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曾国藩的心思

曾国藩接到曾国荃和曾纪泽的书信,知道金陵已破,大喜,马上回信,说他即日就启程奔赴南京坐镇东南。但同时,他也考虑起以后的事。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平了长毛,大功告成,曾国藩却也忧心忡忡,时刻担心兔死狗烹,不测之祸临头。

那晚睡觉之前,曾国藩拿起《宋书·范泰传》。当读到范泰对司徒王弘说“天下务广而权要难居,卿兄弟盛满,当深存降挹”这句话时,就觉得这正是在对他和曾国荃敲的警钟。他提起笔来,在这句话的旁边加了一长串小圆圈,然后又在天头上批下一句:“处大位而兼享大名,自古能有几人深善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可以收场耳。”

曾国藩觉得有必要跟曾国荃悄悄警钟,于是修家书一封,叫来王荆七,命他将此书送给九帅:“而今以后,当与弟谋长保家族不衰之方。现遣荆七送来《范泰传》一篇,愿弟熟读深思之。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干大戾。”

写完这封家书,也已经深了,曾国藩还是睡不着觉,在想“长保曾氏家族不衰之方”,这一次,朝廷会怎么赏赐曾家呢?曾氏家族,一门三杰: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都战功赫赫。咸丰皇帝有过“攻克金陵的首功之人封王”的金口纶音,这句话曾令他着迷了好长一段时期,现在他功成名就,克金陵的首功之人,非他莫属,自咸丰三年在湖南首倡团练,创立舟师,与塔齐布、罗泽南等屡建殊功,保全湖南郡县,克复武汉等城,肃清江西全境。东征以来,由宿松克潜山、太湖,进驻祁门,迭复徽州郡县,遂拔安庆省城以为根本,分檄水陆将士,规复下游州郡。兹幸大功告成,逆首诛锄,实由自己筹策无遗,谋勇兼备,知人善任,调度得宜。自己将有可能封王。不过,曾国藩也清楚,自从三藩之乱平定后,汉人已经不封王,咸丰皇帝说那句话时,很可能想到的只是琦善、和春、都兴阿等满人,并没有把汉人算在内。真的是汉人最先攻克金陵,还会封王吗?更何况现在咸丰皇帝驾崩,太后和恭亲王秉政,还会信守承诺吗?

虽说曾国藩一再叮嘱自己要以老庄之道养心,把名利看得淡些,但到底不能做到淡忘的地步。还有沅甫手下这一批骄悍的营官,论功劳都相差无几,若是恩赏差别过大,彼此不服气,难保不生意外。还有彭玉麟、杨岳斌,封锁江面,占据九洑洲要害,为攻克金陵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们并没有直接进城,他们的赏赐又是如何呢?还有曾纪泽、李鸿章,在浙江打仗的左宗棠,在江西打仗的沈葆桢,目前正在南下追杀逃兵的鲍超等等,他们或拖住了长毛各路兵力,或一道参与攻城,都为攻克金陵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清廷又如何奖赏他们呢?这一系列问题,把曾国藩搅得心烦起来,一旦出了什么差错,都是他的责任。

“清廷要是不封王,我该怎么办?还有别的可能么?”曾国藩略为定了定神,燃起一枝安魂香,盘腿坐在床上,将一切细细地深深地思考,他想起一个人——赵匡胤。如今,他的处境跟陈桥兵变时差不多,领兵在外,皇上年幼,他功高震主啊。

也有很多将领劝他自立,真的自立,又怎么样呢?自立为帝这种话,曾国藩已经是四次听到了。第一次出自王闿运之口,他为之心跳血涌。第二次是彭胡左等人的劝说试探,他置之不理。第三次是王闿运为肃顺当说客,他视之为狂妄。第四次是王韬的无知妄言,他不客气地加以训斥。这一次,时机成熟了吗?曾国藩嘴角边露出一丝微笑。

朝廷对于长毛起事,吏治无能,民生凋敝,洋人欺凌,都是软弱无能、束手无策,唯独对汉人的防范,尤其是对握有重兵的汉人的防范,却是老谋深。眼下虽然湘军兵力在苏、浙、赣、皖南等处占着绝对优势,但官文、冯子材、都兴阿等环伺四周,尤其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虎视眈眈。所有这一切,似乎早就为着防备湘军而部署的,只等湘军一有反叛端倪,便会四面包围。还有左宗棠、沈葆桢,位列督抚,战功赫赫,对曾国藩的不满情绪早已暴露,而朝廷竭力笼络,有意扩大内部裂缝,从而达到分化的目的。即使侥幸黄袍在身上穿稳了,他还要想着心高气傲、倔强狠恶的九弟,斧声烛影,千古之谜,老九不就是赵光义吗?

