只有跟着李明峰才是最佳选择。

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奇怪,李明峰以前认为韦志俊需要防备,他眼中看到的也净是韦志俊的缺点。但是现在老李认为韦志俊已经没有了反叛的可能,此人在老李眼中也逐渐完美了起来。

若是非要说韦志俊有什么不能让李明峰放心的地方,那就是他杀气太重。和刘铭传、吴长庆不同,刘、吴是好战,韦是好杀。

宋庆年纪大一些,人也稳重,此时他出来劝解道:“福济毕竟是安徽巡抚,又是满人。他不肯听总督大人的命令也在情理之中。”

李明峰微笑着说道:“不理他们,这场仗我也没准备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打!现在咱们还是讨论讨论该如何作战吧。”

吴长庆满不在乎的说道:“区区数万残余的捻贼而已,不成气候。咱们五万大军压上,如泰山压顶一般,他们必然会化作鸟兽散!”

陈星翰并不赞同吴长庆的轻敌思想,提醒道:“这仗要是这么好打,曾国荃和李鸿章也就不会吃亏了!”

曾国荃和李鸿章也是宿将,他们麾下的湘军和淮军也是百战之兵,虽然战斗力不如常胜军,但是吴长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实力。现在陈星翰抬出曾、李二人在捻子手中吃亏的例子,吴长庆也不知该如何反驳。

看到众人沉默,李明峰分析道:“要是主力对阵,他们当然不是咱们的对手。不用多,咱们只需派一镇的人马就可以彻底击败全部捻子。但是捻子现在化成小股军队,隐藏在苏北上千个村镇之中,咱们总不能一个一个村子的去打吧?

再退一步说,就是将捻子主力全部歼灭,那也不成。下面的乡村仍然有捻子生存的土壤,假如逃走了一个捻军的将领,只需几个月的时间,捻军又会发展起几万人来!咱们要想一个万全之策,彻底的断绝捻子在苏北生存的可能!”

最近捻子的战斗方式让李明峰记起了某党的“游击战”,这种战斗方式很讨厌,可以说是很难彻底的将其剿灭。而且一旦放松了围剿,只需几个月,这种力量就会迅速发展壮大。

某党就是一个例子,虽然不断战败,但是却越败人越多,越败实力越强。等到开始打内战的时候,老蒋才惊觉,这帮由泥腿子组成的土匪军,竟然已经有百万之众了。

但是,这种策略也有自己的缺陷,这就是过度的依赖民间支援。要想打游击战,必须有当地老百姓的掩护和支援。百姓掩护,才能让游击队得到隐藏,百姓支援,才能让这种非正规军有粮食吃。

捻子就是这土生土长的人,他们一般都在自己家附近打游击,当地老百姓和他们都是亲属、故交、邻里的关系,所以捻子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如鱼得水。

陈星翰叹了口气说道:“要想彻底的让捻子失去百姓的保护,难啊!苏北地区老百姓就是捻子,捻子就是老百姓,已经分不开了。除非杀光所有老百姓,才能让捻子没有生存的土壤!”

“杀光所有来百姓?”李明峰闻言,脑中灵光一闪,忽然想起了一个作战方式,“对了!对付游击战就应该用三光政策啊!”

众人闻言一愣,随即疑惑道:“三光政策?”

李明峰笑着点了点头,朗声说道:“烧光、杀光、抢光!”

三光政策是日本人提出的,这个政策对付游击战争极为有效。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所有城市全被日军占领,但是游击队却能在农村生存。依靠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游击队在日本人的后方不断骚扰日军,让日军疲惫不堪,并且有效的吸引了一部分日军,使其不敢全部投入到主战场。

最终日军针对这种作战方式,也做出了应对,推出了“三光政策”。

三光政策并非全都是后世所渲染的那种“烧、杀、抢”政策,实际上,三光政策是一种分级别的惩罚措施。

日本人当时把各个村子分成几个级别,分别是“安全”,“半安全”,“不安全”三个级别。

在安全级别的村子里,日本人实行怀柔政策,日军秋毫不犯,还经常给老百姓发放粮食,帮助老百姓修公路、水利等等。

在半安全的村子里,实际上也就是日军和游击队争夺的村子里,日军使用“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的政策。只要当地百姓不支持游击队,则可以安安稳稳的生活,但是一旦被发现支持游击队,就要倒大霉了,别说财产了,就连小命都休想保住。

对付那种不安全级别的村子,也就是游击队作为根据地的村子,则是彻底的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丝毫不讲情面,将这种村子直接毁灭。

三光政策实行以后,效果明显,华北地区大为平静。大批的半安全和不安全村子都变成了安全的村子,当地老百姓一旦发现游击队,不但不藏匿,反倒积极举报。

李明峰也打算在苏北这么做,事情新版的“三光”政策。

ps:最近看到有人给我投贵宾票,挺感动的,但是这玩意是需要掏钱的,大家还是别给我投了。大家想支持列强,就用鲜花、点击、收藏这些免费的东西就成,千万别破费。

第343章 再见载垣第118章 朝会第30章 初会二相(上)第16章 林家父子第298章 血战阿克苏第291章 攻占迪化第278章 阿古柏的悲惨童年第189章 诛杀第15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第136章 困境第306章 内宅第100章 签订《北京条约》第160章 容闳第319章 主战和主和第171章 血溅钟粹宫第57章 大战前夕第177章 小村谈判(下)第11章 夜宴第188章 投诚第235章 诛妖五策第15章 逃命第275章 水师学校第150章 得罪一批人第209章 张皮梗 本领强!第262章 乾清宫大宴第250章 圣库第337章 抵达神户第266章 内部矛盾第266章 内部矛盾第266章 内部矛盾第315章 讨价还价第343章 再见载垣第231章 全才第227章 提审李秀成第351章 川西受阻第73章 抵达欧洲第77章 出乎意料第127章 破绽第295章 犯险第245章 是守是逃?第274章 新疆叛乱第101章 恭王府议沙俄第295章 犯险第34章 约成最终章中华帝国第276章 沙俄的野心第117章 避暑山庄第302章 阿古柏之亡第332章 朝鲜局势进展(下)第236章 太阳城第229章 逃了!第27章 龚半伦第282章 英国也不是个好鸟第279章 初战受挫第299章 南征喀什第15章 逃命第108章 安庆外围战第94章 入京第198章 朝廷的反应第297章 反叛第338章 山上木拓第170章 安德海夜探钟粹宫第21章 再遇秦诚第95章 礼部第308章 热情的北京市民第237章 密会第54章 夜谈(下)第114章 鸦片馆第269章 美国公使第334章 东洋消息第152章 列强有多强第276章 沙俄的野心第68章 各方觊觎第321章 罪孽滔滔第306章 内宅第91章 激辩第75章 英国首相第11章 夜宴第181章 初战(上)第112章 胡林翼之逝第131章 谋划第287章 回王的支援第131章 谋划第28章 初入天津第105章 庐州战役(三)第298章 血战阿克苏第93章 激战圆明园第152章 列强有多强第248章 洪氏诸王第156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上)第1章 外国精神病患者第46章 厮杀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307章 启程赴京第97章 回京第255章 王爵封滥第174章 大清洗(下)第294章 叶海亚第225章 曾国藩第162章 后膛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