帝王之术,曾国藩不是不懂,他不太愿意把自己推到那样的处境。失败了,固然理所当然地要遗臭万年,猪狗不如;就算成功了,过去自己所说的那些忠诚敬上之类的话,不都是欺天瞒地的谎言假话?那些告诫子弟的谆谆家教,不都会成为后世训子的反面教材吗?一生抱负,千秋名节,都绝对不容许他曾国藩有丝毫不臣之念!还有,金陵已攻下,举国都盼望早息战火,铸剑为锄,若自己再树起反旗,岂不又把千千万万的人重新拖入血火之中?

笔直上升的烟柱忽地断掉,第二枝香也已燃完,要细心思考的问题太多了,曾国藩下得床来,又点上一枝。既然不起事,就必须更加事事小心谨慎,务必取得朝廷的充分信任。曾国藩想,最使朝廷放心不下的,便是手下这十多万水陆湘军。数百个军营皆系将官私募,三千里长江无一船不挂曾字旗,这在本朝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怎不令太后、皇上心神

不安?卧榻之侧,岂容旁人安睡?哪朝哪代的君王不是如此!况且进城后湘军的表现,也足使曾国藩失望了。不如裁去五万,既令朝廷放心,也甩掉一个沉重的包袱。

北京,紫禁城。恭亲王面带喜色,疾步来到勤政殿,启奏两宫皇太后,报喜:”天京攻克!”

慈禧与慈安均是脸色一喜,慈安长松了口气,拨弄着佛珠,口中吟道:“多谢佛祖保佑,保我大清江山永固。”

慈禧也道:“天京攻克,长毛也就跟着灭了,这总算是了却了咱们的一桩心腹大患,先帝在天有灵也必可宽慰了。曾国藩那一家,可算为咱大清立下了大功一件呀。”

恭亲王点头道:“圣母皇太后说得是,曾氏一门三杰,力挽狂澜,为大清立下奇功,咱们也是该商量该何封赏他们了。”

慈禧向慈安道:“姐姐,你觉着该怎么赏他们呢?”

慈安怔了一怔,道:“哀家记得先帝曾有圣言,攻克金陵者封王,先帝之言为重,就按他的意思办吧。”

慈禧微微一笑,道:“那六爷觉得该怎么着,封曾国藩个王吗?”

恭亲王显得有点不情愿,道:“先帝是说过这样的话,不过当时长毛声势正盛,先帝又龙体有恙,当时说这话可能是有点急。我大清自入关以来,汉人封王者,不过吴三桂等数人,可他们却……”

慈安有点不解:“六爷说得有点严重了吧,你不是一直都说曾国藩是个大忠臣吗?怎么将他和吴三桂相提并论?”

慈禧一哼,道:“就算他是个忠臣,若是给他封个王,那些八旗贵戚们能服吗?”

恭亲王道:“那圣母皇太后的意思是?”

慈禧又摆弄起了茶杯,笑道:“哀家和姐姐都是妇道人家,拿得了什么主意呢,这事儿啊。还得六爷看着办吧。”

恭亲王沉思片刻,道:“先帝之言,众人皆知,若不封王,我们还要想一想该如何说。”

“哀家这有几个折子,六爷可以看一看。”慈禧让安德海拿了三个折子给恭亲王,这是三个御史的参折,全是对着他曾氏兄弟和湘军而来的。一是御史朱镇奏陈金陵善后事,谓兵勇宜遣散,田宅宜清还,难民宜抚恤,商贾宜招徕,而曾国荃办善后,却先事扰民,毫无纲纪,遂使金陵城的善后越办越乱。奏请罢掉曾国荃的巡抚职务,另在朝中拣择干员前去办理。一份是御史廖世民奏曾国潢在湘乡仗其兄弟之势,要挟县令,干预公事,私设公堂,挟嫌报复,甚至以人头祭祖宗,致使县令每隔三五天便躲在屋里痛哭流泪,谓曾四爷又要借其手杀人了。奏请朝廷命湖南巡抚严惩劣绅曾国潢,以肃乡纪。一是御史蔡寿祺奏湘军种种不法情事,罗列曾国藩、曾国荃、李元度、刘蓉、鲍超等人纵容部属胡作非为,谓这些年来湘军攻城掠地,朝廷所得者少,所损者大。此次攻克金陵,纯因长毛气数已尽,非战之功。湘军本流氓之众,乘时而起,不少人已占军政高位,实非国家之福,诚为不测之患。此辈只宜授以卑职,不能寄以重任。

恭亲王一下子明白了慈禧太后的意思,暗自佩服她的手段,他还没有说话,慈禧又发话了,道:“这曾国藩封不封王暂且不说,他的儿子曾纪泽也不让人省心啊,哀家虽久居这深宫之中,可也听到了外边不少事。曾纪泽在江苏上任以来,办厂子,建军事学堂,买军舰,买枪炮,银子花得是一点都不心疼。可最近他竟然拿上海的土地做抵押跟洋人借款,大批大批向洋人买弹药,足够他淮军用上两三年的了。”

恭亲王说:“据他说是为了剿灭长毛,江苏境内长毛已平,可是浙江境内还有长毛。”

慈禧道:“浙江不是有左宗棠的楚军吗?他的淮军去凑什么热闹,再说了,余下的长毛用不了三五个月就可剿灭,曾纪泽囤积这么多弹药他是何用意,他这是要准备对付谁啊?”

自从曾纪泽北上勤王之后,慈禧就在密切关注曾纪泽的举动。恭亲王对于圣母皇太后的突发牢骚并非全然不知,事实上,他作为当朝议政王,这此事情,他本就应该更为关注。只是一直以来,他都对曾国藩十分的信任,特别是辛酉政变之时,与肃顺关系密切地曾国藩坚定站在了他们这边,未曾借机邀功请赏,反倒是更加专注于剿灭长毛,这让刚刚登上政坛巅峰的恭亲王甚至欣慰。

慈禧又继续说:“朝廷拨了一百多万两银子让曾纪泽建船厂,谁知这钱他只投一半进去。还有啊,他还在江苏把田地全部贱卖给农民,他到底存了一个什么念头。”

恭亲王对曾纪泽的这些做法倒很欣赏,他也想要办洋务,对曾纪泽还算支持,否定曾纪泽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努力,于是他道:“东南战乱各省,以江苏恢复重建成果最为可喜。上海武器制造局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办得不错。天京虽克,但长毛的残部尚多,北方还有捻贼,曾纪泽他储备弹药,应该是为了接下的扫清发匪残部而备。至于卖土地,他也在奏折中说,只是为了尽管地恢复生产,那些地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贱卖给无地的农民,臣倒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慈禧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对恭亲王的话显然是不满,道:“罢了。哀家也只是随口唠叨两句,给六爷你个醒儿而已。我也明白眼下咱们要用他曾家父子,当然得忍着点。”

恭亲王道:“圣母皇太后放心,臣已令僧王的蒙古铁骑开赴安徽江苏边界,镇江的冯子材部也在增兵。左宗棠那边,早就跟曾国藩分道扬镳,离心离德,至于各省湘系督抚,朝廷给他们的封赏不可谓不厚,这些人早就没了湘军之初的那份团结,这几年的奏折中,多有相互参奏的,就算曾国藩有所异心,他也是成不了事。”

两宫太后这才放心,议完了对曾国藩等人的封赏,恭亲王拜退,慈安和慈禧各自回了东西两宫。

(。)

第72章 学霸李鸿章第5章 大决战(1)第72章 学霸李鸿章第10章 石达开退兵第107章 控制京城第34章 石达开出走第188章 血色土耳其第12章 曾国荃的野心第148章 中德合作第157章 吞并不丹第73章 出征打日本第87章 设行省计划第59章 建国大典第4章 讨粤匪檄第170章 进军巴黎第79章 少年袁世凯(3)第69章 一场大火第191章 毒气战第39章 抢英国军舰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47章 洪秀全该死(1)第27章 天京大杀戮(1)第72章 自将则败第37章 诛杀胜保第85章 抢入汉城第104章 变法维新第181章 坦克的威力第83章 招揽奇才第19章 论持久战第1章 最年轻的舰长第63章 齐人之福第22章 陈玉成之死(2)第1章 慈禧的美人计第190章 丘吉尔下台第164章 中国人完胜第12章 勾心斗角第20章 朝廷的心思第140章 军用飞机第92章 袁世凯的小妾第24章 当江苏巡抚第44章 苏丹玉玺第78章 少年袁世凯(2)第51章 反清准备(2)第53章 开疆拓土(1)第12章 勾心斗角第47章 洪秀全该死(1)第83章 招揽奇才第13章 色胆包天第10章 石达开退兵第7章 美少女土匪第35章 石达开之死(3)第92章 袁世凯的小妾第91章 红顶商人破产第92章 袁世凯的小妾第125章 收复库页岛第119章 大汉帝国第87章 设行省计划172章 法军大反攻第67章 新三河大战(2)第65章 猛将李续宾第70章 石达开受挫(3)第8章 双胞胎姐妹第162章 中英大海战第91章 红顶商人破产第199章 德海军战败第81章 虚伪的爱迪生第2章 顿生杀机第47章 洪秀全该死(1)第63章 草根李秀成第13章 世道人心第76章 洋枪洋炮队第79章 少年袁世凯(3)第49章 荷兰人求和第16章 结义刘永福第87章 慈禧的秘密(2)第59章 僧王被干掉第5章 西洋军事考第161章 占领南亚腹地第25章 天京会战(1)第18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99章 德海军战败第58章 荡平海盗第56章 农业建设第32章 石达开的愤怒第56章 裂土封王(3)第62章 谋取东南战略第201章 攻占东南亚第187章 访问美利坚第115章 联军司令第3章 李鸿章出走第54章 开疆拓土(2)第58章 率军北上第197章 列宁上台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192章 希特勒中毒第91章 分裂的天国第10章 天国的黄昏第135章 两大阵营第80章 决战宝庆第184章 巨无霸战舰